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用法大全 成语用法大全
成语故事的名字大全及解释_成语故事的名字大全及解释图片
ysladmin 2024-06-20 人已围观
简介成语故事的名字大全及解释_成语故事的名字大全及解释图片 非常感谢大家对成语故事的名字大全及解释问题集合的贡献。我会努力给出简明扼要的回答,并根据需要提供一些具体实例来支持我的观点,希望这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路。1.������µ��
非常感谢大家对成语故事的名字大全及解释问题集合的贡献。我会努力给出简明扼要的回答,并根据需要提供一些具体实例来支持我的观点,希望这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路。
1.������µ����ִ�ȫ������
2.关于阅读四字成语故事?
3.三个古代教子有方的成语故事名字
4.古代名人成语故事摘录
5.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
������µ����ִ�ȫ������
1、天道酬谢
没有人能只依靠天分成功。上帝给予了天分,勤奋将天分变为天才。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复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先生却成为毛泽东主席都钦佩的人:“近代最有大本夫源的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那贼的记忆力真好,听过几遍的文章都能背下来,而且很勇敢,见别人不睡觉居然可以跳出来“大怒”,教训曾先生之后,还要背书,扬长而去。但是遗憾的是,他名不见经传,曾先生后来启用了一大批人才,按说这位贼人与曾先生有一面之交,大可去施展一二,可惜,他的天赋没有加上勤奋,变得不知所终。
“天道酬勤”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上天偏爱于勤奋的人们,付出的努力一定会有所回报,也说明了机遇和灵感往往只光顾有准备的头脑,只垂青于孜孜以求的勤勉者。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指古今中外所称道的多劳多得。
出处:出自 《论语》 的“天道”即“天意”“酬”即酬谢、厚报的意思“勤”即勤奋、敬业的意思,就是说“天意厚报那些勤劳、勤奋的人”。
2、后来居上
汲黯是西汉武帝时代人,以刚直正义、敢讲真话而受人尊重。他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节,讲求实效。虽然表面上不那么轰轰烈烈,却能把一个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因此,朝廷把他从东海太守调到朝廷当主爵都尉——一种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职。
有一次,汉武帝说要实行儒家的仁义之政,为老百姓办好事了。没等皇帝把话说完,汲黯就说:“陛下内心里那么贪婪多欲,表面上却要装得实行仁政,这是何苦呢?”一句话把皇帝噎了回去。汉武帝登时脸色大变,宣布罢朝,满朝文武都为汲黯捏着一把汗,担心他会因此招来大祸。武帝回到宫里以后,对身边的人说,汲黯这个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从此以后,汲黯的官职再也没有提升。他当主爵都尉的时候,公孙弘、张汤都还是不起眼的小官,后来,他们一个劲儿住上升,公孙弘当上了丞相,张汤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还蹲在原地没动窝。有一天,汲黯对武帝说,陛下使用群臣,跟码劈柴一样,是“后来者居上”啊!汉武帝当然听得出这是发牢骚。于是,转脸对臣下们说:“人真是不能不学习啊!你们听汲黯说话,越来越离谱了!”
成语出自 《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3、囫囵吞枣
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
4、事半功倍
战国时期,孟子问公孙丑如何看待统一中国,他说周文王施行仁政,使国家富强而最终消灭昏庸残暴的商纣王。现在拥有万辆兵车泱泱大国的齐国,如果能施行仁政,老百姓就会安居乐业,外面的人会来归顺,只做一半的事收到成倍的效果。
5、手不释卷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孙权列举自己及前人的例子,如“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谓老而好学。”吕蒙深受感动,从此发愤学习,学问提高很快。
6、亡羊补牢
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7、弄巧成拙
北宋时期,有位画家,叫孙知微。专擅长人物画,一次,他受成都寿宁寺的委托,画一幅《九耀星君图》。他用心将图用笔勾好,人物栩栩如生,衣带飘飘,宛然仙姿,只剩下着色最后一道工序。恰好此时有朋友请去他饮酒,他放下笔,将画仔细看了好一会,觉得还算满意,便对弟子们说:“这幅画的线条我已全部画好,只剩下着色,你们须小心些,不要着错了颜色,我去朋友家有事,回来时,希望你们画好。”
孙知微走后,弟子们围住画,反复观看老师用笔的技巧和总体构图的高妙,互相交流心得。
有人说:“你看那水暖星君的神态多么逼真,长髯飘洒,不怒而威。”
还有的说:“菩萨脚下的祥云综绕,真正的神姿仙态,让人肃然起敬。”
其中有一个叫童仁益的弟子,平时专门卖弄小聪明,喜欢哗众取宠,只有他一个人装模作样地一言不发。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说话,莫非这幅画有什么缺欠?”
