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解释大全 成语解释大全

文中子中说_文中子中说版本

tamoadmin 2024-07-28 人已围观

简介1.《中说》日课 (201~210)卷四 问易篇2.文中子说的「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慝者有殃」是什么?3.《中说》日课 (421~426)卷八 立命篇4.君子不贵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5.《中说》日课 (051~060)卷二 天地篇6.六子全书指什么?7.见利争让,闻义争为,有不善争改什么意思研道-《中说》日课 2022年05月14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1.《中说》日课 (201~210)卷四 问易篇

2.文中子说的「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慝者有殃」是什么?

3.《中说》日课 (421~426)卷八 立命篇

4.君子不贵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

5.《中说》日课 (051~060)卷二 天地篇

6.六子全书指什么?

7.见利争让,闻义争为,有不善争改什么意思

文中子中说_文中子中说版本

研道-《中说》日课

2022年05月14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520课/总第1228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文中子中说序》07

逸才微志勤,曷究其极!

中存疑阙,庸俟后贤。

仍其旧篇,分为十卷。

谨序

(阮逸)

译文:

我才疏学浅,心志勤勉,不知何日能穷尽《中说》思想的奥妙!

其中留有存疑及缺漏之处,就要等待后来贤哲了。

全书沿袭旧有篇目,分为十卷。

郑重作序。

(阮逸)

感受:

学者之襟怀与宏愿

才微志勤

曷究其极

中存疑阙

庸俟后贤

二一附曰:

逸才志勤,曷究其极!

中存疑阙,庸俟后贤。

仍其旧篇,分为十卷。

兢兢战战

戒慎恐惧

以承以继

往圣绝学

研道-《中说》日课

2022年05月13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519课/总第1227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文中子中说序》06

噫!知天之高,必辩其所以高也。

子之道其天乎?天道则简而功密矣。

门人对问,如日星丽焉,虽环周万变,不出乎天中。

今推策揆影,庶仿佛其端乎?大哉。中之为义!

在《易》为二五,在《春秋》为权衡,在《书》为皇极,在《礼》为中庸。

谓乎无形,非中也;谓乎有象,非中也。

上不荡于虚无,下不局于器用;惟变所适,惟义所在;此中之大略也。

《中说》者,如是而已。

李靖问圣人之道,子曰:“无所由,亦不至于彼。”

又问彼之说,曰:“彼,道之方也,必也。无至乎?”

魏徵问圣人忧疑,子曰:“天下皆忧疑,吾独不忧疑乎?”

退谓董常曰:“乐天知命,吾何忧?穷理尽性,吾何疑?”

举是深趣,可以类知焉。

或有执文昧理,以模范《论语》为病,此皮肤之见,非心解也。

译文:

唉!知道苍天高远,必须明辨其为何高远。

文中子的思想应当近乎天道吧?天道清净简约而泽及万物。

门生相互问答之语,犹如日月星辰附丽苍天,虽然循环变化万端,但始终不会超出苍天的范畴。

现在推究其本源应该能够得其大端吧?中道的精义真是伟大啊!

在《周易》卦象中为二五居中之位,在《春秋》笔法中为褒贬权衡之辞,在《尚书》经制中为皇极,九畴之法,在《礼记》体统中为中庸调和之道。

中道既不流于飘渺无形,又不流于具象可惑。

中道既不是抽象层面的虚无空洞之论,又不是具象层面的特定功能之用。

唯有以权变为宗,唯有以制宜为本,这就是中道思想的大概。

《中说》思想,如此而已。

李靖询问圣人之道,文中子说:“不知从何而来,不知向何而去。”

有人问所谓向何处去是什么意思。

文中子说:“向何处去,是与大道并行的,必定是永远无法达到的!”

魏徵问圣人是否也会有忧愁和疑惑,文中子说:“天下人都会有忧愁和疑惑,我又怎么会没有忧愁和疑惑呢?”

魏徵告退,文中子对董常说:“我乐天知命,有什么忧虑的呢?我穷理尽性,有什么疑惑呢?”

据此深入探究,可以类推而知。

也许有人会拘泥于文字而不明其中道理,会因模仿《论语》而加以诟病,这些都是浅陋之见,并未心领神会。

感受:

《易》之二五

二居下卦之中

五居上卦之中

《春秋》之权横

微言大义,一字褒贬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左丘明曾说:“《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

钱穆说:“孔子著《春秋》,不虚夸人之美,不隐藏人之恶。无论褒贬,一概用事实说话,一如其实,事以明道。”)

《尚书》之皇极

皇极,帝王统治天下的准则。即所谓大中至正之道。

九畴,传说中天帝赐给禹治理天下的九类大法,即《洛书》。泛指治理天下的大法。

《礼记》之中庸

中庸,用中,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

何晏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

宋朝儒学家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

二一附曰:

大哉,中之为义!

在《易》为二五,

在《春秋》为权衡,

在《书》为皇极,

在《礼》为中庸。

谓乎无形,非中也;

谓乎有象,非中也。

上不荡于虚无,下不局于器用;

惟变所适,惟义所在;此中之大略也。

此处会“中”,

庶几得其大旨

再能事上磨得

会“中”见“体”有望

研道-《中说》日课

2022年05月12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518课/总第1226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文中子中说序》05

夫前圣为后圣之备,古文乃今文之修,未有离圣而异驱,捐古而近习,而能格于治者也。

皇宋御天下,尊儒尚文,道大淳矣;修王削霸,政无杂矣;抑又跨唐之盛,而使文中之徒遇焉。

彼韩愈氏力排异端,儒之功者也,故称孟子能拒杨、墨,而功不在禹下。

孟轲氏,儒之道者也,故称颜回,谓与禹、稷同道。

愈不称文中子,其先功而后道欤?

犹文中子不称孟轲,道存而功在其中矣。

唐末司空图嗟功废道衰,乃明文中子圣矣。

五季经乱,逮乎削平,则柳仲涂宗之于前,孙汉公广之于后,皆云圣人也。

然未及盛行其教。

译文:

古圣先贤是为后世学人之楷模,上世典册是为当世文章之轨范,背离圣贤之道另辟蹊径,抛弃古制用今法,是无法实现天下大治的。

大宋统治天下,推尊儒学崇尚文教,世风淳正民心归朴,皇帝修明王道裁抑霸略,政教纯一而不驳杂,国势超迈盛唐,使得文中子的门徒得遇其时。

韩愈力排异端学说,是捍卫儒家学说建立功业之人,因此韩愈称颂孟子抵制杨朱,墨翟,功劳不逊于大禹。

孟轲,是传承发扬儒家思想存续道统之人,因此孟轲称赞颜回,评论颜回和大禹,后稷成就相同。

韩愈不称颂文中子,应该是将捍卫儒家学说的功业放在首位,而将存续道统放在其次吧?

