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谜语 成语谜语
出自齐国的成语_出自齐国的成语故事
ysladmin 2024-06-12 人已围观
简介出自齐国的成语_出自齐国的成语故事 出自齐国的成语是一个非常复杂和重要的话题,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我将尽力为您提供相关的信息和建议。1.齐国成语故事—二桃杀三士2.“春秋时
出自齐国的成语是一个非常复杂和重要的话题,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我将尽力为您提供相关的信息和建议。
1.齐国成语故事—二桃杀三士
2.“春秋时,齐侯出兵攻打楚国”的六字成语是什么?
3.与齐桓公有关的成语故事
4.关于齐桓公的成语有哪些 齐桓公称霸的故事介绍
5.关于齐桓公的成语故事
6.与齐威王相关的成语
齐国成语故事—二桃杀三士
我的家乡,齐国故都—临淄,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也是占有一席之地的。从今天起,想写一些与我的家乡有关的文章,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家乡。大体想分为齐国历史故事,齐国成语故事,齐国文物故事等几个版块,今天就抛砖引玉,先从成语故事开始吧。
我居住的生活区叫勇士生活区,它就出自历史上很有名的成语故事—“二桃杀三士”,它的意思是:用两个桃子杀了三个勇士,后来专门指用计谋。
这则典故出自《晏子春秋.谏下》,“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记功而食桃?”。
话说春秋时期,齐景公手下有三名勇士,一个叫田开疆,一个叫公孙捷,一个叫古冶子,号称“齐国三杰”,这三个人个个勇武异常,深受齐景公的器重,但他们却居功自傲,勇而无礼。
有一次他们三人坐在一起说话,齐相晏婴从他们三人面前走过,他们却装作没看见,没有站起来向晏婴行礼。
晏婴看在眼里,忧在心里。这些莽夫如果势力越来越大可不是好事啊,他们可不讲究什么礼仪伦法,将来出什么祸患就不好了。他入宫进见齐景公说:“我听说圣明的君王蓄养勇力之人,对上要有君臣之礼仪,在下要有长官和下属的次序,内能除暴,外能抗敌。现在主公手下的三个勇士,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幼之礼,内不能除暴,外不能抗敌,这是国家祸乱的根源啊!我看应该把他们除掉。”
齐景公说:“这三个人都勇猛过人,恐怕既捉拿不住,又刺杀不中啊。”晏婴说:“这三人
不讲长幼之礼,只知道依靠蛮力。”于是献计请齐景公派人送去两个桃子,说:“你们三个人为何不按照功劳大小来吃桃子呢?”
公孙捷一见这两个桃子,立刻明白了这是晏婴设的局,他仰天长叹道:“晏婴是个智者啊,这一定是他的主意,他想让我们三人自相残杀啊。我虽然能识破他的阴谋,但如果不接受桃子,就算不上勇士了。”于是他对另两个兄弟说:“既然只有两个桃子,那咱们就按功劳大小来吃桃吧,我曾陪主公出去打猎,第一次杀死一头野猪,第二次杀死一只老虎。像这样的功劳,应该有资格吃一个桃子。”于是他拿起了一个桃子。
田开疆说:“我率领军队两次大败过进攻齐国的敌人,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应该有资格吃一个桃子。”于是,他也拿起了一个桃子。
古冶子一看不高兴了,他说:“我曾经陪主公渡河,一只巨鳖咬住了主公的马,跃入黄河的激流。那时我还不会游泳,只好潜入河底行走,逆行走了一百步,顺流走了九里,终于杀死了巨鳖,救了主公的性命,难道我的功劳比不过二位吗?我不应该更有资格吃个桃子吗?请你们把桃子交出来。”说着他站起来拔出了剑。
公孙捷和田开疆说:“我们不如你勇敢,功劳也没有你大,现在却毫不谦让的拿走桃子,我们是贪婪的小人,如果不死,就不配做勇士啊。”于是,他俩交出桃子,拔剑自杀了。古冶子看着两个好友的尸体和两个桃子,心想:“他们两个都死了,我独自活下去,是不仁啊”于是,他也拔剑自杀了。后来齐景公下令按照士礼将他们厚葬。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
“春秋时,齐侯出兵攻打楚国”的六字成语是什么?
