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出处大全 成语出处大全
孟子子的成语故事_孟子成语或故事
ysladmin 2024-05-28 人已围观
简介孟子子的成语故事_孟子成语或故事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详细解释一下孟子子的成语故事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大家。关于孟子子的成语故事的讨论,我们正式开始。1.三个古代教子有方的成语故事名字2.写与孔孟有关的成语故事3.孟子的故事成语三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详细解释一下孟子子的成语故事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大家。关于孟子子的成语故事的讨论,我们正式开始。
1.三个古代教子有方的成语故事名字
2.写与孔孟有关的成语故事
3.孟子的故事成语
三个古代教子有方的成语故事名字
1.孟母三迁:
孟母仇氏,教子有方。名垂千秋,培育栋梁。孟轲幼时丧父,仇氏育子苦心周详。“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经典故事,蕴涵多少含辛茹苦。慈母风范,精心培育一代贤良。
孟母深知:“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为子选择良好环境,三迁居所,不畏奔忙。孟家原居邹城郊外,马鞍山下之凫村。山麓坟莹处处,丧葬之事寻常发生。儿童嬉戏模仿葬礼,孟母心痛,迁居十里外之庙户营村。此村“日中为市”商贾喧嚣,孟子耳儒目染,游戏锱铢必较。孟母惟恐儿子沾染市侩之气,半年之后再次搬迁。来到邹城学宫附近,居处虽漱隘不堪,但朗朗之读书声,令孟母安心。
孟母深知:“业荒于戏而精于勤”,教育子女树立恒心。孟子天生灵性,亦有孩童贪玩之秉性。一次逃学玩耍归家,母亲将织成锦绢拦腰剪断,并教诲曰“废学如断绢!” “断织督学”一幕,深刻铭记于幼小心灵之中。从此,孟子孜孜汲汲,日夜勤学不息,终于成为一代宗师,学有所成。
孟母深知:“不寻明师学以难成”。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孟母亲自寻觅,为十五岁爱子访求启蒙。当时,孔子之孙子思,于曲阜设馆教授六艺,远近闻名。受母亲鼓励孟子来到曲阜,从此开始学习儒家学说。五年苦学,学业突飞猛进,终于继承孔子衣钵,成为儒家“亚圣”。
孟母仇氏,伟大女性;养育子女,感悟人生。犹如一支蜡烛,燃烧了全部能量,照亮儿子不同阶段之征程。
2.司马光俭朴教子
涑水先生,教子楷模,正身言传,教化美德。一代宗师,史学泰斗,修身齐家,后人仰诺。关心子女非金银,溺爱儿孙身后祸,古来多少前车鉴,成于俭朴败于奢。
司马光北宋杰出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人,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元年进士,屡官天章阁侍讲、御史中丞、尚书左仆射,后追封为温国公。先生生活俭朴,著述宏丰,一部《资治通鉴》,名传青史,一生教子,修身为要,俭朴为重。
生活慈爱,先生节俭纯朴以身教。司马光“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常教诲其子曰:“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并以家书之体撰有论俭约之文,劝戒子女切忌奢侈,祟尚俭约。
事业关怀,先生谨身节用以启蒙。为完成《资治通鉴》历史巨著,司马光曾让司马康参与锻炼。看其子用指甲抓书页,耐心传授爱护书籍之法:读书前,先净案;读书时,坐端正;翻书时,侧指轻。爱护书籍,严谨作风,令其子终生受益无穷。
寓教于理,先生循循善诱以真诚。告诫其子:“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司马光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之教子警句,已为世人经久传诵。
遵父教诲,司马康以俭朴自律,学有所成,博古通今,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为官做人廉洁俭朴而后世称颂。
3.