就好比文中子不称赞孟轲,道统存续而功业亦在其中。

唐朝末年司空图慨叹儒家学说功业尽废道统衰微,于是方才懂得文中子的伟大。

五代之时大道崩乱,等到天下平定,前有柳开尊奉经典,后有孙何广兴儒学,皆述圣人之作,然而其学说思想却并未广行于世。

感受:

《孟子?滕文公下》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

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尽心上》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

执中无权,犹执一也。

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杨朱, 杨姓 ,字子居, 魏国 (一说秦国)人,中国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

杨朱思想主旨为“为我”、“重生”、“贵己”,是道家杨朱学派的创始人。

在战国时期,有“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的现象”,可见其学说影响之大。

《孟子》: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韩非子·显学》:今有人于此,义不入危城,不处军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世主必从而礼之,贵其智而高其行,以为轻物重生之士也。

《吕氏春秋·不二》: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

墨子,名翟, 春秋 末期 战国 初期 宋国 人,一说 鲁阳 人,一说 滕国 人。

墨子是 墨家学说 的创立者,提出了“ 兼爱 ”“ 非攻 ”“ 尚贤 ”“ 尚同 ”“ 天志 ”“ 明鬼 ”“ 非命 ”“ 非乐 ”“ 节葬 ”“ 节用 ”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创立了以 几何学 、 物理学 、 光学 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 科学理论 。

墨家 在 先秦时期 影响很大,与 儒家 并称“ 显学 ”。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 ,有“非儒即墨”之称。

二一附曰:

前圣后圣,古文今文。

祖宗遗德,生生传习。

研道-《中说》日课

2022年05月11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517课/总第1225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文中子中说序》04

夫道之深者,固当年不能穷;功之远者,必异代而后显。

方当圣时,人文复古,则周、孔至治大备,得以隆之。

昔荀卿、扬雄二书,尚有韩愈、柳宗元删定,李轨、杨倞注释,况文中子非荀、扬比也,岂学者不能伸之乎?

是用覃研蕴奥,引质同异,为之注解,以翼斯文。

译文:

那些深沉厚重的大道,置于当世必然不会遭到埋没,那些影响深远的至理,历经百代定然会耀古烁今。

正逢盛世,礼乐政教皆恢复古制,于是周公,孔子致太平之道修明齐备,得到推崇。

从前荀子,扬雄二人著述,尚有韩愈,柳宗元来增删编订,李轨,杨倞加以注释,更何况文中子是荀子,杨雄所无法比肩的,难道学人不应弘扬文中子之教吗?

因此我深入研究探寻奥妙,旁征博引辨别异同,对此书进行注释,以辅佐文教。

感受:

子畏于匡。

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周游列国,离开卫国,准备去陈国,路过宋国的匡这么一个地方,一行人被当地人抓了起来,扬言准备杀掉。

孔子说:

“周文王死了500年了,周朝创立的礼乐制度文明不仅存在,而且影响至深致远。

如果上天注定要断绝这些文明文化,我们这些后来人就不会有机会得到这些文化。

我是上天之选,继承着文王的文明,我的使命就是要整理这些文明,并代代相传。区区匡人又能奈我何?

有志者事竟成!

二一附曰:

道之深者,当年不穷;

功之远者,异代后显。

方当圣时,人文复古,

至治大备,得以隆之。

覃研蕴奥,引质同异,

为之注解,以翼斯文。

斯文在我,且待其昌!

研道-《中说》日课

2022年05月10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516课/总第1224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文中子中说序》03

逸家藏古编,尤得精备,亦列十篇,实无二序。

以意详测,《文中子世家》乃杜淹授与尚书陈叔达,编诸《隋书》而亡矣。

关子明事,具于裴晞《先贤传》,今亦无存。

故王氏诸孤,痛其将坠也,因附于《中说》两间,

且曰“同志沦殂,帝阍悠邈。文中子之教,郁而不行。吁!可悲矣”。

此有以知杜淹见抑,而“续经”不传;诸王自悲,而遗事必录。

后人责房、魏不能扬师之道,亦有由焉。

译文:

我家所藏故本,甚为精审详备,同样编为十篇,实际上并无此二序。

以文意详加推测,《文中子世家》当系杜淹交予陈叔达,陈叔达将此文编录于《隋书》后亡佚。

关子明事,载录于裴晞《先贤传》,今亦不存。

因此王氏各孤子,痛心于这些篇章即将坠失,于是将其附于《中说》之间,并且还说:“志同道合者凋零退散,朝廷之政也变得愈加远离正道,最终使得文中子的思想和学说遭受压制而未得推行,唉,可悲!”

据此可知杜淹遭到压制而《续六经》不传于世的原因,以及各位王氏族人悲叹自身命运不济而又有志于辑录文中子遗文的决心。

后来人责怪房玄龄,魏徵不能弘扬先师之道,是有其原因的。

感受:

斯文一脉比传灯

亦赖后学延不坠

二一附曰:

杜淹见抑,“续经”不传;

诸王自悲,遗事必录。

薪火相传在人

绝学承继以仁

且观且照天地间

研道-《中说》日课

2022年05月09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515课/总第1223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文中子中说序》02

《中说》者,子之门人对问之书也,薛收、姚义集而名之。

唐太宗贞观初,精修治具,文经武略,高出近古。

若房、杜、李、魏、二温、王、陈辈,迭为将相,实永三百年之业,斯门人之功过半矣。

贞观二年,御史大夫杜淹,始序《中说》及《文中子世家》,未及进用,为长孙无忌所抑,而淹寻卒。

故王氏经书,散在诸孤之家,代莫得闻焉。

二十三年,太宗没,子之门人尽矣。

惟福畤兄弟,传授《中说》于仲父凝,始为十卷。

今世所传本,文多残缺,误以杜淹所撰《世家》为《中说》之序。

又福畤于仲父凝得《关子明传》,凝因言关氏卜筮之验,且记房、魏与太宗论道之美,亦非《中说》后序也。

盖同藏缃帙,卷目相乱,遂误为序焉。

译文:

《中说》是载录文中子门生相互问答的一部书,薛收,姚义纂集而成并加以命名。

唐太宗贞观初年,精修治国之道,文治武功皆远超近世。

如房玄龄,杜淹,李靖,魏徵,温大雅和温彦博两兄弟,王凝,陈叔达等,多为将相,唐朝绵延三百年的基业,文中子门生的功劳当居大半。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御史大夫杜淹编列《中说》并撰写《文中子世家》,杜淹未得擢升,遭长孙无忌压制,不久便离世了。

因此王通著述散落在各孤子家中,几代人未得听闻。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太宗离世,文中子门生亦无人在世。

唯有王福畤兄弟从仲父王凝那里承习《中说》,至此《中说》方列为十卷。

现在世上流传的版本,内容多有残缺,误将杜淹撰写的《文中子世家》当作《中说》序言。

另外,王福畤从仲父王凝那里得到《关子明传》,仲父王凝于是谈论关子明占卜灵验,并载录房玄龄,魏徵与唐太宗讨论儒家圣道美政,认为该篇亦非《中说》后序,不过是书卷共藏一处,篇目错乱,于是将其误作序言。

感受:

天时为主

地利为用

人和为基

三厢情愿

缺一不可

二一附曰:

薪火相传处

是一代代的弟子

筚路蓝缕

为往圣继绝学

研道-《中说》日课

2022年05月08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514课/总第1222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文中子中说序》01

