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解释大全 成语解释大全

作者余光中简介_余光中简介

tamoadmin 2024-07-15 人已围观

简介1.50字的余光中简介2.”余光中“简介3.余光中写乡愁用了多长时间4.“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5.余光中的《乡愁》全诗是什么?6.余光中的生平简介7.余光中现代诗分类: 文化/艺术 解析: 余光中简介 出生年份:1928年 籍贯:福建永春 毕业院校:台湾大学 代表作:《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

1.50字的余光中简介

2.”余光中“简介

3.余光中写乡愁用了多长时间

4.“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5.余光中的《乡愁》全诗是什么?

6.余光中的生平简介

7.余光中现代诗

作者余光中简介_余光中简介

分类: 文化/艺术

解析:

余光中简介

出生年份:1928年 籍贯:福建永春

毕业院校:台湾大学

代表作:《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

主要经历

余光中,(1928-)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 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 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 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50字的余光中简介

你在这头,我在那头是出自现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原文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一九七二年一月二十一日

《乡愁》是现代诗人余光中于12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诗中通过"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这几个时序语贯串全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 全诗语言浅白真率,情感深切。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12年。余光中的祖籍是福建永春,他于1949年离开大陆去台湾。 当时由于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时间的隔绝,致使余光中多年没有回过大陆。他一直思念亲人,渴望祖国的统一和亲人的团聚。在强烈的思乡之情中,诗人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了这首诗。

赏析

《乡愁》是余光中诗集《白玉苦瓜》中的一首,和《民歌》《乡愁四韵》《罗二娃子》等,同是余光中以民歌风抒发乡愁的经典之作。

余光中被称为"以乡愁之诗撼动亿万华裔"的诗人,"乡愁"是其众多诗作中念念不忘的主题。《乡愁》对一个抽象的、很难作出描绘却被大量描绘所覆盖的主题作出了新的诠释。在意象上,选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生活中常见的物象,赋予其丰富的内涵,使原本不相干的四个物象,在乡愁这一特定情感的维系之下,反复咏叹。余光中本人曾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想到祖国大陆这样"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内容上,按时间顺序,从"幼子恋母"到"青年相思",到成年后的"生死之隔",再到对祖国大陆的感情,不断发展的情感,逐渐上升,凝聚了诗人自幼及老的整个人生历程中的沧桑体验。不同阶段的乡愁,凝聚两端的分别是:我--母亲;我--新娘;我(生)--母亲(死);我(游子)--大陆(祖国)。乡愁的对象,由具体的"乡",到抽象的民族的"乡",从地域之乡,到历史之乡和文化之乡。使"乡愁"逐渐沉淀出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力。

诗形上,四段文字在字数、句式上基本一致:"……(时间状语),乡愁是……(作为意象的具象化的'乡愁'的载体),我在这头,……(具体的'乡愁'的对象)在那头"。一气呵成,回环往复,似乎是情感的一唱三叹,余音缭绕,历久弥笃。

诗歌在语言上纯净、清淡,浅白真率而又意味隽永。"小小"、"窄窄"、"矮矮"、"浅浅"等叠音的形容词,用来修饰中心意象,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

这首诗在艺术风格上,一反诗人早年"现代时期"那种刻意锤字炼句、苦心经营意象和矛盾语法、追求陌生化效果以作惊人之语,在晦涩中求深奥的特点,转而追求恬淡、圆融的美学风格。以简代繁,以淡取胜,也算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后世影响

《乡愁》曾被选入语文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科书 。

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2017),祖籍福建永春。1947年就读于金陵大学外文系,翌年转入厦门大学。同年随父母去香港,次年到台湾。1952年从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1957年主编《蓝星》周刊。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主编《现代文学》及《文星》。1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1985年返台任教。已出版诗集《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紫荆赋》《守夜人》等。

