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歇后语 成语歇后语
成语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哪篇文章天道至乐的意思是什么_成语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哪一篇文章
ysladmin 2024-07-04 人已围观
简介成语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哪篇文章天道至乐的意思是什么_成语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哪一篇文章 如果您对成语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哪篇文章天道至乐的意思是什么感兴趣,那么我可以提供一些关于它的背景和特点的信息,以及一些相关的资源和建议。1.六极
如果您对成语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哪篇文章天道至乐的意思是什么感兴趣,那么我可以提供一些关于它的背景和特点的信息,以及一些相关的资源和建议。
1.六极之下 太极之上 什么意思
2.得心应手出自庄子哪篇文章
3.庄子名言
4.描写干活积极的四字词语或成语
5.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先秦七子之一,有庄周梦蝶其典故
六极之下 太极之上 什么意思
“六极”就是六合,就是空间,东南西北上下。中国过去讲宇宙只用六合,这是在春秋战国的时代。到了秦汉以后,用八方,所谓“八方风雨会中洲”,这是康有为有名的对子。到了佛学进入中国,加成了十方,所谓十方,即四方四隅和上下。“上古”是无始以来,非常古老。这一段用高、深、久、长来形容道。
“太极”这个名词代表宇宙初生那一点那个东西,等于现在讲的物理动能最初的那一下。至于“无极”是我们中国文化后来所造的。老子的徒孙列子的书《列子》上,在“太极”上面创了“无极”“无始”等五个名词。
“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这里就是老子观念的发挥,老子讲,道“恍兮惚兮,其中有精”,就是这个道理。
得心应手出自庄子哪篇文章
“虚实论”的老子美学内涵及其画论表现要:“虚实论”在历代艺术理论中的位置和涵义并不相同,但究其艺术思想,不得不说它与道家老庄有较深的渊 源。本文主要从老子“有无相生”等哲学观念来分析“虚实 论”的美学内涵,并列举“虚实论”在历代文艺理论中所指含 义,最后以笪重光《画筌》为例分析“虚实论”在中国画论中 的表现。 关键词:虚实论;老子美学;有无相生;画论 有无之辩基础上的道家老子虚实美学思想,对中国的艺术 创作及艺术审美心理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老子“贵无”思 想,一方面阐明虚实相生统一,另一方面又着重对“虚”进行 强调,从而影响了中国的艺术审美心理,将中国艺术创作引向 了虚实结合,以虚为尚的道路,使中国艺术表现出追求无限、 崇尚空灵的特色。不论是“虚实相生”、“虚实结合”还是 “以实写虚”,都可视为具有老子美学蕴意的“虚实论”。 一、老子思想中的“虚实” 虽说“虚实论”具有老子美学意味,但在《老子》全文中 却没有直接论述“虚实”。(《老子》全文中,除第22 章、第16章、第53 章,含义均为空虚。“?/实”字仅 出现两次,在第3 章中指充实,第38 章中指朴实。)那么, 我们是如何断定“虚实论”具有老子美学思想呢?首先得明白 一点,“虚实论”从哲学层面转到艺术层面有一个内在过程, 这种转化在《老子》中还未明显形成。“虚实”属于美学、文 艺概念,而老子乃至庄子,在他们思想起步的地方,根本没有 艺术的意欲,更不曾以某种具体艺术作为他们追求的对象。 但道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道,认为一切事物都应观照 “道”,包括艺术。所以,从属于艺术范畴的“虚实”也应达 到的“道”的境界。宗白华直接指出“老子说:‘有无相 生’,‘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种宇宙观表现在艺术上, 就要求艺术也必须虚实结合,才能真实地反映有生命的世 界。”宗白华进一步指出虚实问题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思 想家认为客观现实是个虚实结合的世界,所以反映为艺术,也 应该虚实结合,才有生命。”,另一个方面是“思想家还认为 艺术要主观和客观相结合,才能创造美的形象。这就是化景物 为情思的思想。”他说出了“虚实论”,或说“虚实相 生”、“虚实结合”、“有虚有实”、“以实出虚”等的哲学 本源,也就是从老子的“有无相生”哲学观念而来。《老子》 是部言简意赅,正言若反,又蕴意丰富的哲学著作。对世界的 认识,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 “三”不是指具体地数字,而是讲宇宙生成的秩序。老子一再强调,世界的本源是不可名状的“道”。“一”等同天地之间 的气,也就是庄子说的“太一”,“二”等同于阴阳二气, “三”指阴阳二气相互交融的“和”的气象,万物便由阴阳二 气地流动交和状态而来。从“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看,老子论有、无,属于宇宙论的概念,且“道”既包含 “无”也包含了“有”。天地之间存在的虚空的气是变动不息 的,是“有无相生”的,也是虚实相生的。因为任何事物没 有了“虚”就缺失了生命力和存在价值,没有“实”就无法存 在于现实世界中。因此,“虚”、“实”能相生相成,主要是 由于老子哲学的“有无相生”。《老子》第11 章谈无用之 用,“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 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 为利,无之以为用。”其实就为了说明,实体有用在于有空有 虚。在美学中,便出现了“虚实结合”等一系列范畴,它们一 方面要求真实反映世界,一方面追求物质以上的精神价值。庄 子赞同老子“道法自然”和“有无相生”的宇宙观,而且由于 庄子更细致巧妙地阐释,无形中把虚实论推至更广泛的文艺领 域。比如,属于审美心胸的“心斋”、“坐忘”和“游”,属 于艺术创造与追求的“庖丁解牛”与“解衣盘礴”都来自庄子 对“道”的发挥。《庄子》中有大量关于“虚”、“实”的分 析,还提出“虚己”、“虚静”、“虚室”、“虚无”等观 念,教人达到“至美至乐”的境界。但最值得注意的是庄子通 过“象罔得到玄珠”的寓言,用老子 意”的命题作了修正,强调只有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形象(“象罔”)才能表达宇宙的真理(“道”)。庄子的这个 思想,不仅结合了老子“有无相生”和周易“立象以尽意”的 思想,更加强了“虚实论”对中国艺术意境理论的影响。 二、艺术理论中的“虚实” “虚实”一词经过《老子》哲学的丰富阐释,形成了具有 艺术意味的“虚实论”。之后历代都对“虚实论”的真正形成 做出了努力。汉代人把作品中的虚实看做其成功与否的关键, 指出:“虚实之分定,而华伪之文灭。”自魏晋南北朝提倡文 学超脱后,作品创作中“崇虚”的风气大盛。隋唐时期,又将 “虚实”应用于书法理论,讲究字体的疏密和结构。在诗文方 面,注意诗歌创作虚实结合,从有形实象到虚无意象,达到至 高的艺术效果。例如,司空图概括意境的特征是“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还提出“雄浑”、“冲淡”、“含蓄”等崇虚的 理论(《二十四诗品》)。宋范?文从诗歌创作中情与景的关 系出发,强调“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对床夜语》卷 二),通过描写景物表现思想情感。宋人画论也主张作画应 “咫尺有万里之远”(《宣和画谱》),亦是虚实论的作用。 明清时期,虚实理论被广泛地运用到各种艺术样式之中,成为 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范畴。在绘画方面,唐志契提到画幅大小 与虚实运用的关系;董其昌从用笔方面强调虚实互用,疏密相 间;笪重光论画面处理空间方法说;石涛、丁皋等人,强调艺 术中的虚实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诗文方面,谢榛认为诗句中的 情景,写景为实,抒情为虚,强调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刘 熙载以虚实理论分析艺术的审美趣味。 中国古代美学中的虚实理论与意象、意境、黑白、繁约、 疏密、显隐、肥瘦、枯腴、藏露、轻重、开合等范畴关系紧 密,它们都在不同的文学与艺术领域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一 般认为,“虚”指审美对象不可捉摸的精神层面,“实”指审 美客体的实际形式。“虚”虽无形可见,却是艺术空间组成的 不可缺少的部分。清代恽南田曾说“古人用笔,极塞实处,愈 见虚灵。今人布置一角,已见繁缛。虚处实则通体皆灵,愈多 则愈不厌。”他的意思是,绘画中虚实处理得好,实中有虚, 处理得不好,见不到空虚美感。在书画中的虚实表现有黑处 见白,白处显黑,繁密处求简约,用笔的轻重,气势的藏露, 笔法的枯腴肥瘦等。 中国画论在清代已趋于成熟,而“虚实”成为书画立意、布局、笔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画筌》作者笪重光就山水画 的“虚实相生”意境作了比前人更深的分析。十幅如一幅,胸 中丘壑易穷;一图胜一图,腕底烟霞无尽。全局布于胸中,异 态生于指下。气势雄远,方号大家;神韵悠闲,斯称逸品。寓 目不忘,必为名迹;转瞬若失,尽属庸裁。笪重光在讲构图 时,除了强调“得势”的重要性,还从多方面来谈如何构图布 局:得势则随意经营,一隅皆是,失势则尽心收拾,满幅都 非。势之推挽在于几微,势之凝聚由乎相度。从虚实来看:山 笪重光非常重视中国画的布局,强调构图巧妙,神韵悠闲。他的绘画思想用一句“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概括 是最适合的。无画处是画的虚空处,它能在绘画实景中生出象 外之境。所以,画中无“实”,“虚”无法游走;画中无 “虚”,“实”景无审美妙趣可言了。这就是笪重光所说的, 画需要空间,需要“实境”也需要“神境”。周积寅在《中国 画论辑要》中指出中国画的构图须讲究立意定景,其中一个重 要的构图手法便是“虚实”。它要求根据画面结构的需要,运 用宾主、呼应、开合、藏露、繁简、疏密、虚实、参差等对立 统一法则来布置章法,并巧妙地处理画面的空白。{11} 宗白华曾说中国画“纸上的空白是中国画真正的画底”, “这无画处的空白正是老、庄宇宙观中的‘虚无’”。{12}黄 宾虹曾教导王伯敏“章法为位置经营,实则虚之,虚则实,以 图》,“没有虚实对比,画面上的这片空,就成空无一物”,“对虚实的理解,作为画家,往往以实为虚,以虚为实。山水 画家,有时看他着力于画山,实则他是在画云,即以画山来表 现云。”{14}由此可见,中国画家在有限的画面中创作无限的 意象空间,离不开对虚实的技法运用和美学思想的理解。 与中国画相对的西方绘画,是否也讲究虚实呢?答案是肯 定的。不过,我认为西方绘画中的“虚实”主要在于体现画面 空间的立体感、结构感、体积感以及明暗对比的光影,缺少对 美学思想的直接关照。西方艺术重视模仿自然,认为艺术越逼 真越能接近真和美。因此,在绘画表现中追求一种视觉的真实 瞬间,运用光影、虚实、几何透视画法给人们造成一种符合实 际经验的空间幻景。“虚实”就是在这种透视画法中十分重要 的表现手法之一。这与中国画中的虚实有着本质区别。宗白华 甚至认为,“有人欲融合中、西画法于一张画面的,结果无不 失败,因为没有注意这宇宙立场的不同。”{15} 四、结语 当代研究“虚实论”较多在于分析其艺术理论价值,而考 察“虚实论”的哲学、美学思想较少。“虚实论”是在中国古 代历史中逐渐成熟的,它之所以如此具有生命力,我认为根本 原因在于它以道家老子宇宙生成论为基础。虽然《老子》没有 直接关于艺术的论述评价,但它“有无相生”的思想中实则蕴 含了“虚实结合”的艺术内涵。老子之后,在中国艺术理论历 史中关于“虚实”的讨论、应用一直没有间断,只是侧重点和 理解不一样。随着山水画、水墨画地位的提高,“虚实论”作 为重要的艺术创作原则和审美需求,得到中国画家、理论家前 所未有的重视。
