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出处大全 成语出处大全
成语典故与历史人物初中的区别是什么_成语典故与历史
tamoadmin 2024-08-03 人已围观
简介1.成语和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故事2.典故、故事、成语故事有什么不同3.与历史人物的典故4.如何界定神话故事,成语,典故三者之间的内涵和外延个人最多应该就是他吧?史记的功劳半壁江山劳苦功高朝秦暮楚十面埋伏四面楚歌背水一战筑坛拜将破釜沉舟霸王别姬以一当十秋毫无犯江东父老匹马单枪一决雌雄妇人之仁扛鼎拔山拔山盖世披坚执锐分我杯羹所向披靡成语和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故事成语典故是指由一个历史或民间传说演变而来,
1.成语和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故事
2.典故、故事、成语故事有什么不同
3.与历史人物的典故
4.如何界定神话故事,成语,典故三者之间的内涵和外延
个人最多应该就是他吧?史记的功劳
半壁江山
劳苦功高
朝秦暮楚
十面埋伏
四面楚歌
背水一战
筑坛拜将
破釜沉舟
霸王别姬
以一当十
秋毫无犯
江东父老
匹马单枪
一决雌雄
妇人之仁
扛鼎拔山
拔山盖世
披坚执锐
分我杯羹
所向披靡
成语和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故事
成语典故是指由一个历史或民间传说演变而来,被广泛流传并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这些故事通常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和形象来表达深刻的道理。相关知识如下:
1、成语典故特点,教育意义:成语典故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2、形象生动:成语典故通常用简洁生动的文字和形象,将历史、人物形象和抽象概念生动地呈现出来,让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表达深刻:成语典故通常表达深刻的道理,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传递智慧和经验,让人们从中获得启示和思考。
3、成语典故的来源非常广泛,其中一些来自古代历史、民间传说、寓言故事等。例如,“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等成语来自古代寓言故事,“破釜沉舟”等成语来自古代历史,“指鹿为马”等成语来自民间传说。
典故的定义及相关知识
1、典故是指在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等各个领域中,被广泛引用、流传千古的经典故事、寓言或成语。这些典故通常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能够体现出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化特色和智慧结晶。
2、典故分类: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指的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和故事,被后人引用、流传而逐渐成为经典。这些典故通常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历史、认识人类文明的进程。
3、文学典故:文学典故则是指文学作品中所引用的经典故事和寓言,以及根据历史、民间传说等所创造的虚构故事。这些典故通常被用于文学作品的表现和烘托气氛,也能够体现出作者的文化修养和思想水平。
4、典故的特点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往往与人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形象、哲学思想等紧密相关。典故通常具有简洁、生动的文字和形象,能够以最简短的方式表达深刻的道理,让人们获得启示和思考。
典故、故事、成语故事有什么不同
Ⅰ 和成语故事有关的人物有哪些
历史人物和成语有哪些
1
、
一鼓作气(曹刿)
2
、一字千金(吕不韦)
3
、一字之师(郑谷)
4
、一饭千金(韩信)
5
、东山再起(谢安)
6
、图穷匕见(荆轲)
7
、纸上谈兵(赵括)
8
、负荆请罪(廉颇)
9
、卧薪尝胆(勾践)
10
、接竿而起(陈胜、吴广)
11
、三顾茅庐(刘备)
12
、孺子可教(张良)
13
、四面楚歌(项羽)
14
、老当益壮(马援)
15
、投笔从戎(班超)
16
、暴殄天物(商纣王)
17
、暗渡陈仓(刘邦)
18
、嗟来之食(黔敖)
19
、怒发冲冠(蔺相如)
20
、手不释卷(刘秀、吕蒙)
21
、韦编三绝(孔子)
22
、墨守成规(墨子)
23
、病入膏肓(蔡桓公)
24
、鸡犬升天(刘安)
25
、高山流水(俞伯牙)
26
、口蜜腹剑(李林甫)
27
、风声鹤唳(苻坚)
28
、泰山北斗(韩愈)
29
、破釜沉舟(项羽)
30
、东窗事发(秦桧)
31
、程门立雪(杨时)
32
、司空见惯(刘禹锡)
33
、梦笔生花(李白)
34
、力透纸背(颜真卿)
35
、成竹在胸(文与可,即文同)
36
、赤膊上阵(许褚)
37
、马革裹尸(马援)
38
、黄袍加身(赵匡胤)
39
、洛阳纸贵(左思)
40
、背水一战(韩信
)
41
、闻鸡起舞(祖逖)
42
、初出茅庐(诸葛亮)
43
、完璧归赵(蔺相如)
44
、退避三舍(重耳)
45
、乐不思蜀(刘禅)
46
、指鹿为马(赵高)
47
、画龙点睛(张僧繇)
48
、入木三分(王羲之)
49
、讳疾忌医(蔡桓公)
50
、多多益善(韩信)
51
、秋毫无犯(岑彭)
52
、望梅止渴(曹操)
53
、鞠躬尽瘁(诸葛亮)
54
、约法三章(刘邦)
55
、请君入瓮(周兴)
56
、举一反三(孔子)
57
、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58
、八斗之才(曹植)
59
、陆海潘江(陆机、潘岳)
60
、举案齐眉(孟光、梁鸿)
记得纳
Ⅱ 纸上谈兵成语故事有关历史人物是谁
是赵括。
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急于求胜,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
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
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英勇杀敌,被秦军射杀而死,四十余万赵兵尽降,后被秦军坑杀。
(2)成语和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故事扩展阅读:
“纸上谈兵”的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如下:
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如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译文:
大王认为跟他的父亲相比如何呢?他们父子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出兵。
赵王说:“老太太你的意见还是先放在一边吧,我已经打定主意了。”赵括的母亲于是说:“大王最终决定要派他出兵,那么如果有不顺利的情况发生,我能够不受到连累吗?”赵王答应了她。
赵括代替了廉颇后,全部更改纪律和规定,并撤换重新安排军官。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件事后,便派出引诱赵括做出错误判断的小股部队,佯装失败,却断绝他的粮道,分段两军,士卒的士气大乱。
四十多天后,军队士兵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兵士投降于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网络——赵括
Ⅲ 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典故100个
1、入木三分(王羲之)
出自唐朝·张怀瓘《书断·王羲之》:“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诗句: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释义: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对文章或事物见解深刻、透彻。
2、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释义: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3、墨守成规(墨子)
