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谜语 成语谜语
3分钟成语故事_3分钟成语故事演讲稿
ysladmin 2024-05-22 人已围观
简介3分钟成语故事_3分钟成语故事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3分钟成语故事”的应用场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1.最适合演讲的成语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3分钟成语故事”的应用场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1.最适合演讲的成语故事
2.励志成语故事演讲稿三分钟
3.成语故事解释(演讲用,必须满3分钟)
4.成语故事两、三分钟演讲
5.小学三年级3分钟讲一个成语故事有教育意义的
6.课前3分钟,成语故事
最适合演讲的成语故事
最适合演讲的成语故事1.《塞翁失马》:老者丢失马后意外获得好运,告诫人们看事物要全面。
2.《愚公移山》:愚公坚持不懈挖山,感动天神,传达勇敢面对困难。
3.《破釜沉舟》:项羽决战,激励士兵奋发向前,强调关键时刻要有决心。
励志成语故事演讲稿三分钟
守株待兔 韩非《韩非子?五蠹》 古时宋国有一位农夫,他的田里种有树。一天耕田时,他看见一只兔子奔过来,一头撞到树干上死了。农夫以为此后兔子会自动送上门来,从此就不再耕作,整天只守在树干旁边,以求得到更多的兔子。可是,以后再也没有兔子撞到树干上,农夫的行径却在宋国被传为笑柄。 愚公移山 列御寇《列子?汤问》 愚公年近九十,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住了出路,于是他决心率领子孙三人挖掉这两座山。有人笑他不自量力,他说:“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而山却不会增高,为甚么挖不平呢?”那人无言以对。当山神和海神听了之后,担心他们最终会毁了山、填了海,便向天帝禀报。天帝被愚公的决心感动,便派人背走两座山。自此,南北间就没有阻碍交通的大山了。
参考: chiculture/06100610story/0610story_c?category_flag=story&content_flag=15
口蜜腹剑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李林甫为唐玄宗时的宰相,他善于逢迎,因而取得玄宗及其亲信的欢心。他生性阴险,对于才能比自己高或是深得皇帝宠信的人,他都设法加害,至于那些威胁到他的权位或文学之士,更不在话下。可是,他往往表面上称扬别人,暗地里却要陷害别人,因此世人都说他口中有蜜,腹中藏剑。 一丘之貉 <<<臭味相投、物以类聚>>> 说明 形容臭味相投的人,其中并含有鄙视的意思。或者比喻彼此低劣相等,没什么差别。 故事 汉朝时有一个人叫做杨恽,家世极好,从小就受到好的教育,尚未成年就已名闻朝廷。宣帝时,因有功于国家,而被封为平通侯,他平常为人正直、公正不阿,因此颇得满朝文武百官的敬重。 然而,杨恽年少得志,难免表现出一副骄傲自大的模样,于是就和宣帝最信任的老臣太仆长乐意见不合,经常有所冲突。那时候刚好发生匈奴的国王单于被杀,杨恽听到了这件事情,就发表议论,说:「从古到今的君主大都信任小人,不肯听忠臣的治国策略,真可说是『一丘之貉』啊!」 太仆长乐就把杨恽所说的这番话,告诉了宣帝,而且又力油添醋地渲染,宣帝听了非常不高兴,于是就将杨恽革职了。 后来就根据杨恽所说的这句话,而把凡是臭味相投,不务正事,专门在做坏事的人,都称为「一丘之貉」。 <<<土崩瓦解、土崩鱼烂>>> 说明 形容事情彻底失败,而且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故事 汉高祖刘邦在未取得王位之前,原本只是一个泗水亭的亭长。有一次沛县县令命他把一批老百姓押解到骊山做苦工,不料半途老百姓一个个的逃走,眼看已无法交差了,于是刘邦心一棋,干脆把其他的百姓也放了,自己就和他们一起逃到芒、阳二县的山里去了。