须髯如戟本身是成语,出自齐国寓言故事劝诫篇——齐王以貌取人。须髯如戟中髯:男人长在两颊上的胡子;戟:古代兵器,长柄,能直刺又能横击。浓密的须髯又硬又长,像无数根戟长在脸上。形容男子相貌威严,有男子汉气概。原文
《孔丛子》子高见齐王。齐王问谁可临淄宰。称管穆焉。王曰:“穆容貌陋,民不敬。答曰:“夫见敬在德。且臣所称,称其材也。君王闻晏子赵文子乎。晏子长不过三尺。面貌恶。齐国上下莫不宗焉。赵文子其身如不胜衣,其言如不出口。
非但体陋,辞气又呐呐然。其相晋国,晋国以宁,诸侯敬服。皆有德故也。以穆躯形方之二子,犹悉贤之。昔臣常行临淄市。见屠商焉。身修八尺。须髯如戟。面正红白。市之男女未有敬之者。无德故也。”王曰:“是所谓祖龙始者也。祖龙始乃屠商姓名诚如先生之言。”于是乃以管穆为临淄宰。
释义
子高见到齐王。齐王问他谁可以担任临淄宰的职务。子高说管穆可以。齐王说:“管穆长得很丑,百姓不会尊重他。”
子高回答说:“受人尊敬是因道德高尚。我推荐管穆,是说他有道德和管理的才能。君王听说过晏子和赵文子吗?晏子身高不到三尺,且面貌丑陋,但是齐国从君主到老百姓没有不尊崇他的。
赵文子不但瘦小的连衣服都承受不起来,而且说话还口吃,但他担任晋国宰相,治理的国家安定,让诸侯们敬佩。这些都是因为他们有德的缘故。管穆和晏子、赵文子都是长得丑陋,道德贤良的人。
过去,我经常到临淄市场去,见到一个卖肉的商人,他身高八尺,面色白里透红,留着美须。但是集市上的男男女女没有一个尊敬他的。这是他无德的缘故。”
齐王说:“因为屠夫的祖先就长得这样,长相是先辈遗传的原因。”于是,齐王任命管穆担任了临淄宰。
古话说得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以貌取人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同样也是不可取的。相比起外表美而言,心灵美其实显得更为重要。
与齐桓公有关的成语故事
这个六字成语是:风马牛不相及成语: 风马牛不相及
拼音: fēng mǎ niú bù xiāng jí
解释: 风:走失;及:到。本指齐楚相去很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出处: 《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举例造句: 咱们彼此其实没有丝毫关联,望帝和杜鹃也风马牛不相及。 ?
拼音代码: fmnj
近义词:?驴唇不对马嘴
反义词:?唇齿相依、息息相关?
灯谜: 两不相干
用法: 作宾语、定语、补语;用于事情
英文: alien
故事: 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做丞相,在管仲的治理下,国力强大。楚国不向齐国朝贡,齐桓公就派兵攻打楚国,楚国使臣说:“你们齐国与楚国一南一北,相距很远,风马牛不相及,为何要发动战争呢?”经谈判,楚国与齐国修好。
关于齐桓公的成语有哪些 齐桓公称霸的故事介绍
任人唯贤
齐襄公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公子纠,另一个叫公子小白,他们各有一个很有才能的师傅。由于襄公荒*无道,公元前686年,公子纠跟着他的师傅管仲到鲁国去避难,公子小白则跟着他的师傅鲍叔牙逃往莒国。
不久,齐国发生大乱,襄公被杀,另外立了国君。第二年,大臣们又杀了新君,派使者到鲁国去迎回公子纠当齐国国君,鲁庄公亲自带兵护送公子纠回国。
公子纠的师傅管仲,怕逃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因为离齐国近,抢先回国夺到君位。所以经庄公同意,先带领一支人马去拦住公子小白。 果然,管仲的队伍急行到即墨附近时,发现公子小白正在赶往齐国,便上前说服他不要去。但是,小白坚持要去。于是管仲偷偷向小白射了一箭。小白应声倒下,管仲以为他已被射死,便不慌不忙地回鲁国去护送公子纠到齐国去。
不料,公子小白并未被射死,鲍叔牙将他救治后,赶在管仲和公子纠之前回到了齐国都城,说服大臣们迎立公子小白为国君。这就是齐桓公。
再说管仲回到鲁国后,与公子纠在庄公军队的保护下来继任君位。于是,齐、鲁之间发生了战争。结果鲁军大败,只得答应齐国的条件,将公子纠逼死,又把管仲抓起来。齐国的使者表示,管仲射过他们的国君,国君要报一箭之仇,非亲手杀了他不可,所以一定要将他押到齐国去。庄公也只好答应。 管仲被捆绑着,从鲁国押往齐国。一路上,他又饥又渴,吃了许多苦头。来到绮乌这个地方时,他去见那里守卫边界的官员,请求给点饭吃。
不料,那守边界的官员竟跪在地上,端饭给管仲吃,神情十分恭敬。等管仲吃好饭,他私下问道:“如果您到齐国后,侥幸没有被杀而得封任用,您将怎样报答我?”