出自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释义: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4、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之师。
5、口蜜腹剑(李林甫)
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释义:嘴上说的很甜美,心里却怀着害人的主意。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
6、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7、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8、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9、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10、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释义: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11、揭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意思是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释义:意思是指小孩子是可以教诲的,后形容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13、四面楚歌(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释义: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Ⅳ 历史人物的成语典故
1、一鼓作气(曹 刿)
一鼓作气,读音:yī gǔ zuò qì,汉语成语;释义: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相关故事: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召见他。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他进宫去见庄公。
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又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明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接着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一起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刚上战场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鼓三次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结果,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然后又登上车,手扶车前横木观望齐军的队形。仔细观察一番后,他说:"现在可以追击了。"于是,庄公命令军队追击齐军。
最终,鲁国的军队战胜了齐军,鲁庄公向曹刿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擂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擂鼓时,士兵们的勇气就会减弱。等到第三次擂鼓时,士兵们的勇气已经枯竭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他们。
2、一字之师(郑 谷)
一字之师是汉语成语,意思是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之师。多成语故事。
相关故事:郑谷住在袁州,于是齐己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去拜见他。诗作中有一首《早梅》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了笑着说:“‘数枝’不能表现出早意来,不如用‘一枝’好。”
齐己惊讶不已,不由得整理三衣,恭恭敬敬地向郑谷拜了一拜。从此,众多读书人就把郑谷看做齐己的“一字之师”。
3、一字千金(吕不韦)
一字千金,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yī zì qiān jīn,意思是字值一千金,原指改动一个字赏赐千金,形容文字价值极高,文辞精彩奇妙。也指书法作品的珍贵。
相关故事: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作了一笔中外历史上最大的投机生意。他不惜散尽千金,把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王子异人立为秦国国君。异人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
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成了进退百官的权威,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气。
吕不韦也知道他的政治资望太浅,人们可能在私下议论,他觉得提高声望是让人们服气的最好办法。但怎样才能迅速提高呢,他一时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吕不韦为这件事大伤脑筋,召集门客进行商议。
有人说:“我们知道孔子的名声很好,那是因为他写了部叫《春秋》的书,孙武能当上吴国的大将,是因为吴王先看了他写的《孙子兵法》,我们为什么不能写部书,既能扬名当世,又能垂范后代呢?”
吕不韦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命令门客立即组织人员撰写。
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
4、图穷匕见(荆 轲)
图穷匕见,读音tú qióng bǐ xiàn,图:地图;穷:尽;见:通字,同“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相关故事:战国末期,秦国很强大,在消灭了赵国後,打到北部的燕国,燕国岌岌可危。燕国的太子丹请荆轲去刺杀秦王,并派勇士秦舞阳作荆轲的助手,让荆轲带着秦王的仇人樊於期的人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作礼物,将一把毒药熬过的匕首藏在地图里。
荆轲和秦舞阳二人到了秦国,买通了秦王左右为他们引见,秦王很高兴,就在咸阳宫接见他们。在登上宫殿的台阶时,秦舞阳紧张得发抖,荆轲就把他留在外面。
秦王看过仇人樊於期的人头後,又要看地图。荆轲捧着地图来到秦王面前,献上去。秦王慢慢展开地图来仔细看,当地图展到尽头时,藏在里边的匕首露了出来。
荆轲迅速一手抓住秦王的衣袖,一手抓起匕首刺向秦王。秦王扯断了衣袖,转身逃走,荆轲就在後边紧追。这时,秦王的卫士们赶来了,荆轲受了伤,就把手中的匕首投向秦王,但没有击中。最後荆轲被卫士们杀死了。
5、纸上谈兵(赵 括)
纸上谈兵,读音是zhǐ shàng tán bīng,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相关故事: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
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
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
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Ⅳ 急需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成语故事。
卧薪尝胆、雪抄中送炭、完璧归赵、囊袭萤映雪、围魏救赵、流觞曲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望梅止渴、高山流水、草木皆兵、指鹿为马、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退避三舍、毛遂自荐、讳疾忌医、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惊弓之鸟(更羸)
