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谜语 成语谜语

三国时期的成语_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ysladmin 2024-05-11 人已围观

简介三国时期的成语_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好的,现在我来为大家谈一谈三国时期的成语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解答大家的疑惑。关于三国时期的成语的话题,我们开始说说吧。1.

三国时期的成语_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好的,现在我来为大家谈一谈三国时期的成语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解答大家的疑惑。关于三国时期的成语的话题,我们开始说说吧。

1.《三国演义》的成语(还要有每个成语主要人物)

2.三国成语有哪些?急急急!!

3.有关三国人物的成语

4.源于三国演义的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三国时期的成语_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三国演义》的成语(还要有每个成语主要人物)

       1、望梅止渴(曹操)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

       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

       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2、乐不思蜀 (刘禅 司马昭)

       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

       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诵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

       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他的旧臣谷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

       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谷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司马昭听了,说“咦,这话怎么像是谷正说的?”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

       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传下了这令人捧腹的“乐不思蜀”典故。

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在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依史以演义,作者的创作目的是描绘一部形象化的三国兴亡史,其间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意图十分鲜明。

       小说借鉴了编年体史书的编著模式,以三国纷争的历史进程为主线,以王业兴废为焦点,把近百年的历史故事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主要写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斗争,而作者的兴趣则在于揭示这个时期的各个军事集团如何兴、如何亡。

       矛盾的焦点是曹操和袁绍两大集团的斗争,作者对二人作了多方面对比,重点则是对兴亡教训的总结,顺民心、得人才、有谋略者得天下,这是作者表达的主要思想。后十五回写三国的覆灭,主要展现的是三国各自的内部矛盾,尤其是对司马篡魏、后主信谗、孙皓暴政等作了深刻的描写。

       情节虽然简略,但着眼点仍在如何兴、如何亡。作者以写实的态度,比较客观、完整地展现了这百余年的历史过程,其中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启示,因此具有极大的魅力。

       百度百科——望梅止渴

       百度百科——乐不思蜀

       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三国成语有哪些?急急急!!

       三国演义有关的成语如下:

       1、三顾茅庐:比喻极力邀请并重视人才。

       2、千里单骑:比喻独自远行,英勇坚毅。

       3、画龙点睛:比喻在事物的关键处点上一个妙语或妙笔,使全文或全局更为生动有力。

       4、纸上谈兵:比喻空谈理论而没有实践经验,不能解决问题。

       5、陆续而来:形容前来的人或事物不间断、一个接一个地到来。

       6、马革裹尸:比喻为了正义而舍生忘死。

       7、守株待兔:比喻不会变通,照搬过时的经验或方法。

       8、借尸还魂:比喻利用他人的力量或名气活动、炒作自己。

       9、百发百中:比喻射击准确,不会失手。

       10、返璞归真:比喻回归本源,洗去杂念,追求简单、朴实。

三国演义的历史意义

       1、三国演义反映了三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方面的情况,对探讨中国历史和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描写了三国时期各个政治势力之间的斗争和较量,让我们对那个时代政治历程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3、弘扬了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书中塑造了一大批的英雄人物形象,他们敢于反抗侵略,为了国家民族利益英勇奋斗,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

       4、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本书在中国文学史上被誉为“古代小说巅峰之作”,开创了小说史上的先河,对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它反映了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作为一部中国古代经典文学巨著,对于后人了解历史、探究文化、培养爱国情感都有深刻、重要的影响和启示。

有关三国人物的成语

       东汉末年,民生凋敝。兵荒马乱,群雄竞起。

       枭雄曹操,首屈一指。龙骧虎步,踌躇满志。

       唯才是举,远见卓识。济济多士,如虎添翼。

       发号施令,假传圣旨。身经百战,出生入死。

       青梅煮酒,旁敲侧击。梦中杀人,狐性多疑。

       望梅止渴,略施小计。割发代首,工于心计。

       对酒当歌,横槊赋诗。才兼文武,独步一时。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诸葛孔明,惊才风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用行舍藏,韬晦待时。

       三顾茅庐,精诚所至。知遇之恩,投桃报李。

       隆中对策,审时度势。指点江山,面授机宜。

       初出茅庐,锦囊妙计。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舌战群儒,力排众议。草船借箭,妙算神机。

       巧借东风,火烧赤壁。空城妙计,化险为夷。

       七擒七纵,有胆有识。六出祁山,矢志不移。

       文韬武略,经天纬地。苦心经营,不遗余力。

       事必躬亲,日理万机。出师未捷,积劳成疾。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继无人,此恨何及。

