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用法大全 成语用法大全

雍也中的成语

ysladmin 2024-06-06 人已围观

简介雍也中的成语       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雍也中的成语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论语中有哪些成语,分别是什么

雍也中的成语

       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雍也中的成语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论语中有哪些成语,分别是什么意思?

2.论语中的成语

3.出自论语的四字成语

4.出自论语的成语173个

5.论语四字成语有哪些

6.《论语》中的成语及原文

雍也中的成语

论语中有哪些成语,分别是什么意思?

       1、不耻下问 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不得其死 指人不得善终。《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现在常用以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顶的程度,也表示"淋漓尽致"的意思。

        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担任那种职务,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情,语出《论语·泰伯》

        5、从心所欲 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当仁不让 语本《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注:"当仁,以仁为之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后来泛用"当仁不让"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应该推委。

        7、恶衣恶食 粗劣的衣食。《论语·里仁》:"士致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8、发愤忘食 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爰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女,同"汝",你;爰,何。)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

        9、犯上作乱 犯上:触犯长上;作乱:指造反。《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0、割鸡焉用牛刀 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也作"杀鸡焉用牛刀"。

       另有

       1.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受教育不分贵贱,贤愚,机会都是均等的.

       2.金声玉振

       《孟子.万章下》 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也.(孟子称赞孔子 才德兼备,学识渊博,正如奏乐,以钟发声,以磬收乐,集众音之大成.)

       3.始作俑者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俑者,古时制作用於殉葬的木偶,孔子觉得俑的面目与人非常相似,用以殉葬十分残忍,故孔子厌恶创始者的不仁.)后引申以作俑指创先制造坏事,首开恶例.现今孔庙的神龛内不设偶像崇拜,亦无孔子塑像.台中孔庙正殿内有书写雕刻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位》,神位牌为贴金箔九龙所蟠护,是民族艺术薪传奖木雕大师李松林先生之作品.

       4.万仞宫墙

       《论语.子张》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闚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寓意孔夫子学问道德高深,若要求取上进,并无捷径,唯有进黉门或泮宫(皆古代学校)潜心修习,才能窥其堂奥.

       道听涂说 《论语.阳货》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随便听来的话,又随便传说出去,那是不能修德的事.)

       5.患得患失

       《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未得到官位时,处心积虑谋取官位,得到官位则忧心失掉官位,那便什麼事都做得出来.)

       6.里仁为美

       《论语.里仁》选择风俗淳朴的居所,人才会如沐春风,德行才会有进步.

       7.见贤思齐

       《论语.里仁》遇到比自己贤能的人不应嫉妒,学习对方的优点,使自己改进向善,成为贤能的人.

       8.慎终追远

       《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守丧尽礼,祭祀尽诚,以追念远祖,民间的习俗就会趋於淳厚朴实.)

       9.述而不作

       《论语.述而》不要胡乱树立自己的学说,免得贻笑众人.应该尊重先贤,传述正统的思想而不擅自创作.

       10.暴虎凭河

       《论语.述而》暴虎凭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赤手空拳与猛虎相搏斗,泅手渡河,死了也毫不悔悟,我不能和这种胡作非为有勇无谋的人同进同出.

       11.举一反三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用一个四角形作譬喻,列举一个角而不能推想其余三个角的人,我是没有兴趣再教导他了.)

       12.巧言令色

       《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口头上说些甜言蜜语奉承谄媚的话,是缺乏德性修养的人.

       13.过勿惮改

       《论语.学而》贤者勇於认错勇於改进,并时时警惕自己不再犯同样的过错.

       14.三十而立

       《论语.为政》十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言他三十岁的时候,不论在精神或物质上都能独立自主,且合乎礼节的要求.)

       15.温故知新

       《论语.为政》追溯过去并研讨当时的情状,作为发掘将来新思想,新方式的基石.

       16.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立志成为伟大人物,应避免自己变成像器皿一般只有单一用途的人.

       17.周而不比

       《论语.为政》与人交际应酬,应该一视同仁公正无私,不偏袒一方或结成党派树立敌人.

       18.见义勇为

       《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被利益所诱感或为保护自己而畏缩不前是没有勇气的人.)

       19.既往不咎

       《论语.八佾》对於己经成为过去的事,不要再苦苦追究,或说些悔不当初的话.

       20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遇到困惑难解的事情,恭敬地请教比自己年轻或地位比自己低贱的人,并不是不件可耻的事.

       21闻一知十

       《论语.公冶长》回也闻一以知十.(形容颜回十分地聪慧,有推演事理的能力.)

       22.文质彬彬

       《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后天修养的文彩与天生朴素的本质,两相调和适当的人,才是名符其实的君子.)

       23.先难后获

       《论语.雍也》有仁德的人凡事总比别人先尝苦头,而对於应得的利益从不斤斤计较,这便是仁者的风度.

       24知者乐水

       《论语.雍也》有智慧的人欣赏流水悠然自得的姿态,他的心灵也如同水一般清莹透澈.

       25.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仁者的心如同山岳的万古坚贞,绝不因一时的利害和荣辱,而动摇自己的意志.

       26.行不由径

       《论语.雍也》选择捷径的人,往往因操之过急而走头无路.

       27.箪食瓢饮

       《论语.雍也》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形容颜回饮食简单安贫乐道.)

       28.任重道远

       《论语.泰伯》背负沉重使命,迈向遥不可及的旅程,以贯彻仁道作为自己终身的任务.

       29.后生可畏

       《论语.子罕》年轻人只要肯发愤苦读努力工作,将来的前途无可限量,是令人敬畏的.

       30.苗而不秀

       《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幼苗虽然发芽,不抽穗不开花,有的虽已抽穗但却不结果实.喻人人称其神童的人,长大成人后,可能变得平庸无能)

       31.功亏一篑

       《论语.子罕》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堆聚一座山只差一笼土沙即可完成,但半途而废,则前功尽弃.)

       34.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道理应该力求中庸,不偏不倚,过与不及,同样不合理.

       35.非礼勿视

       《论语.颜渊》对待没有礼貌的人,应当避免接近他,一但人适应了非礼的事,便会渐渐失去坦白公正的心,不能主持公道.

       36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尽力克服私欲的诱惑,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作法,凡事保持适度与社会民众的精神合一,这就是实践仁道的善政.)

       37.成仁之美

       《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不发掘别人的缺陷,反会表扬别人的优点和善行,成全别人的好事,不成全别人的坏事.)

       38察言观色

       《论语.颜渊》洞悉对方的言谈,并考察他的动机原由,才有深入的了解.

       39.风行草偃

       《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在上位者的德政好比是风,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风加诸於草上,草必定会随风仆倒.)

       40.以文会友 以友辅仁

       《 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君子交友以诗书,礼乐的修养做为朋友情谊的基础.以朋友的学问道德作为自己的榜样.)

       41.近悦远来

       《论语.子路》近者说,远者来.(治理国家道先使周遭的人士,对您的政绩满意欢愉,远方的民众也会感佩您的仁政来归顺你.)

