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出处大全 成语出处大全
成语庖丁解牛出自庄子的哪篇文章呢怎么读_成语庖丁解牛出自庄子的哪篇文章呢怎么读
ysladmin 2024-07-04 人已围观
简介成语庖丁解牛出自庄子的哪篇文章呢怎么读_成语庖丁解牛出自庄子的哪篇文章呢怎么读 成语庖丁解牛出自庄子的哪篇文章呢怎么读的今日更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反映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今天,我将和大家探讨关于成语庖丁解牛出自庄子的哪篇文章呢
成语庖丁解牛出自庄子的哪篇文章呢怎么读的今日更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反映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今天,我将和大家探讨关于成语庖丁解牛出自庄子的哪篇文章呢怎么读的今日更新,让我们一起感受它带来的高品质生活。
1.庖丁解牛出自庄子的哪一篇文章
2."庖丁解牛"故事的意义有哪些
3.庄子创作“庖丁解牛”的寓言,是想表达什么?
4.秫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出于《庄子》里面的哪一篇
5.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哪一篇文章
6.庖丁解牛成语故事
庖丁解牛出自庄子的哪一篇文章
《养生主》篇。
在这个典故中,庖丁是一位熟练的厨师,解剖一头牛时,手法熟练而自然,毫不费力。庄子通过这个典故表达了对自然和无为而治的理念,强调了在达到高超技艺的境界时,人与自然的合一和自然流畅的状态。
"庖丁解牛"故事的意义有哪些
1. 从《庄子》里的故事+译文+道理
庖丁解牛 原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翻译 有一个姓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 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进刀时发出(读'huo')地响声,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厨师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喜好的是自然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看到的)没有不是全牛的,(和一般人所见一样)。
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就像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
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
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但是刀刃没有厚度,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游刃有余)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即使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惕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
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为这一成功而悠然自得、心满意足。
拭好了刀把它收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你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道理 想到庖丁解牛。牛无疑也是很复杂的,庖丁解牛,为什么能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轻松简单,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掌握了它的机理。
牛与牛当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什么牛,它们的机理都是一致的;每个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机理,自然懂得何处下刀。
生活也一样,如果能透解了、领悟了生活的道理,摸准了其中的规律,就能和庖丁一样,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就能化繁为简,真正获得轻松。 做事不仅要掌握规律,还要持着一种谨慎小心的态度,收敛锋芒,并且在懂得利用规律的同时,更要去反复实践,向庖丁“所解数千牛矣”一样,不停地重复,终究会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
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2. 《庄子》中的文言文小故事坐井观天”形容眼界狭小,所见有限。 《庄子·秋水》
“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庄子·秋水》
“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庄子列御寇》
“贻笑大方”指让内行人笑话,含被动义。《庄子·秋水》
“大方之家”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 出处 《庄子·秋水》
“餐腥啄腐” 解释比喻追求功名利禄。 《庄子·秋水》
“孤雏腐鼠”比喻微贱之物了。《庄子·秋水》
“太仓稊米” 比喻非常渺小。 《庄子·秋水》
“太仓一粟”比喻极大的数量中一个非常小的数目。 《庄子·秋水》
“夏虫语冰” 比喻人囿于见闻,知识短浅。 《庄子·秋水》
不分畛域 餐腥啄腐 大方之家 孤雏腐鼠 顾盼多姿
管中窥天 邯郸匍匐 邯郸学步 濠梁之上 咳唾成珠
虹销雨霁 井底之蛙 井蛙之见 见笑大方 秋水盈盈
寿陵失步 视死若生 双瞳剪水 水天一色 太仓稊米
太仓一粟 望穿秋水 瓮天之见 望洋兴叹 非愚则诬
学步邯郸 夏虫不可以语冰 夏虫疑冰 夏虫语冰 夏虫朝菌
向若而叹 以管窥天 用管窥天 一日千里 曳尾涂中
贻笑大方 遗笑大方 鱼游濠上 盈盈秋水 以锥刺地
3. 《庄子》故事两则原文译文原文(一) 惠子相(xiàng)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yuān chú ),子知之乎?夫(fú)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 (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yé)?” 译文(一) 惠子做了魏国的宰相,庄子去看望他。
有人对惠子说:“庄子到魏国来,想(或就要)取代你做宰相。”所以惠子非常担心,在国都里搜捕了几日几夜。
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yuān chú),你知道它吗?鹓雏鸟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 在这时,一只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雏鸟(yuān chú)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鹓雏鸟,发出‘吓’(hè)的怒斥声。
现在你也想用你的魏国(相位)来恐吓我吗?” 原文(二)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庄子曰:“鯈(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二) 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
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等等,既然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却又问我,所以我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出处:《庄子·秋水》——战国·庄子 扩展资料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 庄子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