李世民教子有方
李世民(599-649),即唐太宗,唐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唐朝第二代皇帝,唐高祖李渊的次子。他是中国古代家教思想最深刻的帝王之一。
卓越的胸襟胆识和复杂的家庭生活,使他能够深入探索家教规律。
在前人的基础上,李世民对于教师、家长、学生的关系处理,家庭环境对于子女教育的影响及对策,教育的方式方法,都做了进一步的探索。
为教育好子女,他苦心孤诣写出第一部帝王教子专著——《帝范》十二篇,被历代帝王奉为家教圣经。他的许多主张至今仍然值得家长们借鉴、学习。
1. 支持老师严格管教
如何选择教师和采取什么方式与老师配合是关系到孩子成长的重要事情。
李世民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和教师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为教育子弟,李世民一方面强调尊师重教,提高教师地位,诏令撰写太子待三师的仪注,并教诫子弟见师如见父,要“宜加尊敬,不得懈怠。”另一方面鼓励师保对太子的过失极言切谏,他自己也大力支持师保。
比如,贞观五年(631),太子石庶子李百药见李承乾嬉戏过度,作《赞道赋》用来讽谏。李世民见了遣使对李百药说:“朕于皇太子处见卿所作赋,述古来储贰事以诫太子,甚是典要。朕选卿以辅弼太子,正为此事,大称所委,但须善始令终耳。”于是他奖励给李百药骏马一匹,彩物三百段。
众师保之所以能够坚定地履行职责,与李世民的理解、支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
李世民的这种做法对于当今孩子的成长也仍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现在的孩子,虽不都是贵为太子、王爷,但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惯得很,有些孩子对于教师不够尊重。
作为家长,应该象李世民那样,一方面要善于为孩子选择高水平的老师,接受更好的教育。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得乎下下。选择好的教师和好的教育环境,能够使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得到更好的成长。另一方面,家长们要支持教师的工作,特别是支持教师对孩子进行严格要求,严格教育。
只有严格管理、严格教育,才不会过分纵容孩子,不养成孩子的惰性和其它坏习惯,中国古语“严是爱,溺是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 以小见大,遇事必诲;以史为鉴,以正言行
李世民作为皇帝,日理万机,非常繁忙,但他总是抓紧点滴时间教育子弟。
尤其是废承乾、立太子李治后,更是“遇物必有诲谕”。
有一次,父子二人正吃着饭,李世民问李治:你知道“饭”吗?李治说不知。李世民就教育他说,农民种粮非常艰难,费工费力,作为皇帝,不能随心所欲,滥用民力,特别是要注意“不夺农时”,这样才能够“常有此饭”。
见到李治乘船,李世民就教育他说:君主是舟,百姓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你即将成为人主,不能不知道这些,注意这些。
还有一次,李世民见到李治在一棵很弯曲的树下休息,他又教诲他说:这棵树虽然很弯曲,但只要用绳子等东西束绑校正,它就会正了,“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可以自鉴。”由此可见,李世民善于以小见大、深入浅出地进行为君道德教育,使子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培养作为贤明君主所必需的素质。
除每遇事必诲外,李世民还注意结合史实对李治进行教育。他甚至还让魏徵录下帝王子弟成败的故事,名为《自古诸侯善恶录》,分赐诸子。
应该肯定,遇事必诲、以小见大和利用史实进行教育都是非常好的教育方式。
一个人的性格、习惯、特别是道德素养的养成和知识的积累不是短期内形成的,更不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注意从日常生活中进行引导,从点滴小事入手进行教育,以小见大,让孩子认识到其中的利弊关系,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
历史是现实发生一切事件的根源所在,今天是昨天的延续,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明得失”,可以让孩子从先人身上汲取成功的经验,接受失败的教训,从而以前车为鉴,避免重蹈覆辙。自然,历史并不一定必然要久远,昨天发生的事情就已经成为历史。
3. 注重实践磨练,培养真正的能力
理论与知识是一个人能力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只是潜在的能力与素质,要将这些转化成能力,需要有一个实践过程。同时,社会实践与生活经历本身也是一本大书,需要人们好好去学习领会。
李世民的这种家教思想非常有远见。
90年代以来,美国风靡一种“带女儿去工作”的计划,凡9-15岁女孩都可以报名参加,而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女孩提前感觉一下工作的滋味。带女孩工作使得女孩们提前认识到了现实社会的不公,克服了许多心理障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一活动在欧洲许多国家引起不同凡响,仅仅英国就有三百所学校开展了这一活动。美国总统克林顿也表示自己的女儿切尔西也要了解她的父亲是如何工作的。事实上,不只是女孩,男孩也需要锻炼。锻炼内容也不仅仅是工作实践,还包括许多其它内容,如新近兴起的“磨难教育”、“学军学农”,在日本,甚至许多家长鼓励孩子从事冒险活动,其目的无非是让孩子多经历一些坎坷,多接触一些实践,这样可以培养锻炼孩子们具有顽强的意志,较强的生存能力。