庄子名言
“得心应手”出自庄子《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得心应手,拼音为:déxīnyìngshǒu,意思是心里怎样想,手里就能怎样做。比喻技艺纯熟,心手相应。
示例:挟了七八万现款的冯云卿就此走进了公债市场,半年来总算得心应手,扯起息来,二分半是有的。
语法:连动式;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各种技艺。
近义词:熟能生巧、庖丁解牛、随心所欲、轻车熟路、游刃有余。
反义词:碍手碍脚、束手无策、心有余而力不足、力所不及。
例句:这位老作家运用语言的功夫已达到得心应手的地步了。
描写干活积极的四字词语或成语
1、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2、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
3、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养生主》
4、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逍遥游》
5、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6、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齐物论》
7、“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已处显。显则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庄子·外篇·天地》
8、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齐物论》
9、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间世》
10、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
11、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胠箧》
12、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人间世》
13、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胠箧》
14、“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庄子·杂篇·列御寇》
15、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外物》
16、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庄子·杂篇·徐无鬼》
17、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人间世》
18、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逍遥游》
19、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途中乎?……吾将曳尾于途中。《庄子·外篇·秋水》
20、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大宗师》
21、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齐物论》
22、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庄子·外篇·在宥》
23、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齐物论》
24、井蛙不可以语於海,夏虫不可以语於冰。《秋水》
25、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逍遥游》
26、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胠箧》
27、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齐物论》
28、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29、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
30、庄子名言85句
31、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庄子·让王》
32、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賷。吾葬具岂不备邪?《庄子·列御寇》
33、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齐物论》
34、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
35、至言不出,俗言胜也。《庄子·外篇·天地》
36、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养生主》
37、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逍遥游》
38、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山木》
39、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游者鞅掌,以观无妄。《庄子·外篇·在宥》
40、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
41、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人间世》
42、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庄子·外篇·天地》
43、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德充符》
44、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德充符》
45、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刻意》
46、故纯朴不残,孰为犠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庄子·外篇·马蹄》
4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养生主》
48、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50、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庄子·外篇·天地》
5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外篇·秋水》
52、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齐物论》
53、天下尽殉也。彼其所殉仁义也,则俗谓之君子;其所殉货财也,则俗谓之小人。其殉一也,则有君子焉,有小人焉;若其残生损性,则盗跖亦伯夷已,又恶取君子小人于其间哉!《骈拇》
54、小惑易方,大惑易性。《骈拇》
55、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德充符》
56、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齐物论》
57、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庄子·盗跖》
58、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
59、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60、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人间世》
61、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选则不遍,教则不至,道则无遗者矣。《庄子·杂篇·天下》
62、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齐物论》
63、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杂篇·天下》
、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至乐》
65、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逍遥游》
66、故曰,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刻意》
67、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大宗师》
68、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齐物论》
69、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齐物论》
70、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庄子·杂篇·外物》
71、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辩者,辩其所不能辩也。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庄子·杂篇·庚桑楚》
72、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刻意》
73、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胠箧》
74、“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外篇·秋水》
75、朝受命而夕饮冰。《人间世》
76、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德充符》
77、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人间世》
78、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胠箧》
79、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庄子·人间世》
80、“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外篇·达生》
81、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人间世》
82、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骈拇》