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 界,安时处顺,逍遥无待。 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道德经》或《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惠子相梁》出自《庄子·秋水》,作者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周。
在这篇短文中,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雏鸟,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 百度百科——庄子故事两则。
4. 《庄子》故事两则原文译文惠子相(xiàng)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yuān chú ),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 (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译文
惠子相梁
惠子在梁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魏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甘甜的泉水不喝。在这时,一只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雏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5. 关于庄子的文言文故事,谢谢原文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1)。
惠子曰:“与人居(2),长子老身(3),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4)!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5)。
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6),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7),自以为不通乎命(8),故止也。”
译文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吊唁,庄子却正在分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歌。惠子说:“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辈子,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人死了不伤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着瓦缶唱起歌来,不也太过分了吧!” 庄子说:“不对哩。
这个人她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仔细考察她开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不曾具有形体,不只是不曾具有形体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气。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变化而有了元气,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
死去的那个人将安安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晓于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原文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1),若蝇翼,使匠石斲之(2)。
匠石运斤成风(3),听而斲之(4),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5)。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
’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6)。
'自夫子之死也(7),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译文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郢地有个人让白垩泥涂抹了他自己的鼻尖,像蚊蝇的翅膀那样大小,让匠石用斧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
匠石挥动斧子呼呼作响,漫不经心地砍削白点,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郢地的人站在那里也若无其事不失常态。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召见匠石说:‘你为我也这么试试’。
匠石说:“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虽然如此,我可以搭配的伙伴已经死去很久了。”
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了!我没有可以与之论辩的人了!” 原文 庄周游于雕陵之樊(1),?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2),感周之颡而集于栗林(3)。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4),目大不”蹇裳躩步(5),执弹而留之(6)。
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蜋执翳而搏之(7),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8),见利而忘其真(9)。庄周怵然曰(10):“噫!物固相累(11),二类相召也!”捐弹而反走,虞人逐而谇之(12)。
庄周反入,三月不庭(13),蔺且从而问之(14):“夫子何为顷间甚不庭乎(15)?”庄周曰:“吾守形而忘身,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且吾闻诸夫子曰:'入其俗,从其令(16)'。
今吾游于雕陵而忘吾身,异鹊感吾颡,游于栗林而忘真,栗林虞人以吾为戮(17),吾所以不庭也。” 译文 庄子在雕陵栗树林里游玩,看见一只奇异的怪鹊从南方飞来,翅膀宽达七尺,眼睛大若一寸,碰着庄子的额头而停歇在果树林里。
庄子说:“这是什么鸟呀,翅膀大却不能远飞,眼睛大视力却不敏锐?”于是提起衣裳快步上前,拿着弹弓静静地等待着时机。这时突然看见一只蝉,正在浓密的树荫里美美地休息而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一只螳螂用树叶作隐蔽打算见机扑上去捕捉蝉,螳螂眼看即将得手而忘掉了自己形体的存在;那只怪鹊紧随其后认为那是极好的时机,眼看即将捕到螳螂而又丧失了自身的真性。
庄子惊恐而警惕地说:“啊,世上的物类原本就是这样相互牵累、相互争夺的,两种物类之间也总是以利相召引!”庄子于是扔掉弹弓转身快步而去,看守栗园的人大惑不解地在后面追着责问。 庄子返回家中,整整三天心情很不好。
弟子蔺且跟随一旁问道:“先生为什么这几天来一直很不高兴呢?”庄子说:“我留意外物的形体却忘记了自身的安危,观赏于混浊的流水却迷惑于清澈的水潭。而且我从老聃老师那里听说:‘每到一个地方,就要遵从那里的习惯与禁忌。
’如今我来到雕陵栗园便忘却了自身的安危,奇异的怪鹊碰上了我的额头,游玩于果林时又丧失了自身的真性,管园的人不理解我又进而侮辱我,因此我感到很不愉快。” 惠子相梁 [原文]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译文]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
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
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你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