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满意的话,还望纳哈~
网络里都有每个成语的解释呢,亲可以到网络里面搜搜滴
Ⅵ 急需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成语故事。
卧薪尝复胆、雪中送炭、制完璧归赵、囊萤映雪、围魏救赵、流觞曲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望梅止渴、高山流水、草木皆兵、指鹿为马、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退避三舍、毛遂自荐、讳疾忌医、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惊弓之鸟(更羸)
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满意的话,还望纳哈~
网络里都有每个成语的解释呢,亲可以到网络里面搜搜滴
Ⅶ 历史成语故事相关人物都有哪些
破釜沉舟——项羽;
卧薪尝胆——越王勾践;
退辟三舍——晋文公;
问鼎中原——楚庄王;
围魏救赵——孙膑;
纸上谈兵——赵括;
作法自毙——商鞅;
投笔从戎——班超;
暂时想到这么多,以后想到再补充。
其他答案共22条
检举2011-12-17 11:34 qinqindewolaie| 八级
背水一战(韩信) 完壁归赵(蔺相如) 负荆请罪(廉颇)
望梅止渴(曹操) 四面楚歌(项羽) 破釜沉舟(项羽)
卧薪尝胆(勾践) 纸上谈兵(赵括) 指鹿为马(赵高)
三顾茅庐(刘备) 东窗事发(秦桧) 如鱼得水(刘备)
退避三舍(重耳) 初出茅庐(诸葛亮) 图穷匕见(荆柯)
草木皆兵(苻坚) 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 杀妻求将(吴起) 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一字千金(吕不韦)
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一饭千金(韩信)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破釜沉舟(项羽) 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
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鞠躬尽瘁(诸葛亮)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
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 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 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入木三分(王羲之) 闻鸡起舞(祖逖) 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 凿壁偷光(匡衡) 狗尾续貂(司马伦)
画龙点睛(张僧繇) 江郎才尽(江淹) 精忠报国(岳飞)
胸有成竹(文与可)
1002525298| 一级
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一饭千金(韩信)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破釜沉舟(项羽) 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
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鞠躬尽瘁(诸葛亮)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
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 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 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入木三分(王羲之) 闻鸡起舞(祖逖) 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 凿壁偷光(匡衡) 狗尾续貂(司马伦)
画龙点睛(张僧繇) 江郎才尽(江淹) 精忠报国(岳飞)
胸有成竹(文与可)
检举2012-5-2 15:26 热心网友
背水一战(韩信) 完壁归赵(蔺相如) 负荆请罪(廉颇)
望梅止渴(曹操) 四面楚歌(项羽) 破釜沉舟(项羽)
卧薪尝胆(勾践) 纸上谈兵(赵括) 指鹿为马(赵高)
三顾茅庐(刘备) 东窗事发(秦桧) 如鱼得水(刘备)
退避三舍(重耳) 初出茅庐(诸葛亮) 图穷匕见(荆柯)
草木皆兵(苻坚) 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 杀妻求将(吴起) 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一字千金(吕不韦
Ⅷ 含有历史人物的成语故事(急!急!急!急!)
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 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
Ⅸ 急需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成语故事。
囊萤映雪
刻舟求剑
卧冰求鲤
闻鸡起舞
草木皆兵
卧薪尝胆
负荆请罪
胡服骑射
。。。。
Ⅹ 有关历史人物的成语故事
破釜沉舟——项羽;卧薪尝胆——越王勾践;退辟三舍——晋文公;问鼎中原——楚庄王;围魏救赵——孙膑;纸上谈兵——赵括;作法自毙——商鞅;
与历史人物的典故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
故事,可以解释为旧事、旧业、先例、典故、花样等涵义,同时,也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情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跌宕起伏,从而阐发道理或者价值观。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如何界定神话故事,成语,典故三者之间的内涵和外延
与历史人物的典故
与历史人物的典故1公元219年,曹操为夺取战略要地荆州,与刘备在这一带酣战。刘备的大将关羽用重兵围住了襄阳,曹操的堂弟曹仁固守襄阳毗邻的樊城,处境相当困难。
这年七月,曹操派虎威将军于禁率军增援曹仁。不久,樊城这一带连降大雨,汉水泛滥。关羽乘机引水去淹曹军,结果于禁全军覆没,被迫投降。
由于洪水冲进樊城,曹仁处境危急。一些部将劝他放弃樊城,乘船退走。但有人极力反对,说是水势不可能一直这样大,过些时日会退去,还是紧守为好。曹仁觉得有理,决定紧守樊城。
不久,曹操又派大将徐晃率军去樊城解围。徐晃老谋善算,暂不将部队直接开到樊城,而在稍远之处驻扎下来,然后派人用暗箭把信射入樊城,与曹仁取得联系。
正好曹操还在组织其他兵马增援,得知徐晃的行动非常赞同,要他等待各路兵马到齐,一并开向樊城。
当时,刘备一部分军队驻在离樊城不太远的偃城。徐晃带领一些军队来到偃城郊外,故意挖掘陷坑,似乎要截断偃城军队的退路。驻军中计,匆匆撤离偃城。于是徐晃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这座城池。
这时,曹操组织的十二路兵马已经赶到。于是徐晃和这些兵合起来,打算和曹仁内外夹击关羽。
关羽在围头和四冢两处地方驻有军队。徐晃表面上装出要进攻围头的样子,实际上亲率大军进攻四冢。等关羽发现徐晃主攻的方向时,为时已晚。匆匆赶到四冢的五千兵马很快被徐晃击败。
接着徐晃率领部下,一直冲进了关羽对曹仁的包围圈中。关羽的将士不敌败走,襄阳,樊城终于解围。
徐晃的捷报传到曹操那里,曹操立即写了慰劳令,派人送到前方。令中写道:“我用兵三十多年,所知古代善于用兵的人中,没有一个人能像你那样长距离不停顿地策马快跑,一直往前,冲入敌人的包围圈中。”
像故事里的战争一样,如果非得来个硬碰硬,那必定是会败得一塌糊涂。所以大多时候一定要运用智慧来获得最终的胜利,就拿学习来说,盲目的看书是没有效果的,你必须要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你需要去探索,这样你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哦!
与历史人物的典故2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对峙的局面持续了很长时间,最后才被晋统一了。起初,吴和蜀两国联合,共同对抗曹魏;可是后来,吴蜀之间产生了矛盾,东吴杀了蜀国大将关羽,夺取了荆州。
刘备勃然大怒,发动全国的兵七十万人,顺江而下讨伐东吴,"不把孙权逮住,砍下他脑袋,不能给我弟兄报仇啊!"