       42.行己有耻

       《论语.子路》对自己的过失,有羞耻反悔的心,随时自我警惕.

       43.刚毅木讷

       《论语.子路》刚毅木讷,近仁.(公正无欲,果敢坚忍,性情质朴,言谈迟钝,是接近仁者的风范.

       44.怨天尤人

       《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不埋怨上天对我苛薄,也不责怪别人不能体谅我.)

       45.以德报怨

       《论语.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应该以公正报答仇怨,以恩惠报答恩惠.)《老子三章》报怨以德.(对於自己有怨雠的人用德来回报他,最后也会被感化.)

       46.言不及义

       《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一群人整天聚在一起,没讲一句正经的话,好卖弄小聪明,这种人不会有什麼成就.)

       47.当仁不让

       《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於师.(在为仁的大道理上,虽然面对师长,也不必谦让.)

       48驷不及舌

       《论语.颜渊》一旦失言犯了过错,纵使鞭策四匹马的快车去追,也追不上了.一言即出四马难追,讲话宜特别注意,免得祸从口出.

       49.升堂入室

       《论语.先进》子曰:「由之瑟,奚为於丘之门 」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升堂入室喻研究学问,已达高明精微的境界.但此句言子路未入室,即说明子路尚未达到孔子的理想境界.)(同豋堂入室)

       50.六尺之孤

       《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做人应该达到这种地步,把年幼的孤儿托附给你,而你能使对方放心完全信任你.)

       51.战战兢兢

       《论语.泰伯》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形容凡事小心谨慎.)

论语中的成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温故而知新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温知知新。

       7.见贤思齐。

       8.学而不厌。

       9.循序渐进

       1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

       1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后凋也?

       12.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3.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1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7.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9.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20.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1.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22.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3.言必信,行必果

       24.小不忍,则乱大谋.

       25.道不同,不相为谋.

       26.既来之,则安之.

       27.有教无类.

       28.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2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0.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直接援引原《诗经》的成语 “暴虎冯河”,最早见于《诗·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不如其它。”《论语·述而》引:“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2)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三个成语最早都见于《诗·小雅·小旻》,《论语·泰伯》引:“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各得其所 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下》,《论语·子罕》引:“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2.《论语》首创的成语。

       《论语》首创的成语,指后世沿用《论语》原书文字,保留原有语法结构而形成的成语。

       (1)不亦乐乎 出自《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周而不比 出自《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每事问 出自《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

       (4)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陈力就列《论语·季氏》:“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7)成人之美《论语·颜渊》:“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8)恶衣恶食《论语·里仁》:“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9)苗而不秀《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这类成语,几乎每篇都有。如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犯而不校(《泰伯》)、空空如也(《子罕》)、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乡党》),这类成语占《论语》成语的很大部分,是《论语》成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出自《论语》的成语。出自《论语》的成语,指来源于《论语》,但又经后人加工、提炼而形成的成语。据考察分析,后人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形成这类成语。

       (1)选取原句中最能概括全句或全段意义的成分组成成语。如:众星拱辰 出自《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拱”古作“共”)安老怀少 出自《公冶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2)将原句中的虚字和不影响意义的实字删减而成的成语。如:节用爱人 出自《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举直错枉 出自《为政》:“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3)在原句词语的基础上增加适当的字而构成成语。如:异端邪说 出自《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在“异端”后加“邪说”。中庸之道 出自《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在“中庸”后加“之道”。

       (4)将原型成语(即首创成语)中的字更换形成另一成语。如:随心所欲 出自《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将“从”换作“随”。有始有终 出自《子张》:“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将“卒”换作“终”。

       (5)将原文中否定意义的词句改为肯定意义构成成语。如:见义勇为 出自《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改“无勇”为“勇”,“不为”为“为”。周急继乏 出自《雍也》:“若不周急不继富”。改“不继富”为“继乏”。

       二《论语》中的成语,按用途分,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这一类成语现在使用的还很多,大多数人也比较熟悉。在《论语》中出现的比较多。例如:

       (1)《公冶长》第十五章———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成语“不耻下问”出自此章。其原义是:不以向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后来人们用以表示虚心好学。

       (2)《述而》第二十二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成语“三人之行,必有我师”的出处。讲的是:即使在很少的几个人中,也有在某一方面值得自己学习和借鉴的。后人用“三人之行,必有我师”来表示应努力向别人学习好的东西。除此之外,《论语》中用于学习的成语还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朝闻夕死;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发愤忘食;循循善诱;有教无类;后生可畏;日知其所无;笃志好学;登堂入室(升堂入室);告往知来(告诉他已学过的知识,就能体会出未学过的知识);不知肉味(形容特别专心);每事问;敏而好古(勤奋地研究古代文化典籍);等等。

       2 .修养。例如:

       (1)《述而》第十六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成语“曲肱而枕(曲肱而卧)”、“乐在其中”、“富贵浮云”都出自此章,讲的是修养到了淡泊人生的境界。

       (2)《学而》第四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成语“三省吾身”就出自曾参之口。这是孔子门徒提出的比较典型的反省内求的修养方法。

       除此之外,《论语》中用于修养方面的成语还有: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中庸之道;见义勇为;见贤思齐;志士仁人;当仁不让;杀身成仁;求生害仁;乐而不*;乐以忘忧;犯而不校;以德报怨;文质彬彬;君子固穷;箪食瓢饮;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匹夫不可夺志;岁寒知松柏;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敏事慎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等。

       3 .待人接物。例如:

       (1)《颜渊》第十六章———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成语“成人之美”就出自于此章。这一章讲的是君子要成全他人的好事,不助长他人的错误。

       (2)《卫灵公》第二十四章———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出自这里,说的是推己及人之意。除此之外,《论语》中用于接物的成语还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以文会友;不念旧恶;三思而行;敬而远之;待价而沽;过犹不及;道不同不相为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无可无不可;小不忍则乱大谋;有始有终;能近取譬;和而不同;听其言而观其行;善为我辞(好好帮我说说,替我辞掉)。

       4.政事。例如:

       (1)《子路》第六章———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其身正,不令而行”的出处,讲的是居上位者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2)《宪问》第二十六章———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成语“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出自这一章。说的是:居上位者考虑事情、处理问题,不要超出自己的职责范围。

       (3)《子路》第三章———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成语“名正言顺”、“无所措手足”都出自此章。

       除上述之外还有:和为贵;文武之道;敬事而信(严肃认真地办理国事而又守信用);使民以时;割鸡焉用牛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无为而治;欲速不达;往者不谏,来者可追;一言兴邦;各得其所;上智下愚;是可忍,孰不可忍;犯上作乱;兴灭继绝(使灭亡的事物重新兴起);危言危行;直道而行(办事无偏私);中道而废;等等。

       5.状物。例如:

       (1)《公冶长》第二十五章———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成语“巧言令色”出自此章,描绘的是某些人花言巧语、伪装和颜悦色以及低三下四的状态。

       (2)《公冶长》第十章———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这段话,后世形成两个成语:朽木不雕,朽木粪土(也说朽木难雕、朽木粪墙)。这是孔子对白天睡懒觉、上课打瞌睡的学生的批评。