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义军纷纷起来抗秦,沛县县令也想起义反抗秦朝,于是部下萧何和曹参就建议他说:「你自己是秦朝的官吏,现在想要起兵反抗恐怕人民不服,不如征召得到人民拥护的刘邦来帮忙,事情会比较好办。」 沛县县令本来答应了,可是当他看到刘邦率领一百多个部属来投靠时,因为害怕自己的势力比不上刘邦,于是又反悔了,最后沛县县令被杀,众人就推拥刘邦为沛县县令。可是刘邦却很谦虚的说:「到在天下的情势紧张,各位千万要慎选领袖才是,要不然打仗来可能会『一败涂地』,我的能力有限,恐怕不是最佳人选。」 但是刘邦最后还是担任了沛县县令的职务,后人引用他所说的这句话,而将事情失败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称为「一败涂地」。 一饭千金 <<<一饭之恩、知恩图报>>> 说明 形容受心恩惠,虽然微小,日后也要力图报答,千万不可忘记。 故事 韩信是汉高祖刘邦的得力大将,他在早年不得志的时候,生活非常贫困,虽然靠打渔为生,但却常常三餐不继。幸好河边有一位洗衣的老妇人,看他可怜,常常给他一碗饭吃。 韩信对这位替人洗衣维生的老妇人非常感激的说:「老奶奶!将来只要我能出人头地,一定好好报答您。」 老妇人听了,却一脸不高兴地说:「我是同情你的遭遇,哪在乎你日后会不会记得这件事。」 果然,韩信在辅助汉高祖得到天下后,立刻想起从前那位洗衣的老妇人,就派人送了酒菜和黄金千两去答谢她。这就是「一饭千金」的故事来源。 一鸣惊人 <<<一飞冲天、脱颖而出>>> 说明 形容一个平凡的人,突然有了惊人的成就或表现。 故事 春秋时代的楚庄王删登上王位时,整天沈迷于酒色,不听大臣的规劝,而且下令:「谁再敢罗唆,就宰了他。」结果弄得国家积弱不振,内忧外患不断。大臣申无畏眼看再这样下去,国家一定会灭亡,就想要去劝谏楚庄王,后来,怹总算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第二天,上朝去见庄王说:「我有一个很难解的谜语,想请大王来猜猜看。」 庄王果然被引出兴趣来了,就说:「好!说来听听。」 申无畏回答说:「大王的宫殿里有一只大鸟,我看它蹲伏在那里已经三年了,既不飞翔也不鸣叫,大王您猜猜它是只什么鸟呢?」 庄王一听,心里当然明白这是在暗指他,他沈思了一会儿,内心突然觉得很惭愧,就对申无畏说:「我可以告诉你,你说的这只大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你等著瞧吧!」 从此以后,庄王果然痛改前非,努力整顿朝政,训练军队,没多久便把楚国治理得很
强盛,后来楚庄王还成为诸侯的霸主。 一暴十寒 <<<虎头蛇尾、「一日打鱼,三日晒网。」>>> 说明 本意是说,将一棵植物曝晒一天,然后又将它寒冻十天。后来比喻求学或做事断断续续,不能持久。 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代有名的辩士,由于当时政治混乱,他为了宣扬孔子的儒家思想,于是周游列国,劝导各国的君王能够行仁道,谋天下的太平。 有一次,孟子到了齐国,他看到齐王昏庸无能,专用小人,朝令夕改,不能为人民谋福利,于是就义正严辞地说:「国君您实在太不明智了,就算是天底下有很容易生长的植物,但您把它放在阳光下暴晒一天,然后又把它于在阴暗的地方冻了十天,不去理它,我看它也是无法存活下去的。国君您的心中虽然存有善心,但是我一走就没人提醒您,那些小人们又趁隙而入,您如何发扬仁道呢?」孟子对齐王的行为实在太痛心疾首了。 孟子中的原文本来是「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后人为了使用方便,就把它缩简为「一暴十寒」,用来比喻做事不能持之以恒,只有三分钟热度。 一箭双雕 <<<一石两鸟、一举两得>>> 说明 比喻做一件事情,却能得到两种效果。 故事 南北朝时代,北周宣帝时有个叫长孙晟的人,他的武功和才能都很高超,所以很得宣帝的赏识。有一次皇上派他出使到突厥去,突厥国王早就耳闻他的武艺和才能,今日一见,果然名符其实,也非常喜欢,便留他在突厥住一阵子。 有一天,长孙晟和突厥国王出去打猎,忽然听到一群雕鸟的叫声,抬头一看,原来天空有两只雕正在拼命地抢一块肉,突厥王一时兴起,拿起两支箭要长孙晟分别将两只雕射下来。 