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歇后语 成语歇后语

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两个_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两个字

ysladmin 2024-06-12 人已围观

简介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两个_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两个字       接下来,我将针对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两个的问题给出一些建议和解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现在,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两个的话题。1.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2.像“亡羊

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两个_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两个字

       接下来,我将针对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两个的问题给出一些建议和解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现在,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两个的话题。

1.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2.像“亡羊补牢”这样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3.请写出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4.源自于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5.哪些成语是寓言故事 有寓言的成语故事

6.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两个_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两个字

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拔苗助长、叶公好龙、画蛇添足。

       自相矛盾

       zì xiāng máo dùn

       解释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出处《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结构主谓式。

       用法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正音相;不能读作“xiànɡ”。

       辨形矛;不能写作“予”或“茅”。

       近义词格格不入

       反义词自圆其说、无懈可击、天衣无缝

       例句一篇文章的观点要前后一致;不能~。

像“亡羊补牢”这样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鹬蚌相争、井底之蛙、画蛇添足、指鹿为马、掩耳盗铃、班门弄斧、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揠苗助长、南辕北辙。

       1、 鹬蚌相争

       解释:“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出自: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译文:波翻血海全球怜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大的秦国?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记载辩士苏代借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它告诉人们: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2、井底之蛙

       解释: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出自:庄子·战国《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译文:井中的青蛙不可能同它谈论大海的事,因为受到居住地方的局限。

       井底下的青蛙只能看见井口很小的一片天。后来人们用井底之蛙的故事来比喻眼界狭小,目光短浅的人。

       3、画蛇添足

       解释: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出自:《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译文: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他足够?

       楚国有个搞祭祀活动的人,祭祀完了以后,拿出一壶酒赏给门人们喝。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足够,一个人喝则有剩余。我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先画好的人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正要喝,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给它画脚。"没等他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然后他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为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酒。

       4、指鹿为马

       解释: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自:司马迁·汉《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译文:赵高想作乱,怕群臣不听,于是先进行试验,拿只鹿献给秦二世,说:马啊。二世笑着说:你错了吧?对鹿为马。问身边的人,旁边的人沉默,有人说是马为了迎合赵高。

       赵高想要叛乱(篡夺秦朝的政权),恐怕各位大臣不听从他,就先设下圈套设法试探。于是带来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一匹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您把鹿说成是马。"问身边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

       有的故意迎合赵高说是马,有的说是鹿,赵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中伤(或陷害)那些说是鹿的人。以后,大臣们都畏惧赵高。

       5、掩耳盗铃

       解释: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出自:《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译文:百姓想得到钟的,想要背着它逃跑,那钟大不到背不动。以椎诋毁他,钟是一样的声音。怕别人听见他而剥夺自己的,突然捂着自己的耳朵。

       范氏灭亡了,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用槌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锽锽的响声很大。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紧紧捂住。他以为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就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6、班门弄斧

       解释: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出自: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

       译文:拿着斧子到班、郢之门,这个厚脸皮了。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

       7、刻舟求剑

       解释: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就契那船说:这宝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的。船已经走了,而剑不走,这样寻找宝剑,这不是糊涂吗?

       刻个记号便于打捞宝剑,原本并无错,可是把记号刻在了移动的船上,那岂不等于没有记号吗?这个故事对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看不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人是一个绝妙的讽刺。故事告诉我们办事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不能想当然,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处理。

       8、守株待兔

       解释: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出自:韩非子·战国《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译文: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 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9、揠苗助长

       解释:揠:拔。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出自:孟子·战国《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译文: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茫茫然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病了,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急忙跑去看的,禾苗已全部于死了。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10、南辕北辙

       解释: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出自:刘向·汉《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译文: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走。

       魏王想攻打赵国,季梁劝他说:我在大路上遇到一个赶着车向北走的人,告诉我说:我要去楚国。我问他:你要去楚国,为什么要向北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您的马虽然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

       他又说:我的路费很充足。我说:你的路费虽然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给我驾车的人本领很高。他不知道方向错了,赶路的条件越好,离楚国的距离就会越远。

       现在大王动不动就想称霸诸侯,办什么事都想取得天下的信任,依仗自己国家强大,军队精锐,而去攻打邯郸,想扩展地盘抬高声威,岂不知您这样的行动越多,距离统一天下为王的目标就越远,这正像要去楚国却向北走的行为一样啊!