       (3)《阳货》第二十二章———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于已。”成语“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就出自此处,它描绘的是整天不用心思、无所事事、懒得无聊的精神状态。

       在《论语》中,描绘人或事物的各种状态的成语比较多,除了上面说的,还有:从心所欲;言不及义;言过其行;怨天尤人;望而生畏;不自量力;不敢问津/无人问津;求全责备;迁怒于人;色厉内荏;道听途说;察言观色;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苗而不秀;秀而不实;喟然而叹;侃侃而谈;乐山乐水(今比喻各有所好);血气方刚;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耳顺之年;一日之长;必不得已;欲罢不能;鸣鼓攻之;不得其死;死而后已;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患得患失;好行小惠(爱卖弄小聪明);没齿无怨(终生无怨言);一以贯之;岁不我与(岁月不待人);而今而后;等等。

       三《论语》中成语的意义变化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绝大多数都保留了《论语》中的原义,但也有少量的成语意思发生了变化。

       1.今义与原义不大一样的。例如:

       (1)《季氏》第一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这里的“既来之,则安之”的原义是:已经自动来归服了,就要使他们安居下来。而现在,这句成语的意思变成了:既然来了,就要安下心来。

       (2)《雍也》第十八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的原意是:只有质朴的思想感情,而不懂礼仪,就显得粗野;礼仪虽很周到,但缺乏质朴的思想感情,就显得虚伪。只有把礼节仪式和思想感情恰当配合,才能成为君子。孔子说的“文质彬彬”,就是指文(礼节仪式)、质(思想感情)配合恰当。而现在,“文质彬彬”只表示文雅、有礼貌的意思。

       2.今义与原义相反的。例如:

       (1)《学而》第一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里的“朋”指的是同学、校友,而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朋友。这句话串起来讲,意思就是:有同学、校友从远方来(和你一起研究切磋),不也是令人快乐的吗?孔子用反问句式,说明“有朋自远方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如今,“不亦乐乎”的意思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变化。例如:“这两天忙得不亦乐乎!”“他两口子吵得不亦乐乎。”这些话是平时常听人说的。而这两个“不亦乐乎”都是指过分、超出了限度,已经没有一点快乐感了。

       (2)《雍也》第九章———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季孙氏派人请闵子骞担任费县的县长。闵子骞谢绝了,他对来人说:“好好帮我说说,替我辞掉吧!如果再来找我,我就跑到汶水那边的齐国去了。”现在,成语“善为我辞”的意思恰恰与原义相反:多数情况下不是指替我辞官,而是好好帮我说说,替我谋个职位;或者请人帮着善为说合,办成一件什么事情。

       3.今义与原义无关的。例如:

       (1)《卫灵公》第十七章———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今天,“言不及义”指的是“说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和原义差不多。

       (2)《述而》第十四章———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很长时间吃肉也不知道肉的滋味,说:“想不到(古人)创作的音乐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成语“不知肉味”,原义是指对某件事特别专注而忽略了别的事。而后世往往用它来说明生活贫困:“好长时间吃不到肉了,三月不知肉味。”

       《论语》成语、俗语集释

       一提起《论语》,大家都会感到陌生和遥远,认为读《论语》的都是老学究。特别是学生,更感到《论语》与他们的思想格格不入。其实,不仅《论语》所代表的儒家文化几乎是中华文化的代名词(姑且这样说),至今还影响深远,就具体而言,它语言平易又不乏文采,篇章短小精练又具有格言体制,易读易诵。所谈内容涉及人生修养的方方面面,对于如何做人如何处事颇有启迪。这对青年人很有裨益。我很希望同学们读一读《论语》。同时,高中语文第五册中有课文《孔孟》,读点儿《论语》才能更好地理解这篇课文。

       怎样让《论语》变的亲切而不陌生,引起阅读兴趣?不妨从《论语》中的成语、俗语入手。当你发现我们生活中经常用的语言原来是在《论语》中,自然就会爱不释手、兴趣盎然地读下去。下面就举一些这方面的例子。

       (1)犯上作乱:“不好犯上,而好作乱,未之有也。”(《学尔篇》)释: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2)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鲜矣仁!”(《学尔篇》)释: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3) 言而有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学尔篇》)释: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

       (4)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为政篇》)释: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

       (5) 知之为知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篇》)释: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 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八佾篇》)释: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

       (7) 既往不咎:“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八佾篇》)释:已经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8) 尽善尽美:“尽善矣,又尽美也。” (《八佾篇》)释:美极了,而且好极了。

       (9) 见贤思齐:“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篇》)释: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10) 文质彬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篇》)释: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

       (11) 敬而远之:“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雍也篇》)释:严肃地对待鬼神,但并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说是聪明了。

       (12) 举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篇》)释: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13) 暴虎冯河:“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述而篇》)释: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去渡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

       (14) 三月不知肉味:“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述而篇》)释:孔子在齐国听到韶的乐章,很长时间尝不出肉味。

       (15) 乐在其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述而篇》)释: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臂做枕头,也有着乐趣。

       (16) 择善而从:“多闻,择善而从。” (《述而篇》)释:多多地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

       (17)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篇》)释: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负担沉重,路程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不也沉重吗?到死方休,不也遥远吗?

       (18) 空空如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子罕篇》)释:有一个庄稼汉问我,我本是一点也不知道的。

       (19)循循善诱:“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子罕篇》)释: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

       孟子》名言名句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其进锐者,其退速。(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仁者无敌。(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却去取了过来,是不义。)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当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职务。)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为轻。)

       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好人。)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祸害或者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养心莫善于寡欲。(修养心性的办法最好是减少物质欲望。)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对别人恭敬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自己节俭的人不会抢夺别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

       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交朋友时,不依仗自己年纪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们富贵。)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贤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在糊涂却硬要叫人明白。)

       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做一件事情好象挖井,如果挖井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泉水的话,仍然是一个废井。)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种乐处,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康,兄弟没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对了。)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上东山便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也变小了。)

       独乐(yüè)乐(lè),与人乐乐,孰乐?(一个人独自欣赏乐音快乐,和别人一道欣赏音乐也快乐,到底哪一个更快乐呢?)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您老人家这么一说,使我的思想豁然开朗也。(戚戚:感动的样子))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如果想要让天下太平,在当今的世上,除了我能做到还有谁呢?)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君子之于禽兽,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即圣也。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也。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彼一时,此一时也。

       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人不可以无耻。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出自论语的四字成语

        《论语》作为四书五经之一,是儒家经典著作,也是古人文人必学之作;成语,语言凝练、寓意深远,是中国语言智慧的结晶。那么,《论语》里诞生了哪些成语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论语中的成语,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中的成语1

        1、有教无类

        [出处]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此教育理念为孔子所倡导,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2、诲人不倦

        [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新郑之病,他们不得不在当地住了几月,弟子樊迟问孔子怎样干农活。孔子心里不高兴,一反诲人不倦的习惯,承认不如老农。樊迟只好向当地农民请教,终于种出了葫芦、扁豆等瓜菜。

        3、学而不厌

        [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释义>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

        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4、不耻下问

        [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清·刘鹗记的第七回也表明: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5、温故知新

        [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春秋时期,孔子在教学上有丰富的经验,常常与学生们一道研讨问题,给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他鼓励学生培养很好的品德,深入钻研,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生赞扬孔子教学的耐心,孔子谦逊地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闻一知十

        [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

        <释义>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有一天,孔子故意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到底哪个强一些呢?”