只见长孙晟掉转马头,搭箭拉弓,「咻」的一声,一箭射出,空中的两只雕立刻应声落地,于是大伙喝采说:「长孙晟真是个勇士!」 突厥王也惊喜地拍他的肩膀说:「你能一箭而射中双雕,实在了不起!」 因为长孙晟只用一支箭便能射下两只雕,于是后来的人就根据这个典故,引申出「一箭只雕」这句成语。 一诺千金 <<<言而有信、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说明 形容一个人说话很有信用,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能做到。 故事 秦末汉初有一个人名叫季布,他高风亮节,颇有剑侠之气,而且为人最讲信用,凡是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设法做到。他原是项羽的部下,骁勇善战,常把刘邦打败,因此刘邦非常痛恨他。 项羽失败自杀之后,刘邦就到处追缉季布,一心想杀掉季布,后来由于藤公的游说才使刘邦撤消追缉令,并封季布为郎中。 汉文帝即位后,季布被任命为河东太守。当时有一个叫做曹复生的同乡,专门结交权贵,来夸耀自己的地位。他听说季布做了大官,于是连忙赶来求见季布。季布一向瞧不起曹复生的为人,因此一见面就露出不屑的神情,想要让曹复生知难而退,没想到曹复生竟厚著脸皮:「我听楚国人说:『季布的一诺胜过黄金千金。』……。」 季布听到他这么说很不好意图,只好勉强接见他了。 由于这个典故而引申出「一诺千金」这句成语。后来赞美一个人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就用「一诺千金」来形容。 九牛一毛 <<<沧海一粟>>> 说明 比喻整体中极微小的部分,就是十分微薄的意思。 故事 汉武帝时候的大将军李陵,平日在战场上非常勇猛,曾经为汉朝建立很大的功劳,但最后却也免不了失败的命运,当瀚海一战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传回朝廷,武帝非常生气。所有的大臣都指责李陵的不忠,只有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说:「李将军只带了五千步兵,却被匈奴八万大军围困了十几天,最后因粮食不足,无法作战,这怎么能怪他呢?」 武帝这时正气在头上,听到司马迁为李陵说话,非常震怒,立刻就把司马迁关进大牢里,而且让他遭受了最残酷的刑罚。 司马迁受刑后,本来打算自杀,但仔细一想,如果这样莫名其妙的死去,就像「九牛之一毛」一样,不但得不到同情,更会惹人耻笑。 于是司马迁就写了一封信给他的好友任少卿,表明自己的心意,后来的人就是根据信上「九牛之一毛」这句话,创出了「九牛一毛」的成语。
成语故事解释(演讲用,必须满3分钟)
古时候有很多仁人志士的 故事 相当励志,而转变成了 成语 以此歌颂他们,励志的 成语故事 在生活中非常实用,下面就让我为你介绍几篇励志成语故事 演讲稿 三分钟,希望能帮到你哟。
励志成语故事演讲稿三分钟篇一:以荻画地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欧阳修以荻画地)
励志成语故事演讲稿三分钟篇二:映雪囊(n?ng)萤
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孙康映雪苦读)
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in),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车胤囊萤夜读)
励志成语故事演讲稿三分钟篇三:凿壁借光
匡衡年轻时十分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匡衡晚上想读
