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出处大全 成语出处大全
足下的意思是什么_足下是上对下还是下对上
tamoadmin 2024-07-03 人已围观
简介1.古人足下是什么意思2."足下" 是什么意思?3.足下是怎样的一种称呼4.足下是什么意思5.文言文的“足下”是什么意思?6.“足下”是谦词还是敬词足下,是称对方的敬辞。 在古代,下辈称上辈或同辈相称,均用“足下”。 《战国策燕》: 苏代谓燕昭王曰:“足下以为足,则臣不事足下矣。” “足下”之称始于春秋时晋文公称介子推事。晋文公(?—前628年),名重耳,献公之子。献公宠骊姬,杀太子申生,重耳奔翟
1.古人足下是什么意思
2."足下" 是什么意思?
3.足下是怎样的一种称呼
4.足下是什么意思
5.文言文的“足下”是什么意思?
6.“足下”是谦词还是敬词
足下,是称对方的敬辞。
在古代,下辈称上辈或同辈相称,均用“足下”。
《战国策燕》:
苏代谓燕昭王曰:“足下以为足,则臣不事足下矣。”
“足下”之称始于春秋时晋文公称介子推事。晋文公(?—前628年),名重耳,献公之子。献公宠骊姬,杀太子申生,重耳奔翟。流亡19年,以秦穆公之力,得返为君。当年随重耳一起逃难的人分别都封官加禄,唯独把跟随逃难并割大腿肉给他充饥的介子推也给忘了,没有提名。后经人提醒,重耳才想起来。于是派人去请介子推,谁料介子推早随母“逃禄隐迹”于绵上山里。重耳立即派人到山里去寻找介子推,但历尽千辛万苦,费时数日也没有找到。重耳心中十分着急,为逼他出来,遂命人放火烧山。然介子推坚持不出,结果树木烧光了,还不见介子推娘俩儿走出来。最后发现介子推已经抱树烧死了。“文公拊树哀嗟,伐而制履。”重耳每当想起介子推的“割股之功”,便低下头看看脚下的鞋子,以示对介子推的悼念。重耳与人谈及介子推,总要看看鞋子,沉痛地说:“悲痛啊,足下!”
从此,“足下”之称便广为应用,成为尊称对方的代名词了。
古人足下是什么意思
见到尊贵的朋友,不敢看你的脸,只敢看你的脚下,就是低头的意思,所以表示敬称。
“足下”是一个敬辞,下对上或者同辈之间都可以尊称对方为“足下”,意思跟今天的“您”相近。
1、《战国策·燕策》中收录有投奔赵国的燕国大将乐毅回复燕惠王的一封信,开篇就写道:“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斧质”是古代一种酷刑,将人放到砧板上,用斧头砍死。
乐毅这段话的意思是:臣不才,不能遵循燕国先王的教诲,来顺应大王您左右官员之心,恐怕犯下斧质之罪,这样既伤害了先王的英明,又有害于足下您的仁义,因此遁逃投奔了赵国。乐毅是臣,燕惠王是君,这是“足下”之称用于下对上。
2、相传在春秋时代,晋公子重耳曾因宫廷内乱流亡在外十九年,大臣介之推一直跟随着他,辅佐他,重耳回国当了国君之后,对有功之臣大行封赏,介之推却功成身退,与老母亲隐居深山。
晋文公派人去找他,请他出来做官,介之推就是不肯出山,最后,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想用这个办法逼他们母子出山。结果,介之推母子二人烧死在一棵大树下。
文公对此后悔不已,另人砍下此树,做了一双木屐。穿上木屐时,常低着头,望着木屐哀叹:“悲乎,足下!”(悲痛啊!脚下!)
后来,“足下”一词就由追忆友人、缅怀友人变成对友人的敬称了。
扩展资料足下近义词:
阁下
意思:是指对人的尊称、敬辞、称对方,多用于书信中;也指有显赫的地位、尊严或价值的人,用作对某些高级的显要人物(国家的统治者、大使、总督)的尊称或称呼;泛指对人的敬称。
出处:唐·白居易《与刘苏州书》:“阁下为仆税驾十五日,朝觞夕咏,颇极平生之欢。”
译文:阁下为自己驾车十五天,早上唱歌晚上咏诗,简直是平生最快乐的日子。
陛下
意思:对帝王的尊称。
出处:战国刘向等人《战国策·燕策》:“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
译文:秦舞阳奉上地图匣子,依次进献给陛下。
百度百科-足下
"足下" 是什么意思?
1、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
引证:唐·韩愈《与孟东野书》:“与足下别久矣,以吾心之思足下,知足下悬悬於吾也。”?