请写出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1、?掩耳盗铃

       拼音: yǎn ěr dào líng

       解释: 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出处: 《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2、揠苗助长

       拼音: yà miáo zhù zhǎng

       解释: 揠:拔。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出处: 《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3、刻舟求剑

       拼音: kè zhōu qiú jiàn

       解释: 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出处: 《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4、自相矛盾

       拼音: zì xiāng máo dùn

       解释: 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出处: 《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5、惊弓之鸟

       拼音: jīng gōng zhī niǎo

       解释: 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出处: 《战国策·楚策四》;《晋书·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源自于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画龙点睛、叶公好龙、刻舟求剑、画蛇添足、塞翁失马。

一、画龙点睛

       张僧繇是南朝著名的画师,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龙。不一会儿,两条栩栩如生的龙就出现在墙壁上了。这时皇帝发现这两条龙都没有眼睛,就问张僧繇这是为什么。

       张僧繇回答说:“画上眼睛的话,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画上眼睛,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一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时间,电闪雷鸣,那条龙真的飞走了。

二、叶公好龙

       据说古代有个叶公,非常爱好龙,器物上画着龙,房屋上也刻着龙。真龙知道了,就到叶公家来,把头探进窗户。叶公一见吓得面如土色,拔腿就跑。

三、刻舟求剑

       楚国有个人过江,不小心把剑掉在了水里,他在船帮上剑落水的地方刻上记号,等船停下,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宝剑,结果自然是找不到。

四、画蛇添足

       楚国有一个人请人喝酒,酒少人多,大家约定:在地上画蛇,谁先画好,谁喝酒。一个人先画成,左手拿过酒准备喝,同时用右手为蛇画脚,并说:“我还能给蛇画脚呢!”脚还没有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好,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给它添上脚呢?”于是拿过酒一饮而尽。

五、塞翁失马

       一个老人名叫塞翁,养了许多马。一天有一匹马走失,邻居们安慰,塞翁笑说:“丢了一匹马没准会带来什么福气呢。”过了几天,丢失的马不仅自动返回家,还带回一匹匈奴的骏马。邻居向塞翁道贺,塞翁忧虑地说:“白得一匹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

       塞翁儿子很喜欢这匹马,他每天都骑马出游,一天,他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邻居又来慰问。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或许是福气呢。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被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唯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哪些成语是寓言故事 有寓言的成语故事

       成语

       亡羊补牢、掩耳盗铃、滥竽充数、四面楚歌、纸上谈兵、买椟还珠 ?拔苗助长、狐假虎威、刻舟求剑、鹬蚌相争、螳螂捕蝉、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盲人摸象、买椟还珠、拔苗助长、黔驴技穷(黔驴之技)、亡羊补牢、讳疾忌医、纸上谈兵、吴牛喘月,蜀犬吠日、守株待兔、按图索骥、叶公好龙、引婴投江、掩耳盗铃、自相矛盾、郑人买履、相濡以沫

       典故

       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1、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有鹬蚌相争、黔驴技穷、抱薪救火、愚公移山、杯弓蛇影、打草惊蛇、买椟还珠、叶公好龙、画龙点睛、伯乐相马、画蛇添足、滥竽充数、自相矛盾、惊弓之鸟等。

        2、鹬蚌相争的故事:赵国将要讨伐燕国,苏代(战国时策士,纵横家苏秦的弟弟)替燕国游说赵惠文王,讲了如下的寓言故事:“我来的时候经过易水,恰好看到蚌出来晒太阳。鹬趁机啄蚌的肉,蚌把两扇介壳一闭就夹住了鹬的喙。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蚌也针锋相对地说:‘今天不出,明天不出(夹住不放),就有死鹬。’两者谁也不肯罢休,这时过来一个渔父把两者一起拎走了。”燕赵相对抗,都搞得很疲劳,我恐怕强大的秦国正在扮演渔父的角色,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虑。惠文王赞同苏代的意见,停止对燕国用兵。