        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他比呢”他闻一知十,我呢,闻一知二。”

        孔子点头说:“你不如他,我也不如他啊。”这段话在《论语·公冶长》中有记载。

        7、举一反三

        [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释义>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角。后比喻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方面,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几个方面,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要可以灵活地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8、名正言顺

        [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子路》)

        <释义>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

        孔子因不满鲁定公沉迷酒色,带领学生来到卫国,因卫灵公言而无信,就留下子路一人,他带领其他学生离开卫国。卫出公继位后,让子路去请孔子来卫国辅政。孔子说:“只有名义正当,说话合理,才能干成大事。”

        9、祸起萧墙

        [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季氏》)

        <释义>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也比喻身边的人带来灾祸。

        10、分崩离析

        [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

        <释义>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

        11、待价而沽

        [出处]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

        <释义>等有了好价钱再卖。比喻怀才待用。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到各国去游说推行他的政治主张,没有人接受并重用他,他并不灰心。弟子子贡以得到美玉如何处理问孔子,孔子毫不迟疑地回答:“卖掉它,卖掉它,我正在等待识货的人出现呢。”

        12、欲速不达

        [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释义>过于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天底下那些因为急躁鲁莽给自己招来失败、弄得昏天黑地到不了目的地的人有很多,意在告诫别人稳重行事。

        13、一言兴邦

        [出处]“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

        <释义>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

        春秋时期,鲁定公问孔子:"一句话可使国家昌盛吗?"

        孔子说:"君主爱护臣子,关心他们,上下一心,国家可以兴旺。"

        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可以使国家灭亡吗?"

        孔子说:"不全对,君主一句话下边不提反对意见,久而久之就会走向灭亡。"

        14、见贤思齐

        [出处]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释义>见到好人就想学得跟他一样。

        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

        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能跟别人堕落下去。

        15、择善而从

        [出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述而》)

        <释义>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制度加以实行。

        春秋时期,执政大臣魏献子把祈氏的领地分为7县,把羊舌氏的领地分为3县,委派与提拔一些地方长官。

        他想启用魏戊,担心人家说他偏私,问大夫成传,成传认为只要有才德,就不论亲疏,关键看能不能择善而从,能不能赏罚分明。

        16、三省吾身

        [出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释义>原指每日从多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曾参勤奋好学,三省吾身,深得孔子的喜爱,同学问他为什么进步那么快。

        曾参说:“我每天都要多次问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力?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实的地方?先生教的学生是否学好?如果发现做得不妥就立即改正。”

        17、当仁不让

        [出处]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释义>原意是为了仁,不谦让。现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勇敢地承担起来,决不推让。

        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这是在一般情况下。

        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18、杀身成仁

        [出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释义>原指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以成全仁德。后泛指牺牲自己生命,以维护正义事业。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9、文质彬彬

        [出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释义>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从容。

        "文质彬彬"可以从写作、艺术、审美的内容和形式、内在美与外在美、质朴与文饰等各个方面来力。

        以理解和发挥,从而使"文"与"质"成为一对内涵丰富而外延广泛的范畴得到深入研究。

        20、成人之美

        [出处]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释义>原意是勉励并帮助别人做好事。后用以表示帮助别人实现其愿望,成全别人的好事的意思。

        明朝有一人名唤谢榛,瞎了一只眼,但他善作歌词,所作的歌词在民间流唱甚广。

        谢榛到彰德,孙穆王亲自接待他,孙穆王见两人如此投机,便在次年元旦将贾氏及一些丰厚的礼品送给谢榛。

        世称孙穆王成人之美,有君子风度;但也反映了古时女子的卑贱,被当作礼品送来送去。

        21、既往不咎

        [出处]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释义>对以往的错误、罪行不再责备、处分。

        22、过犹不及

        [出处]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

        <释义>做过了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他的同学子张和子夏哪个更贤明一些。

        孔子说子张常常超过周礼的要求,子夏则常常达不到周礼的要求。子贡又问,子张能超过是不是好一些,孔子回答说超过和达不到的'效果是一样的。

        23、三思而行

        [出处]“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公冶长》)

        <释义>反复考虑后再做。

        正反两面仔细考虑完以后,就必须加以比较,做出决定,立即行动。

        如果你考虑正面,又考虑反面之后,再回头来考虑正面,又再考虑反面,那么,如此循环往复,终无宁日,最终成为考虑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24、无所用心

        [出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

        <释义>没有开动脑筋。比喻对什么事都不关心。

        春秋时期,孔子经常教育他的学生向颜回学习,不要追慕富贵与享受,用心读书。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一天到晚吃得饱饱的没有事可干,不去用心思考问题,那就没有造就了。

        下棋的人虽然悠闲但也要用心,比起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来要强多了。

        25、察言观色

        [出处]“察言而观色。”(《颜渊》)

        <释义>琢磨、观察别人言语、脸色来揣测其心思(以便相机行事)。

        察言观色是一切人情往来中操纵自如的基本技术。

        “眼色”是“脸色”中最应关注的重点。它最能不由自主地告诉我们真相,人的坐姿和服装同样有助于我们现人于微,进而识别他人整体,对其内心意图洞若观火。

论语中的成语2

        1、 不耻下问

        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

        《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 不得其死

        指人不得善终。

        《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 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现在常用以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顶的程度,也表示“淋漓尽致”的意思。

        4、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担任那种职务,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情,语出《论语·泰伯》

        5、 从心所欲

        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 当仁不让

        语本《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注:“当仁,以仁为之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后来泛用“当仁不让”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应该推委。

        7、 恶衣恶食

        粗劣的衣食。《论语·里仁》:“士致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8、 发愤忘食

        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爰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女,同“汝”,你;爰,何。)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

        9、 犯上作乱

        犯上:触犯长上;作乱:指造反。《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0、 割鸡焉用牛刀

        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也作“杀鸡焉用牛刀”。

        1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匠要把活儿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语出《论语·卫灵公》。

        12、 好行小惠

        惠:同“慧”,聪明。原指好耍小聪明。《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后也指爱施小恩惠。

        13、 后生可畏

        后生;年轻人,后辈;畏:这里指敬服。年轻人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后多用此称赞有志气有作为的年轻人。

        14、 诲人不倦

        诲:教导。教人时不嫌疲劳。形容教导特别耐心。《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5、 惠而不费

        惠:施惠,给人以好处;费,耗费。施惠于人,自己又无所耗费。《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后来常用以形容有实利而不多费钱财。

        16、 家喻户晓

        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程注“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