翻译:与你分开了很久,我的心一直思念着你,想来你的心也在思念着我。
2、脚底下。
引证:南北朝·佚名《孔雀东南飞并序 /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翻译:脚下她穿着丝鞋,头上的玳瑁簪闪闪发光。
3、指脚底板上。
引证:东汉·班固《汉书·宣帝纪》:“﹝宣帝﹞身足下有毛,卧居数有光燿。”
翻译:宣帝的脚底板上有毛,居住的地方经常有耀眼的光。
4、足所立之处。
引证:春秋·老子《老子》:“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翻译: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5、喻指身边。
引证:元·脱脱《宋书·夷蛮传·诃罗陀国》:“所遣二人,一名毗纫 ,一名婆田 ,令到天子足下。”
翻译:所派的两个人,一个叫毗纫 ,一个叫婆田,让他们到天子的身边。?
足下是怎样的一种称呼
足下,常用于对平辈或是朋友之间的敬称。
春秋时代,晋国的晋献公因为宠爱骊姬,导致太子申生自杀,另外的两个儿子重耳与夷吾则逃亡他国。重耳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部落里寄居十二年,后来重返中原,欲寻求各国的协助而复国。他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一行人饥寒交迫的到达了卫国,没想到卫文公却让他们吃了难堪的闭门羹。
这时,重耳因为长期的营养不良,染上了风寒,发著高烧,他喃喃呓语著想喝一碗肉汤。但是,随行的人一样也两袖清风,上哪儿去筹钱买肉呢?忠心耿耿的介之推,一咬牙割下了自己大腿上的肉,煮出热热的肉汤,重耳喝了之后,居然不药而愈。一行人也继续前行,到达了齐国,并获得齐桓公的支持,终于在流亡十九年之后,返回晋国,登上大位,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掌政权后,要之前随同流亡的臣子们,说说自己的贡献,再来论功行赏。看到众人自我吹嘘、争相邀功的嘴脸,介之推非常厌恶,他自始至终都不发一语,晋文公也没想起他来。介之推失望之馀,带著母亲退隐山林。有人为他打抱不平,晋文公才想起了他的恩泽,急忙派人寻访,但是介之推已经淡泊名利,无论如何都不肯下山受赏。
有人向晋文公献策,放火烧山逼他下山,却没料到这把火熄灭之后,众人在满山灰烬中,找到了抱著一棵树被活活烧死的介之推与母亲。悔恨不已又伤心欲绝的晋文公,除了命人厚葬介之推母子之外,并将这棵树砍下来,制成一双木屐,每当他穿著这双鞋,就想起那段患难与共的往事,不由得慨叹∶「足下,悲乎!」
因此,「足下」一词,虽然和脚有关系,但词意并不是将朋友踩在脚底下,而是取其睹物思人,感怀昔日之情,而衍生出对朋友敬称之意。
在古代,下称谓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意为“您”。足下,属称对方的敬辞。乐毅《报燕惠王书》:“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意思是说:担心损害了先王英明的形象,破坏了您仁义的声名,所以逃到赵国。《史记.秦始皇本纪》:“阎乐前即二世,数曰:『足下骄恣,诛杀无道,天下共畔足下,足下其自为计。』”意思是说:阎乐上前走近秦二世胡亥,批评胡亥说:“您骄傲任意,随便,天下都背叛了您,请您自己想一想。”这是臣子称君主的例子。又如《战国策.燕策一》记载苏代对燕昭王说:“足下以为足,则臣不事足下矣。”意思是说:“您以为够了,那么我就不必在此侍奉您了。”《战国策.韩策二》:“严仲子辟人,因为聂政语曰:『臣有仇而行游诸侯众矣,然至齐,闻足下义甚高。』”还有《史记.项羽本纪》:“张良谢曰:『……谨使良奉白璧一双,再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战国以后,不仅是臣下对君主,同辈之间可以用“足下”来称呼。如《史记.季布传》:“曹丘至,即揖季布曰:『……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也。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意思是说,曹丘到了,就对季布作揖说:“况且我是楚地人,您也是楚地人。我把您的名声传扬到四方,难道不好吗:为什么您把我排斥在外呢?”
无论是下对上,还是同辈相称,“足下”都带有敬意。《称谓录》说:“古称人君,亦以『足下』称之,则『足下』之为尊称。”那么,为什么尊称对方用“足下”这个词呢?据刘敬叔《异苑》卷十记载:“介子推逃禄隐迹,抱树烧死。文公(晋文公重耳)拊木哀嗟,伐而制屐(以木作底的鞋)。每怀割股之功(介子推在重耳出逃中,介子推曾割自己大腿上的肉为重耳充饥,亦称“剐肉奉君”),俯视其屐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称将起于此。”
《异苑》对“足下”的解释十分有趣,但一般人不认同这个看法。《史记.秦始皇本纪》裴骃集解引东汉末年蔡邕的话解释说:“群臣士庶相与言,曰殿下、陛下、足下、侍者、执事,皆谦类。”也就是说:“足下”只是谦虚地尊称对方的称呼。
造句:得到足下的帮助,无比感激!