正是所谓哀兵必胜,蜀军怀着悲愤的情绪,所向无敌,一下子就打到了秭归地界。东吴害怕抵御不了刘备,就打算和魏国联合,选了一位能说会道、很有才能的大臣叫赵咨去魏国。
这时魏国是魏文帝曹丕在位。有人事先对曹丕说:"据说,赵咨是东吴的重要人才,东吴派他来肯定有重要事情要跟您讲。"
曹丕心想,那我就试一试他。他便命令宫殿上武士都把刀抽出来,把枪端着,然后传下圣旨,宣赵咨进殿。赵咨一看这阵势就明白了。别看他是一个文人,但很有胆识,面无惧色,早把生死置之度外,迈着从容的步伐就从这刀枪剑丛之中走了过来。他参拜完了曹丕,说:"我是受我国主公的委托,到此来和魏王商讨一件国家大事的。"
赵咨本来想马上转入正题,但是曹丕没问国家大事,先问他:"你叫什么名字?""我叫赵咨。""你一定是孙权手下的重臣了,不然的话怎么派你出使我国呢?""我称不上重臣,只是为我们的.主公做一点小事。""我听说你们东吴的主公孙权是碧眼虬髯,从不读书。有这事吗?"曹丕本来想,先把东吴的主公贬损一番。
可是,他一说完,赵咨就说:"魏王,何出此言哪?我们的主公日理万机,他作为一国之君,每天从早到晚都没有闲歇的时候。尽管如此,他把朝中事处理完毕之后,还手不释卷。"
"照你所说,你们主公读了那么多的书,他都知道什么呢?"
"魏王,我们的主公在东吴统领着数万只船,百万大军,统领着无数的文官武将,这本身就是一个大学问。他读的书包括《五子兵书》,包括治国之书,包括为人之道,包括修身之本,可以说无所不读。他如果不知道这些书的内容的话,他就治理不好东吴这么大的一个国家。"
曹丕说:"你真会帮你主公说话呀。但是据我所知,此番你到这里来,是有求于我们魏国吧?我听说刘备兴兵,向你们宣战。你们主公派你来,是不是害怕刘备把他灭了,或者是害怕我再出兵,两肋夹击把东吴给灭了啊?"
"魏王,您这话说得就不对了。我们主公并不是怕谁出兵把他灭了。东吴有长江天堑,百万甲士。况且,我们主公深知用人之道,例如重用吕蒙、鲁肃,都是知人善任的典范。我们东吴有诸多将士,并不怕别人兴兵犯境。我是受主公的委托,到这来向您分析天下大势来的。"
曹丕一听,这赵咨能言善道,果然是有才华的人。于是曹丕问:"请问在你们东吴,像你这样的人才有多少?"
"魏王,东吴像我这样的人不值一提。在东吴,光是堪称旷世奇才的,就有八九十人。像我这样的人,则车载斗量,不计其数。"曹丕听了,哈哈大笑,十分欣赏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其实学会聊天和交谈,不是让人巧舌如簧、八面玲珑,而是在真诚和善意的基础上,掌控好唇齿分寸,恰当谈吐,并非只是表现“高情商”,更多的,你为大家展现的是内心深处对这个世界的尊重。
与历史人物的典故3谷永,字子云,长安(在今陕西西安市)人,汉成帝时担任过光禄大夫、大司农等职。
汉成帝二十岁做皇帝,到四十多岁还没有孩子。他听信方士的话,热衷于祭祀鬼神。许多向汉成帝上书谈论祭祀鬼神或谈论仙道的人,都轻而易举地得到高官厚禄。
成帝听信他们的话,在长安郊外的上林苑大搞祭祀,祈求上天赐福,花了很大的费用,但并没有什么效验。
谷永向汉成帝上书说:“我听说对于明了天地本性的人,不可能用神怪去迷惑他;懂得世上万物之理的人,不可能受行为不正的人蒙蔽。现在有些人大谈神仙鬼怪,宣扬祭祀的方法,还说什么世上有仙人,服不死的药,寿高得像南山一样。听他们的说话,满耳都是美好的景象,好像马上就能遇见神仙一样;可是,你要寻找它,却虚无缥缈,好像要缚住风、捉住影子一样不可能得到。所以古代贤明的君王不听这些话,圣人绝对不说这种话。”
谷永又举例说:周代史官苌弘想要用祭祀鬼神的办法帮助周灵王,让天下诸侯来朝会,可是周王室更加衰败,诸侯反叛的更多;楚怀王隆重祭祀鬼神,求神灵保佑打退秦国军队,结果仗打败了,土地被秦削割,自己做了俘虏;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徐福率童男童女下海求仙药,结果一去不回,遭到天下人的怨恨。最后,他又说道:“从古到今,帝王们凭着尊贵的地位、众多的财物,寻遍天下去求神灵、仙人,经过了多少岁月,却没有丝毫应验。希望您不要再让那些行为不正的人干预朝廷的事。”
汉成帝认为谷水说得很有道理,便听从了他的意见。
“捕风捉影”和“无中生有”都表示缺少事实,都含贬义。但是“捕风捉影”重点在表示没有确凿根据,缺乏事实;而“无中生有”则重点在表示凭空捏造。使用这两个成语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啦!