        17、 见义勇为

        看到了争议的事情就奋勇地去做。语本《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18、 举一反三

        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19、 理屈词穷

        利用站不住脚,无话可说。《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20、 鸣鼓而攻之

        比喻宣布罪状,加以声讨。《论语·先进》:“子曰:‘非吾徒也,小子可鸣鼓而攻之可也。’”

        21、 内省不疚

        省:省察,反省;疚;因歉疚而内心不安。自己反省没有内心感到惭愧不安的事。《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22、 能近取譬

        譬:打比方。能够就近那自己比方别人。语出《论语·雍也》。意思是要替别人设身处地地着想。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23、 年富力强

        年富:往后的年岁还多,指年轻力壮。《论语·子罕》:“后生可畏”。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

        24、 匹夫不可夺志

        匹夫: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百姓不可能被迫改变志向,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5、 轻裘肥马

        裘:皮袄。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骏马。《论语·雍也》:“赤(公西华)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后来就用“轻裘肥马”形容生活豪华。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

出自论语的成语173个

       1. 论语中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成语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三十而立

        4、逝者如斯 5、不舍昼夜 6、三人行,必有我师

        7、择善而从 8、匹夫不可夺志

        中其他成语

       

        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一息尚存——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

        三十而立、不惑之年、随心所欲——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

        不愠,不亦君子乎?

        不耻下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鲜矣仁!

        言而有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众星拱月——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一言以蔽之——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见义勇为——见义不为,无勇也.

        是可忍孰不可忍——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既往不咎——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尽善尽美——尽美矣,又尽善也.

        朽木不可雕——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三思而行——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愚不可及——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文质彬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诲人不倦——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举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三月不知肉味——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善而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君子坦荡荡——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任重道远——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循循诱导——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后生可畏——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升堂入室——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过犹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内省不疚——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四海之内皆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察言观色——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名正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

        手足无措——刑罚不中, *** 无所措手足.

        一言兴邦——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欲速则不达——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杀身成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道不同不相为谋——道不同,不相为谋.

        分崩离析——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祸起萧墙——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血气方刚——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杀鸡焉用牛刀——割鸡焉用牛刀?

        色厉内荏——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道听途说——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患得患失——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心安理得——则心安而德全矣.

        文过饰非——小人之过也必文.

        老而不死——老而不死,是为贼也!

        待价而沽——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2. 论语中的四字词语

        .《论语》首创的成语。

        《论语》首创的成语,指后世沿用《论语》原书文字,保留原有语法结构而形成的成语。 (1)不亦乐乎 出自《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周而不比 出自《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每事问 出自《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 (4)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陈力就列《论语·季氏》:“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7)成人之美《论语·颜渊》:“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8)恶衣恶食《论语·里仁》:“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9)苗而不秀《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这类成语,几乎每篇都有。如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犯而不校(《泰伯》)、空空如也(《子罕》)、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乡党》),这类成语占《论语》成语的很大部分,是《论语》成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出自《论语》的成语。出自《论语》的成语,指来源于《论语》,但又经后人加工、提炼而形成的成语。

        据考察分析,后人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形成这类成语。 (1)选取原句中最能概括全句或全段意义的成分组成成语。

        如:众星拱辰 出自《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拱”古作“共”)安老怀少 出自《公冶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2)将原句中的虚字和不影响意义的实字删减而成的成语。如:节用爱人 出自《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举直错枉 出自《为政》:“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 *** 服;举枉错诸直, *** 不服。’ (3)在原句词语的基础上增加适当的字而构成成语。

        如:异端邪说 出自《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在“异端”后加“邪说”。

        中庸之道 出自《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在“中庸”后加“之道”。 (4)将原型成语(即首创成语)中的字更换形成另一成语。

        如:随心所欲 出自《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将“从”换作“随”。

        有始有终 出自《子张》:“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将“卒”换作“终”。 (5)将原文中否定意义的词句改为肯定意义构成成语。

        如:见义勇为 出自《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改“无勇”为“勇”,“不为”为“为”。

        周急继乏 出自《雍也》:“若不周急不继富”。改“不继富”为“继乏”。

3. 关于论语的四字成语

        〖哀而不伤〗 成语典故: 子曰:‘《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哀矜勿喜〗 成语典故: 如得其情,则哀矜勿喜. 《论语·子张》〖爱礼存羊〗 成语典故: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论语·八佾》〖安老怀少〗 成语典故: 子路曰:‘原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爱素好古〗 成语典故: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春秋·楚·李耳《老子》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春秋·鲁·孔丘《论语·述而》〖爱之欲其生〗 成语典故: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春秋·孔丘《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成语典故: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论语·颜渊》〖不安小成〗 成语典故: 据他之才,已自可仕,只是他不伏如此,又欲求进.……便是不安于小成也. 宋·朱熹《朱子全书·论语四》〖必不得已〗 成语典故: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论语·颜渊》〖半部论语〗 成语典故: 参见“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 成语典故: 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北辰星拱〗 成语典故: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不耻下问〗 成语典故: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不得其门而入〗 成语典故: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论语·子张》〖不得其死〗 成语典故: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春秋·鲁·孔丘《论语·先进》〖不悱不发〗 成语典故: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 成语典故: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卑宫菲食〗 成语典故: 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语出《论语·泰伯》〖不改其乐〗 成语典故: 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扰,回出不改其乐. 《论语·雍也》〖不患寡而患不均〗 成语典故: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论语·季氏》〖暴虎冯河〗 成语典故: 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诗经·小雅·小旻》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论语·述而》〖不惑之年〗 成语典故: 《论语·为政》有“四十而不惑”的说法.〖不教而杀〗 成语典故: 不教而杀谓之虐. 《论语·尧曰》〖不咎既往〗 成语典故: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论语·八佾》〖不堪其忧〗 成语典故: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春秋·鲁·孔丘《论语·雍也》〖不磷不缁〗 成语典故: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语出《论语·阳货》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言至坚者磨而不薄,至白者染之於涅而不黑.君子虽在浊乱,浊乱不能污.”〖不念旧恶〗 成语典故: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论语·公冶长》〖表里如一〗 成语典故: 首尾周密,表里一体.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附会》行之以忠者,是事事要着实,故某集注云:‘以忠,则表里如一.’ 《朱子全书·论语》〖伯牛之疾〗 成语典故: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论语·雍也》〖百里之命〗 成语典故: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论语·泰伯》〖屏气不息〗 成语典故: 屏气似不息者. 春秋·鲁·孔丘《论语·乡党》〖不弃故旧〗 成语典故: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不求备于一人. 春秋·鲁·孔丘《论语·微子》〖屏气凝神〗 成语典故: 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论语·乡党》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庄子·达生》〖屏气敛息〗 成语典故: 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论语·乡党》臣邕怔营惭怖,屏气累息,不知所自投处. 汉·蔡邕《表贺录换误上章谢罪》〖博施济众〗 成语典故: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论语·雍也》〖屏声息气〗 成语典故: 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论语·乡党》〖饱食终日〗 成语典故: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成语典故: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春秋·鲁·孔丘《论语·阳货》〖不忘久要〗 成语典故: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春秋·鲁·孔丘《论语·宪问》〖博文约礼〗 成语典故: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论语·雍也》〖博学多识〗 成语典故: 只是圣人之所以圣,却不在博学多识,而在一以贯之. 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语》第45卷〖博学笃志〗 成语典故: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不相为谋〗 成语典故: 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卫灵公》〖不亦乐乎〗 成语典故: 有朋自远方来,。