”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1928—),男,1928 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1]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 LOWA )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2 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4年至1985 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2] 1985年至今,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1]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 21 种;散文集 11 种;评论集 5 种;翻译集 13 种;共 40 余种。[1] 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余光中写乡愁用了多长时间

分类: 教育/学业/考试

解析: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

余光中的诗文创作及翻译作品,祖国大陆有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广州花城出版社、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安微教育出版社等15家出版社先后出版。余先生同时又是资深的编辑家,曾主编《蓝星》、文星》、《现代文学》等重要诗文刊物。并以“总编辑”名义主编台湾10?/FONT>1989《中华现代文学大系》共15册(卷、散文卷、诗卷、戏剧卷、评论卷)。

余光中在台湾与海外及祖国大陆文学界享有盛誉。他曾获得包括《吴三连文学奖》、《 *** 奖》、《金鼎奖》、《国家文艺奖》等台湾所有重要奖项。多次赴欧美参加国际笔会及其他文学会议并发表演讲。也多次来祖国大陆讲学。如1992年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之邀演讲《龚自珍与雪莱》;19年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其诗歌散文选集共7册,他应邀前往长春、沈阳、哈尔滨、大连、北京五大城市为读者签名。吉林大学、东北大学颁赠客座教授名衔。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曾朗诵演出他的名诗《乡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与北京图书目录》,收录《余光中诗选》于其中。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东方之子》等栏目专题向国内观众连续推荐报导余光中先生,影响很大。

海内外对余光中作品的评论文章,大约在一千篇左右。专论余光中的书籍,有黄耀梁主编,分别由台湾纯文学出版社与九歌出版社出版的《火浴的凤凰》、《璀灿的五彩笔》;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余光中一百首》(流沙河选释)等5种。传记有台湾天下远见出版公司出版,傅孟君著《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其诗集《莲的联想》,11年由德国学者译成德文出版。另有不少诗文被译成外文在海外出版。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余光中写乡愁用了20分钟。

《乡愁》内容: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写于12年1月21日。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大陆去台湾。当时由于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时间的隔绝,致使余光中多年没有回过大陆。他一直思念亲人,渴望祖国的统一和亲人的团聚。在强烈的思乡之情中,诗人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了这首诗。

此诗曾被选入语文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科书。

作者余光中简介:

1、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出生于南京,硕士研究生,毕业于美国爱荷华大学,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被誉为文坛的“璀璨五彩笔”。

2、余光中12年至1985年先后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等。

3、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他的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等,

4、余光中在一次访中,主持人问他为何面对李敖的攻击却从不反击。余光中说:“他一直骂我,我则保持沉默,这说明他的生活不能没有我,而我的生活可以没有他。”所谓气度大抵就是如此。

余光中的《乡愁》全诗是什么?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乡愁》

现代 余光中

原文: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扩展资料:

《乡愁》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12年。余光中的祖籍是福建永春,他于1949年离开大陆去台湾。当时由于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时间的隔绝,致使余光中多年没有回过大陆。他一直思念亲人,渴望祖国的统一和亲人的团聚。在强烈的思乡之情中,诗人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了这首诗。

《乡愁》作者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47年就读于金陵大学外文系,翌年转入厦门大学。同年随父母去香港,次年到台湾。1952年从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1957年主编《蓝星》周刊。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

主编《现代文学》及《文星》。1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1985年返台任教。已出版诗集《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紫荆赋》《守夜人》等。

百度百科-乡愁

余光中的生平简介

全诗如下: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作者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21日生于江苏南京,在秣陵路小学读书(原崔八巷小学)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2012年4月担任澳门大学“住校作家”。

赏析:

《乡愁》有令人瞩目的形式美。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相互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氛围。