注意实践磨炼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也是让孩子直接理解人生、融入社会、锻炼意志、培养自信的最重要手段,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注意实践锻炼,正是李世民家教思想的创造性之所在,也是我们今人一定要借鉴的。
4. 著书教子,以为规范
李世民晚年鉴于承乾败亡的教训,更加重视对李治的教育,亲自撰写《帝范》12篇赐于李治,专讲做皇帝的规范,和如何长治久安的道理。
《帝范》是我国第一部帝王教子为政的专著。
在《帝范》中,李世民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系统思想,其中主要观点如下:
一是要注重访求贤良,搞好官吏选拔。《帝范·求贤篇》强调,一个国家要得到匡正辅佐,没有忠良之臣是不行的,这就像渡海必须借助船桨之力,鸟要高飞必须凭借翅膀一样。因此,明君必须旁求俊杰,博收英贤。李世民指出,选才的标准只能是才,才能渗杂以势利的目光。李世民还强调,对明君来说,国家最大的财富不是珠宝金玉,而是人才。有了人才,应该怎样使用呢?在《审官篇》中,提出了两条用人原则。第一,要各展其才,用其所长。他认为,明主用人应像巧夺天工匠制木那样,“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无弃木,明君无弃士。”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以不要光看其人的缺点,要用其所长:“不以一恶忘善,不以小瑕掩其功。”第二,用人要得当,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优势。
二是要虚心纳谏,去除馋言。在《纳谏篇》中,李世民提出,帝王虚心纳谏是帝王决策正确的重要保证。他认为帝王深居宫中,高高在上,与外界隔绝,信息不灵,恐怕有过失而不察知,有缺点而不知修改。李世民还强调了馋言的危害。他说,由于馋佞之徒的挑拨和陷害,帝王父子反目成仇,正直之士横遭残害。无数事实证明:“夫馋佞炎徒,国之蝥贼也!”李世民进一步指出,众所周知纳谏兴国,受馋败亡,为什么人主会拒谏信馋呢?“良由逆耳之辞难受,顺心之说易从。”人总是爱听顺耳的话,而奸佞小人最善于察言观色,投人所好。所以李世民谆谆教诲太子要把纳谏当作治病: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三是要戒盈崇俭,赏罚务农。此外,在《帝范》中,李世民还阐述了统治者要采取赏罚结合管理百姓,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的作用;好战与忘战都将招致损失,必须将武备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思想,等等,很多思想在现代人看来都有可取之处。
《帝范》一书给我们的启示首先是李世民的那种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的指导思想。
这本书是直接写给帝位继承人李治的,因此,全书总结自身经验,只谈如何当好帝王。这种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子女的教育,对我们今天也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事实上,一个孩子在哪一方面有天赋,将来适合做什么工作,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等等都应该比较明确,这样才能加强针对性。要知道,追风逐流者是永远不能领导潮流的,而分散兵力与精力的将领也是打不赢大战役的。
在确定培养目标与方向之后,做父母的要向李世民那样,有一个详细的培训计划,并集中精力付诸实施。
其次,《帝范》虽然是教李治如何做个好皇帝,如何加强统治的,但其中有一些好的内容却是普遍适用于对于孩子的教育上。
比如,纳谏与去馋的思想就是如此。“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一个人能不能善于接受别人的忠告,听取别人的意见,对于他一生的成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香港富商李嘉诚在总结他决策成功率高的原因时说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我决策成功率高是因为我经常征询下面的意见,即使我对这件事已经有明确的看法。如果有90%的人赞成,那么我决策失误的概率就约等于零。”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善于听取别人意思、集思广益的重要性。
再比如,《帝范·务农篇》强调民以食为天,农为政这本,谴责那些弃农求利的现象,主张禁绝浮华,劝课农桑,使人还其本,反其真。
这种思想也是现代家教的重要内容,也就是如何培养孩子的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的问题。在这个纷纭复杂的世界里,一个人每天都要面临多种选择,要做出多项决定。但人的精力却是有限的,这就必须面临选择。
什么才是重要的?事实证明,是那些事关长远的,关系到重要利益甚至一生发展的,这些才重要的。一如李世民让李治重视农业的基础作用一样,培养孩子从长远利益着手进行选择,是许多成功家教都必须进行的一项。
写与孔孟有关的成语故事
亚圣孟子的一生极其精彩,他的一生是饱含智慧的一生,思维的火花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迸发。始作俑者、孟母三迁等,时至今日,我们仍能听 到关于他的故事。
始作俑者