4. 关于论语的四字成语

        〖哀而不伤〗 成语典故: 子曰:‘《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哀矜勿喜〗 成语典故: 如得其情,则哀矜勿喜. 《论语·子张》〖爱礼存羊〗 成语典故: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论语·八佾》〖安老怀少〗 成语典故: 子路曰:‘原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爱素好古〗 成语典故: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春秋·楚·李耳《老子》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春秋·鲁·孔丘《论语·述而》〖爱之欲其生〗 成语典故: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春秋·孔丘《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成语典故: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论语·颜渊》〖不安小成〗 成语典故: 据他之才,已自可仕,只是他不伏如此,又欲求进.……便是不安于小成也. 宋·朱熹《朱子全书·论语四》〖必不得已〗 成语典故: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论语·颜渊》〖半部论语〗 成语典故: 参见“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 成语典故: 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北辰星拱〗 成语典故: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不耻下问〗 成语典故: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不得其门而入〗 成语典故: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论语·子张》〖不得其死〗 成语典故: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春秋·鲁·孔丘《论语·先进》〖不悱不发〗 成语典故: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 成语典故: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卑宫菲食〗 成语典故: 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语出《论语·泰伯》〖不改其乐〗 成语典故: 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扰,回出不改其乐. 《论语·雍也》〖不患寡而患不均〗 成语典故: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论语·季氏》〖暴虎冯河〗 成语典故: 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诗经·小雅·小旻》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论语·述而》〖不惑之年〗 成语典故: 《论语·为政》有“四十而不惑”的说法.〖不教而杀〗 成语典故: 不教而杀谓之虐. 《论语·尧曰》〖不咎既往〗 成语典故: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论语·八佾》〖不堪其忧〗 成语典故: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春秋·鲁·孔丘《论语·雍也》〖不磷不缁〗 成语典故: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语出《论语·阳货》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言至坚者磨而不薄,至白者染之於涅而不黑.君子虽在浊乱,浊乱不能污.”〖不念旧恶〗 成语典故: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论语·公冶长》〖表里如一〗 成语典故: 首尾周密,表里一体.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附会》行之以忠者,是事事要着实,故某集注云:‘以忠,则表里如一.’ 《朱子全书·论语》〖伯牛之疾〗 成语典故: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论语·雍也》〖百里之命〗 成语典故: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论语·泰伯》〖屏气不息〗 成语典故: 屏气似不息者. 春秋·鲁·孔丘《论语·乡党》〖不弃故旧〗 成语典故: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不求备于一人. 春秋·鲁·孔丘《论语·微子》〖屏气凝神〗 成语典故: 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论语·乡党》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庄子·达生》〖屏气敛息〗 成语典故: 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论语·乡党》臣邕怔营惭怖,屏气累息,不知所自投处. 汉·蔡邕《表贺录换误上章谢罪》〖博施济众〗 成语典故: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论语·雍也》〖屏声息气〗 成语典故: 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论语·乡党》〖饱食终日〗 成语典故: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成语典故: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春秋·鲁·孔丘《论语·阳货》〖不忘久要〗 成语典故: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春秋·鲁·孔丘《论语·宪问》〖博文约礼〗 成语典故: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论语·雍也》〖博学多识〗 成语典故: 只是圣人之所以圣,却不在博学多识,而在一以贯之. 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语》第45卷〖博学笃志〗 成语典故: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不相为谋〗 成语典故: 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卫灵公》〖不亦乐乎〗 成语典故: 有朋自远方来,。

5. 关于论语的四字词语

        1 不亦乐乎 《学而》

        2 犯上作乱 《学而》

        3 一日三省 《学而》

        4 节用爱人 《学而》

        5 贤贤易色 《学而》

        6 和为贵 《学而》

        7 食无求饱 《学而》

        8 居无求安 《学而》

        9 安贫乐道 《学而》

        10巧言令色 《学而》

        11 告往知来 《学而》

        12 就正有道 《学而》

        13 贫而乐道 《学而》

        14 慎终追远 《学而》

        15温良恭俭让 《学而》

        16 小大由之 《学而》

        17 学而时习之 《学而》

        18 言而有信 《学而》

        19 从心所欲 《为政》

        20 当立之年 《为政》

6. 有关《论语》的四字成语及翻译

        1-1、学而时习之——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论语·学而》(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2、不亦乐乎——不是很高兴的吗?《论语·学而》(1·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3、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论语·学而》(1·2):“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4、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论语·学而》(1·3):“巧言令色,鲜矣仁!”

        1-5、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论语·学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6、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论语·学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7、入孝出悌入孝出弟——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论语·学而》(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汉·桓宽《盐铁论·授时》:“教之以德,齐之以礼, *** 徙义而从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

论语四字成语有哪些

       出自《论语》中的173个成语如下:

       1、论语乡党篇:侃侃而谈、鞠躬屏气、屏气凝神、适可而止、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先进》篇:三复斯言、不得其死、言必有中、登堂入室、过犹不及、理屈词穷、一日之长、春风沂水、沂水弦歌、沂水舞雩。

       2、论语颜渊篇: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恭而有礼、内省不疚、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片言折狱、成人之美、察言观色、一朝之忿、以文会友。《论语子路》篇:手足无措、名正言顺、一言兴邦、言必信,行必果、和而不同。

       3、论语学而篇:不亦乐乎、犯上作乱、巧言令色、一日三省、入孝出悌、行有余力、言而有信、贤贤易色、慎终追远、小大由之、贫而乐道、精益求精、告往知来。

       4、论语为政篇:众星拱北、一言蔽之、三十而立、不惑之年、知命之年、耳顺之年、从心所欲、犬马之养、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君子不器、周而不比、异端邪说、多闻阙疑、举直错枉、不知其可、见义勇为。

       5、论语八佾篇:是可忍,孰不可忍、杞宋无征、了如指掌、告朔饩羊、爱礼存羊、乐而不*、哀而不伤、成事不说、既往不咎、尽善尽美。《论语里仁》篇:里仁为美、造次颠沛、观过知仁、朝闻夕死、恶衣恶食、无适无莫、一以贯之、见贤思齐、游必有方、讷言敏行。

       6、论语公冶长篇:瑚琏之器、闻一知十、朽木难雕、朽木粪土、听其言而观其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善与人交、三思而行、愚不可及、斐然成章、不念旧恶、安老怀少、计过自讼。

       7、论语雍也篇:行不贰过、肥马轻裘、犁生骍角、迁怒于人、周急继乏、箪食瓢饮、不改其乐、不堪其忧、祝鮠之佞、敬而远之、文质彬彬、行不由径、先难后获、乐山乐水、博文约礼、从井救人、博施济众、立人达人。