6. 《庄子》故事两则翻译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教师总结: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
引申: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
7. 庄子故事两则原文及翻译《惠子相梁》 惠子在魏国当宰相,庄子前往去见他。
有的人对惠子说:“庄子来,是想取代你的位置的。”于是惠子感到惊恐,在国中搜捕了三天三夜。
庄子前往见他,说:“南方有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这鹓鶵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不是梧桐不栖息,不是竹子不吃,不是甘泉不喝。在这是猫头鹰得到一只腐烂的老鼠,鹓鶵飞过,抬头看着他说:‘吓(发怒的声音)’现在你想用你魏国的宰相之位来吓我吗?”《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鯈鱼游出水面悠然自得,这是鱼的乐趣。”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乐趣?”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乐趣?”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乐趣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
你说‘你怎么知道鱼的乐趣’的话,既然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乐趣还来问我,我是在桥上看到的。”。
8. 《庄子》中的神话故事带翻译的庄 子 寓 言 精 选1、庖丁解牛原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顶,砉然响然,奏刀嚯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译文庖丁为梁惠王宰牛。
手到的时候,肩倚的时候,脚踩的时候,膝顶的时候,那声音十分和谐,就跟美妙的音乐一样,合于尧时的《经首》旋律;那动作也很有节奏,就像优美的《桑林》舞蹈。梁惠王看得出了神,称赞说:“哈,好啊!你的技术是怎么达到这样高超的地步的呢?”庖丁放下刀对梁惠王说:“我喜欢探求的是道,比一般的技术又进了一步。
我开始解剖牛的时候,看到的无非是一头整牛,不知道牛身体的内部结构,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三年以后,我眼前出现的是牛的骨缝空隙,就不再是一头整牛。
到了今天,我宰牛就全凭感觉了,不需要再用眼睛看来看去,就能知道刀应该怎么运作。牛的肌体组织结构都是有一定规律的,我进刀的地方都是肌肉和筋骨的缝隙,从不碰牛的骨头,更不消说碰大骨头了。
技术高明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是用刀割。一般的厨师,一个月就更换一把刀,因为他是用刀砍。
而我宰牛的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又经有几千头,然而刀口锋利得仍然像刚在磨石上磨过的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牛的肌体组织结构之间有空隙,而刀口与这些空隙比起来,薄得好像一点厚度也没有。
用没有厚度的刀在有空隙的肌体组织间运行,当然绰绰有余罗!所以十九年过去,我的刀还跟新的一样。虽然我的技术已达到了这种程度,但我在解剖牛的时候,还是丝毫不敢马虎,总是小心翼翼,心神专注,进刀时不匆忙,用力时不过猛,牛体迎刃而解,牛肉就像一摊泥土一样从骨架上滑落到地上。
这时,我才松下一口气来,提刀站立,顾视一下四周,心满意足地把刀揩拭干净,收藏起来。”梁惠王听了,高兴地说:“好极了,听了你的这一席话,我从中悟到了修身养性的道理。”
寓意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掌握了事物的规律,办事就可以得心应手。(“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成语,即出自本篇。)
2、佝偻承蜩tiao原文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
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橛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
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啁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译文孔子前往楚国,路过一片树林,看到一个驼背老人,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正在粘知了。老人的技术非常娴熟,只要是他想粘的知了,没有一个能逃脱的,就好像信手拾来一样轻而易举。
孔子惊奇地说:“您的技术这么巧妙,大概有什么方法吧!”驼背老人说:“我的确是有方法的。夏季五六月粘知了的时候,如果能够在竹竿的顶上放两枚球而不让球掉下来,粘的时候知了就很少能够逃脱;如果放三枚不掉下来,十只知了就只能逃脱一只;如果放五枚不掉下来,粘知了就像用手拾东西那么容易了。
你看我站在这里,就如木桩一样稳稳当当;我举起手臂,就跟枯树枝一样纹丝不动;尽管身边天地广阔无边,世间万物五光十色,而我的眼睛里只有知了的翅膀。外界的什么东西都不能分散我的注意力,都影响不了我对知了翅膀的关注,怎么会粘不到知了呢?”孔子听了,回头对弟子说:“专心致专,本领就可以练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这就是驼背老人所说的道理啊!”寓意一个人如果能够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集中精力,勤学苦练,就可以掌握一门过硬的本领。3、井底之蛙原文埳(kǎn)井之蛙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zhòu)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fū);还虷(hán)、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
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zhì)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脚未入,而右膝已絷矣。
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海,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
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埳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译文。
9. 纯文言文庄子的故事简短5个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惠子相梁
出处:《庄子·秋水》
惠子相(xiàng)梁(1),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鸢雏(yuān chú )(2),子知之乎?夫鸢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3)不食,非醴(lǐ)泉(4)不饮。于是鸱(chī)得腐鼠,鸢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10. 《庄子》故事两则翻译1.惠子相梁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
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
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你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
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
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庄子创作“庖丁解牛”的寓言,是想表达什么?