周公,圣人之治者也,后王不能举,则仲尼述之,而周公之道明。

仲尼,圣人之备者也,后儒不能达,则孟轲尊之,而仲尼之道明。

文中子,圣人之修者也,孟轲之徒欤,非诸子流矣。

盖万章、公孙丑不能极师之奥,尽录其言,故孟氏章句略而多阙。

房、杜诸公不能臻师之美,大宣其教,故王氏“续经”抑而不振。

译文:

周公,是平治天下的圣人,后世帝王不能兴周公之道,于是孔子对其加以继承阐发,使周公之道昭明于世。

孔子,是德行完备的圣人,后世孺生不能明达孔子之教,于是孟子对其加以推崇尊奉,使孔子之教昭明于世,

文中子,是著书立说的圣人,应该是孟子般的人物吧?而非诸子之类。

万章,公孙丑不能穷尽其师孟子思想的精义,全部载录孟子的话语,因此孟子的《孟子章句》才会粗疏而多有阙漏。

房玄龄,杜淹等各位朝臣不能达到其师文中子的境界,大力弘扬他的思想,因此王通的《续六经》才未得显扬。

感受:

一脉相承,不绝如缕

如薪传火,经久不息

二一附曰:

孔圣有七十二贤,三千第子

以壮以大

慧能六祖有一花五叶七枝

发扬广大

王重阳有全真七子

济世救民

若非得徒大才

何以道传久远!!!

研道-《中说》日课

2022年05月07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513课/总第1221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王氏家书杂录》06

余因而辨类分宗,编为十编,勒成十卷,其门人弟子姓字本末,则访诸纪牒,列于外传,以备宗本焉。

且《六经》《中说》,于以观先君之事业,建义明道,垂则立训,知文中子之所为者,其天乎?

年序浸远,朝廷事异,同志沦殂,帝阍攸邈,文中子之教抑而未行,吁可悲哉!

空传子孙以为素业云尔。

时贞观二十三年正月序。

译文:

我于是对此书分门别类,将其列为十编,分成十卷,文中子弟子们的姓名及其他生卒行年等相关内容,则求诸纪传谱牒,编列在外传中,以期书的主体详审完备。

并且从《续六经》《中说》来审视我已故父亲的成就,可以说是树立大义昭明正道,为后世建立法则与规范,能够了解文中子之作为的,应该只有上天吧?

然而随着年深日久,朝局变换,志同道合者凋零退散,朝廷之政也变得愈加远离正道,最终使得文中子的思想和学说遭受压制而未得推行,唉!可悲啊!

白白将其当作儒家学说传给子孙后代。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正月作序。

(王福畤)

感受:

夫子怃(wǔ)然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二一附曰:

《六经》《中说》,先君之事业,

建义明道,垂则立训,

知之所为,其惟天乎?

年序浸远,朝廷事异,

同志沦殂,帝阍攸邈,

抑而未行,吁可悲哉!

空传子孙,以为素业。

昔日辛稼轩诗云:

唯将万字平戎策

换取东家种树书

千年万载间

天地悠悠

其悲喜同

研道-《中说》日课

2022年05月06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512课/总第1220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王氏家书杂录》05

十九年,仲父被起为洛州录事,

又以《中说》授余曰:“先兄之绪言也。”

余再拜曰:“《中说》之为教也,务约致深,言寡理大,其比方《论语》之记乎?孺子奉之,无使失坠。”

译文: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仲父王凝被朝廷起用任命为洛州录事,

将《中说》授予我说:“这是我已故兄长的存世之言。”

我再拜说:“《中说》作为行教化人之书,务求主旨精练而寓意幽远,言辞简约而道理深刻,也许可以比肩《论语》所载录的内容吧?

晚生恭承此书,不会让书中的至理大道坠失。”

感受:

血脉世代相传,生命得以永生

人脉世代相传,文化得以永生

法脉世代相传,道德得以永生

二一附曰:

《中说》为教,务约致深,

言寡理大,比方《论语》!

孺子奉之,无使失坠。

为往圣继绝学!

血脉,人脉,法脉……

生生不息大自在

研道-《中说》日课

2022年05月05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511课/总第1219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王氏家书杂录》04

贞观十六年,余二十一岁,受六经之义;三年,颇通大略。

呜呼!小子何足以知之,而有志焉。

译文:

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2),我二十一岁,学习《续六经》之要义,研修三年略通大概。

哎!年轻后学哪里能尽得其精髓,只是有此志向而已。

感受: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二一附曰:

二十一岁,受六经义;

三年颇通。

何足知之,祖德有志。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信然!

《中说》日课 (201~210)卷四 问易篇

隋代有个儒学大师叫王通,15岁时开始从事教学活动,18岁时游历四方,后来面见隋文帝,呈上《太平十二策》,主张“尊王道,推霸略,稽古验今,运天下于指掌”,深得隋文帝赞赏,被召之为官。后来,王通辞官归乡,一心将兴王道的志向付诸于著述《六经》和聚徒讲学的文化教育事业上去。他决心以古代隐逸贤才为榜样,“退而求诸野”,以著述和教学来为弘扬儒学做贡献。王通前后用了9年的时间著成了《续六经》,也称《王氏六经》,包括《续诗》、《续书》、《礼论》、《乐经》、《易赞》、《元经》等,共80卷。《续六经》完成后,王通名声大噪,求学者纷至沓来,盛况空前,有“河汾门下”之称。不仅弟子多达千余人,他还结交了许多朋友和名流,其中学生薛收、温彦博、杜淹等,友人房玄龄、魏徵、王珪、杜如晦、李靖、陈叔达等,都是隋唐历史舞台上的主要角色。

王通教学,分门授受,他的学生窦威、贾琼、姚义授受《礼》,温彦博、杜如晦、陈叔达授受《乐》,杜淹、房乔、魏徵授受《书》,李靖、薛方士、裴晞、王珪授受《诗》,叔恬授受《元经》,董常、仇璋、薛收、程元授受《六经》之义。通过“通学”和“兼学”两种形式,培养出一大批各门类人才,为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学术的繁荣提供了新鲜内容的儒学理论。

王通去世后,学生们私下为他上谥号为“文中子”。为了纪念他,同时弘扬他在儒学发展中所做的贡献,众弟子模仿孔子门徒作《论语》而编《中说》一书,又称《文中子中说》、《文中子》。王通的《续六经》在唐代失传,只有《中说》流传下来。

《中说》用讲授记录的形式保存下王通讲课时的主要内容,以及与众弟子、学友、时人的对话,共为10个部分,是后人研究王通思想以及隋唐政治思想发展的主要依据和参考。其中包括了王道篇、天地篇、事君篇、周公篇、问易篇、礼乐篇、述史篇、魏相篇、立命篇和关朗篇等。

《中说》虽在形式上仿效《论语》,在内容上却有所创新,并有明显的时代特点。

首先,王通以昌明王道、振兴儒学为教育的根本目的。认为一个国家的兴衰要依靠各种人才,而人才的养成必经学校的培养,有了合格的人才,王道才能倡明,儒学才能振兴。

王通处于儒、佛、道三教争衡碰撞的思想动荡时期,传统儒学教育的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威胁,而且儒家思想本身也出现陈旧和僵化的现象。为了振兴和发展儒学,王通认为一味排斥佛道并非良策,而应探索一条融合三教的合理途径。