        3、自相矛盾的故事:战国时期,大思想家韩非子曾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见人推销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没有穿不透的东西;一会又向人推销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人群中有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Ⅰ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1 鹬蚌相争 yù bàng xiāng zhēng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出自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2 守株待兔shǒu zhū dài tù 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出自《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3 画蛇添足huà shé tiān zú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出自《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而外学其文,虽有贤师良友,若画脂镂冰,费日损功。”

        4 杯弓蛇影bēi gōng shé yǐng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出自 《晋书·乐广传》记载有人作客饮酒,见酒杯里有条蛇,喝后吓得病了。后来知道这蛇原来是屋角上一张弓照在杯里的影子,他的病就好了。

       

        5 亡羊补牢 wáng yáng bǔ láo 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出自《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Ⅱ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掩耳盗铃

        掩耳盗铃(yǎn ěr dào líng)本义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原为盗钟掩耳,为一中国成语,偷钟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出自《吕氏春秋·自知》里的一则寓言故事,原文为盗钟,后来钟演变成为铃,掩耳盗钟反而不常用了。近义词:自欺欺人、弄巧成拙。这则寓言故事虽然简短,但却形象而生动地阐明了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 ,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的! 守株待兔

        《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故事]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 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采纳一下谢谢

        Ⅲ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狐假虎威、掩耳盗铃、揠苗助长、守株待兔、郑人买履、买椟还珠、刻舟求剑

        掩耳盗铃

        滥竽充数

        愚公移山等等

        Ⅳ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三个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三个: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刻舟求剑。

        成语解释:

        1、揠苗助长

        拼音:yà miáo zhù zhǎng

        释义:比喻为急于求成,反而坏了事。

        引证:《孟子·公孙丑上》: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2、守株待兔

        拼音:shǒu zhū dài tù

        释义:株:露出地面的树根。比喻原来的经验;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死守教条。

        引证:《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3、刻舟求剑

        拼音:kè zhōu qiú jiàn

        释义:比喻人的眼光未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也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

        引证:《吕氏春秋·察今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4)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扩展阅读:

        成语故事:

       

        1、揠苗助长

        古时候有个人,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的快点,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

        他就在田边焦急的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的说:“我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一天,他终于想到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当他回到家里时,一边喘气一边对儿子说:“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没白费,禾苗都长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跑到田里一看,发现禾苗都枯死了。

        3、刻舟求剑

        战国时期有一个楚国人做事很死板,书上怎么写的他就怎么做,甚至遇到事情别人怎么做的,他也学着怎么做,从没想过变通一下。

        有一次,他经过山林,看见一樵夫在砍柴。忽然,樵夫一不小心.斧头从手上飞脱,掉进山谷里去了。樵夫不慌不忙地在斧头落下的地方做了一个显眼的记号,然后从旁边的小路绕下山去,对照着山上的标记,很快在草丛里找到了斧头。这位楚国人对樵夫仰慕不已。

        这位楚国人喜爱剑术,总是随身佩带一把宝剑。一天,他搭乘一条渡船过江。他立在船舷边,江两岸景色令人目不暇接。船行至江中,陶醉于美景的他不小心,让那把宝剑滑落到江里去了。

        只见他紧盯着剑掉下去的地方发呆。旁人劝他赶紧跳下江去打捞,这位楚国人却笑着摇摇头.他眼前浮现出樵夫刻记号的一幕。接着便镇定地说:“别慌张!我自有妙法。”

        只见他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一道深深的记号,并且自言自语道:“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继续前行,待船家停船时,这位楚人站起身,面对惊讶的目光,从容不迫地脱了衣服,从船舷边所刻记号处跳人水中。他在水中捞来捞去,怎么也捞不到那把剑,于是浮出水面抚摸着船边的记号,如梦游般喃喃着:“我的剑明明是从这儿掉下去的,怎么找不到了呢?”