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后来被庄子拿来形容养生的道理的寓言
实出自《庄子》。即“庖丁解牛”实乃庄子所创之言也
这一天,庖丁被请到文惠君的府上,为其宰杀一头肉牛。只见他用手按着牛,
用肩靠着牛,用脚踩着牛,用膝盖抵着牛,动作极其熟练自如。他在将屠刀
刺入牛身时,那种皮肉与筋骨剥离的声音,与庖丁运刀时的动作互相配合,
显得是那样的和谐一致,美妙动人。他那宰牛时的动作就像踏着商汤时代的
乐曲《桑林》起舞一般,而解牛时所发出的声响也与尧乐《经首》十分合拍。
站在一旁的文惠君不觉看呆了,他禁不住高声赞叹道:“啊呀,真了不起!
你宰牛的技术怎么会有这么高超呢?”
庖丁见问,赶紧放下屠刀,对文惠君说:“我做事比较喜欢探究事物的规律,
因为这比一般的技术技巧要更高一筹。我在刚开始学宰牛时,因为不了解牛
的身体构造,眼前所见无非就是一头头庞大的牛。等到我有了3 年的宰牛经
历以后,我对牛的构造就完全了解了。我再看牛时,出现在眼前的就不再是
一头整牛,而是许多可以拆卸下来的零部件了!现在我宰牛多了以后,就只
需用心灵去感触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它。我知道牛的什么地方可以下刀,
什么地方不能。我可以娴熟自如地按照牛的天然构造,将刀直接刺入其筋骨
相连的空隙之处,利用这些空隙便不会使屠刀受到丝毫损伤。我既然连骨肉
相连的部件都不会去硬碰,更何况大的盘结骨呢?一个技术高明的厨师因为
是用刀割肉,一般需要一年换一把刀;而更多的厨工则是用刀去砍骨头,所
以他们一个月就要换一把刀。而我的这把刀已经用了19年了,宰杀过的牛不
下千头,可是刀口还像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的锋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
牛的骨节处有空隙,而刀口又很薄,我用极薄的刀锋插入牛骨的间隙,自然显
得宽绰而游刃有余了。所以,我这把用了19年的刀还像刚磨过的新刀一样。尽
管如此,每当我遇到筋骨交错的地方,也常常感到难以下手,这时就要特别警
惕,瞪大眼睛,动作放慢,用力要轻,等到找到了关键部位,一刀下去就能将
牛剖开,使其像泥土一样摊在地上。宰牛完毕,我提着刀站立起来,环顾四周,
不免感到志得意满,浑身畅快。然后我就将刀擦拭干净,置于刀鞘之中,以备
下次再用。”
文惠君听了庖丁的这一席话,连连点头,似有所悟地说:“好啊,我听了您的
这番金玉良言,还学到了不少修身养性的道理呢!”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世间万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只要你在实践中做有心人,
不断摸索,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事情就会做得十分漂亮。
将故事的意义引申开来,庄子告诉我们,应该去了解自然,善于运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秫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出于《庄子》里面的哪一篇
《庖丁解牛》是先秦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庄周)的作品。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原意是用它来说明养生之道的。文章先描述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艺,再由庖丁阐述他的解牛之道,并借此揭示了做人做事都要顺应自然规律的道理。此文在写作上采用多种手法,结构严密,语言生动简练,体现了庄子文章汪洋恣肆的特点。
《庖丁解牛》这则寓言故事出自《庄子·养生主》,原意是用它来说明养生之道的。庄子认为社会上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人生活在矛盾斗争中,很易受损害。要想保全自己,就得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技经肯綮"与"大辄",只找空隙处下刀,意即避开矛盾,用逃避现实的办法以求得个人的生存。
这种消极的人生哲学,自应予以批判。但就庖丁解牛这个故事本身说,它在客观上阐明了一切事物虽然错综复杂,但都有它内在的规律性;通过长期实践,又善于思考,就能认识和掌握规律,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取得行动的自由。
庄子散文善于运用形象化说理的手段。这则寓言采用夸张、对比、映衬、描摹等多种手法,以浓重的笔墨,文采斐然地表现庖丁解牛技巧的纯熟,神态的悠然,动作的优美,节奏的和谐,身心的潇洒。具体说来,此文在写作方面的主要特点是:
结构严密。全文分两大部分,先讲述故事(第一、二段),再点明寓意(第三段)。就故事说,又分两层,即由写"技"到说"道"。先描述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艺,再由庖丁阐述他的解牛之道。写庖丁的技,先是直接描写,再通过文惠君的赞叹加以小结,并转入庖丁的谈道。对道的阐述又分为三个方面:首先,从纵的方面介绍掌握道的三个阶段,突出掌握道以后的特点;其次,从横的方面将庖丁与良庖、族庖进行比较,以说明得道与否的异同;第三,说明成功地解决了难以处理的"族"的问题。这是从一般写到特殊。
这三个方面都紧紧扣住"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之"道"进行阐述。庖丁答文惠君的第一句话,将写技与谈道两方面自然地联系起来。文惠君所说由庖丁之言获得养生之道的话,又起到统摄全文、揭示主题的作用。全文围绕解牛的事件,阐述一个"道"字,由具体到抽象,条分缕析,环环相扣,将道理说得晓畅透彻。
语言生动简练。如写庖丁解牛时手、肩、足、膝的动作,只用触、倚、履、踌四字,便反映出各自的特色。用"嘻!善哉,技盖至此乎"这么八个字(实词、虚词各半)三句话,就将文惠君看到庖丁高超的解牛技术而产生的惊异、赞叹与疑惑不解的思想感情真实地反映出来。"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几句,将庖丁解决特殊困难时那种专心致志、小心谨慎而又充满信心的内心活动、目光和动作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又与后面写庖丁因困难获得解决而悠然自得的动作、神态形成鲜明对照。
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哪一篇文章
出自《庄子.养生主》的第二部分庖丁解牛。1、原文选段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2、译文