王通明确提出了“三教可一”的主张,以积极的态度吸收佛道思想及方法之长,为儒学的改造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养料。

王通在一生为振兴儒学奋斗的同时,非常重视道德方面的建设,尤其重视道德修养问题,并提出了有关的原则和方法。

他首先说明了“人心”与“道心”的矛盾,以及如何防止“人心”泛滥和“道心”扩充的问题。在他看来,人的道心即是人类性善的本源,由此善性便可派生“仁、义、理、智、信”五常。

此外,王通还主张“正心”、“诚”、“静”、“诫”、“敬慎”、“闻过”、“思过”、“寡言”、“无辨”、“无争”等。

一方面,王通在儒学讨论的传统问题上加以强调与发展的,如主张“正心”、“诚”、“闻过”等。另一方面,又吸收了老庄、佛释的某些思想,主张“无辨”、“无争”、“寡言”、“静”、“诫”,使传统的儒学道德修养的理论更加丰富。

除了一般道德修养的问题之外,义利关系这个自孟子以来长期争论的问题也受到王通的关注。在他看来,仁义道德是与功利私欲相对立的。在《中说》中,他从多方面、多角度探讨了仁义道德与功利私欲的关系,突出表现了他要存道义、去私利的主张,以及卫道精神。尽管魏晋以来,名教衰落,但王通对儒学及道德伦常的复兴颇有信心,打算放弃世人的焦点,“取其所弃”。

王通针对魏晋以来士风的腐败和道德的沦丧,斥责和讥讽那些只知“聚财”,不知“聚德”的豪门贵族和“靡衣鲜食之士”。赞扬了那些“重道义,轻王侯”,能“恶衣薄食,多思寡欲”的君子。

虽然从王通讲学和著述的形式上看,是简单地恢复和振兴传统儒学,但这一恢复和振兴的对象并非汉魏儒学,而是孔孟等儒学始祖,要从传统儒家的经典中寻找出适合当时社会政治需求的,能与佛道思想影响相抗衡的内容。因此,王通的努力就是唐代儒学改革的滥觞,是宋代理学的先驱。

著名的启蒙读物《三字经》把王通列为诸子百家的五子之一:“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排序仅次于儒学大家荀子和扬雄,到了宋代,理学中道学学派的创始人之一程颐曾盛赞王通,并认为他超过荀子和扬雄。

文中子说的「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慝者有殃」是什么?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7月08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10课/总第918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曰:

“改过不吝,无咎者善补过也。

古之明王,讵能无过?从谏而已矣。

故忠臣之事君也,尽忠补过。

君失于上,则臣补于下;

臣谏于下,则君从于上。

此王道所以不跌也。

取泰于否,易昏以明,非谏孰能臻乎?”

译文:

文中子说:

“改正过失无所吝惜的人不会有大的失误,这是因为他们善于弥补过失。

古时明君,岂能没有过错?能够听从谏言而已。

因此忠臣奉侍君主,应当尽忠职守,弥补过失。

君主有过于上,臣子弥补于下;

臣子谏言于下,君主听从于上。

这就是王道不衰的原因。

从不利中寻求有利,把混乱局面变得清明,如果不靠谏,还有什么能达到这一点?”

感受:

子曰:“ 吾道一以贯之 。”

尊德性+道问学=1

致广大+尽精微=1

极高明+道中庸=1

温故+知新=1

敦厚+崇礼=1

居上不骄+为下不倍=1

过于上+补于下=1

谏于下+从于上=1

内修完整性,外显达观相

二一附曰:

改过不吝,善补无咎。

明王从谏,明过以补

忠臣事君,尽忠补过。

君失于上,臣补于下;

臣谏于下,君从于上。

取泰于否,易昏以明,

谏以臻乎,王道不跌。

奉天承运,天地仁和!

君以阳行,臣以谏补!

阴阳和合,君臣相得!

改过补失,以为大德!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7月07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09课/总第917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曰: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言道之难进也。

故君子思过而预防之,所以有诫也。

切而不指,勤而不怨,曲而不谄,直而有礼,其惟诫乎?”

译文:

文中子说:

“民心惟甚危险,道心惟甚幽微,说的是大道求取之难。

因此君子反思过错而努力预防,所以《续书》载有诫。

恳切周到而不批评指责,精勤奋勉而不心怀劳怨,

言辞婉转而不阿谀谄媚,方正刚直而能彬彬有礼,这应该就是诫。”

感受:

子曰:

“舜其大知也与!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

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

二一附曰: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道之难进。

君子思过,防之以诫。

切而不指,勤而不怨,曲而不谄,直而有礼。

以是而持之

勿失中以行道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7月06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08课/总第916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文中子曰:

“议,其尽天下之心乎?

昔黄帝有合宫之听,尧有衢室之问,舜有总章之访,皆议之谓也。

大哉乎!

并天下之谋,兼天下之智,而理得矣,我何为哉?

恭己南面而已。”

译文:

文中子说:

“《续书》所载之议,应该是访尽天下百姓的心声吧?

从前黄帝在合宫听取意见,尧在衢室询问下情,舜在总章访求民意,这都是议。

真是伟大啊!

能集合天下谋略和智慧,掌握天下至理,君主又需要做什么呢?

垂拱而治就可以了。”

感受: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管子.桓公问》

黄帝立明台之议者,上观于兵也;

尧有衢室之问者,下听于民也;

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

禹立建鼓于朝,而备诉讼也。

明台,是传说中黄帝听政之所,主要是征求贤达者的意见。

衢室,原指修筑于通衢大道旁之室,为了便于倾听民言。

总章,明堂之别称,泛指帝王听政之所。

二一附曰:

议大哉乎!

尽天下之心!!!

合宫之听,衢室之问,总章之访。

并天下谋,兼天下智,理得何为?

恭己南面。

大德天下

当如是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7月05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07课/总第915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文中子曰:

“有美不扬,天下何观?

君子之于君,赞其美而匡其失也。

所以进善不暇,天下有不安哉?”

译文:

文中子说:

“有美善之举而不颂扬,天下百姓以什么为榜样?

君子对于君主,应赞其美善之举,匡其过失之处。

因此君子忙着进呈善言而没有空闲,天下哪有不安定太平的?”

感受: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二一附曰:

有美不扬,天下何观?

君子于君,赞美匡失。

进善不暇,天下有安。

天地人一如

一心生得天地明

内圣外王经世致用

明体达用生生不息

是为治国平天下

是为万世开太平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7月04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06课/总第914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文中子曰:

“广仁益智,莫善于问;

乘事演道,莫善于对。

非明君孰能广问?非达臣孰能专对乎?

其因宜取类,无不经乎?

洋洋乎,晁、董、公孙之对!”

译文:

文中子说:

“宣扬仁德,增进智慧,没有什么比《续书》载录之

问 更好的了;

依托世事,阐述大道,没有什么比《续书》载录之对 更好的了。

如果不是明君,谁能广泛征求意见!

如果不是贤臣,谁能独立应对问答!

按照具体情况选取事类,无不谋划周全!