所谓成语,就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固定结构和固定含义的词组或短语,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四个字。有些成语的含义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来,如“丰富多彩”、“远走高飞”、“盖世无双”等等;还有一些成语必须知道它的来源才能弄懂它的含义,如“阳春白雪”出自楚辞,意指高雅的事物,“百步穿杨”出自《庄子》,意指箭法精绝,“卧薪尝胆”出自《吴越春秋》,意指不忘昔日之苦,发奋图强,等等,这些成语也是典故。典故是一些古代著名的故事或话语,不一定最后总结成成语,但是大部分成语却都是典故。为了大家能够简单明了地学习命名方法,凡是为大众所熟悉的成语,不管是不是典故,我们都放在本篇中分析。不管是不是典故,连同其它不是成语的典故一起,放在“化用典故”中分析,特此说明。
成语一般都是4个字,所以自然地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两个字组成一个词或词组,后两个字组成一个词和词组,很少例外。我们按前后两部分的语法关系,把成语分为如下四类:
联合式:即前两字和后两字的意思是并列的,或是相承的。如“国泰民安”等等。
主谓式:即前两字是动作的发出者,是主语;后两个字是主语的动作或状态,是谓语。如“气宇轩昂”、“高朋满座”、“心花怒放”、“耳目一新”等等。
动宾式:即前两个字是动作,是谓语;后两个字是动作的对象、承受者,是宾语。如“独步天下”、“包罗万象”、“奉若神明”等等。如果四字之中,有主语、有谓语、也有宾语的话,则归入“主谓式”。
偏正式:即前两个字和后两个字中有一组是成语的核心部分,另一组只对它起修饰和解释作用。如“豆蔻年华”、“书香门第”、“卓然不凡”等等。
这四类成语的划分,将是我们是否用某种命名方法的重要条件。
化用成语来命名有各处各样的方法,每一种方法要想使用,都必须遵守一些必要条件。有些条件因命名方法的不同而不同,有些条件却是共有的。下面就先谈谈这些化用成语命名必须满足的条件,至于哪些某种命名方法特有的条件,我们将在讲述具体命名方法时再加以阐述。
化用成语命名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联想性:即所取的名字能够使人很容易地联想到所化用的成语。因为化用成语来命名,就是为了使名字中包含着成语的丰富文化内涵,使短短两个字意蕴无穷。如果起的名字并不能使人想起所化用的成语,那么一切都是徒劳无功。这一点是命名者应该十分谨慎的。成语有四个字,以一个字概括其含义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用两到三个字。但即使用两个字,在很多时候也并不能令人产生联想。比如成语“冰雪聪明”,形容一个人颖悟异常,本杰是很好的含义,但如果用前两个字叫“李冰雪”,或用后两个字,叫“王聪明”之类,则成语之意义,韵味失,因为一般人不容易从“冰雪”想到“聪明”或反之联想。这时如果换一种方法,比如取名“冰聪”就好得多,很多人会想起这个成语。所以从成语中起好名字之后,一定要返过头来想一想,能不能从这个名字中联想到成语,如果不能,最好放弃这个名字。
良义性:这一点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所化用的成语必须是含义良善的,或鼓励,或祝福,或赞美,或告诫,决不能是一些贬义成语,像“自高自大”,“鼠目寸光”等等。二是指所取出的两个字,合在一起也要有良好的含义。有些词一旦脱离成语,含义就发生变化,有时含义不佳,不可选用。比如“千娇百媚”形容女子,原是可爱,但取名“百媚”尚可,叫“千娇”可也娇气得过份了。“宝马香车”指高贵的生活,但取名“香车”,毕竟也是“车”,含义低贱。这些都是应当注意的。
无歧义性:即所取的名字除了使人联想起所化用的成语之外,没有其它的歧义。有些词尽管可以使人联想到成语,也有良善之义,但由于历史、风俗、方言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其它不好的含义,这时也不能选用。比如“龟年鹤寿”本是祝人长寿,但现在骂人常用“乌龟”,所以这个“龟年”最好不用。“风流儒雅”本是赞美一个人的风度翩翩,但“风流”现在又有贬义,最好不用。
以上都是化用成语取名是必须注意的问题,也是我们筛选名字的标准。其余的条件如语音、字形等方面的要求在其它章节中已有论述,在些不一一列举了。
有三字
从一个成语中选取三个字,显然其中一个字是姓。这也是属于“姓义入名”的一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最重要的是名字的含义要与成语一致。因为成语一般只有四个字,现在用了三个,很容易令人产生联想,但是名字本身的含义怪异,岂不让人无所适从?化用成语命名的目的也达不到。所以不用的那个字一定须是成语中最不要紧的字,或是并列的字中的一个,这样才能使成语的含义尽可能多地保留下来。
这三个字的顺序可以跟成语不同。正因为如此,在颠倒成语用字顺序的时候要格外注意,不要产生歧义或造成混淆。
另外有些人喜欢用姓的谐音入名。确实,成语中包含着姓的实在是太少了,但是化用一些含有姓的谐音字的成语,并没有什么好处。比如刘砥柱(中流砥柱)、金国英(巾帼英雄)、傅东海(福如东海)等等,第一是毕竟姓字并非成语原字,不加解释,别人很难想到成语;第二是脱离了姓的名字由于只有两个字,而命名者起初多考虑了连姓三字的含义,忽略了名本身的含义,所以名的含义常有模糊,或落俗;第三是终有错别字之嫌,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好。
用三字的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成语又在不同的情况,现分述于下。
联合式:联合式成语的前两字与后两字含义相近,所以姓字就可以代表它所在那部分的两个字。一般来说,从联合式成语中选取三字,姓字既定,名用的就是另一半的那两个字,这样含义变化最小。不过也偶有例外,这就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了。
主谓式:从主谓式成语中取三字为名,一般也是名字的两个字是一组,是原来成语的前两字或后两字,姓是另两个字中的一个字,这样读起来比较有节奏。当然也不排除姓字与第二个字为差一些。但如果是大、小结构均为联合的成语,当然又没有关系了,比如“金碧辉”,读来并没有“金碧”是一个词组,而“辉”独立的感觉。
动宾式:因为在成语中,动宾式成语本来就很少,加上取三字为名需要其中一个字是姓,所以这种情况不易遇到。
偏正式:从偏正式成语中取三字为名,应当注意的是其中自成一组的两个字顺序不能颠倒。这样剩下的那个字无论其在前在后,名字的基本含义可与成语相近。