厨师丁放下屠刀,答道:“我所喜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它比技术进一步了。我开始宰牛的时候,看到的无一不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就不曾再看到整头的牛了;现在呢,我用精神去接触牛,不再用眼睛看它,感官的知觉停止了,只凭精神在活动。
顺着牛体天然的结构,击入大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着牛体本来的组织进行解剖,脉络相连、筋骨聚结的地方,都不曾用刀去碰过,何况那粗大的骨头呢!好的厨师,每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割肉;一般的厨师,每月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砍断骨头。
现在,我的这把刀用了十九年啦,它宰的牛有几千头了,可是刀口像刚从磨石上磨出来一样。因为那牛体的骨节有空隙,刀口却薄得像没有厚度,把没有厚度似的刀口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的,它对于刀的运转必然是大有余地的了。
因此,它用了十九年,刀口却像刚刚从磨石上磨出来一样。虽说是这样,每当遇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它难以处理,因此小心翼翼地警惕起来,目光因此集中到一点,动作因此放慢了,使刀非常轻,结果它霍地一声剖开了,像泥土一样散落在地上。
我提着刀站起来,为此我环顾四周,为此我悠然自得,心满意足,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3、出处
出自于《庄子》
扩展资料1、赏析
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第二段紧接着写文惠君的夸赞,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第三段是庖丁对文惠君的解答,庖丁主要讲述了自己达于“道”境的三个阶段。
第四段写文惠君听后领悟了养生的道理。此文在写作上采用多种手法,结构严密,语言生动简练,体现了庄子文章汪洋恣肆的特点。
2、作者简介
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姓庄, 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日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 。他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
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百度百科-庖丁解牛
百度百科-庄子
庖丁解牛成语故事
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庄子·养生主》。
该成语揭示一种养生处世的方法。庄子以刀喻人,以牛体组织喻复杂的社会,以刀解牛喻人在社会上处世。庄子认为,人应当找到一条能够适应社会的生存道路,回避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就不会受到伤害。该成语形象地说明了,人只要掌握了客观规律,灵活运用,就能从必然中放出来,获得真正的自由。在反复实践的时候也应该注意掌握方法,而不是盲目重复。
庄子(约前369一前286),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做过漆园吏。家贫,但拒绝楚威王的厚币礼聘。他继承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否定有天帝造物主的存在,认为万物起源于“道”,而人的生死只不过是“道”在其发展过程中一个短暂的环节。其哲学思想达到很高的思维水平,对后世影响很大。其文章纵横开合,变化无端,并多用寓言故事,想象丰富而奇特,在散文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著作有《庄子》。成语揭示一种养生处世的方法。庄子以刀喻人,以牛体组织喻复杂的社会,以刀解牛喻人在社会上处世。庄子认为,人应当找到一条能够适应社会的生存道路,回避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就不会受到伤害。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听故事的经历,对故事很是熟悉吧,借助故事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庖丁解牛成语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庖丁解牛成语故事 篇1出处(战国)庄周《庄子·养生主》。
释义庖丁:厨师;解:肢解分割。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成语典故
战国时期,梁国有一个名叫庖丁的厨师,专门负责替梁惠王宰牛。他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全部都像音乐一样动听,而且他竟然还能将这些声音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
站在一旁的文惠君不觉看呆了,他禁不住高声赞叹道:“真了不起!你宰牛的技术怎么会这么高超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喜欢探究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一般的宰牛技术。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看见的都是完整的牛。3年之后,当我已经对牛的结构了如指掌的时候,就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到了现在,臣下宰牛的时候,只需要用心神去接触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了。依据牛体的天然生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用刀,从来没有碰过那些支脉、经脉、骨肉粘连的地方,更何况是那种大块的骨头呢?我手中的这把刀,已经用了19年,但刀刃却仍像刚磨过的一样。”
梁惠王听他说完,问道:“这么大一头牛,你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将它宰完了吗?”