管仲回答道:“要是照你所说的那样我得到任用,我将要任用贤人,使用能人,评赏有功的人。我能拿什么报答您呢?” 管仲被押到齐国都城后,鲍叔牙亲自前去迎接。后来齐桓公不仅没有对他报一箭之仇,反而任命他为相国,而鲍叔牙自愿当他的副手。原来,鲍叔牙知道管仲的才能大于自己,所以说服齐桓公这样做。
关于齐桓公的成语故事
齐桓公称霸的故事介绍
齐桓公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国君,他的崛起称霸也是中国历史上经典的一幕,受到了后来无数能臣的赞叹。齐桓公的奋斗让齐国从混乱的内斗之中崛起,成为了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他自己也被称为春秋五霸之首。
齐桓公画像
早在齐桓公还没有上位的时候,他的父亲齐襄公在位的时候,齐国内政混乱,齐桓公的师傅感觉到当时齐国可能会发生大乱,就带着他先逃到了一个小国里。后来齐襄公被杀,齐国陷入到混乱之中,齐桓公受到了别人的邀请回国,他的哥哥同时也回到了国内,当时他哥哥公子纠让管仲带人堵截齐桓公,管仲一箭射去,齐桓公假装出事身亡,于是公子纠就放心了,慢慢回去。
在公子纠慢慢悠悠回国的时候,齐桓公装死骗过别人,匆匆忙忙的回国,在齐国内部的支持下,成为了国君,并且讨伐公子纠所在的鲁国,让鲁国人畏惧杀死了公子纠,之后不计前嫌的任用管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让齐国的国力提到了巨大的提升。他积极增强中央集权,削弱贵族的实力,并且重视农业的发展,鼓励生育,减少税收,使得齐国的人口数大大增加,同时颁布法律缩小贫富差距,保证私田农的生产利益,吸引了很多的别国人民来到齐国定居,增加了齐国的国力。
同时齐国大肆征兵,规定每家每户都得有人服役,所以齐国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使得齐国崛起成为了当世霸主。
关于齐桓公的成语有哪些
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也留下了很多的成语,其中齐桓公就有不少的成语典故流传后世,其中比较有名的有老马识途、管鲍之交、一鼓作气、风牛马不相及等等,这里就介绍一下其中的几个故事。
老马识途的故事
据说当时齐桓公为了建立霸业就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一方面保持对于周王室的敬重,一方面互相扶持对抗外族,而就在齐桓公提出这一口号不久,远在北方的山戎就跳出来攻打燕国,当时山戎部落活跃在周朝北方,而燕国就深受其害。在收到燕国的支援请求之后,齐桓公就领兵帮助燕国(话说当时虽然诸国之间内斗不休,但是碰上外族入侵的时候倒是少有拖后腿的。)
齐军的强大远不是山戎可以抵挡的,一路打过去很快就击败了山戎部队,甚至还反攻,灭掉了山戎中的令支国,之后一路进发打倒了孤竹国,但是因为地形复杂,有很多山丘,所以齐桓王等人在一个山谷之中迷路了,连着几队斥候出去都没有什么成果,军队的补给出了巨大的问题,如果再找不到出路可能会死在这里。就在这个时候管仲苦思冥想,对齐桓公说:“这儿的老马肯定认识路,我们让老马来带路肯定能出去。”果不其然,在几匹老马的带领下,齐军很快就出去了,找到了孤竹国,消灭了孤竹国,从此以后老马识途的故事也就流传了开来。
还有比如管鲍之交,用来形容两个人相知相识交情深厚,当时如果不是鲍叔牙的力荐,管仲或许就死在了齐桓公的手上,也就不会有日后的春秋霸主了。
齐桓公是谁详细介绍