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谚语、歇后语、引语和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从某些方面看来,也有相似之出。譬如专名和科学术语都是固定词组;谚语、歇后语、引语不仅是固定词组或句子,而且意味也有些与成语相似;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比较简练,形式跟绝大多数的成语一样,如"东西南北""春夏秋冬"之类,但是这些都不是成语。把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等的区别搞清楚,这就有助于断定什么是成语,什么不是成语。现在简单地就这方面作些说明。
成语跟专名不同:专名和成语虽然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但是专名是表示特定概念的,例如"李庄小学"只是一个学校独有的名称(当然,可能有重名),"广安人民公社"只是一个公社独有的名称。成语则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七零八落"这个成语,既可以用来形容开败了的花朵,又可以用来形容被打败的军队,也可以用来形容稀疏零散的人群。又如"津津有味"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任何一个人对于某些事物特别感觉有兴趣。
成语跟科学术语不同:科学术语是表示科学概念的,不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主观能动性""革命乐观主义""无限花序""平行四边形"这些科学术语,尽管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可是并不是成语。
成语跟谚语不同:谚语绝大部分是句子而不是词组。谚语经常用在人民大众的口语里,用在文章里的比较少。谚语往往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不象成语那样具有文言色彩。谚语的形式,不象成语那样整齐。例如"坐山观虎斗""天下乌鸦一般黑"之类的谚语,都不是那么整齐。当然,如果把这些谚语一定说是成语,也是可以勉强的。
成语跟歇后语不同:歇后语是一种固定的句子,一定要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用事物作比喻,后一部分是从正面作说明。写文章为了收到鲜明、形象、生动、具体的表达效果,也可以象引用成语似的引用歇后语。如"泥菩萨过河 自身难保。"狗拿耗子 多管闲事。""泥菩萨洗脸 越洗越难看。""蜜饯黄连 先甜后苦。"这些话,都是"歇后语"而不是"成语"。
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和歇后语的不同,看起来相当明显。成语跟引语、普通词组、谚语的区别,一般说来也是清楚的,但是有的也不容易分辨。我们应该承认有些固定词组或相当固定的词组是介于成语与谚语、引语或普通词组之间的,对这类词组,不必一定去划分它的界限。例如"一文不值",我们可以认为它是普通词组,因为把它该为"不值一文"、"不值一钱"或"一钱不值"都毫不勉强。但是,这个词组毕竟有相对的固定性,极象成语,把它看作成语,也未尝不可以。又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把它看做成语或谚语皆无不可。
神话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文学的先河。神话产生的基础是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们为争取生存、提高生产能力而产生的认识自然、支配自然的积极要求。
神话故事中充满神奇的幻想,它把原始劳动者的愿望和世界万物的生长变化都蒙上一层奇异的色彩。神话中神的形象 ,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原始人类的认识和愿望的理想化 。它是根据原始劳动者的自身形象、生产状况和对自然力的理解想象出来的。经济比较发达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大多与有关。农耕发达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多与农业有关。人以刀斧、弓箭为武器,神话中的人物也就变成以这种工具武装起来的英雄。神话中的主人公被想象为超人的,但有时也要遇到挫折和厄运。它反映了神话幻想的现实制约性。透过神话幻想的折光,从神话人物的作为和斗争 ,可以约略看到当时的人的作为和斗争。
神话是人们借助于幻想企图征服自然的表现。神话中神的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原始人类的认识和愿望的理想化。
神话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区域性,不同的文明或者民族都有自己所理解的神话含义。但是,在全球各地,也出现过对同一种现象充满惊人相似性描述的神话。
神话一般大致分为三类,创世神话、神佛神话、英雄神话。其中尤其以创世神话最为重要。
所谓创世神话,专指时间设定在人类原始时期,记载事物、制度起源的神话。其中一般还粗分为世界起源神话、人类起源神话和文化起源神话等三种。
所谓世界起源神话,指的是记述「世界」、「宇宙」起源的神话。就拿《圣经》为例,其中的〈创世记〉便属于这一类神话。因为内容论及了大地、太阳、月亮等等宇宙现象的起源。
不过,并不是所有民族的神话都包含有世界起源神话。好比说美国印地安人的神话,就是一部以宇宙已经存在为前提的神话。另外还有一些民族的神话,不只世界起源,就连文化的起源也只字未提。
可是尽管如此,不论是何种神话,所有神话在开宗明义时,都有一个共通的大主题,那就是宇宙是从「混沌初开」演进到「秩序规则」的。
至于所谓的人类起源神话,通常所叙述的,是人类逐渐与动物区隔,然后逐渐成为世界上一个特殊物种的整个过程。比方说叙述人类如何学会使用语言的神话、人类如何懂得用火的神话、人类如何开始筑巢架屋的神话、人类如何与动物发生区隔的神话。而这些神话,其实都是一种世界秩序与规则的开始。
透过以上这些神话,人们对世界的历史演进会有清楚的认识,了解到世界是如何由混沌无知,演变成无数的秩序与规则。