庖丁摇摇头,回答说:“每当碰上筋骨交错聚集的地方,我就会特别谨慎、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牛的骨被分解开了,就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这时,我才放心了,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心满意足,然后拭好了刀,把它妥善地收藏起来。”
文惠君听了庖丁的这一席话,连连点头,似有所悟地说:“好啊,我听了您的这番金玉良言,还学到了不少修身养性的道理呢!”
成长心语
每一个生物都是结构复杂的个体,要将它们解剖开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但庖丁却很容易地做到了,关键在于他掌握了牛的机理。世间万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只要你在实践中做有心人,不断摸索,就能透彻地了解和领悟人生的道理,把握事物内在的规律,那时,再复杂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庖丁解牛成语故事 篇2这一天,庖丁被请到文惠君的府上,为其宰杀一头肉牛。只见他用手按着牛,用肩靠着牛,用脚踩着牛,用膝盖抵着牛,动作极其熟练自如。他在将屠刀刺入牛身时,那种皮肉与筋骨剥离的声音,与庖丁运刀时的动作互相配合,显得是那样的和谐一致,美妙动人。他那宰牛时的动作就像踏着商汤时代的乐曲《桑林》起舞一般,而解牛时所发出的声响也与尧乐《经首》十分合拍。
站在一旁的文惠君不觉看呆了,他禁不住高声赞叹道:“啊呀,真了不起!你宰牛的技术怎么会有这么高超呢?”
庖丁见问,赶紧放下屠刀,对文惠君说:“我做事比较喜欢探究事物的规律,因为这比一般的技术技巧要更高一筹。我在刚开始学宰牛时,因为不了解牛的身体构造,眼前所见无非就是一头头庞大的牛。等到我有了3年的宰牛经历以后,我对牛的构造就完全了解了。我再看牛时,出现在眼前的就不再是一头整牛,而是许多可以拆卸下来的零部件了!现在我宰牛多了以后,就只需用心灵去感触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它。我知道牛的什么地方可以下刀,什么地方不能。我可以娴熟自如地按照牛的天然构造,将刀直接刺入其筋骨相连的空隙之处,利用这些空隙便不会使屠刀受到丝毫损伤。我既然连骨肉相连的部件都不会去硬碰,更何况大的盘结骨呢?一个技术高明的厨师因为是用刀割肉,一般需要一年换一把刀;而更多的厨工则是用刀去砍骨头,所以他们一个月就要换一把刀。而我的这把刀已经用了19年了,宰杀过的牛不下千头,可是刀口还像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的锋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牛的骨节处有空隙,而刀口又很薄,我用极薄的刀锋插入牛骨的间隙,自然显得宽绰而游刃有余了。所以,我这把用了19年的刀还像刚磨过的新刀一样。尽管如此,每当我遇到筋骨交错的地方,也常常感到难以下手,这时就要特别警惕,瞪大眼睛,动作放慢,用力要轻,等到找到了关键部位,一刀下去就能将牛剖开,使其像泥土一样摊在地上。宰牛完毕,我提着刀站立起来,环顾四周,不免感到志得意满,浑身畅快。然后我就将刀擦拭干净,置于刀鞘之中,以备下次再用。”
文惠君听了庖丁的这一席话,连连点头,似有所悟地说:“好啊,我听了您的这番金玉良言,还学到了不少修身养性的道理呢!”