晁错,董仲舒,公孙弘的对问,真是美善嘉言!”

感受:

一问一对,广问博文,专对约礼

高徒明师,益智演道,啐啄同机

美善嘉言,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论语·子罕》:

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二一附曰:

广仁益智,莫善于问;

乘事演道,莫善于对。

明君广问!

达臣专对!

因宜取类,无不经乎?

晁、董、公孙,

洋洋其对!

遥想先师行道处

天香桂子落纷纷

得君行道应时举

觉民行道本份行

常应常静会天地

薪火相传典册明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7月03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05课/总第913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文中子曰:

“事者,其取诸仁义而有谋乎?

虽天子必有师,然亦何常师之有?

唯道所存。

以天下之身,受天下之训,得天下之道,成天下之务,

民不知其由也,其惟明主乎?”

译文:

文中子说:

“《续书》载录之事,应该都是取之于仁义而又兼有谋略吧?

纵是天子也必定有老师,然而又哪有固定的老师呢?

只要是有道之人就行,

以担当天下大任之身,接受天下之人的教诲,得到治理天下的方法,成就天下大治的功业,

小民百姓不知其中原委,只有明主才能做到吧?”

感受:

《礼记·大学》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有道之人,

人:天下大任之身,

土:天下人的教诲,

财:治理天下的方法,

用:成就天下大治的功业。

二一附曰:

国家大事,仁义有谋!!!

天子有师,常师何有!!!

唯道所存。

天下之身,天下之训,天下之道,天下之务!

民不知由,其惟明主!!!

君子士人修其身

圣人大贤承天命

天时地利人中和

生生不息担其责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7月02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04课/总第912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曰:“《续书》之有命,邃矣!

其有君臣经略,当其地乎!

其有成败于其间,天下悬之,不得已而临之乎!

进退消息,不失其几乎!

道甚大,物不废,高逝独往,中权契化,自作天命乎?”

译文:

文中子说:“《续书》中的命 寓意深远!

有君臣经营谋划治理他们自己国土的!

有天下安危悬于成败之间,于是不得已而治理天下的!

他们的治理规划,不错失任何细微之处!

其功用甚大,万物皆仰赖此道,圣人高隐超脱,处事合乎时宜契合万物,这是自己创造天命啊!”

感受:

天爵人爵皆为命。

天爵是精神的,内在的爵位,无需谁来委任封赏,也无法世袭继承。

人爵是物质的、外在的爵位,必须靠人委任或封赏或世袭。

孟子曰:

“有天爵者,有人爵者。

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

公卿大夫,此人爵也。

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

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二一附曰:

续书何所为?

生生其为之。

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

经者路经也

史书证其道

共利与仁道

命运共相戚

吾师文中子

天命在兹兹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7月01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03课/总第911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程元问叔恬曰:“《续书》之有志有诏,何谓也?”

叔恬以告文中子。

子曰:“志以成道,言以宣志。

诏其见王者之志乎?其恤人也周,其致用也悉。

一言而天下应,一令而不可易。

非仁智博达,则天明命,其孰能诏天下乎?”

叔恬曰:“敢问策何谓也?”

子曰:“其言也典,其致也博,悯而不私,劳而不倦,其惟策乎?”

译文:

程元问叔恬:“《续书》中的志和诏有何内涵?”

叔恬转告文中子。

文中子说:“志用来成就王道,言 用来宣扬志向。

诏 体现王者之志吧?抚恤百姓周到全面,充分满足百姓需求。

只要说话就会天下响应,只要下令必不可更改。

若非仁德睿智,广博通达,取法上天,明达天命,又有谁能诏令天下呢?”

叔恬说:“请问策有何内涵?”

文中子说:“言辞典雅,用途广泛,怜悯百姓而没有私心,劳于政事而不知疲倦,这就是策吧?”

感受:

志,目标方向

言,心中之成

诏,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

策,时事论文,就治国安邦、国计民生的政治大事等发问

二一附曰:

有志有诏,

志以成道,言以宣志。

诏见王志:恤人也周,致用也悉。

一言天应,一令不易。

仁智博达,则天明命,能诏天下!

策何谓也?

其言也典,其致也博,

悯而不私,劳而不倦,

其惟策乎?”

明道有方,以兹来者。

言志诏策,露布天地!!!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6月30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02课/总第910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魏徵曰:“圣人有忧乎?”

子曰:“天下皆忧,吾独得不忧乎?”

问疑。

子曰:“天下皆疑,吾独得不疑乎?”

徵退,子谓董常曰:“乐天知命,吾何忧?穷理尽性,吾何疑?”

常曰:“非告徵也,子亦二言乎?”

子曰:“徵所问者迹也,吾告汝者心也。心迹之判久矣,吾独得不二言乎?”

常曰:“心迹固殊乎?”

子曰:“自汝观之则殊也,而适造者不知其殊也,各云当而已矣。则夫二未违一也。”

李播闻而叹曰:“大哉乎一也!天下皆归焉,而不觉也。”

译文:

魏徵问:“圣人会忧虑吗?”

文中子说:“天下人皆忧,我怎么会不忧?”

又问疑惑。

文中子说:“天下人皆疑,我怎么会不疑?”

魏徵告退,

文中子对董常说:

“我乐天知命,何忧之有?

我穷理尽性,何疑之有?”

董常说:“你对魏徵不是这话,难道有两种说法?”

文中子说:

“魏徵问外在表象,我告诉你的是内在本质。本质与表象分离很久了,我怎会没有两种说法呢?”

董常问:“本质和表象原本就不同吗?”

文中子说:“在你看来是不同的,在至道之人看来则是相同的,两种说法各有其理。

并且这两种说法并未违背天地间的大道。”

李播听闻后感叹道:“大道真是伟大啊!天下万物皆归结于此,而人们却没有觉察。”

感受:

心与迹,道体之两面。

举天下物情之动而圣人应之曰“迹”,

以一性之本合乎天命曰“心”,

自周公已来心,迹分,

适至于道者,乘时而用,不知心,迹之殊!

天:尽性,顺天道之常数

人:至命,知性命之终始

地:穷理,穷自然之物理

二一附曰:

圣人有忧?

天下皆忧,何独不忧?

天下皆疑,何独不疑?

乐天知命,吾何忧?

穷理尽性,吾何疑?”

所问者迹,所告者心。

心迹之判,吾得二言?

心迹固殊?

自观则殊,适造不殊,

各云其当,二未违一。

大哉乎一!

天下皆归而不觉。

吾师文中子

啐啄引后人

师徒应几语

留赠有缘人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6月29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01课/总第909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刘炫问《易》。

子曰:“圣人于《易》,没身而已,况吾侪乎?”

炫曰:“吾谈之于朝,无我敌者。”

子不答。

退谓门人曰:“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译文:

刘炫问《周易》。

文中子说:“圣人修习《周易》,都要终身钻研,何况我们?”

刘炫说:“我在朝堂谈论《周易》,无人能及。”

文中子没有回答。

回来对门生说:“默然明理达道,不用言语自能令人深信不疑,做到这些的关键在德行。”

感受:

德行

是集义所生者,

非义袭而取之也。

二一附曰:

圣人于《易》,没身而已,况吾侪乎?