“始作俑者”在词典里的解释为:最初制作俑来殉葬的人,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这句成语虽然出自于圣贤孔子之口,孔子曾说:“始作俑者, 其无后乎。”意思是:首先制作俑来殉葬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话出自孔夫子之口,但这个成语却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 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这简短的对话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大王回答说:“没有什么区别。”孟子接着说:“王的厨房里 多的是肉,王的马厩里多得是壮马,而外边这么多饿殍。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野兽相食尚且被厌恶,何况是一国之君带着野兽来吃人 ,孔子曾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做殉葬的人,他是断子绝孙的吧,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这便是始作俑 者的故事。
五十步笑百步
这个故事依旧发生在孟子和梁惠王身上,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远交近攻,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连连征战,导致民不聊生,孟子见此十分怜惜百姓。 见此情形,孟子决定周游列国,推行仁政,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说:“我治理国家,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地方遭了饥荒 ,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与此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如出一辙。我曾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 。但是我看见自己国家的人并没有因此而增多,而邻国的人也没有因此而减少,我感到很困惑。”
孟子的故事成语
孟子--五十步笑百步
孔子--韦编三绝
春秋时期孔子十分好学,晚年还坚持研究《易经》,他反复钻研该书,把该书的捆竹简的牛皮带都磨断了三次,终于把研究的心得写成十篇文章,即《十翼》.后人把《十翼》与《易经》附在一起,作为《易经》的补充部分.
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
孔子幼年时家境贫困,难以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他非常好学,常拜他人为师,哪怕是向年仅7岁的小孩项橐求教.他曾经“问礼于老蚺”、“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孔子的故事“学官制于郯子”……一次,鲁国附庸国的国君郯子来鲁国朝见鲁昭公.郯子虽是小国之君,可自称是少皞氏的后代.在鲁昭公举行的宴会上,叔孙昭子问少皞氏干吗以鸟名为官名,郯子便大谈了一通古代官名的由来,还乘机夸耀“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孔子听过了,觉得郯子虽然举止有些可笑,但对古代官制倒确实有点研究,便“见于郯子而学之”.
孟子的故事成语有杯水车薪、不为己甚、无后为大。1、杯水车薪: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上》中的一个故事。故事中,孟子的弟子问孟子,一个人每天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能否救得了?孟子回答说,不能。因为这个力量太小了,无法解决实际问题。“杯水车薪”这个成语就用来比喻力量太小,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2、不为己甚:这个成语也出自《孟子·尽心上》。在这个成语中,“已甚”是指过分的意思,“不为己甚”就是指做事不要过分。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在处理任何事情时,都不要过于过分,要适可而止。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劝诫人们,在做事情时要有度,不要过于过分,要适可而止。
3、无后为大:这个成语出自《孟子·离娄上》。在这个成语中,“后”是指子孙,“无后为大”就是指没有子孙最为严重。这个成语的含义是,不孝顺父母的事情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子孙最为严重。这个成语强调了孝顺父母的重要性。
孟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1、人性论: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具备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这些美德需要通过内省和修养才能得以发扬光大。他主张通过自我反省和修身养性,达到完善自我、实现人格升华的目的。
2、道德论:孟子认为仁义是道德的核心,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他主张以仁义为根本,推行“仁政”,即对人民进行温和的治理,重视民生、体恤百姓,以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孟子还强调忠诚、孝顺等传统道德观念,认为这些品德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
3、政治哲学:孟子认为君主应以人民利益为重,实行仁政,而非过于严苛的法治。他主张天下为公,主张不断改良政治制度,以求更好地服务人民。孟子也强调君主的道德品质对政治的重要性,认为君主的品德应该高尚、纯洁,以做出正确的决策和为人民谋福利。
好了,关于“孟子子的成语故事”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孟子子的成语故事”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