故事延伸
注音páo dīng jiě niú
出处先秦·庄周《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解释庖丁:厨工;解:肢解分割。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用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如臂使指
反义词事半功倍
例句我们这位老教授一走上讲台,便如~,游刃有余。
故事启示
庖丁能够轻松的宰牛是因为他掌握了它的机理。牛与牛当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什么牛,它们的机理都是一致的;每个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机理,自然懂得何处下刀。生活也一样,如果能透解了、领悟了生活的道理,摸准了其中的规律,就能和庖丁一样,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就能化繁为简,真正获得轻松。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世间万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只要你在实践中做有心人,不断摸索,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事情就会做得十分漂亮。
庖丁解牛成语故事 篇3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靠着的地方,脚踩着的地方,膝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探究的是自然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意念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像感觉器官停止活动了而全凭意念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即使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惕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一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庄子·养生主》
庖丁解牛的意思厨师解割了全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庖丁,厨师;解,肢解、分割。
活学活用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素材,写起文章来自然就会像庖丁解牛一样游刃有余了。
庖丁解牛寓意这个故事启示我们:世间万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只要在实践中做有心人,不断摸索,久而久之,熟能生巧,就会把事情做得十分漂亮。再有,应该学会享受做事情的过程,把自己所从事的当成自己的爱好,这样既能愉快自己,又能将事情做得更加出色!
近义得心应手、如臂使指
庖丁解牛造句精选
1、我深深体会到,学习英语,要想达到庖丁解牛那种驾驭能力,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至,是要付出辛勤的汗水的。
2、平时多注意作文素材的积累,这样写作起来也自然会像庖丁解牛一般游刃有余了。
3、庖丁解牛的神技,说穿了,也不过是熟能生巧罢了。
4、做这件工作对他来说犹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呀!
5、有时候时间象一把刀,一把类似庖丁解牛的小刀。
6、庄子庖丁解牛的神遇也是一种有别于感性认识的视而不见的视。
7、昨天晚饭做得蛮失败的,简直发挥了庖丁解牛的精神,分解出来的鸡肉连做法都暂时不想琢磨了。
8、看林书豪的比赛,常有种时间变慢的感觉,对的,就是那种庖丁解牛的感觉。
9、就怕他们像抽了风一样的给你庖丁解牛般地讲解。
10、我的老师板书清雅挺秀,朗诵范文抑扬顿挫,讲解文章有如庖丁解牛,条分缕析,透辟独到。
11、我们这位老教授一走上讲台;便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庖丁解牛成语故事 篇4一天,一庖丁在街头的肉案上解牛,就是把一头去了皮的牛分割成许多小块儿。只见那个庖丁技术十分高超,几刀就把一头整牛分解成几大块,又几刀把几大块牛肉分解成了一堆小块肉。这时,梁惠王从此经过,见到解牛经过十分诧异, 不禁赞叹说:“手法太妙了!真是好刀法!”庖丁听见有人说话,抬起头来,一看是梁惠王,连忙施礼并解释说:“其实,解牛并不是一件难事。因为我从事这一行当已经很多年了,早已熟悉了牛身体的全部结构。在我的眼里,每头牛都长得一样,没有一头牛是完整的。”梁惠王耐心地听着庖丁的介绍,“我每下一刀,都是按照牛身体的结构运刀的。让薄薄的刀刃在牛身体的骨缝中运行,这样就毫无阻挡,既快又省力气。”梁惠王一边听庖丁说,一边不住地点头,心中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突然注意到刀案上的解牛刀,忙问:“这刀一定也很锋利吧?”庖丁将刀递给梁惠王说:“大王您看,我这把刀已经用了近二十年,解了无数的牛,刀锋依然如新刀一样锋利。”惠王仔细看着刀锋,果然锋利如新。庖丁接着说:“尽管我很熟悉牛身体的结构,但遇到筋骨交错的地方,还是要加倍小心。其实,我做得好不过是时间长,手熟罢了。”
小朋友,庖丁的一番话是在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掌握规律和方法,还要经常刻苦练习,才能把事做好。
庖丁解牛成语故事 篇5庖丁解牛
原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顶,砉然响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谷,导大,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车瓜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讠桀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庄子《庄子·养生主》
译文: 庖丁为梁惠王宰牛。手到的时候,肩倚的时候,脚踩的时候,膝顶的时候,那声音十分和谐,就跟美妙的音乐一样,合于尧时的《经首》旋律;那动作也很有节奏,就像优美的《桑林》舞蹈。梁惠王看得出了神,称赞说:“哈,好啊!你的技术是怎么达到这样高超的地步的呢?”庖丁放下刀对梁惠王说:“我喜欢探求的是道,比一般的技术又进了一步。我开始解剖牛的时候,看到的无非是一头整牛,不知道牛身体的内部结构,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三年以后,我眼前出现的是牛的骨缝空隙,就不再是一头整牛。
到了今天,我宰牛就全凭感觉了,不需要再用眼睛看来看去,就能知道刀应该怎么运作。牛的肌体组织结构都是有一定规律的,我进刀的地方都是肌肉和筋骨的缝隙,从不碰牛的骨头,更不消说碰大骨头了。技术高明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是用刀割。一般的厨师,一个月就更换一把刀,因为他是用刀砍。而我宰牛的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又经有几千头,然而刀口锋利得仍然像刚在磨石上磨过的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牛的肌体组织结构之间有空隙,而刀口与这些空隙比起来,薄得好像一点厚度也没有。用没有厚度的刀在有空隙的肌体组织间运行,当然绰绰有余罗!