       武圣关羽,义薄云天。赤胆忠心,天人共鉴。

       桃园结义,相见恨晚。同生共死,披肝沥胆。

       身在曹营,忠心在汉。过关斩将,一往无前。

       华容让道,网开一面。知恩图报,仰不愧天。

       刮骨疗毒,处之泰然。夜读春秋,手不释卷。

       单刀赴会,视若等闲。水淹七军,智勇双全。

       位高权重,志得意满。顾盼自雄,自负不凡。

       痛失荆州,令人扼腕。败走麦城,虎落平川。

       三强会战,临军对阵。决一雌雄,赤壁鏖兵。

       旌旗蔽日,樯橹连云。刀枪林立,剑戟森森。

       风猛火烈,流急水深。人喊马嘶,鼓角齐鸣。

       短兵相接,弓折刀尽。血海尸山,触目惊心。

       曹军败北,豕突狼奔。灰飞烟灭,片甲不存。

       周郎赤壁,羽扇纶巾。以寡敌众,大获全胜。

       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天下大势,鼎足三分。

源于三国演义的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有关三国人物的成语:

       一、暗度陈仓

       释义:度:通“渡”:越过;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宝鸡市东,为通向汉中的交通要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出处:元 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完三秦,劫取五国。”意思是我用韩信的计谋,正面迷惑敌人,在暗中行动,攻取三秦后,夺取五国。

       示例:这个小人暗度陈仓的伎俩已经被识破了。

       二、宝刀未老

       释义:比喻虽然年龄大了;但精神、体力或本领仍不减当年。

       出处:《三国演义》第七十回:“忠怒曰:‘竖子欺吾年老!吾手中宝刀却不老。’”意思是黄忠怒骂:“你这小子欺负我年岁大,我手中宝刀的年岁可不老”

       示例:爷爷虽然年纪很大了,但宝刀未老,依然每天出去晨练。

       三、单刀赴会

       释义:原指三国名将关羽随身带一口大刀和少数随从在东吴参加宴会。后泛指只身或仅带少数人去参加有危险的约会。含有赞颂赴会者富有胆略的意思。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6回:“吾来日驾小舟,只用亲随十余人,单刀赴会,看鲁肃如何近我!”

       示例:关羽当年单刀赴会,丝毫不怕敌人的埋伏。

       四、锦囊妙计

       释义: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锦囊:用锦做成的袋子。原指封在锦囊中的神机妙策;现比喻能及时解决危急或疑难问题的好办法。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4回:“汝保主公入吴,当领此三个锦囊。”意思是我保证主公顺利到达吴国,应当拿上这三个锦囊。

       示例:刚才我的发言是抛砖引玉,现在该轮到你“小诸葛”拿出锦囊妙计了。

       五、草船借箭

       释义: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6回回目:“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采用孔明惊奇的计谋借到了弓箭,献上秘密的计策让黄盖受刑。

       示例:草船借箭的故事体现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1、三顾茅庐:(刘备、诸葛亮)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当时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郡邓县隆中(今襄阳隆中)诸葛草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

       2、七步成诗:(曹植)

       世说新语文学篇: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做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3、吴下阿蒙:(吕蒙)

       当初, 孙权对 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吗?我只是让你泛览书籍,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哪个像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很有好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 寻阳的时候, 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这件事为什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4、舌战群儒:(诸葛亮)

       诸葛亮为联盟孙权抵抗曹操的过程中遭到东吴诸谋士的责难,最后都被诸葛亮一一反驳,哑口无言。

       5、单刀赴会:(关羽)

       公元215年,刘备取益州,孙权令诸葛瑾找刘备索要荆州。刘备不答应,孙权极为恼恨,便派吕蒙率军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沙、桂阳蜀将当即投降。刘备得知后,亲自从成都赶到公安(今湖北公安),派大将关羽争夺三郡。

       孙权也随即进驻陆口,派鲁肃屯兵益阳,抵挡关羽。双方剑拔弩张,孙刘联盟面临破裂,在这紧要关头,鲁肃为了维护孙刘联盟,不给曹操可乘之机,决定当面和关羽商谈。“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双方经过会谈,缓和了紧张局势。随后,孙权与刘备商定平分荆州,“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孙刘联盟因此能继续维持。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好了,关于“三国时期的成语”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三国时期的成语”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