齐桓公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有名的君主,他最先实现了称霸,引领了春秋时期的时势变化,对于当时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齐桓公都是人们心中的贤人,如果要说一个国君出色贤能就经常把他比作齐桓公。
春秋霸主齐桓公
齐桓公对于齐国是至关重要的,在他之前,齐国经过齐襄公时期的,国力大减,但是幸好齐国的底子还在,优势的地理位置和较大的土地让齐国有着崛起的资本。在齐桓公上位之后,他选贤举能,任用管夷吾为相,积极改革,推行军民合一的制度,改变经济政策,使得齐国国富民强,而且根据当时中原地区受困于四方蛮夷骚扰的局面,打起了“尊王攘夷”的旗号,积极主动的帮助其他国家对抗戎狄的侵略,获得了大小诸侯的信赖。
同时齐桓公积极地和大小诸侯联合结盟,是当时最早当上盟主的诸侯,因此在声势和威望上都非常高,超过了当时南方的楚国、西方的秦国等大国,成为了中原地区当之无愧的霸主,开启了诸侯争霸的新篇章,被后世人称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但是他的晚年比较昏聩,因为被一些小人“无私”的杀子、自宫等行为感动,重用这些无能小人,最后导致了国家,社会不安,等到结束的时候,齐国已经不复鼎盛之势了,而他自己也饿死在了这场席卷了宫廷的之中。
齐桓公之死到底是何原因
齐桓公一生霸气冲霄,威震一世,谁能想到晚年的时候齐桓公竟会如此凄凉,甚至沦落到被人囚禁活活饿死的地步,那么齐桓公究竟是怎么死的呢?又是为什么会落到这么一个悲惨的下场呢?
齐桓公晚年被小人蒙蔽
齐桓公前半生可以说是英明神武,但是就像绝大部分前半生丰功伟绩,到了晚年却晚节不保的人一样,齐桓公到了晚年也要干出点让人惊叹的事情来。晚年时候的齐桓公不再像年轻时候那么英明神武,开始变得昏聩无能,而且随着管仲的身死,一大批老臣也相继去世,齐国上下竟然短时间内没有了丞相的人才,于是奸邪小人开始趁机作乱,易牙、竖刁等人受到了齐桓公的重用。
这些人和齐桓公的感情其实也不差,其中易牙和齐桓公的交情甚至让人毛骨悚然。据说当时齐桓公一次无意间跟易牙说到自己这一生什么美食都吃过了,但是唯一没有吃过的就是婴儿肉,本来只是随口一说,无心之谈,但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易牙把这话记下了,回家之后把自己的刚出生没多久的儿子给清蒸了送给了齐桓公,这也让齐桓公更加信任他,但试想这么一个为了自己取悦君王能够杀死自己儿子的人怎么能够算得上是忠臣呢。果然后来齐桓公老了,管仲等人去世以后,易牙和其他的一些奸臣联合起来把齐桓公“请”到了一个小房子里,监禁着他,而他的儿子们都忙着争夺皇位根本没工夫管他,所以曾经叱咤风云的齐桓公竟然在这么一个小黑屋里面活活饿死了。
齐桓公好服紫的故事介绍
齐桓公好服紫是一则出自《韩非子》的经典寓言故事,这则故事中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霸主齐桓公的一个小故事,作者通过这个故事阐述了上位者的言行举止对于下面的人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告诫当权者应该谨慎行事。
齐桓公好服紫
据说齐桓公很喜欢穿紫色的衣服,所以全国上下的人都穿紫色的衣服,齐桓公一出门整个世界都紫色的,时间一久他的脸色也“紫”了,而且当时在齐国五匹没染色的布都换不来一匹紫色的布。齐桓公终于审美疲劳了,觉得这种现象非常不合适,所以就问他的心腹管仲:“我喜欢穿紫色的衣服,现在紫色的布这么贵,这个城市的人依旧还喜欢穿紫色的衣服,该怎么办呢?”