       8、论语述而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一虎不河、暴虎冯河、死而无悔、临事而惧、执鞭随蹬、求仁得仁、饮水曲肱、乐以忘忧、生而知之、怪力乱神、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

       9、论语泰伯篇: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犯而不校、六尺之孤、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笃信好学、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10、论语子罕篇:斯文扫地、空空如也、仰之弥高、循循善诱、欲罢不能、韫椟而藏、待价而沽、逝者如斯、不舍昼夜、苗而不秀、秀而不实、后生可畏、年富力强、不忮不求。

《论语》中的成语及原文

       1. 论语四字成语有哪些

        〖哀而不伤〗 成语典故: 子曰:‘《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

        〖哀矜勿喜〗 成语典故: 如得其情,则哀矜勿喜. 《论语·子张》

        〖爱礼存羊〗 成语典故: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论语·八佾》

        〖安老怀少〗 成语典故: 子路曰:‘原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

        〖爱素好古〗 成语典故: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春秋·楚·李耳《老子》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春秋·鲁·孔丘《论语·述而》

       

        〖爱之欲其生〗 成语典故: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春秋·孔丘《论语·颜渊》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成语典故: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论语·颜渊》

        〖不安小成〗 成语典故: 据他之才,已自可仕,只是他不伏如此,又欲求进.……便是不安于小成也. 宋·朱熹《朱子全书·论语四》

        〖必不得已〗 成语典故: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论语·颜渊》

2. 论语中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成语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三十而立

        4、逝者如斯 5、不舍昼夜 6、三人行,必有我师

        7、择善而从 8、匹夫不可夺志

        中其他成语

        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一息尚存——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

        三十而立、不惑之年、随心所欲——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

        不愠,不亦君子乎?

        不耻下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鲜矣仁!

        言而有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众星拱月——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一言以蔽之——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见义勇为——见义不为,无勇也.

        是可忍孰不可忍——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既往不咎——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尽善尽美——尽美矣,又尽善也.

        朽木不可雕——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三思而行——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愚不可及——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文质彬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诲人不倦——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举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三月不知肉味——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善而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君子坦荡荡——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任重道远——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循循诱导——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后生可畏——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升堂入室——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过犹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内省不疚——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四海之内皆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察言观色——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名正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

        手足无措——刑罚不中, *** 无所措手足.

        一言兴邦——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欲速则不达——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杀身成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道不同不相为谋——道不同,不相为谋.

        分崩离析——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祸起萧墙——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血气方刚——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杀鸡焉用牛刀——割鸡焉用牛刀?

        色厉内荏——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道听途说——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患得患失——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心安理得——则心安而德全矣.

        文过饰非——小人之过也必文.

        老而不死——老而不死,是为贼也!

        待价而沽——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3. 论语六则中的四字成语.

        第一则:为人处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第二则:为人处事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第三则:学习方法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第四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第五则:学习态度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第六则:学习态度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第七则:学习态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编辑本段]第八则:怎样做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第九则:怎样做人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第十则:怎样做人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4. 关于论语的四字词语

        1 不亦乐乎 《学而》

        2 犯上作乱 《学而》

        3 一日三省 《学而》

        4 节用爱人 《学而》

        5 贤贤易色 《学而》

        6 和为贵 《学而》

        7 食无求饱 《学而》

        8 居无求安 《学而》

        9 安贫乐道 《学而》

        10巧言令色 《学而》

        11 告往知来 《学而》

        12 就正有道 《学而》

        13 贫而乐道 《学而》

        14 慎终追远 《学而》

        15温良恭俭让 《学而》

        16 小大由之 《学而》

        17 学而时习之 《学而》

        18 言而有信 《学而》

        19 从心所欲 《为政》

        20 当立之年 《为政》

5. 论语中的四字词语

        .《论语》首创的成语。

        《论语》首创的成语,指后世沿用《论语》原书文字,保留原有语法结构而形成的成语。 (1)不亦乐乎 出自《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周而不比 出自《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每事问 出自《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 (4)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陈力就列《论语·季氏》:“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7)成人之美《论语·颜渊》:“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8)恶衣恶食《论语·里仁》:“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9)苗而不秀《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这类成语,几乎每篇都有。如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犯而不校(《泰伯》)、空空如也(《子罕》)、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乡党》),这类成语占《论语》成语的很大部分,是《论语》成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出自《论语》的成语。出自《论语》的成语,指来源于《论语》,但又经后人加工、提炼而形成的成语。

        据考察分析,后人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形成这类成语。 (1)选取原句中最能概括全句或全段意义的成分组成成语。

        如:众星拱辰 出自《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拱”古作“共”)安老怀少 出自《公冶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2)将原句中的虚字和不影响意义的实字删减而成的成语。如:节用爱人 出自《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举直错枉 出自《为政》:“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 *** 服;举枉错诸直, *** 不服。’ (3)在原句词语的基础上增加适当的字而构成成语。

        如:异端邪说 出自《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在“异端”后加“邪说”。

        中庸之道 出自《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在“中庸”后加“之道”。 (4)将原型成语(即首创成语)中的字更换形成另一成语。

        如:随心所欲 出自《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将“从”换作“随”。

        有始有终 出自《子张》:“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将“卒”换作“终”。 (5)将原文中否定意义的词句改为肯定意义构成成语。

        如:见义勇为 出自《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改“无勇”为“勇”,“不为”为“为”。

        周急继乏 出自《雍也》:“若不周急不继富”。改“不继富”为“继乏”。

6. 关于论语的四字词语

        1 不亦乐乎 《学而》 2 犯上作乱 《学而》 3 一日三省 《学而》 4 节用爱人 《学而》 5 贤贤易色 《学而》 6 和为贵 《学而》 7 食无求饱 《学而》 8 居无求安 《学而》 9 安贫乐道 《学而》 10巧言令色 《学而》 11 告往知来 《学而》 12 就正有道 《学而》 13 贫而乐道 《学而》 14 慎终追远 《学而》 15温良恭俭让 《学而》 16 小大由之 《学而》 17 学而时习之 《学而》 18 言而有信 《学而》 19 从心所欲 《为政》 20 当立之年 《为政》。

《礼记》中的这些成语你都知道吗?

       (1) 犯上作乱:“不好犯上,而好作乱,未之有也。”(《学尔篇》)释: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2) 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鲜矣仁!”(《学尔篇》)释: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3) 言而有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学尔篇》)释: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

       (4) 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为政篇》)释: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

       (5) 知之为知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篇》)释: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 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八佾篇》)释: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

       (7) 既往不咎:“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八佾篇》)释:已经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8) 尽善尽美:“尽善矣,又尽美也。” (《八佾篇》)释:美极了,而且好极了。

       (9) 见贤思齐:“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篇》)释: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10) 文质彬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篇》)释: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

       (11) 敬而远之:“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雍也篇》)释:严肃地对待鬼神,但并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说是聪明了。

       (12) 举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篇》)释: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13) 暴虎冯河:“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述而篇》)释: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去渡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

       (14) 三月不知肉味:“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述而篇》)释:孔子在齐国听到韶的乐章,很长时间尝不出肉味。

       (15) 乐在其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述而篇》)释: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臂做枕头,也有着乐趣。

       (16) 择善而从:“多闻,择善而从。” (《述而篇》)释:多多地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

       (17) 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篇》)释: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负担沉重,路程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不也沉重吗?到死方休,不也遥远吗?