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此是圣人行中知

谈之于朝,无我敌者。

此是匹夫口耳乐

《中说》日课 (421~426)卷八 立命篇

原文:晋国苦盗.有郄雍者,能视盗之貌,察其眉睫之间而得其情.晋侯使视盗,千百无遗一焉.晋侯大喜,告赵文子曰:「吾得一人,而一国盗为尽矣;奚用多为 」文子曰:「吾君恃伺察而得盗,盗不尽矣!且郄雍必不得其死焉!」俄而群盗谋曰:「吾所穷者,郄雍也.」遂共盗而残之.晋侯闻而大骇,立召文子而告之曰:「果如子言,郄雍死矣!然取盗何方 」文子曰:「周谚有言『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且君欲无盗,莫若举贤而任之,使教明於上,行化於下;民有耻心,则何盗之为 」於是用随会知政,而群盗奔秦焉.

翻译:晋国以盗贼为苦(晋国因为盗贼而忧愁).有一个人,叫做郄雍,能够辨识盗贼的模样,观察人的形貌就能辨出是否是盗贼.晋侯派遣郄雍辨识盗贼,千百个人当中没有一个遗漏的.晋侯非常高兴,告诉赵文子说:「我只得到一个人,一国的盗贼就完全铲除了,何必多用其他的人呢 」文子说:「我们的国君依靠观察而捉到盗贼,盗贼并没有完全铲除呀!而且郄雍必定会不得好死!」不久,盗贼们就谋划说:「我们所担心的,只有郄雍啊!」因此就联合盗贼把郄雍杀了.晋侯听到了就非常害怕,立刻召见文子告诉他说:「果然就像你说的,郄雍死了!然而现在要用什麼方法抓盗贼 」文子说:「周谚曾经说过:『看见深渊的鱼会不祥,智慧的预料藏匿之事会有灾祸.』而且国君想要国内没有盗贼,没有比举用贤能的人而任用他更好的,使在上位者施行教化,教化人民,人民有羞耻心,怎麼还会有盗贼 」於是就用随会治理政治,盗贼们就奔往秦国了.

君子不贵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

研道-《中说》日课

2022年02月09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426课/总第1134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房玄龄谓薛收曰:“道之不行也必矣,夫子何营营乎?”

薛收曰:“子非夫子之徒欤?

天子失道,则诸侯修之;诸侯失道,则大夫修之;

大夫失道,则士修之;士失道,则庶人修之。

修之之道,从师无常,诲而不倦,穷而不滥,死而后已。

得时则行,失时则蟠pan。

此先王之道所以续而不坠也,古者谓之继时。

《诗》不云乎: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如之何以不行而废也?”

玄龄惕然谢曰:“其行也如是之远乎?”

译文:

房玄龄对薛收说:

“大道无法推行是必然的事,先生何必如此奔波劳苦?”

薛收说:

“你难道不是先生的门生吗?

天子无道,则诸侯予以修明,诸侯无道,则大夫予以修明,

大夫无道,则士人予以修明,士人无道,则庶民予以修明。

修明之法:无所不学,诲人不倦,困穷而不失操守,至死而坚守正道。

得其时推行大道,失其时归隐山林。

这就是古圣先王之道延续至今而未坠失的原因,古人称之为传承时世之大道,

《诗经》不是说,纵我不去见你,难道你就放弃学业吗?

怎么能以大道不得推行而使之荒废呢?”

房玄龄内心惊惧幡然醒悟并致歉说:

“先生所为原来意义如此深远。”

感受:

斯文在兹

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弦歌不辍

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

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

孔子曰:“来,吾语女。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由,处矣!吾命有所制矣!”无几何,将甲者进,辞曰:“以为阳虎也,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

薪火相传

天子失礼,则诸侯修于国,

诸侯失礼,则大夫修于家,

大夫失礼,则士人修于身,

士人失礼,则庶民修于心。

二一附曰:

道之不行,夫子营营?

天子失道,诸侯修之;

诸侯失道,大夫修之;

大夫失道,士人修之;

士人失道,庶人修之。

修之之道,从师无常,

诲而不倦,穷而不滥,死而后已。

得时则行,失时则蟠(pan)。

先王之道,续而不坠,

古谓继时。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

行而不废!!!

行如是远。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立心立命以生生

夫子良工心独苦!!!

研道-《中说》日课

2022年02月08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425课/总第1133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曰:

“太熙之后,天子所存者号尔。

乌乎!索化列之以政,则蕃君比之矣。

《元经》何以不兴乎?”

译文:

文中子说:

“西晋太熙之后,天子仅存名号而已。

唉!《续诗》之所以把化 列于 政 下,是将天子等同于诸侯。

《元经》怎能不广行于世呢?”

感受: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文中子将《续诗》比之于《诗经》,《元经》比之于《春秋》,

借《诗》亡则《春秋》作以说明《续诗》亡而《元经》必兴。

二一附曰:

夫子于乱世

薪火相传继绝学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良工心独苦

谋为万世开太平!!!

大哉

壮哉

伟哉

研道-《中说》日课

2022年02月07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424课/总第1132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曰:

“君子服人之心,不服人之言;

服人之言,不服人之身。

服人之身,力加之也。

君子以义,小人以力。

难矣夫!”

译文:

文中子说:

“君子使人心服,而不使人口服,

其次使人口服,而不使人身体屈服。

使人身体屈服,势必加以暴力。

君子躬行仁义,小人奉行暴力,这是难以改变的!”

感受:

心服:天理,时势顺治,同

口服:人伦,趋势导治,半同半异

身服:地道,局势反治,异

二一附曰:

服人之心,不服人言;

服人之言,不服人身。

服人之身,力加之也。

君子以义,小人以力。

天地间民胞物与

其情如是

有立为圣人之志

然后可以共学

研道-《中说》日课

2022年02月06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423课/总第1131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曰:

“弃德背义,而患人之不已亲;

好疑尚诈,而患人之不已信;

则有之矣。”

译文:

文中子说:

“背弃道德和仁义,却担心别人不亲爱自己,

喜好怀疑和欺诈,却担心别人不信任自己,

世上就有这样的人。”

感受:

已作不失,未作不得,因果不昧。

二一附曰:

弃德背义,患人不亲;

好疑尚诈,患人不信;

如此

“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

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天道不爽

以为恒昌

研道-《中说》日课

2022年02月05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422课/总第1130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曰:

“射以观德,今亡矣。

古人贵仁义,贱勇力。”

译文:

文中子说:

“古时举行射礼以观察人的德行,这种做法现在已经消失了。

古人崇尚仁义,轻视勇力。”

感受:

《礼记·射义》

古者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

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

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

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

故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

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

二一附曰:

射以观德,以贵仁义,以贯勇力。

生生以为仁

神武为不杀

天地贵生

如是千百载

斗转星移

研道-《中说》日课

2022年02月04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421课/总第1129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收曰:“敢问三才之蕴。”

子曰:“至哉乎问!

夫天者,统元气焉,非止荡荡苍苍之谓也;

地者,统元形焉,非止山川丘陵之谓也;

人者,统元识焉,非止圆首方足之谓也。

乾坤之蕴,汝思之乎?”