        Ⅳ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以下是中国成语中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画蛇添足掩耳盗铃亡羊补牢买椟还珠发奸擿伏 返老还童 发蒙振落守株待兔开卷有益 博而不精百发百中奋不顾身 分崩离析 风吹草动分道扬镳毕恭毕敬 百感交集 兵贵神速杯弓蛇影不得要领抛砖引玉尔虞我诈 罚不当罪不寒而栗 不合时宜 不自量力 不拘一格 大逆不道 大器晚成 当务之急开诚布公不可多得 不堪回首 不可救药 别开生面多多益善大腹便便 大公无私 当局者迷不伦不类伯乐相马班门弄斧冰山难靠 大笔如椽 打草惊蛇 雕虫小技大材小用白面书生八面威风不名一钱拔苗助长乘兴而来沉鱼落雁乘人之危 车载斗量不屈不挠 不求甚解 髀肉复生病入膏肓草木皆兵 长驱直入 车水马龙 有名无实背水一战半途而废不贪为宝 白头如新 才高八斗城狐社鼠沧海桑田草菅人命抱薪救火 标新立异不学无术不远千里 残杯冷炙 寸草春晖 草船借箭 乘风破浪别有天地 不遗余力 百折不挠 百丈竿头 不自量力 不知所云宾至如归拔帜易帜一国三公 以规为滇一鼓作气一事无成 一网打尽义无反顾一误再误 风声鹤唳一挥而就与虎谋皮 异军突起 有脚阳春 一日三秋一丝不苟一身是胆 以身试法以卵击石以邻为壑夜郎自大 一毛不拔 一文不值 予取予求 一丘之貉 一日千里一鸣惊人 一木难支 以貌取人 羽毛未丰一诺千金一曝十寒一窍不通黔驴技穷庞然大物

        以上全部是网络中《寓言故事》中获得。

        Ⅵ 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守株待兔,掩耳盗铃,杯弓蛇影,望梅止渴,画饼充饥,亡羊补牢。

        Ⅶ 来自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画蛇添足、叶公好龙、狐假虎威

        一、刻舟求剑

        白话释义:比喻拘泥成例,不知道跟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看法或办法。

        朝代:清

        作者:曹雪芹

        出处:《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翻译: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

        二、守株待兔

        白话释义: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朝代:汉

        作者:王充

        出处:《论衡》:“犹守株待兔之蹊;藏身破置之路也。”

        翻译:就像守株待兔一样;藏身于破置的小路

        三、画蛇添足

        白话释义: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朝代:明

        作者:施耐庵

        出处:《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回:“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

        四、叶公好龙

        白话释义:比喻说是爱好某事物,其实并不真爱好。

        朝代:汉代

        作者:刘向

        出处:《新序·杂事》叶公好龙

        翻译:据说古代有个叶公,非常爱好龙,器物上画着龙,房屋上也刻着龙。真龙知道了,就到叶公家来,把头探进窗户。叶公一见,吓得面如土色,拔腿就跑

        五、狐假虎威

        白话释义: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

        朝代:明

        作者:凌濛初

        出处:《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果然府中来借,怎好不借,狐假虎威只怕被别人~的诓的去,这个却保不得他。

        Ⅷ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50个

        坐井观天

        井底之蛙

        刻舟求剑

        狐假虎威

        守株待兔

        揠苗助长

        叶公好龙

        自相矛盾

        掩耳盗铃

        南辕北辙

        画蛇添足

        滥竽充数

        亡羊补牢

        杯弓蛇影

        买椟还珠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夜郎自大

        黔驴技穷

        杞人忧天狐假虎威

        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

        井底之蛙

        庖丁解牛

        望洋兴叹

        杞人忧天

        愚公移山

        滥竽充数

        郑人买履

        自相矛盾

        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守是

        守候、等候

        的意思

        ,

        “株”是指

        露在地面上的树木的根和茎。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守候在树旁,等着捡撞死的兔子。比喻不主动地努力,存着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邯郸学步: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

        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

        狐假虎威: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

        百发百中:

        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

        捕风捉影: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

        杞人忧天: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

        井底之蛙: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

        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

        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

        郑人买履: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

        不合时宜: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

        守株待兔: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

        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

        曲突徙薪: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

        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

        滥竽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

        叶公好龙: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

        亡羊补牢: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

        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

        掩耳盗铃: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

        买椟还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Ⅸ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很多:

        邯郸学步: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 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 狐假虎威: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 百发百中: 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 捕风捉影: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 杞人忧天: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 井底之蛙: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 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 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 郑人买履: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 不合时宜: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 守株待兔: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 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 曲突徙薪: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 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 滥竽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 叶公好龙: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 亡羊补牢: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 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 掩耳盗铃: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 买椟还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今天关于“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两个”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两个”,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