83、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理也。《庄子·渔父》
84、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大宗师》
庄子名言大全 1、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人间世》2、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刻意》
3、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
4、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5、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庄子·养生主》
6、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
7、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刻意》
8、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9、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
10、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11、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
1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13、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让王》
14、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刻意》
15、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16、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17、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18、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山木》
19、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人间世》
20、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人间世》
21、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22、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山木》
23、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论》
24、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让王》
25、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的庄子名言大全1、一气之变,所适万形
2、天机不可泄露
3、人生在世,恍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
4、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人间世》
5、予恶乎知悦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实之蕲生乎! ----《逍遥游》
6、连环可解也。 ----《庄子天下篇》
7、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
8、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即使全世界的人都称赞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努力,即使全世界的人都反对他,他也不会因此而灰心丧气。9、万物方生方死
10、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人间世》
11、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无师乎?
(以自己的成见作标准,谁没有标准呢?) ----《庄子》12、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相煦以湿,曷若相忘于江湖。 ----《庄子》
13、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庄子天下篇》
14、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山木》
15、原文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
译文道路是由人走出来的,事物是因为人们如此称呼而形成的。 ----《庄子》16、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天地之间的大美,四时之间的序列,万物的生忘枯荣都是因为自然的伟力,生死存亡,浑然一体,生息繁衍,自然天成,这才是真正和谐。) ----《知北游》
17、子贡曰:嘻!先生何病?原宪应之曰:宪闻之,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今宪贫也,非病也。子贡逡巡而有愧色。原宪笑曰: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慝,舆马之饰, 宪不忍为也。 ----《庄子让王》
1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庖丁解牛》
19、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乱。 ----《庄子》
20、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秋水》
21、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欢成。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若成若不成而无后患者,唯有德者能之。 ----《庄子》
22、于事无与亲,雕琢复朴,块然独以其形立。纷而封哉,一以是终。 ----《应帝王》
23、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搆,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齐物论》
24、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 ----《庄子》
25、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俟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我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大宗师》
26、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齐物论》
27、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庄子外篇达生》
28、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 ----《庄子》
29、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 而太山为小; 莫寿乎殇子, 而彭祖为夭。 ----《庄子齐物论》
30、时势为天子,未必贵也;穷为匹夫,未必贱也。
有关庄子名言大全1、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2、《外物》的思想主旨其实就是一句话:外在事物不可能有客观确定的标准。现实与理想始终有差距:一是客观事物本身是不确定的,人的活动受客观条件制约;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判断是非难定,对错难分;三是每个人对自己命运的判断也是各不相同,期望也不同。 ----《外物》
3、吾观主生格本,其觉说而了便认穷;吾求主生格末,其来而了便认止。 ----《庄子·则阳》
4、水静犹明,
而况精神。 ----《庄子·天道》5、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庄子》
6、未始有物。 ----《南华经》
7、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因此盗跖的门徒问盗跖说:“做大盗的也有法则吗?”盗跖回答说:“无论哪个地方都怎么会没有法则呢?凭空猜想屋里储藏着多少财物,这就是聪明;带头先进入屋里的,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的,就是义;酌情判断是否动手的,就是智;分赃均等的,就是仁。这五种不具备而成为大盗的,天下是决不会有的。”)8、忘己可中人,是可中谓入于没发在没的。 ----《没发在没的不天你》
9、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 ----《逍遥游》
10、彼天会这故以合者,则天会这故以离。 ----《自利木》
11、5. 宋人有曹商者,为宋杜使秦。其也事也,得车天却乘;杜说年这,益车百乘。反于宋,见庄子曰:“着不任是在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屦,槁项汤馘者,商年这所短也;一悟万乘年这月也事当有却别事国车百乘者,商年这所长也。”庄子曰:“秦杜有格人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事国得车年这多也?子看对矣!” ----《事国心端崖年这辞》
12、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 年年八月 有浮槎来去 不失期 ----《逍遥游》
13、齐谐者,志怪者也。
14、洪鼠狼俯伏在暗处,恭候鼠辈出来游玩,
出来 一只,成发扑上去,月将士师外年的气跳跟,上下追赶,只顾捕捉住鼠, 不顾自样了危险。 结局真心是出着鼠脱逃,自己反孩国要孩触动机关, 落入捕网,死得悲惨。 得国时比说多作能传闻的牦牛吧,庞别自作大物, 好像要孩别自际的云。 说大也够大的了,奈气林是个大笨蛋,不道孩国捕鼠, 不像洪鼠狼,聪明想们主敏捷。 现在先生你有大树 嫌弃它不中用, 为什么不移植到多作能辽阔 孩国要孩寂静的土有小上去一子? 在它的绿荫下,在它的巨柯旁, 你漫游,你清玩,深入师风看为能人这境, 你闲躺,你安睡,获得 逍遥能人这乐。 你我比来同它一当年去,不道孩国挨刀短命,不道孩国受害遭灾, 不道孩国了地人到国时为有用处。 你若这当年去都之第了,中大多能还上不得自由自在, 不道孩国得国时比有人生的艰难痛苦了。 ----《逍遥游》15、汝非吾,焉知吾思。
16、可实得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风如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珒音,亦有辩乎,其年想辩乎?