管仲知道齐桓公想要让国家里的人不再这么执着于紫色的衣服,于是就对齐桓公说:“你可以试着不穿紫色的衣服,并且对身边的近臣说不喜欢紫色衣服的味道,这样就会好的。”齐桓公照做了,果然没两天,全国上下就再没有人穿紫色衣服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公众人物,尤其是国家的***物,他的喜好对于下面的人,对于老百姓们会产生多么巨大的影响,所以作为一个***物或者说像是现在的艺人这样的公众人物,必须对于自己的言行负责,必须充分考虑到会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一言一行必须谨慎,否则不只是容易招来网友的谩骂,要是有不合适的举动被崇拜他们的人学了,影响也是极其恶劣的。
齐桓公为什么放弃伐楚
齐桓公伐楚是春秋战国时期非常重要的一件历史事件,对于当时的格局也有着一定的影响,然而这场规模浩大的军事行动最后却没有演变成惨烈的战争,而是一场双方外交智慧的博弈,从中能够充分展现出古人的外交智慧。
齐桓公引兵伐楚
当时是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继位的第30个年头,他率领着诸国的联军先是击溃了蔡国。然后又起兵攻打楚国。当时的楚国国君是楚成王,他看到齐国大军来袭,声势浩大,知道不能力敌,就带着军队出来迎接,同时派出自己的使者前去谈判,楚国的使者问到:“齐国远在北方,和楚国相距甚远,齐楚根本是遥不可及,为什要来讨伐我国呢?”齐桓公让管仲回答说:“曾经周国的召康公曾经给了我国国君讨伐诸侯辅助周王朝的权利,而现在出国进贡的贡品不足,天子祭祀的物品有所欠缺,所以我们来追究责任,而且昭王南征来到楚国就没有回去,所以前来询问。”
使者回答说:“这次上供失误是我们的责任,以后一定不会出事,至于昭王并没有在楚国领地。”之后双方对峙了几个月,都不想轻起事端,就想要讲和,楚成王就派屈完去齐国的军营之中谈判,齐桓公邀请屈完一起阅兵,这是在向他炫耀军事力量的强大,之后齐桓公说:“我们两国重新和好怎么样?”之后齐桓公又说:“我们的军队如此之多,如此强大,什么城池攻不下来。”屈完反驳道:“如果使用仁义,那么天下没有不臣服的诸侯,如果使用武力,楚国地势险峻,又有汉水护城,你们军队再多也难有成效。”于是双方签订了契约,齐桓公就离开了。
与齐威王相关的成语
关于齐桓公的成语故事如下:1、老马识途:形容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通常比喻阅历多、经验丰富的人对事情比较有见解。
管仲为帮助齐桓公谋求国家利益,向齐桓公进献了老马识途之计。原来,管仲在任用官员的时候,非常注重官员的能力和经验。
他发现一个规律,就是老马通常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他建议齐桓公在出兵作战时,挑选一些老马作为领队,让它们带领军队行进。由于老马对道路非常熟悉,因此它们可以带领军队快速准确地到达目的地,而不至于迷路或耽误时间。
齐桓公采纳了管仲的建议,并在出兵征战时使用了老马。果然,这些老马非常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带领军队迅速准确地到达了目的地,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齐桓公对管仲的智慧和能力大加赞赏,并重用了他。后来,老马识途这个成语就逐渐流传开来,成为汉语中一个常用的比喻性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阅历丰富、经验老到的人对事情的处理和决策非常得心应手。
2、风马牛不相及:原意是齐、楚两国离得远,即便是骏马和牛相互追逐也跑不到一起去。后来被用来形容毫不相干的事情或者毫不相干的人。
在齐桓公和楚成王的会晤中,齐桓公为了羞辱楚成王,同时炫耀齐国的实力,故意把楚国进贡的活牛当场宰杀,做成牛肉干送给楚成王。楚成王很不高兴,但又不好明说,只好说:风马牛不相及也。意思是说,齐国和楚国相隔那么远,我们两国之间毫无关系,就像马和牛各走各的路一样。
3、一鼓作气:这个成语来自于《曹刿论战》,意思是第一次击鼓能够振奋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会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竭尽了。
齐桓公在位期间,曾率领齐国军队与鲁国军队在长勺交战,齐桓公采用曹刿的策略,在击鼓三次后下令出击,结果大败而归。齐桓公并没有放弃,第二次鼓声响起时,他再次下令进攻,最终以少胜多,取得了胜利。这个成语也因此成为了汉语中的经典词汇。
4、毋忘在莒:不要忘记以前的经历,或指收复失地。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齐桓公在争霸中原时,曾经历过莒国被齐国灭国的悲惨经历。齐桓公后来成为齐国国君后,励精图治,使齐国逐渐强大起来,最终成功地收复了莒国,实现了毋忘在莒的誓言。
5、庭燎招士:指春秋时期齐桓公为了招揽人才,采用了庭燎之礼的策略。庭燎是在大庭中燃起的火炬,是国君招待使者或商讨国事的最高规格的接待礼仪。
齐桓公继位之初,面临求贤若渴的情况,但一年过后,仍没有一个贤士前来投奔他。后来有个地位低下的人前来求见,齐桓公很高兴地登堂接见,询问他有何才能,来人回答:我会算术。齐桓公对此嗤之以鼻,但此人回答道:算术不算什么才能,但您若能对我以礼相待,还怕比我高明的人不来投奔您吗?