相对于创世神话的纪录宇宙演化,神佛神话与英雄神话则较具戏剧性,所纪录的是神佛与英雄们的种种事迹。一般来说,越是文明的地区,创世神话的比例就越少,而相对的神佛神话和英雄神话比例则会反比例增加。这是一种自然趋势,不过意思并不是说创世神话的内容就因此而减少,而是说因为神佛神话与英雄神话的内容不断扩增,相形之下,创世神话所占的比例就少了许多。希腊神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希腊神话中,创世神话的比例很小,而大量的神佛与英雄故事则经过长期的累积,成为希腊神话中绝大部分的故事。
典故------典制和掌故。
掌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1、典制和掌故;
2、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
这样看来,典故的释义要比掌故来得宽泛。掌故要比典故更民间化、俚俗化、口语化,与逸闻、佚事往往成双出对;典故中的典是典籍的意思,顾名思义,典故也可解释成典籍中的故事和词句。因此,它更书面化、正规化,是正统文学的一个分支。如果把掌故比喻为野史,典故则像是正史。事实上,我们习惯把古文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称之为典故,而把一些积古的老人口头所述的话,统括为掌故,当然这个掌故与长于世故有别。此外,掌故往往给人以长篇累牍之感,而典故则用很精炼的语言概括了整个故事的大概,以成语等固定的词或短语约定俗成了下来。譬如刻舟求剑、掩耳盗铃、守株待兔、邯郸学步、画蛇添足等等,令人一目了然,一读题目就知道是什么意思,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所以,典故通常与成语紧紧联系在一起。成语是人们在长期使用语言过程中形成的固定词组或短语。成语典故是汉语词汇中的特殊部分。它们结构简练、含义丰富,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但是,许多成语典故中,字面上不易准确理解,必须认真加以查考。这是成语典故逐渐被人们遗忘和弃用的主要原因。
成语典故,如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按图索骥 等
历史典故,如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等
文学典故,如 晓风残月,大江东去 等
文化典故,如 牛郎织女 等
掌故和典故虽然有区别,但它们又同宗同脉,同根同源。一般来说,适合于掌故的分类,典故也适合。譬如,我们把掌故按内容分为文学掌故(如:《西游记》掌故)、文化掌故(如:饮食掌故、佛教掌故、民族掌故、服饰掌故等)、人物掌故(如:《中国十大名曲》掌故)、历史掌故(如:三国掌故)、地方景点掌故(如:中国十大风景名胜的掌故)等等。因此典故也可以分为上述类型,但无论掌故和典故都是为文学创作服务的,它们的使用都具有局限性。此外,掌故和典故还可以按国别分类,外国文学中也有典故,由于国外不像中国古代重文不重理,因此典故涵盖的范围更广,分类也更多,如数学典故、物理典故、科技典故等等。
适当运用典故可以增大诗词表现力,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加韵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直。诗词史上,用典故多的尤以李商隐、苏东坡为甚。有人说李商隐“好积故实”,如《喜雪诗》,一篇中用了18个典故。事实上,似乎用典就是相伴诗而来的,诗与典故是密不可分的。外国也不例外,就是反对用典的人,其诗作中也往往自觉不自觉用起典故来。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典故的凝缩委婉和诗歌的简练生动有关。在创作诗词中如何能运用好典故呢?
(一)要熟悉掌握大量典故,这样在需要时才能用得上,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一般都可以找到相关典故。要避免创作时头脑空空联想不到有关典故。如:“将立夏,叹春晚花泣,四月梅子催写词。一骑青衫穿烟雨,沐雾早上,悠然过天池。天池水初沸,乳燕翻飞,剪云乱径,纷纷柳絮可入诗。黄昏去楼榭,凭栏拍遍,周围渺人烟。正是一年绝好处,我独赏,最乐事。往年此时,红男绿女渐渐来,嬉笑别谷雨,清明寒食伤亲怨,总有淡淡思。观料峭突岩,草长莺飞啼,人在图画中,画在人眼里,两般竞相趣。常言劝君不惜光阴旧,到老恐悔环腰瘦,翻云又覆雨,哪日得闲看:天池之上竞船渡,横往纵来总是直!我自带清茶,水自惠泉汲,逍遥备得陈年柴,三五刻后茶香起。不邀友,不宴宾,闲庭孤独身,一杯茗苦天地泣。雨中天池别有景,涓涓滴打散不尽,人生亦如斯,喜怒哀乐总无穷,何必悲叹息?一任雨打风吹去,平生终归止。日已从中,雾散虹熠云淡却,长空一片清净。不见蓑衣钓,浮萍游鱼闹。此番自然能几时,明年归来难再持!不由恨。倘若席上多素色,入耳便捕鸟鸣栖。手无金描笔,只能喃喃语。心乱绪,披发归闹市,人唤犹沉痴。”(选自改梧桐落雨《归家》)
(二)要准确理解有关典故的正确含义和使用方法,避免用错,用偏,产生笑话,影响意思表达,比如“琴心”之典故源于汉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运用在男女相爱中贴切,运用到其他亲情,友情,交情上就会不当或牵强;比如“望帝”这个典故渲染的是一种悲哀的气扮,如果用于喜庆就不当了。
(三)写诗词要特别掌握典故的活用,可以根据句子声韵文字的需要变换调整,如:“高山流水”的典故,在古人诗词中就有各种各样提法:“子期”、“知音”、“弦断”、“高山一弄”、“子期耳”、“钟期听”、“流水引”、“断弦人”、“伯牙高山”、“钟殁废琴”、“流水高山”、“琴曲流水”、“流水心”、“断弦人”、“弄琴牙”等等多种用法。其实还可以更多,但是要注意关键字是不能改变的,如:“伯牙”、“钟期”、“琴”、“弦”、“断”等字就不好换为别的字。
(四)要注意典故的生命力。诗词写出来是要给别人看的,典故运用是为了传达思想,因此,不可把过于冷僻生涩的典故写进诗词,需要指出近体诗是唐以后形成的,大量典故是唐以前的故事,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多,人们学唐宋诗词,也熟悉了这些典故,如果自己根据典籍另选其他典故写进诗词就须十分谨慎,特别是唐宋以后的,如果不广为人知,就难以作为典故在诗词中运用。如:“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五)既然典故是历史的故事,其运用是为更好传达思想情感的,根据阅读对象和时事纳入新典故也就是很正常的了,当今,社会传播媒介很发达,新闻众所周知,比如“水门”、“乒乓外交”、“文化大革命”、“四五”、“百慕大三角”、“大庆人”等都可形成新典故的。至于亲友间诗词往来,双方把彼此间知道的“故事”作为典故用,也很有趣,是可使诗词具有更多表现力的手段。