17、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
18、“原文”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
“译文”如果能够进入到追名逐利的环境中遨游而不为名利地位所动,君主能采纳你的意见就说,不能采纳你的意见就不说。不去寻找仕途的门径,也不向世人提示索求的标的,心思凝聚全无杂念,把自己寄托于无奈何的境域,那么差不多合于“心斋”的要求了。 ----《庄子》19、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 ----《渔父》
20、“认比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21、安时(还是)处顺 。(道法自成的没打而,看透了生死,人生于自成的没打而,死于自成的没打而,却到每其自成的没打而,则本性不乱;不为境所扰,随时下并样生可并年地,十会只没打而下并样生可格笑。不作道而用只看字典上的解释,太一般。语出《庄子。养生下并》:适来,样生子子时也;适去,样生子子顺也。安时下并样生可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22、孝子不谀其主是数对,忠臣不谄其君,臣子时笑是盛也。
23、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 ----《列御寇》
24、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庄子·让王》
25、寻发物十都种看样向还利把沟,巨鱼来心么们法和民上其体,泥鳅为向还利把制
26、逸卓于群,可谓美好。
27、就出不个者,精诚十得的把说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我道对那者,虽比实不和。就出不个悲中开数风却成国人着子个别十得哀,就出不个怒未发着子个别十得威,就出不个我道对那未比实着子个别十得和。
就出不个在实有过者,真到动于并上西说比并上,是所以贵就出不个也。 ----《渔却水样》28、送君者皆自崖地任生种生种时反,
君自此带比矣。 ----《自利木》29、死生为昼夜 ----《那想篇·玉乐》
30、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庄子*田子方》
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先秦七子之一,有庄周梦蝶其典故
1. 形容“做事做得很好”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精益求精、千锤百炼、字斟句酌、尽心竭力、一丝不苟
一、精益求精
解释: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
引证: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 *** 《纪念白求恩》
近义词精雕细琢、精雕细镂、千锤百炼、字斟句酌、诚心诚意、尽心竭力、锦上添花、一丝不苟
反义词得过且过、粗制滥造、敷衍了事、望文生义、因陋就简、一无所成、繁文缛节、铺张浪费、不求甚解
二、千锤百炼
解释:比喻经历多次艰苦斗争的锻炼和考验。也指对文章和作品进行多次精心的修改。
出自:晋·刘琨《重赠卢谌》诗:“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
老炼刚的意图为何,为的就是将它化作绕指柔。”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近义词精雕细刻、百炼成钢、字斟句酌、风吹雨打、风吹浪打、精益求精
反义词粗制滥造、一挥而就
三、字斟句酌
解释:斟、酌:反复考虑。指写文章或说话时慎重细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
出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宋儒积一生精力,字斟句酌,亦断非汉儒所及。”
宋儒积累一生的精力,字斟句酌,所以断定决不是汉儒所能做到的
示例:他说话从不随随便便,而是字斟句酌。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近义词惜墨如金、句酌字斟、精雕细刻、一字不苟、千锤百炼、一目十行、字雕句镂、句斟字酌、寻行数墨、咬文嚼字、精益求精
反义词离题万里、下笔千言、望文生义
四、尽心竭力
解释:尽:全部用出;竭:用尽。用尽心思,使出全力。形容做事十分努力。
出自:汉·马融《忠经·武备章》:“行此六者,谓之有利,故得师尽其心,竭其力,致其命。”
在这六个方面,对他们有好处,所以得到老师尽自己的心,竭尽自己的力量,直到他的命丧去。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做事十分认真
近义词竭尽心力、全力以赴、尽力而为、不遗余力、扑心扑肝、尽心尽力、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竭尽全力
反义词敷衍塞责、敷衍了事
五、一丝不苟
解释:苟:苟且,马虎。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出自: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上司访知,见世叔一丝不苟,升迁就在指日。”
上司询问知道,见世叔一丝不苟,升迁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示例:我们在学习上,应有一丝不苟的精神。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近义词谨小慎微、不苟言笑、尽心竭力、精打细算、小心谨慎、小心翼翼、郑重其事、一板一眼、狮子搏兔、矜持不苟、一毫不苟、精益求精
反义词丢三忘四、粗枝大叶、得过且过、马马虎虎、东涂西抹、丢三落四、敷衍了事、草草了事、掠影浮光、偷工减料、浮光掠影、粗心大意
2. 形容一个人干活十分累或辛苦的四字成语形容一个人干活十分累或辛苦的四字成语有很多,比如汗流浃背、风餐露宿、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含辛茹苦、披星戴月、千辛万苦、精疲力竭、穷困潦倒、捉襟见肘、饥寒交迫、筚路蓝缕、风尘仆仆等。
一、汗流浃背
解释:浃:湿透。汗流得满背都是。形容非常恐惧或非常害怕。现也形容出汗很多,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
出自:《史记·陈丞相世家》:“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
白话文:“我又不知道道歉,周勃汗流浃背,羞愧不能回答。”
示例:在劳动竞赛中,大家干得汗流浃背。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满身大汗
近义词汗如雨下、大汗淋漓、汗流满面、挥汗如雨、汗出如浆
反义词冰天雪地、滴水成冰
二、风餐露宿
解释:风里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辛苦。
出自:宋·苏轼《将至筠先寄迟适远三犹子》诗:“露宿风餐六百里,明朝饮马南江水。”
白话文:“露宿风餐六百里,明天饮马南江水。”
示例:无非风餐露宿,不久便到了登州。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一回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旅途艰辛
近义词幕天席地、餐风饮露、仆仆风尘、露宿风餐
三、废寝忘食
解释:废:停止。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示例:但得个寄信传音,也省的人废寝忘食。 ——元·曾瑞卿《留鞋记》第一折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形容人刻苦努力
近义词发愤忘食、焚膏继晷
反义词夜以继日、焚膏继晷、旰食宵衣
四、夜以继日
解释: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
出自:《庄子·至乐》:“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
白话文:“高贵的人,晚上连着白天,考虑一下好吗。”
示例:殷之季君,亦奏斯乐。酒池肉林,夜以继日。 ——三国魏·阮籍《乐论》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工作等
近义词不舍昼夜、马不停蹄、焚膏继晷
反义词无所事事、饱食终日、蹉跎岁月
五、含辛茹苦
解释:辛:辣;茹:吃。形容忍受辛苦或吃尽辛苦。
出自:宋·苏轼《中和胜相院记》:“无所不至,茹苦含辛,更百千万亿生而后成。”
白话文:“没有做不到,吃尽千辛万苦,花费好长时间才能完成。”
示例:他想起母亲十多年来含辛茹苦的生活所指望者,就是他,然而现在她将不再看见他的儿子了。 ——茅盾《一个女性》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比喻忍受千辛万苦