于是收退而学《易》。

译文:

薛收说:“请问三才的深义。”

文中子说:“问得好啊!

天统摄世间元气,不只是所谓的虚空浩渺之处,

地统摄万物元形,不只是所谓的山川丘陵之所,

人统摄宇宙元识,不只是所谓的头圆脚方之物。

乾坤的深义,你思考过吗?”

于是薛收告退而钻研《周易》。

感受: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二一附曰;

三才之蕴。

天统元气,荡荡苍苍;

地统元形,山川丘陵;

人统元识,圆首方足。

乾坤之蕴,汝思之乎?

离形而见象

离象而会体

会体而触几

触几而生象

生象而凝形

天地人一如

如是浩浩然

《中说》日课 (051~060)卷二 天地篇

意思:君子不苛求别人做其做不到的事,不强求别人做其不擅长做的事,不迫使别人做其不喜欢做的事。

原文:

君子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出自 隋朝 ·王通《文中子·魏相》

此句十分具体地列举了三种不能强求别人做的事,十分鲜明地诠释了宽厚待人的做人原则。宽厚是一种谅解、一种忘怀、一种大度。宽厚也是一种友爱、一种温暖、一种信任。

需要做,应该做的事,别人暂时没有能力做,不愿意做,或不喜欢做,就宽容一些,忍让一些。宽容待人,会成为对他人的激励,会促使好结果的出现,会由此结成真诚的友情。

扩展资料:

王通(584年—617年),字仲淹,道号文中子,隋朝河东郡龙门县通化镇(今山西省万荣,一说山西河津)人,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道家。

王通警句:

1、君子先择而后交,小人先交而后择。——选自随·王通《文中子·魏相》。

意思:君子首先经过选择然后再与人建立友谊,浅陋的人先与人交往,然后再选择朋友。

2、多言不可与远谋,多动不可与久处。——选自随·王通《文中子·魏相》。

意思:不可以与那些喜欢乱说话的人商量大事情,也不能与那些轻举妄动的人长期相处。

3、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选自随·王通《文中子·礼乐篇》。

意思:以权势和利益作为友谊基础的,等到权势和利益没有了,友谊也就丧失了。

4、推人以诚,则不言而信矣。——选自随·王通《文中子·周公篇》。

意思:能以诚待人,虽然没说什么,人家也会相信你的。

5、君子之学进于身,小人之学进于利。——选自随·王通《文中子·天地篇》。

意思:君子学习的目的是提高自身的修养,而小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谋取利益。

6、恭则物服,悫则有成,平则物化。——选自随·王通《文中子·礼乐篇》。

意思:恭敬庄重,众望可归;诚意可以感动人,公平无私可以感化人。

百度百科-文中子

六子全书指什么?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2月07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060课/总第768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薛收问仲长子光何人也。

子曰:“天人也。”

收曰:“何谓天人?”

子曰:“眇然小乎!所以属于人;旷哉大乎!独能成其天。”

译文:

薛收问:“仲长子光是怎样的人?”

文中子说:“是天人。”

薛收问:“什么是天人。”

文中子:“身躯渺小,与常人无异!修为广大,独自能成就自己的宇宙!”

仲长子光,河东隐士,精“老”“易”,与王绩交游。

《庄子·天下》

“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

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

《庄子·德充符》

“有人之形,无人之情。

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

眇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謷乎大哉,独成其天。”

感受:

肉体小我,人死如灯灭

精神大我,与天地长存

二一附曰:

《庄子·天下》有云:

“不离于宗,谓之天人。

不离于精,谓之神人。

不离于真,谓之至人。

以天为宗,以德为本,

以道为门,兆于变化,

谓之圣人。”

以天地为所宗为所向

志身家企国天下

修己安人

以为天人

以为圣人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2月06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059课/总第767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李靖问任智如何,子曰:“仁以为己任。小人任智而背仁为贼,君子任智而背仁为乱。”

译文:

李靖问使用机智怎么样。

文中子说:“应当以仁德为己任。小人专任机智而背弃仁德就会危害社会,君子专任机智而背弃仁德就会祸乱国家。”

感受:

《论语·泰伯》

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二一附曰:

共利仁道处

止于至善时

允执厥中

善巧方便

权变执中以生生

君子如是

以与天地同

小人随之

亦得以学大人

仁体义用

仁义礼智信

与时偕行道问学

仁字当头以用智

背之者

为贼为乱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2月05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058课/总第766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谓李靖曰:“凝也若容于时,则王法不挠矣。”

译文:

文中子对李靖说:“王凝若得以重用,则国家法律不会不公正。”

感受: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二一附曰:

君子

志身家企国天下

德法双运

齐家治国平天下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2月04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057课/总第765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谓魏徵曰:“汝与凝皆天之直人也。徵也遂,凝也挺,若并行于时,有用舍焉。”

译文:

文中子对魏徵说:“你和王凝都是生性正直的人。你通达,王凝耿直,若你们出仕为官,或得重用,或不得重用而归隐田园。

凝,王凝,字叔恬,王通之弟,王绩之兄,从王通受《元经》并整理《续六经》。

唐贞观初年任监察御史的,因弹劾侯君集被贬为胡苏令,遂辞官归田,后官至太原县令。

感受:

《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天下有道则行,

天下无道则藏。

二一附曰:

天之直人

载道而行之人也

须是有用有舍

以行道于天下!!!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2月03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056课/总第764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曰:“士有靡衣鲜食而乐道者,吾未之见也。”

译文:

文中子:“士人中有锦衣玉食仍乐于大道的,我还没见过。”

感受:

“士之品大概有三,

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

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志于富贵者而已者,则亦无所不至矣。”

二一附曰:

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

此处与天地齐

天下公器之境也

超然物外矣)

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此处精神灵性追求以为务

富贵,手段也,条件也

何累于心)

志于富贵者而已者,则亦无所不至矣。”

不识生意温饱止

何来集义致良知

一世不悟小人心肝自捆缚

锦衣玉食拉磨驴

无所不至一小人

终是境界下流为禽兽

故有夫子慨叹言:

“士有靡衣鲜食而乐道者,吾未之见也。”!!!)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2月02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055课/总第763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内史薛公见子于长安,退谓子收曰:“《河图》、《洛书》,尽在是矣。汝往事之,无失也。”

译文:

内史薛道衡在长安拜见文中子,回来对儿子薛收说:“《河图》《洛书》等天地大道都在先生那里,你去拜他为师,不会错的。”

薛道衡,薛收之父,专精好学,与卢思道,李德林齐名。

《河图》《洛书》,伏羲时有龙马出于黄河,背负“河图”,有神龟出于洛水,背负“洛书”,伏羲据此画成八卦。

感受: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

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二一附曰:

薛公明眼人

见文中子而识之

大道传人如是矣

嘱子善侍此师

以会大道

以学圣贤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2月01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054课/总第762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曰:“学者,博诵云乎哉?必也贯乎道。文者,苟作云乎哉?必也济乎义。”

译文:

文中子说:

“治学,只是博览群书吗?切记一定要贯彻大道。

作文,只是堆砌辞藻吗?切记一定要有补于道义。”

感受:

《论语·阳货》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论语·卫灵公》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对曰:“然,非与?”