       (18) 空空如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子罕篇》)释:有一个庄稼汉问我,我本是一点也不知道的。

       (19) 循循善诱:“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子罕篇》)释: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有用一定的礼节来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

       (20) 后生可畏:“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子罕篇》)释: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断定他的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

       (21) 升堂入室:“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先进篇》)释:由么,学问已经不错了,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

       (22) 过犹不及:“子曰:‘过犹不及。’” (《先进篇》)释:孔子道:“过分和赶不上都不好。”

       (23) 四海之内皆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颜渊篇》)释:天下之大,到处都是好兄弟——君子又何必着急没有好兄弟呢?

       (24) 成人之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颜渊篇》)释: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25) 察言观色:“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颜渊篇》)释:怎样才是达呢?品质正直,遇事讲理,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观察别人的颜色,从思想上愿意对别人退让。

       (26) 言必信,行必果:“言必信,行必果。” (《子路篇》)释:言语一定要信实,行为一定要坚决。

       (27) 怨天尤人:“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宪问篇》)释:不怨恨天,不责备人,学习一些平常的知识,却透彻了解很高的道理。

       (28) 一以贯之:“非也,予一以贯之。” (《卫灵公篇》)释:不是的,我有一个基本观念来贯串它。

       (29) 杀身成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篇》)释:志士仁人,不贪生怕死因而损害仁德,只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

       (30)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卫灵公篇》)释:孔子说:“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31) 言不及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卫灵公篇》)释:同大家整天在一块,不说一句有道理的话,只喜欢买弄小聪明,这种人真难教导。

       (32) 因人废言:“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卫灵公篇》)释:君子不因为人家一句话(说得好)便提拔他,不因为他是坏人而鄙弃他的好话。

       (33) 当仁不让:“当仁,不让于师。” (《卫灵公篇》)释:面临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34) 性相近,习相远:“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阳货篇》)释:人性情本相近,因为习染不同,便相距悬远。

       (35) 杀鸡焉用宰牛刀:“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阳货篇》)释:孔子微微笑着,说道:“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

       (36) 色厉内荏:“色厉而内荏,譬如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阳货篇》)释:颜色严厉,内心怯懦,若用坏人作比喻,怕像个挖洞跳墙的小偷罢!

       (37) 道听途说:“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阳货篇》)释:听到道路传言就四处传播,这是应该革除的作风。

       (38) 患得患失:“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阳货篇》)释:当他没有得到职位的时候,生怕得不着。已经得着了,又怕失去。

       (39)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阳货篇》)释:整天吃饱了饭,什么事也不做,不行的呀!

       (40)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张篇》)释: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

论语十二则中的成语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礼记》中的成语,欢迎阅读与收藏。

        半途而废

        语出《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涂:同“途”。意思是半路停下来再前进,比喻事情还没有完成就停止下来。《论语·雍也篇》:“中道而废”一语,与此同义。

        博闻强识

        语出《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识:记,也作“志”。指的是见闻广博,记忆力强。《荀子·解蔽》:“传曰:析辞而为察,言物而为辨,君子贱之;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此之谓也,为之无益于成也。”

        孤陋寡闻

        语出《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指的'是学识浅陋贫乏,见闻陕隘闭塞。晋·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叙》:“年十六,始读《孝经》《论语》《诗》《易》,贫乏无以远寻师友,孤陋寡闻,明浅思短,大义多所不通”。

        教学相长

        语出《礼记·学记》:“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指通过教授、学习,学生获得进步,教师也得到提高,教和学相互促进。

        嗟来之食

        语出《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磋,来食!’(饿者)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嗟:招呼声,相当于“喂”。后来用嗟来之食,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

        特立独行

        《礼记·儒行》:“儒有澡身浴德,世治不轻,世乱不沮,同弗与,异弗非也,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指立身和行事不同于流俗,形容情操高尚,志趣纯正,不随波逐流。宋·释惠洪《石门文字禅·二一·五慈观阁记》:“古之仁人,将有为于也,必特立独行,自行其志”。

        温柔敦厚

        《礼记·经解》:“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唐·孔颖达疏:“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情性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指温和柔顺,诚恳宽厚,多形容诗文的特点,后也用来形容人的气质。宋·杨时《龟山集·二·荆州所闻》:“为文要有温柔敦厚之气。”

        先人后己

        《礼记·坊记》:“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指先为别人着想,然后才想到自己。《三国志·许靖传》:“自流宕以来,与群士相随,每有患急,常先人后己,与九族中外同其饥寒”。

        心不在焉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昧”。指思想不集中。唐·李翱《答韩侍郎书》:“如离娄与瞽夫偕行而同坠沟中,或以无目不见坑而坠,或以心不在行忧思之病而坠,所以坠则殊,其所以为坠则同也。天下皆离娄也,如瞽者鲜矣,则其坠者离娄也,心不在焉故也”。

       论语十二则中的成语如下:

       三十而立、温故知新、不亦乐乎、不舍昼夜、择善而从、匹夫不可夺志、逝者如斯、不惑之年、不耻下问、随心所欲、从心所欲、三人行必有我师、三省吾身、一箪一瓢、乐在其中、博学笃志、一息尚存、众星拱月、言而有信、尽善尽美、巧言令色、既往不咎、见义勇为、巧言令色、既往不咎、见义勇为。

一、《论语》

       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成书于战国初期,相传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论语》以记言为主,故称语,论为编纂,语为语录,《论语》即为由语录而编纂组合成的言语集合,其中也有讲述孔子生活片段的记录,主要反映孔子的思想。

       全文共有二十章,依次分别为: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公冶长第五、雍也第六、述而第七、泰伯第八、子罕第九、乡党第十、先进第十一、颜渊第十二、子路第十三、宪问第十四、卫灵公第十五、季氏第十六、阳货第十七、微子第十八、子张第十九、尧曰第二十(其顺序不可改变)。

二、《论语》的中心人物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这一年冬天,孔子的儿子孔鲤去世。

       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孔子70岁,称自己这时候随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规矩。这一年,孔子最爱的弟子颜回先他而死,孔子十分悲伤,感慨到昔日曾跟随自己从陈国到蔡国去的学生,此时却都不在身边受教了。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天,西狩获麟。孔子认为这不是好征兆,说吾道穷矣。

       于是停止修《春秋》。同年六月,齐国陈恒弑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三天,见鲁哀公,请求鲁国出兵讨伐陈恒,没有得到支持。又向季孙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

       好了,今天关于“雍也中的成语”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雍也中的成语”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