齐桓公觉得有理,便用庭燎之礼接待了他。果然,一个月后,四面八方的贤士都接踵而至。这个故事被用来比喻用高规格的礼仪对待贤才,就像庭燎之礼一样,象征着求才若渴的态度。
春秋时齐侯出兵攻打楚国引出的六字成语
门庭若市mén tíng ruò shì
[释义]门:原指宫门;庭:原指朝庭;现指院子;若:好像;市:集市;市场。原来形容宫门里;朝庭上;进谏的人多得像在集市一样;十分热闹。现在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语出]《战国策·齐策…》:“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辨形]庭;不能写作“馈”。
[近义]车水马龙
[反义]门可罗雀
[用法]一般用于家庭、商业、服务部门等场所。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主谓式。
[例句]自从他的父亲当上县长以后;他们家每天都~。
轶事典故
齐威王比宝
齐威王二十四年,齐王与魏王在郊外一起打猎。魏王问道:“大王也有宝物吗?”威王说:“没有。”魏王说:“像我这样小的国家,也还有能照亮前后各十二辆车的直径一寸的十颗夜明珠,齐国这样的万乘之国怎么能没有宝物呢?”
威王说:“我当作宝物的与大王不同。我有个大臣叫檀子的,派他镇南城,楚国人就不敢向东方侵犯掠夺,泗水之滨的十二诸侯都来朝拜。我有个大臣叫盼子的,派他镇守高唐,赵国人就不敢到东边的黄河里捕鱼。
我有个官吏叫黔夫的,派他镇守徐州,燕国人就到北门祭祀,赵国人就到西门来祭祀,以求神灵保佑不受攻伐,搬家去追随他的有七千多家。我有个大臣叫种首的,派他戒备盗贼,结果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这些都将光照千里,岂只是十二辆车呢!”
魏惠王心中惭愧,败兴离去。
风马牛不相及。
意思是:指齐楚相距很远,毫无干系,就如同马与牛即便走失,也不会到对方的境内。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典故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会盟北方七国准备联合进攻楚国,楚成王(前682?——前626)知道了消息,觉得齐国是毫无道理的侵略,一边集合大军准备迎战,同时也决定派大夫屈完迎上前去质问齐国。成语“风马牛不相及”的典故,就是源于这一次交战前的唇枪舌剑。
据《左传·僖公四年》载:“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涉吾地,何故’?”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凭借各诸侯国的军队进攻蔡国,蔡国溃败后,接着又进攻楚国,楚成王派屈完为使者,对齐军说,你们居住在大老远的北方,我们楚国在遥远的南方,相距很远,即使是像马和牛与同类发生相诱而互相追逐的事,也跑不到对方的境内去,没想到你们竟然进入我们楚国的领地,这是为什么?“风”在这里是作动词讲的,意思是“放逸、走失”,一说是兽类雌雄相诱叫“风”,因马与牛不同类,不会相诱。这里是形容齐楚两地相距甚远,马、牛不会走失至对方境内。与此相类似的还有一种解释,《古文观止》:牛走顺风,马走逆风,喻齐楚不相干也。后世则以“风马牛不相及、风马牛、风马不接、风马、风牛”等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
楚大夫屈完质问齐军后,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管仲也历数楚国不向周天子纳贡等罪状,屈完说:“没进贡包茅,这是我们的不是,以后一定进贡。”屈完走后,齐国和诸侯联军又拔营前进,一直到达召陵。楚成王又派屈完去探问。齐桓公为了显示自己的军威,请屈完一起坐上车去看中原来的各路兵马。屈完一看,果然军容整齐,兵强马壮。齐桓公趾高气扬地对屈完说:“你瞧瞧,这样强大的兵马,谁能抵挡得了?”不料屈完不卑不亢地答:“……要是凭武力的话,我们楚国以方城(楚长城)作城墙,用汉水作濠沟,你们就是再来更多的军队,也未必打得进来。”听屈完说得挺强硬,齐桓公估计也未必能轻易打败楚国,而且楚国既然已经认了错,答应进贡包茅,也算有了面子。就这样,中原八国诸侯和楚国一起在召陵订立了盟约,各自回国去了。
“风马牛不相及”是后世使用得非常广泛的一则成语。
好了,关于“出自齐国的成语”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出自齐国的成语”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