近义词千辛万苦、饱经风霜、坚苦卓绝
反义词无忧无虑、养尊处优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汗流浃背
百度百科-风餐露宿
百度百科-废寝忘食
百度百科-夜以继日
百度百科-含辛茹苦
3. 形容“做事努力”的四字成语有哪些兢兢业业,夜以继日,孜孜不倦,埋头苦干,废寝忘食。
1. 兢兢业业 [ jīng jīng yè yè ] ——《诗经·大雅·云汉》
释义:形容做事谨慎、勤恳。
造句:他对革命工作兢兢业业。
2. 夜以继日 [ yè yǐ jì rì ] ——《庄子·至乐》
释义:晚上连着白天。 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
造句:科学家做实验,常常夜以继日,废寝忘食。
3. 废寝忘食 [ fèi qǐn wàng shí ] ——《曲水诗序》
释义:王叔叔工作起来废寝忘食,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造句:由于求知心切,他废寝忘食地发奋学习。
4. 孜孜不倦 [ zī zī bù juàn ] ——《尚书·君陈》
释义: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造句:为了提高教学水平,老师们孜孜不倦地钻研业务。
5. 埋头苦干 [ mái tóu kǔ gàn ]——《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释义: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
造句:没有埋头苦干的精神做不成大事。
4. 形容做事很熟练的四字成语有哪些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熟能生巧、得心应手、庖丁解牛
1、得心应手
解释:得:得到,想到;应:反应,配合。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比喻技艺纯熟或做事情非常顺利。
出自:挟了七八万现款的冯云卿就此走进了公债市场,半年来总算得心应手,扯起息来,二分半是有的。 茅盾《子夜》
语法:连动式;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各种技艺
近义词熟能生巧、轻车熟伙、庖丁解牛、随心所欲、轻车熟路、游刃有余、一帆风顺、无往不利、操纵自如、手挥目送、左右逢源、驾轻就熟、力所能及、挥洒自如、八面见光、轻而易举、八面后珑、如臂使指、心手相应
反义词碍手碍脚、束手无策、心有余而力不足、力所不及、势成骑虎、事与愿违、力不从心、身不由己、进退两难、无计可施、不知所厝、不文不武、心余力绌、力不胜任、扒拉不开、左右为难、无能为力
2、游刃有余
解释:刀刃运转于骨节空隙中,在有回旋的余地。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
出自:从前他们又要办厂,又要做公债,也居然稳渡了两次险恶的风波,现在他们全力来做公债,自然觉得游刃有余。 茅盾《子夜》十七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近义词熟能生巧、胜任愉快、坦然自若、举重若轻、措置裕如、得心应手、炉火纯青、久经沙场、应付自如、驾轻就熟、如鱼得水、无所不知、挥洒自如、滚瓜烂熟、目牛无全、心手相应、运斤成风
反义词惶恐不安、才不胜任、志大才疏、笨手笨脚、一筹莫展、捉襟见肘、左支右绌、心余力绌、一窍不通、智尽能索、无从下手、无所措手、力不能支、勉为其难
3、熟能生巧
解释: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好办法
出自:清代文人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回:“唐敖道:‘九公不必谈了。俗话说的熟能生巧。”
示例:要想掌握技术,只有勤学苦练,才能熟能生巧。
语法:主谓式;作主语、谓语;含褒义
近义词游刃有余、耳熟能详、得心应手、久经沙场、驾轻就熟、勤能补拙、笔走如神
反义词半路出家、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4、得心应手
解释:得:得到,想到;应:反应,配合。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比喻技艺纯熟或做事情非常顺利。
出自:挟了七八万现款的冯云卿就此走进了公债市场,半年来总算得心应手,扯起息来,二分半是有的。 茅盾《子夜》
语法:连动式;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各种技艺
近义词熟能生巧、轻车熟伙、庖丁解牛、随心所欲、轻车熟路、游刃有余、一帆风顺、无往不利、操纵自如、手挥目送、左右逢源、驾轻就熟、力所能及、挥洒自如、八面见光、轻而易举、八面后珑、如臂使指、心手相应
反义词碍手碍脚、束手无策、心有余而力不足、力所不及、势成骑虎、事与愿违、力不从心、身不由己、进退两难、无计可施、不知所厝、不文不武、心余力绌、力不胜任、扒拉不开、左右为难、无能为力
5、庖丁解牛
解释:庖丁:厨工;解:肢解分割。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出自:战国庄子《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庖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
语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常与“游刃有余”连用
近义词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如臂使指
反义词一筹莫展、捉襟见肘
5. 描写工作励志的四字成语有哪些发愤图强、持之以恒、发扬蹈厉、继晷焚膏、刻苦耐劳、力求上进、不辞辛苦、发愤忘食。
1、发愤图强[fā fèn tú qiáng]
解释:意指下定决心,努力谋求强盛或进步。
造句:我们要发愤图强,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2、持之以恒[chí zhī yǐ héng]
解释:长久坚持下去。
造句: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有丝毫松懈。
3、发扬蹈厉[fā yáng dǎo lì]
解释:比喻精神奋发,意气昂扬。
造句:鼓乐声中,运动员发扬蹈厉地走进了运动场地。
4、继晷焚膏[jì guǐ fén gāo]
解释:点燃蜡烛或油灯接替日光照明。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学习或工作。
造句:但即便如此刘国建他改变的格局的时候也非常艰难,他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他暇不暖席、夜以继日、孳孳不倦、继晷焚膏、废寝忘餐、发愤忘食的为龙川工作。
5、刻苦耐劳[kè kǔ nài láo]
解释:工作勤奋,经得住繁重的劳累。
造句: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
6、力求上进[lì qiú shàng jìn]
解释:尽最大的努力向上、进步。
造句:力求上进的人,不要总想着靠谁谁,人都是自私的,自己才是最靠得住的人。
7、不辞辛苦[bù cí xīn kǔ]
解释:工作辛勤。
造句:这位老工人不辞辛苦地工作了三十几年。
8、发愤忘食[fā fèn wàng shí]
解释: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 形容十分勤奋。
造句: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人物生平
庄周是宋国的公室后代,先祖可以追溯到宋国的第十一代国君宋戴公,宋戴公为庄姓始祖。庄周出生于宋国蒙。
庄周曾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期人,以庄子之才学取财富高位如探囊取物,然庄周无意仕进,只在不长的时间里做过管漆园的小官。
庄子的学问渊博,游历过很多国家,对当时的各学派都有研究,进行过分析批判。楚威王听说他的才学很高,派使者带着厚礼,请他去做相国。庄子笑着对楚国的使者说:“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可你就没有看见祭祀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然后给它披上有花纹的锦绣,牵到祭祀祖先的太庙去充当祭品。到了这个时候,它就想当个小猪,免受宰割,也办不到了。你赶快给我走开,不要侮辱我。我宁愿象乌龟一样在泥塘自寻快乐,也不受一国君的约束,我一辈子不做官,让我永远自由快乐。”
庄周的才学不可小视,然而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