余光中现代诗

生平: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 LOWA )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2 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4年至1985 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1985年至今,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文章: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 21 种;散文集 11 种;评论集 5 种;翻译集 13 种;共 40 余种。 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经历:余光中生于中国江苏南京,父亲余超英,母亲孙秀君。但是母亲为江苏武进人,妻子为常州人,故又以江南人自命。抗日战争时在四川读中学,感情上亦自觉为蜀人。曾自言:"大陆(中国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诗人余光中与妻子范我存结婚61年,两人相知相惜,互信互补。作家张晓风曾形容,余光中是众人汲饮的井,而范我存,就是那位护井的人。

荣誉:1998年,70岁,广电基金会拍摄"诗坛巨擘--余光中"影集。获颁文工会第一届五四奖的"文学交流奖"、中山大学"杰出教学奖"、中华民国"斐陶斐杰出成就奖"、行政院新闻局"国际传播奖章"。散文集《日不落家》获《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七十大寿发表新作及新书出版等活动,被台湾电视公司"人与书的对话"选为1998年"十大读书新闻"之第六。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那么余光中现代诗都有哪些?以下仅供参考!

  诗人简介

 余光中,1928年生,福建永春人,因母亲、妻子均为常州人,亦自称江南人。曾在南京大学、厦门大学攻读,毕业于台湾大学。在美国读书、教书五年,并任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高雄中山大学教授。

 对诗、散文、评论、翻译均有贡献,已出版专著五十种。近年在大陆各省出书已逾二十种。余氏写诗、评诗、译诗、教诗、编诗,对诗之贡献堪称全才。诗作如《乡愁》、《当我死时》、《等你,在雨中》、《白玉苦瓜》等均传诵一时。

  瞎子

 凄凉的胡琴拉长了下午,

 偏街小巷不见个主顾;

 他又抱胡琴向黄昏诉苦:

 空走一天只赚到孤独!

 他能把别人的命运说得分明,

 他自己的命运却让人牵引:

 一个女孩伴他将残年度过,

 一根拐杖尝尽他世路的坎坷!

 1950.11.8

  灵感

 你光彩照人的热带小鸟,

 欢喜在我头顶来回飞绕,

 每次在我的掌中挣脱,

 只落下一片蓝色的羽毛。

 我把它拾起插在帽边,

 行人看到都异常惊羡。

 哦,我怎能捉回飞去的小鸟,

 让他们象我样看个完全!

 1952.10.10

  饮一八四二年葡萄酒

 何等芳醇而又鲜红的葡萄的血液!

 如此暖暖地,缓缓地注入了我的胸膛,

 使我欢愉的心中孕满了南欧的夏夜,

 孕满了地中海岸边金**的阳光,

 和普罗旺斯夜莺的歌唱。

 当纤纤的手指将你们初次从枝头摘下,

 圆润而丰满,饱孕着生命绯色的血浆,

 白朗宁和伊丽莎白还不曾私奔过海峡,

 但马佐卡岛上已栖息乔治桑和肖邦,

 雪莱初躺在济慈的墓旁。

 那时你们正累累倒垂,在葡萄架顶,

 被对岸非洲吹来的暖风拂得微微摆荡;

 到夜里,更默然仰望着南欧的繁星,

 也许还有人相会在架底,就着星光,

 吮饮甜于我怀中的甘酿。

 也许,啊,也许有一颗熟透的葡萄,

 因不胜蜜汁的重负而悄然坠下,

 惊动吻中的人影,引他们相视一笑,

 听远处是谁歌小夜曲,是谁伴吉打;

 生命在暖密的`夏夜开花。

 但是这一切都已经随那个夏季枯萎。

 数万里外,一百年前,他人的往事,

 除了微醉的我,还有谁知道?还有谁

 能追忆哪一座墓里埋着摘的手指?

 她宁贴的爱抚早已消逝!

 一切都逝了,只有我掌中的这只魔杯,

 还盛着一世纪前异国的春晚和夏晨!

 青紫色的僵尸早已腐朽,化成了草灰,

 而遗下的血液仍如此鲜红,尚有余温

 来染湿东方少年的嘴唇。

 1955.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