典故的来源大致有三个。第一,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或是某个地名等。如传说古时候有个叫嫦娥的女士偷吃了长生不老的药,但她吃的多了点,就不由自主地飞到月亮上去了。这就是典故“嫦娥奔月”的由来;第二,来源于一些历史书上或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如古代有个叫谢灵运的诗人,说世界上所有人的才华加起来要有十斗的话,曹植一个人就占了八斗。他自己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后来人们就称才华超出普通人很多的人为“才高八斗”;第三,来源于佛经、圣经等宗教书上的故事、人物、礼仪等,如“天女散花”这个典故来源于佛经,后来常用来形容下雪、落花地的情形。“替罪羊”这个典故来源于圣经,喻指为代替别人承担过错的人。
掌故分门别类,举不胜举,我们只有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处处留心,一点一滴的积累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掌握。
(1)山公启事:晋代山涛任吏部尚书,擅于擢拔人才,每有官缺,均先亲自选题数人,写成奏章,密启皇帝选录,然后公奏,故举无失才,时称为“山公启事”。见《晋书.卷四十三.山涛传》。后用以称扬荐贤举能,知人明鉴。唐.张九龄.《奉和吏部崔尚书雨后大明朝堂望南山诗》:“山公启事罢,吉甫颂声传。”唐.李商隐.《赠宇文中丞诗》:“人间只有嵇延祖,
最望山公启事来。”后遂用“山公启事、名贤启事、山公启、山涛启、山公鉴、山涛鉴、山公识”等称扬荐贤举能,知人明鉴。
( 2)龙阳泣鱼:《战国策.魏策四》:“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馀鱼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臣无敢不安也。’王曰:‘然则何为出涕?’曰:‘臣为王之所得鱼也。’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凶恶,而得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於庭,辟人於途。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於王也,必褰裳而趋王。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之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后遂以“龙阳泣鱼”为失宠之典。
(3)骂坐灌夫:《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灌夫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与丞相田蚡有隙。在一次列侯宗室为田蚡贺喜的酒宴上,使酒大骂临汝侯(灌贤)和程不识以泄怒。后遂用“灌夫骂座、使酒骂座、骂座”指酗酒任性而骂人,亦表示刚直不屈,不谀权势;用“骂座灌夫”指刚直不屈的人。
(4)漱石枕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孙子荆(孙楚)年少时欲隐,语王武子(王济),当‘枕石漱流’,误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孙楚认为归隐一定要做到枕流洗耳,一去俗尘;漱石砺齿,远离人间烟火。后用“枕流漱石、枕流、漱石、枕石、枕石漱流”等借写隐居或闲逸生活,或称品质的高洁无尘。
(5)骑鹤上扬州:唐无名氏《商芸》:“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赀财,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几个人在一起各言其志,有的想做高官,有的想发财,有的想骑鹤上天成仙,其中一人则想三者兼而有之。后遂用“骑鹤扬州、扬州骑鹤、扬州跨鹤、扬州鹤、腰金骑鹤、缠腰骑鹤、腰缠万贯、十万缠腰”等指做官、发财、成仙三者兼而有之,或形容贪婪、妄想,或写得意之事及得意
(6)断送老头皮:宋苏轼《东坡志林》卷六:“昔年过洛,见李公简,言真宗既东封,访天下隐者,得杞人杨朴,能为诗。召对,自言不能。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卿否?’朴曰:‘唯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躭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隐士杨朴被召,在回答宋真宗问话时,他以佯狂之态,诡称妻子作诗说他应召是被官府捉去,把老头儿断送了。后遂用“断送老头皮”指被官事所羁,不能自由自在;以“老头皮”称老人。
(7)鲁葵:汉刘向《列女传.鲁漆室女》:鲁国漆室地方有个女子,过了出嫁的年龄还没有出嫁。“当穆公时,君老太子幼,女倚柱而啸。”邻女以为她想嫁人,问知是“忧鲁君老太子幼”,便笑话她。漆室女说:“昔晋客舍吾家,系马园中,马佚驰走,践吾葵(冬葵,古代的一种蔬菜),使我终岁不食葵……今鲁君老悖,太子少愚,愚伪日起,夫鲁国有患者,君臣父子皆被其辱,祸及众庶,妇人独安所避乎?吾其忧之。”后三年,鲁果乱。漆室女过了出嫁的年龄没有嫁人,但她所忧虑的不是个人的事,而是鲁国的国家大事。后遂用“鲁葵、倚楹啸歌、倚柱长叹、漆叹”等表示对国家政事的关注、忧虑,亦或表示女大需嫁的意思。
(8)墨子悲素丝:《墨子.所染》:“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墨子见染丝而兴发伤感,认为白丝可以染黑,可以染黄,染上五色,即成为五色之丝。后遂用“悲染丝、悲丝染、染丝悲、悲素丝、哭练丝、翟子悲、素丝变”等表示受习俗影响,慨叹不可自拔。
以上这些典故在浩如烟瀚的典故大家庭中,只能算是几朵小小的浪花。很多典故,虽然大家用惯熟习了,但往往有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我们平时在阅读、写作等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典故的典源和释义,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让我们活学活用,边学边用,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掌握典故和掌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