万字,大多都是寓言。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后厌恶仕途,隐居著书,成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世尊称为道教祖师、南华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当时诸侯混战,争霸天下,庄子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便辞官隐居,潜心研究道学。他大大继承和发展了老聃的思想,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他把“贵生”、“为我”引向“达生”、“忘我”,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一。
主要成就 文学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
时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中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哲学“仁义”二字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标志,“道德”一词却是道家思想的精华。庄
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残生伤性的。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
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既然如此,还用得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
在庄子看来不滞,就是于自然无所违。不凝滞于任何思想、利益等任何事物,从而达到圣人不凝滞于物的境界。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限的生命去极端的追求无穷的知识、利益,而忽略身边一切的美好这是滞碍郁滞的。庄子认为只有不滞于不滞,才可乘物以游心,而不被任何思想,利益所奴役,所累,才是全生。对中国后世哲学、艺术、各宗教经典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道家学派始祖的老庄哲学是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唯一能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绝不低于儒家和佛家。
主要思想 哲学思想据《史记》记载庄周“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
其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周喜托寓言以广其意,“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等著名寓言就出自他的著作。他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他也成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他说:“道之真以修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为天下。”(《庄子·让王篇》)意思是,大道的真髓、精华用以修身,它的余绪用以治理国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又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友其真。”(《庄子·秋水篇》)意思是,不要为了人工而毁灭天然,不要为了世故去毁灭性命,不要为了贪得去身殉名利,谨守天道而不离失,这就是返璞归真。
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提出“通天下一气耳”和“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他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却忽视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他认为,天人之间、物我之间、生死之间以至万物,只存在着无条件的同一,即绝对的“齐”;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而学“道”的最后归宿,也唯有泯除一切差异,从“有待”进入“无待”。在思辩方法上,把相对主义绝对化,转向神秘的诡辩主义。
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现存的《庄子》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文字雄美,想象丰富,跌宕起伏,妙趣横生,善于通过寓言故事来说理。《庄子》一书不但反映了庄周的哲学思想,而且显示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
处世哲学庄子认为人活在世上须旷达处之泰然,如“游于羿之彀(gòu)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内篇·德充符》),羿,“古之善射者,夫利害相攻则天下皆羿也”,彀指利害得失,“故免乎弓矢之害者,自以为巧,欣然多己,及至不免,则自恨其谬而志伤神辱,斯未能达命之情者也”,中与不中而“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内篇·德充符》)。对于君主的残暴,庄子是一再强调的,“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所以庄子不愿去做官,因为他认为伴君如伴虎,只能“顺”。“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还要防止马屁拍到马脚上,“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盛溺。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伴君之难,可见一斑。庄子认为人生应该追求自由。
《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危险)已!”从而他主张“保身全生”。
政治思想庄子和儒墨有一点很大的不同,儒家墨家推崇圣人,而道家则反对推崇圣贤。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庄子·l箧》:“世俗之所谓智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专有齐国。则是不乃盗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圣人生而大盗起”。“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绝圣弃知,大盗乃止。`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搞乱六律,销毁竽、瑟,塞住瞽旷的耳朵,天下人才内敛其聪慧;消灭文饰,拆散五采,粘住离朱的眼睛,天下的人才内藏他的明敏。毁坏钩绳,抛弃规矩,折断工的手指,天下人才隐匿他的技巧。铲除曾参、史鱼的行为,封住杨朱、墨翟的口舌,排斥仁义,天下人的德性才能达到玄同齐一的境地。人人的、聪敏、知巧、德性,都内含而不炫耀于世,天下就不会迷乱、邪僻了。
庄子反对“人为”,理想的社会是所谓“至德之世”。《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牒瞿北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这是主张自然,反对人为的寓言。
另外,庄子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儒家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庄子认为“道通为一”,认为道在万物,万物平等。
文学思想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庄子曾做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在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风格,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想象奇特,形象生动。此外,还善于运用各种譬喻,活泼风趣,睿智深刻。文章随意流出,汪洋恣肆,奇趣横生。总体来说,庄子散文极具浪漫主义风格,在古代散文中罕有其比,赢得无数文人学士的仰慕。