书的时候,常因没有亮光而发愁。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一个小孔。让隔壁人家的烛光透过来。就这样,他经常学到深夜,后来成了西汉著名的学者,曾做过汉元帝的丞相。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员。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头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匡衡凿壁偷光)
励志成语故事演讲稿三分钟篇四:负薪(xīn)挂角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朱买臣负薪读书)
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李密牛角挂书)
励志成语故事演讲稿三分钟篇五: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孙敬悬梁苦读)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 方法 ,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苏秦刺股苦学)
成语故事两、三分钟演讲
负荆请罪
秦昭襄王一心要使赵国屈服,接连侵入赵国边境,占了一些地方。公元前279年,他又耍了个花招,请赵惠文王到秦地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渑音miǎn)去会见。赵惠文王开始怕被秦国扣留,不敢去。大将廉颇和蔺相如都认为如果不去,反倒向秦国示弱。
赵惠文王决定硬着头皮去冒一趟险。他叫蔺相如随同他一块儿去,让廉颇留在本国辅助太子留守。
为了防备意外。赵惠文王又派大将李牧带兵五千人护送,相国平原君带兵几万人,在边境接应。
到了预定会见的日期,秦王和赵王在渑池相会,并且举行了宴会,高兴地喝酒谈天。
秦昭襄王喝了几盅酒,带着醉意对赵惠文王说:“听说赵王弹得一手好瑟。请赵王弹个曲儿,给大伙儿凑个热闹。”说罢,真的吩咐左右把瑟拿上来。
赵惠文王不好推辞,只好勉强弹一个曲儿。
秦国的史官当场就把这事记了下来,并且念着说:“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相会,秦王令赵王弹瑟。”
赵惠文王气得脸都发紫了。正在这时候,蔺相如拿了一个缶(音fǒu,一种瓦器,可以打击配乐),突然跪到秦昭襄王跟前,说:“赵王听说秦王挺会秦国的乐器。我这里有个瓦盆,也请大王赏脸敲几下助兴吧。”
秦昭襄王勃然变色,不去理他。
蔺相如的眼睛射出愤怒的光,说:“大王未免太欺负人了。秦国的兵力虽然强大,可是在这五步之内,我可以把我的血溅到大王身上去!”
秦昭襄王见蔺相如这股势头,十分吃惊,只好拿起击棒在缶上胡乱敲了几下。
蔺相如回过头来叫赵国的史官也把这件事记下来,说:“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和秦王在渑池相会。秦王给赵王击缶。”
秦国的大臣见蔺相如竟敢这样伤秦王的体面,很不服气。
有人站起来说:“请赵王割让十五座城给秦王上寿。”
蔺相如也站起来说:“请秦王把咸阳城割让给赵国,为赵王上寿。”
秦昭襄王眼看这个局面十分紧张。他事先已探知赵国派大军驻扎在临近地方,真的动起武来,恐怕也得不到便宜,就喝住秦国大臣,说:“今天是两国君王欢会的日子,诸位不必多说。”
这样,两国渑池之会总算圆满而散。
蔺相如两次出使,保全赵国不受屈辱,立了大功。赵惠文王十分信任蔺相如,拜他为上聊,地位在大将廉颇之上。
廉颇很不服气,私下对自己的门客说:“我是赵国大将,立了多少汗马功劳。蔺相如有什么了不起?倒爬到我头上来了。哼!我见到蔺相如,总要给他个颜色看看。”
这句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装病不去上朝。
有一天,蔺相如带着门客坐车出门,正是冤家路窄,老远就瞧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他叫赶车的退到小巷里去躲一躲。让廉颇的车马先过去。
这件事可把蔺相如手下的门客气坏了,他们责怪蔺相如不该这样胆小怕事。
蔺相如对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比,哪一个势力大?”