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论语·里仁》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孟子·告子章句上凡二十章》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二一附曰:

圣人之学

为学圣人

述而不作

文以载道

博古今

仁体义用

落实生活

义者宜也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1月31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053课/总第761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李伯药见子而论诗。子不答。

伯药退谓薛收曰:“吾上陈应、刘,下述沈、谢,分四声八病,刚柔清浊,各有端序,音若埙篪。而夫子不应我,其未达欤?”

薛收曰:“吾尝闻夫子之论诗矣:上明三纲,下达五常。于是征存亡,辩得失。故小人歌之以贡其俗,君子赋之以见其志,圣人之以观其变。今子营营驰骋乎末流,是夫子之所痛也,不答则有由矣。”

译文:

李百药拜见文中子并讨论诗文,文中子却不回答。

李百药告退,对薛收说:“我上述魏应玚,刘桢,下谈梁沈约,谢灵运,梳理诗文写作中的四声八病,文章旨趣上的刚柔清浊,皆有条理,论述完美,然先生没回应,我说得不够明白吗?”

薛收说:“我曾听老师谈诗,指出诗的功用要上明三纲,下达五常,进而能成国家存亡的表征,让人明辨是非得失。

所以普通老百姓唱诗是向为政者展示民风民俗,为政者唱诗是向人昭示个人志向,诗官诗用来观察时代与民风的变化。

您现在汲汲于纵论齐,梁这些末流诗文,这正是老师痛心的,老师不回答是有原因的。”

感受:

应、刘,魏应玚,刘桢,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七人合称东汉“建安七子”。

沈、谢,梁沈约,谢灵运,萧衍,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八人号为“竟陵八友”。

术上精通而道上不明,终为末流。

二一附曰:

诗者

以言其俗

以言志向

以观其变也

上明三纲,下达五常。

于是征存亡,辩得失。

小人歌之贡其俗,

君子赋之见其志,

圣人之观其变。

李百药论诗

以音韵节律

以齐梁末流

是枝节上用力

实在是

术精通而道不明

不自知而自以为荣

不自明而自以为是

文中子为主人

而待客以论诗

客人如是云云哓哓

主人唯以不应为雅

此幕经典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1月30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052课/总第760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李密见子而论兵。子曰:“礼信仁义,则吾论之;孤虚诈力,吾不与也。”

译文:

李密拜见文中子谈论统兵作战之事。

文中子说:“仁义礼智信,这些我可以和你谈论;谋略,诡计,欺骗,勇力,这些我就不和你谈论了。”

感受:

李密,西魏名将李弼的曾孙。

少好读书,常乘黄牛,以《汉书》挂牛角,读书不辍。

大业九年(613)与杨玄感起兵反隋,后参加瓦岗义军,大破荥阳。

大业十三年(617),因受排挤而杀掉瓦岗军领袖翟让,翟宽兄弟。

后为王世充所败归顺李唐,拜光禄卿,封邢国公。

不久后叛唐,为盛彦师斩杀。

仁义礼智信,体上功夫,

体上不能明,一生忙碌而无主宰。

二一附曰:

李密才技

为当时俊杰

文中子

圣人也

明体达用处

识得此人当下

料得此人未来

故委婉而言之:

“礼信仁义,则吾论之;

孤虚诈力,吾不与也。”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1月29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051课/总第759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叔恬曰:“山涛为吏部,拔贤进善,时无知者。身殁之后,天子出其奏于朝,然后知群才皆涛所进。如何?”

子曰:“密矣。”

曰:“仁乎?”

子曰:“吾不知也。”

译文:

叔恬说:“山涛担任吏部尚书,选贤任能屡进良言,当时无人知。离世后,天子向朝臣出示奏表,然后才知人才都是他举荐的。这该如何评价?”

文中子:“行事缜密。”

问:“这就是仁吗?”

文中子:“这我就不知道了。”

感受:

山涛,竹林七贤之一,早年孤贫,喜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西晋建立后,历任侍中,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职,封新沓伯。

每选用官吏,皆秉承晋武帝之意,并亲做评论,时人称之为“山公启事”。

太康三年(282)升为司徒,以老病归家,次年去世,谥号“康”。

仁体义用

体上说是一物即不中

二一附曰:

山巨源密以用事

堪为赞

然是否是

仁义用事

不得而知

见利争让,闻义争为,有不善争改什么意思

六子为:

《老子》(河上公注)、《庄子》(晋郭象注)、《列子》(晋张湛注)、《荀子》(唐杨倞注)、《杨子法言》(唐李轨、宋宋咸等注)《文中子中说》(宋阮逸注)。明嘉靖时,顾春世德堂刊,也称《世德堂六子》。

《六子全书》六十卷

明顾春编,嘉靖十二年(1533)顾春世德堂刻本,二函十四册,钤印为“五老峰主人”和“钬坚所藏”。“六子”即为老子《道德经》二卷,《南华真经》十卷、《冲虚至德真经》八卷,《荀子》二卷、《新纂门目五臣音注扬子法言》十卷,《中说》十卷。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六子全书

见利争让,闻义争为,有不善争改什么意思如下:

见到利益争着推让,听到有道义的事争着去做,遇到错误时争着去改。出自《文中子中说·魏相篇》。

《文中子文》里的十句至理名言

1、问则对,不问则述。出自《文中子中说·魏相篇》。译文如果有人提问,我就应对。没有人提问,我就陈述自己的主张。

2、执古以御今之有乎?出自《文中子中说·礼乐篇》。译文执著于古法而能统御今天的人,还有吗?

3、君子之于道也,死而后已。出自《文中子中说·魏相篇》。译文君子对于道,直到死后才能停止追求。

4、君子先择而后交,小人先效而后择。出自《文中子中说·魏相篇》。译文品德高尚的人交朋友,先选择,然后再交往;小人交朋友先一见如故,然后才去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人。

5、见利争让,闻义争为,有不善争改。出自《文中子中说·魏相篇》。译文看见利益要争相推让,听见仁义要争相去做,有不对的地方要争相去改正。

6、多言不可与远谋,多动不可与久处。出自《文中子中说·魏相篇》。译文多说话的人不可以与之深谋远虑,多变动的人不可以与之长久相处。

7、居近识远,处今知古,惟学矣乎?出自《文中子中说·礼乐篇》。译文住在近处能知道远处的事,处在今天能知道古代的事,只有学习才能达到吧?

8、天下有道,圣人藏焉。天下无道,圣人彰焉。出自《文中子中说·述史篇》。译文天下有道的时候,圣人掩藏起来。天下无道的时候,圣人出来彰显其道。

9、闻难思解,见利思避,好成人之美,可以立矣。出自《文中子中说·魏相篇》。译文听见别人的难处就思考解决,看见利益就想着躲避,喜欢成全别人的好事,可以有所建树了。

10、必也直而不迫,危而不低,其知命者之所为乎?狡乎逆上,吾不与也。出自《文中子中说·礼乐篇》。译文一定要直言而不逼迫,危言而不低毁,这不是知天命的人的所作所为吗?奸猾而犯上的,我不赞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