游世思想游世思想是庄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庄子》三十三篇中,大多数篇章都涉及这个以游戏态度解脱人生痛苦的主题,尤其以内七篇谈得深入集中。古代人谈论庄子比较重视游世思想。有人甚至说,“游”这个字就是一部《庄子》的中心。 现代庄子研究,比较重视道论而轻视游世思想。这一方面是因为现代学术研究有特定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游世思想似乎只是提出一种回避矛盾的消极主张,有点乏善可陈。当然,学术界非常重视“逍遥游”,但这是因为“逍遥游”涉及“追求精神自由”这一通常引起人们敬意的话题。所以谈“逍遥游”实质是谈精神自由问题。“游世”作为一种游戏人间的生存态度,则较少有人予以重视。
可是游世却是庄子思想的重要部分,尤其在内篇七篇,游世几乎是核心思想。游世思想的内涵相当复杂。庄子一方面是以故意的玩世不恭态度,继承了隐者传统的心情灰暗的主题叙述,就是以轻视现实和躲避矛盾,来保护一种弱意义的生存欲求。可是另一方面,庄子又认为在这样黑暗的存在背景中,隐者传统意义的个人出路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庄子干脆把一种故意不肯负责任的游戏态度贯彻到底,不仅游戏地对待现实世界,而且游戏地对待个人生死,游戏地对待人生一切可能的期待,传统隐者始终小心翼翼保护着的软弱的个人生存渴望被庄子戏谑地扔进黑暗的游戏世界之中。因此,在庄子游世思想中实际上隐含着一个新的主题,这就是以带有自嘲意味的自我放逐心情,来与一个黑暗的世界对抗。这里的对抗不是正面反抗,而是摆出一切皆不在乎的姿态,直视黑暗世界任何可能的恶意摆布,并且以对这种恶意摆布的戏谑的欢迎,表达对这个黑暗世界的嘲讽。游世思想这一隐蔽的主题,与寻求个人内心安宁的传统的自我保护主题,在庄子文中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两种叙述,而是混合在同一种词句奇诡变化的叙述之中。两种主题都是真实的,可是相比之下,以彻底的戏弄姿态对抗和嘲讽的主题,更深刻地表达了庄子对人在天地之间无路可走这一绝望处境所作的回答。研究庄子思想如果忽略游世,将无从理解庄学的灵魂。
主要作品 综述《庄子》约成书于先秦时期。《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今本
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而倡导自由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集中反映了此种哲学思想。《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属于道家,从《庄子》中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司马迁评价:“庄子著书十万余言”,而今本《庄子》仅33篇6万5千多字,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汉书·艺文志》载“《庄子》五十二篇”,可能是在晋代郭象注《庄子》删去了。以前一般认为《庄子》全部为庄子所著。各篇基本为先秦道家所作,近代出土秦简亦可证。从宋代起,竟成问题,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著,而外篇和杂篇是弟子所作。总的来说,《庄子》一书其思想还是统一的。庄子写书风格独特,自己称(《杂篇·寓言》)以不拘一格的寓言写作。
书目《内篇·逍遥游》、《内篇·齐物论》、《内篇·养生主》、《内篇·人间世》、《内篇·德充符》、《内篇·大宗师》、《内篇·应帝王》、《外篇·骈拇》、《外篇·马蹄》、《外篇·l箧》、《外篇·在宥》、《外篇·天地》、《外篇·天道》、《外篇·天运》、《外篇·刻意》、《外篇·缮性》、《外篇·秋水》、《外篇·至乐》、《外篇·达生》、《外篇·山木》、《外篇·田子方》、《外篇·知北游》、《杂篇·庚桑楚》、《杂篇·徐无鬼》、《杂篇·则阳》、《杂篇·外物》、《杂篇·寓言》、《杂篇·让王》、《杂篇·盗跖》、《杂篇·说剑》、《杂篇·渔父》、《杂篇·列御寇》、《杂篇·天下》
写作特点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
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庄周和他的门人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它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鲁迅先生说过:“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司马迁在《史记》用精练的一二百字介绍了庄子的生平,并未提起庄子的字,字子休是由唐人提出的。说他著书十余万言,大抵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渔父》、《盗跖》、《l箧》等篇,都是用来辨明老子的主张的。《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个部分(“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或为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或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
庄子的文章结构,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句式也富于变化,或顺或倒,或长或短,更加之词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不规则地押韵,显得极富表现力,极有独创性。
庄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浑飞越,想象的奇特丰富,情致的滋润旷达,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可以说,《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最高成就。
轶事典故 濠梁之辩庄子和同乡的朋友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散步。
庄子看着水里的┯闼担“┯阍谒里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你不知道鱼儿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断定的。”
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说:‘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而我是在濠水河边上知道的。”
鸱得腐鼠惠施在大梁做魏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大梁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gR,你知道它吗?那gR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gR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喝!’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
材与非材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树长得很美很高大,枝叶很茂盛,伐木者停在那棵树旁却不伐它。庄子问他这是什么原因,伐木者回答说:“这棵树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结果得以终其天年了。”庄子出了山,来到县邑,住在老朋友的家里。老朋友很高兴,准备酒肉,叫童仆杀一只鹅款待他。童仆请示道:“一只鹅会叫,一只鹅不会叫,请问杀哪只?”主人的父亲说:“杀那只不会叫的。”第二天,弟子向庄子问道:“昨天山里的树因为不成材而得以终其天年,现在这位主人的鹅却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死,先生您将在成材与不成材这两者间处于哪一边呢?”庄子笑着说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成材与不成材之间,似乎是合适的位置,其实不然,所以还是免不了遭到祸害。如果遵循道德行事,就不是这样了:既没有美誉,也没有毁辱,时而为龙,时而为蛇,随时势而变化,而不肯专为一物;时而上,时而下,以顺应自然为准则,在万物的原始状态中漫游,主宰万物而不被万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遭到灾祸呢?这就是神农、黄帝所取法的处世原则。至于万物之情,人伦相传之道,就不是这样了。成功了就会毁坏,强大了就会衰微,锋利了就会缺损,尊贵了就会受到倾覆,直了就会弯曲,聚合了就会分散,受到爱惜就会被废弃,智谋多了就会受人算计,不贤德就会受人欺辱。怎么可以偏执一方而加以依仗呢?”