所以十九年过去,我的刀还跟新的一样。虽然我的技术已达到了这种程度,但我在解剖牛的时候,还是丝毫不敢马虎,总是小心翼翼,心神专注,进刀时不匆忙,用力时不过猛,牛体迎刃而解,牛肉就像一摊泥土一样从骨架上滑落到地上。这时,我才松下一口气来,提刀站立,顾视一下四周,心满意足地把刀揩拭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听了,高兴地说:“好极了,听了你的这一席话,我从中悟到了修身养性的道理。”
寓意: 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掌握了事物的规律,办事就可以得心应手。
题旨:顺其自然,循其规律,事半功倍。
庖丁解牛成语故事 篇6《庖丁解牛》这篇文言文是出自《庄子》,属于高中课文。那么,下面是庖丁解牛原文,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课文庖丁解牛原文: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译文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真是危险啊!已经有了危险,还要执著地去追求知识,那么除了危险以外就什么都已经没有了。做好事不要求名,做坏事不要受刑罚,以遵循虚无的自然之道为宗旨,便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养护新生之机,可以享尽天年。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本为虚词,无特定之意,可解成自然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意思是:只看见一个虚线的牛,就是只看见怎么样去解)。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因为不知道怎么砍,所以砍到骨头的时候就容易坏)。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注释
(1) 庖(páo)丁:名丁的厨工。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文惠君:即梁惠王,也称魏惠王。解牛:宰牛,这里指把整个牛体开剥分剖。
(2) 踦(yǐ):支撑,接触。这里指用一条腿的膝盖顶牛。
(3)砉(huā)然:砉,又读xū,象声词。砉然,皮骨相离的声音。向,通”响“。
(4)騞(huō)然:象声词,形容比砉然更大的进刀解牛声。
(5)桑林: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
(6)经首:传说中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会:指节奏。以上两句互文,即“乃合于桑林、经首之舞之会”之意。
(7)嘻:赞叹声。
(8)盖:通“盍(hé)”,何,怎样。
(9)进:超过。
(10)官知:这里指视觉。神欲:指精神活动。
(11)天理: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12)批大郤:击入大的缝隙。批:击。郤:空隙。
(13)导大窾(kuǎn):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
(14)因:依。固然:指牛体本来的结构。
(15)技经:犹言经络。技,据清俞樾考证,当是“枝”字之误,指支脉。经,经脉。肯:紧附在骨上的肉。綮(qìng):筋肉聚结处。技经肯綮之未尝,即“未尝技经肯綮”的宾语前置。
(16)軱(gū):股部的大骨。
(17)割:这里指生割硬砍。
(18)族:众,指一般的。
(19)折:用刀折骨。
(20)发:出。硎(xíng):磨刀石。
(21)节:骨节。间:间隙。
(22)恢恢乎:宽绰的样子。
(23)族:指筋骨交错聚结处。
(24)怵(chù)然:警惧的样子。
(25)謋(huò):象声词。骨肉离开的声音。
(26)委地:散落在地上。
(27)善:通”缮“,修治。这里是拭擦的意思。
(28)养生:指养生之道。
通假字
①砉然向然: “向”通“响”,响声。
②技盖至此乎: “盖”通“盍”,何,怎样。
③批大郤:“郤”通“隙”,空隙。
④善刀而藏之: “善”通“缮”,修治,这里是擦拭的意思。
⑤技经肯綮之未尝: “技”应是“枝”字,指支脉。
特殊句式
①技经肯綮之未尝
此句为谓语省略句,又是宾语前置句,应为“未尝(碰)技经肯綮”。
②族庖月更刀,折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
③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状语结构后置句,状语结构“于硎”后置。
④臣之所好者,道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
今天关于“成语庖丁解牛出自庄子的哪篇文章呢怎么读”的讨论就到这里了。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您能对这个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