足下是什么意思
“足下”是一个敬辞,下对上或者同辈之间都可以尊称对方为“足下”,意思跟今天的“您”相近。
《战国策·燕策》中收录有投奔赵国的燕国大将乐毅回复燕惠王的一封信,开篇就写道:“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斧质”是古代一种酷刑,将人放到砧板上,用斧头砍死。
乐毅这段话的意思是:臣不才,不能遵循燕国先王的教诲,来顺应大王您左右官员之心,恐怕犯下斧质之罪,这样既伤害了先王的英明,又有害于足下您的仁义,因此遁逃投奔了赵国。乐毅是臣,燕惠王是君,这是“足下”之称用于下对上。同辈之间互称“足下”的例子则更多,此不赘言。
“足下”相关记载:
在为《史记·秦始皇本纪》所作的集解中,南朝宋的学者裴骃引述蔡邕的解释说:“群臣士庶相与言,曰殿下、阁下、足下、侍者、执事,皆谦类。”如此说来,“足下”之称,意味着不敢直视对方,犹如说:我只敢盯着您的脚下说话。
东方朔《琐语》、刘敬叔《异苑》和殷芸《小说》都是小说家言,更原始的文献《左传》和《史记》中都没有介子推被烧死的记载。《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仅仅简单地记载道:“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按照这个记载,介子推一直隐居到老死,称得上寿终正寝。《史记·晋世家》则记载道:“于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以记吾过,且旌善人’。”都没有介之推被烧死的情节。
因此这个流传久远的故事很可能是杜撰出来的,蔡邕的解释则更为可信。但是不管怎样,“足下”的称谓却就此流传了下来,一直沿用到今天,不过更多是用在书面语或者书信之中。
文言文的“足下”是什么意思?
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
足下是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战国策·燕策一》苏代谓燕昭王:“足下以为足。如大将军足下,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出处:按“足下”作为敬称的释义,最权威当如蔡邕(蔡文姬的父亲)所说——东汉·蔡邕《独断》卷上:“陛下者,陛阶也……羣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上书亦如之,及羣臣庶士相与言殿下、阁下、足下、侍者、执事之属,皆此类也。”
词汇的出处无确凿资料查证,以资料来说,早至战国时期已有将“足下”明确用作敬称的用法。《韩非子·难三》:“今足下虽强,未若知氏 ;韩、魏虽弱,未至如其在晋阳之下也。”
“足下”是谦词还是敬词
古文言文中“足下”有五种含义。
1、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对同辈、朋友的敬称,古时也用于对上。
出处:《韩非子·难三》:“今足下虽强,未若知氏 ; 韩、魏虽弱,未至如其在晋阳之下也。”《史记·项羽本纪》:“大将军足下。”乐毅《报燕惠王书》:“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 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足下昔称吾於颖川 ,吾常谓之知言。” 唐 韩愈 《与孟东野书》:“与足下别久矣,以吾心之思足下,知足下悬悬於吾也。” 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三章:“余与足下俱系北大同学,而令戚又系余之同乡,彼此素无仇隙。”
2、脚底下。
出处《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唐·冯贽 《云仙杂记·飞云履》:“ 乐天着示山中道友曰:‘吾足下生云,计不久上升朱府矣。’”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谓真之进步,在于己之足下。”
3、指脚底板上。
出处:《汉书·宣帝纪》:“[宣帝]身足下有毛,卧居数有光燿。” 颜师古注:“遍身及足下皆有毛。”
4、足所立之处。
出处:《老子》:“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5、喻指身边。
出处:《宋书·夷蛮传·诃罗陀国》:“所遣二人,一名 毗纫 ,一名 婆田 ,令到天子足下。”
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足下”是敬辞。
足下是古人对朋友辈的一种尊称,就是相当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您的意思,是对对方的尊称。这个词的来源是,在古代的时候,古人的尊称有四种:陛下、殿下、阁下、足下。这四种称呼有着共同的一个意思:就是我不敢看你的脸。因为你地位太高,面子太大。
“足下”的来源:
比如说,见到皇帝我不敢看皇帝的脸, 我只敢看你的台陛之下,所以叫陛下。见到太子或王子,我也不敢看你的脸,我只看你的宫殿之下,所以称为殿下。
见到宰相等有身份地位的人,我也不敢看你的脸,我只敢看你的楼阁之下,所以称之为阁下。见到尊贵的朋友,我也不敢看你的脸,我只敢看你的脚下,就是这就是足下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