庄周梦蝶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荡荡,十分轻松惬意。他
这时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庄周。过一会儿,他醒来了,对自己还是庄周感到十分惊奇疑惑。他认真的想了又想,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周与蝴蝶一定是有分别的。这便称之为物我合一吧。 鼓盆而歌庄子晚年丧妻,惠施闻讯,前去吊唁。他是庄子的老朋友,此时已非梁国宰相,不必再摆官架子了,有必要去安慰庄子。庄子家居陋巷,马车进不去。巷口下了车,惠施走进去。庄子的长子跪在门外迎接吊客,口称:“俺娘给伯父道谢了。”惠施扶起孝子,说了两句按照礼仪应说的话,然后面罩悲悯之容,很严肃地进了大门,步入灵堂。
庄子坐守棺旁,两腿八字张开,撮箕似的很不雅观,手拍瓦盆伴奏,毫无愁容,放声歌唱。看见惠施吊丧来了,也不招呼,仍唱他的。
惠施说:“伉俪多年,同床共枕,她为你养儿成人,自己送走青春,老了,死了。你看得淡,不哭也行,可你,唉,竟然敲盆唱歌。你不感到做得太过分了吗?”
庄子说:“你说错了。我也是人啊,哪能不悲伤。但我不能一味的受感情支配,还得冷静地想想呀。我想起从前,那时她未生,不成其为生命。更早些呢,不但不成其为生命,连胚胎也未成。更早些呢,不但未成胚胎,连魂气也没有。后来恍恍惚惚之际,阴阳二气交配,变成一缕魂气。再后来呢,魂气变成一块魄体,于是有了胚胎。再后来呢,胚胎变成幼婴,她生下来,成为独立生命。生命经历了种种苦难,又变成死亡。回顾她的一生,我联想到春夏秋冬时序的演变,多么相似哦。现在她即将从我家小屋迁往天地大屋,坦然安卧。我不唱欢送,倒去嗷嗷哭送,那就太不懂得生命原理了。这样一想,我便节哀,敲盆唱起歌来。”
惠施双手奉上一袋赙金,放入瓦盆,暗自骂了一句“活见鬼”,便告辞了。
庄子陪葬庄子快要死了,学生想用很多好东西给他做陪葬。庄子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时间为连璧,星辰为珍珠,万物是可以作为我的陪葬。我陪葬的东西难道还不够多吗?哪里还用着加上这些东西!”学生说:“我恐怕乌鸦老鹰的吃您的遗体。”庄子说:“在地面上被老鹰吃,在下面被蚂蚁吃掉,夺过乌鸦老鹰的吃食,再交给蚂蚁,这是多么偏心啊。”
后世评价荀子:“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司马迁(汉):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李白(唐):“万古高风一子休,南华妙道几时修。谁能造入公墙里,如上江边望月楼。”
白居易(唐):庄生齐物同归一,我道同中有不同。遂性逍遥中一致,鸾凤终较胜蛇虫。(《读(庄子)》)
王安石(宋):清燕新诗得自蒙,行吟如到此堂中。吏无田甲当时气,民有庄周后世风。庭下早知闲木索,坐间遥想御丝桐。飘然一往何时得,俯仰尘沙欲作翁。(《题蒙城清燕堂》)
苏轼(宋):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徐渭(明):庄周轻生死,旷达古无比。何为数论量,死生反大事?乃知无言者,莫得窥其际。身没名不传,此中有高士。(《读(庄子)》)
金圣叹(清):认定为“天下奇书。”
郭沫若:秦汉以来的每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的: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鲁迅与庄子》)
鲁迅: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闻一多:“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
李泽厚:“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内心永远是庄子。”
胡文英:庄子眼极冷,心肠最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庄子独见》)
于丹:如果一定要用一种色彩形容《庄子》的话,我看《庄子》是白色的,如果用一种温度形容庄子的话,《庄子》的温度比论语要低。说得有点玄妙,却没有跳出儒道相争的泥潭。
后世影响先秦诸子百家都是在探求真理,即探求世界万物的根据和原则中建立各自的理想和学说的,但是在儒墨道各家及后学支脉中,庄子明显地不同于其他诸子,甚至于不同于老子。
老子学说中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政治目的。庄子虽然也有自己的社会观、人生观,但他的中心,他的至足之处却是形而上学的、纯粹抽象思辨的哲学本体论。
庄子是以抽象思辨的本体论,而非具体某种政治主张,来实现他对宇宙万物的根据和原则的探求的。庄子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最重要贡献,也正是在于他对于抽象思辨的哲学本体论的独到关注。
庄子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于他提出的“逍遥处世”之说,庄子塑造的人生境界,是最飘逸灵新的一种洒脱。正所谓“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儒学在孔子之后,尤其是在“罢黜百家”之后,支脉层出,义理更生,孔、孟、荀虽不尽同却能源远流长,而庄子却只有后世对他的不理解,对他的改造。
在中国古代,没有任何一个朝代,没有任何一个学者,能对庄子核心内容的形而上学本体论予以发明、发展。战国时期的形而上学的庄子是真实的存在的,但庄子的后世继承却是一条虚线。
后世道教继承道家学说,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老庄学派取代黄老学派成为道家思想的主流。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庄子其人并被神化,奉为神灵。唐玄宗天宝元年(七百二十四年)二月封“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为开宗祖师,视其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宋徽宗时被封为“微妙元通真君”。所著《庄子》一书也被诏称为《南华真经》。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成语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哪篇文章天道至乐的意思是什么”的信息。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