他们说:“当然是秦王势力大。”
蔺相如说:“对呀!天下的诸侯都怕秦王。为了保卫赵国,我就敢当面责备他。怎么我见了廉将军倒反怕了呢。因为我想过,强大的秦国不敢来侵犯赵国,就因为有我和廉将军两人在。要是我们两人不和,秦国知道了,就会趁机来侵犯赵国。就为了这个,我宁愿容让点儿。”
有人把这件事传给廉颇听,廉颇感到十分惭愧。他就裸着上身,背着荆条,跑到蔺相如的家里去请罪。他见了蔺相如说:“我是个粗鲁人,见识少,气量窄。哪儿知道您竟这么容让我,我实在没脸来见您。请您责打我吧。”
蔺相如连忙扶起廉颇,说:“咱们两个人都是赵国的大臣。将军能体谅我,我已经万分感激了,怎么还来给我赔礼呢。”
两个人都激动得流了眼泪。打这以后,两人就做了知心朋友。
小学三年级3分钟讲一个成语故事有教育意义的
车水马龙
“车水马龙”这则成语是从马太后诏书中的话简化而来,它形容车马往来繁华热闹的场景。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仓头衣绿,领袖正白,顾视御者,不及远矣。
东汉名将马援的小女儿马氏,由于父母早亡,年纪很小时就操办家中的事情,把家务料理得井然有序,亲朋们都称赞她是个能干的人。
十三岁那年,马氏被选进宫内。她先是侍候汉光武帝的皇后,很受宠爱。光武帝去世后,太子刘庄即位,就是汉明帝,马氏被封为贵人。由于她一直没有生育,便收养了贾氏的一个儿子,取名为刘旦。公元60年,由于皇太后对她非常宠爱,她被立为明帝的皇后。
马氏当了皇后,生活还是非常俭朴。她常穿粗布衣服,裙子也不镶边。一些嫔妃朝见她时,还以为她穿了特别好的料子制成的衣服。走到近前,才知道是极普通的衣料,从此对她更尊敬了。
马皇后知书识理,时常认真地阅读《春秋》、《楚辞》等著作。有一次,明帝故意把大臣的奏章给她看,并问她应如何处理,她看后当场提出中肯的意见。但她并不因此而干预朝政,此后再也不主动去谈论朝廷的事。
明帝死后,刘煌即位,这就是汉章帝。马皇后被尊为皇太后。不久,章帝根据一些大臣的建议,打算对皇太后的弟兄封爵。马太后遵照已去世的光武帝有关后妃家族不得封侯的规定,明确地反对这样做,因此这件事没有办。 第二年夏天,发生了大旱灾。一些大臣又上奏说,今年所以大旱,是因为去年不封外戚的缘故。他们再次要求分封马氏舅父。马太后还是不同意,并且为此专门发了诏书,诏书上说:“凡是提出要对外戚封爵的人,都是想献媚于我,都是要从中取得好处。天大旱跟封爵有什么关系?要记住前朝的教训,宠贵外戚会招来倾覆的大祸。先帝不让外戚担任重要的职务,防备的就是这个。今后,怎能再让马氏走老路呢?”诏书接着说:“马家的舅父,个个都很富贵。我身为太后,还是食不求甘,穿着简朴,左右宫妃也尽量俭朴。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下边做个样子,让外亲见了好反省自己。可是,他们不反躬自责,反而笑话我太俭省。前几天我路过娘家住地濯(zhuo)龙园的门前,见从外面到舅舅家拜候、请安的,车子像流水那样不停地驶去,马匹往来不绝,好像一条游龙,招摇得很。他们家的佣人,穿得整整齐齐,衣眼绿色,领和袖雪白,看看我们的车上,比他们差远了。我当时竭力控制自己,没有责备他们。他们只知道自己享乐,根本不为国家忧愁,我怎么能同意给他们加官进爵呢?”
※※※※※※※※※※※※※※※※※※※※※
伯乐相马
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
课前3分钟,成语故事
凿壁借光 故事: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想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资助匡衡读书。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后来居上
English
汲黯是西汉武帝时代人,以刚直正义、敢讲真话而受人尊重。他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节,讲求实效。虽然表面上不那么轰轰烈烈,却能把一个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因此,朝廷把他从东海太守调到朝廷当主爵都尉——一种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职。
有一次,汉武帝说要实行儒家的仁义之政,为老百姓办好事了。没等皇帝把话说完,汲黯就说:“陛下内心里那么贪婪多欲,表面上却要装得实行仁政,这是何苦呢?”一句话把皇帝噎了回去。汉武帝登时脸色大变,宣布罢朝,满朝文武都为汲黯捏着一把汗,担心他会因此招来大祸。武帝回到宫里以后,对身边的人说,汲黯这个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从此以后,汲黯的官职再也没有提升。他当主爵都尉的时候,公孙弘、张汤都还是不起眼的小官,后来,他们一个劲儿住上升,公孙弘当上了丞相,张汤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还蹲在原地没动窝。有一天,汲黯对武帝说,陛下使用群臣,跟码劈柴一样,是“后来者居上”啊!汉武帝当然听得出这是发牢骚。于是,转脸对臣下们说:“人真是不能不学习啊!你们听汲黯说话,越来越离谱了!”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望梅止渴
English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好了,关于“3分钟成语故事”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3分钟成语故事”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