童仁益故作高深地说:“水暖星君身边的童子神态很传神,只是他手中的水晶瓶好像少了点东西。”
众弟子说:“没发现少什么呀。”
童仁益说:“老师每次画瓶子,总要在瓶中画一枝鲜花,可这次却没有。也许是急于出门,来不及画好,我们还是画好了再着色吧。”
童仁益说着,用心在瓶口画了一枝艳丽的红莲花。
孙知微从朋友家回来,发现童子手中的瓶子生出一朵莲花,又气又笑地说:“这是谁干的蠢事,若仅仅是画蛇添足倒还罢了,这简直是弄巧成拙嘛。童子手中的瓶子,是水暖星君用来降服水怪的镇妖瓶,你们给添上莲花,把宝瓶变成了普通装花的瓶,岂不成了天大笑话。”说着,把画撕个粉碎。众弟子看着童仁益,默默低头不语。
8、雪中送炭
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范成大一生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深受人们的喜爱,晚年退居故乡石湖,自号石湖居士,他著作被编为《石湖居士诗集》,其中有一首《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9、南柯一梦
隋末唐初的时候,有个叫淳于尊的人,家住在广陵。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树影婆婆,晚风习习,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
淳于尊过生日的那天,亲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贪了几杯。夜晚,亲友散尽,他一个人带着几分酒意坐在槐树下歇凉,醉眼膝俄,不觉沉沉睡去。
梦中,他到了大槐安国,正赶上京城会试,他报名入场,三场结束,诗文写得十分顺手,发榜时,他高中了第一名。紧接着殿试,皇帝着浮于弊生得一表人才,举止惆院,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许配给他为妻,状元公成了驸马郎,一时成了京城的美谈。
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满。淳于尊被皇帝派往南河郡任太守,一呆就是20年。淳于尊在太守任内经常巡行各县,使属下各县的县令不敢胡作非为,很受当地百姓的称赞。皇帝几次想把淳于尊调回京城升迁,当地百姓听说淳于太守离任,纷纷拦住马头,进行挽留。淳于尊为百姓的爱戴所感动,只好留下来,并上表向皇帝说明情况。皇帝欣赏淳于尊的政绩,赏给他不少金银珠宝,以示奖励。有一年,敌兵入侵,大槐安国的将军率军迎敌,几次都被敌兵打得溃不成军。败报传到京城,皇帝震动,急忙召集文武群臣商议对策。大臣们听说前线军事屡屡失利,敌兵逼近京城,凶猛异常,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你看我,我看你,都束手无策。
皇帝看了大臣的样子,非常生气地说:“你们平田养尊处优,享尽荣华,朝中一旦有事,你们都成了没嘴的葫芦,胆小怯阵,一句话都不说,要你们何用?”
宰相立刻向皇帝推荐淳于尊。皇帝立即下令,让淳于尊统率全国精锐与敌军决战。
淳于尊接到圣旨,不敢耽搁,立即统兵出征。可怜他对兵法一无所知,与敌兵刚一接触,立刻一败涂地,手下兵马被杀得丢盔解甲,东逃西散,淳于尊差点被俘。皇帝震怒,把淳于尊撤掉职务,遣送回家。淳于尊气得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但见月上枝头,繁星闪烁。此时他才知道,所谓南河郡,不过是槐树最南边的一枝树干而已。
10、奋不顾身
李陵,字少卿,是汉武帝时的著名大将,很受汉武帝信用,任命他为骑都尉,率军抵御匈奴的入侵。李陵擅长骑射,又懂得兵法,当时很得朝廷信任。
不料,李陵在和匈奴的战斗中,由于寡不敌从,无奈投降了匈奴。听说李陵投降,汉武帝很是生气,认为李陵辱没了自己对他的信任,朝中大臣也都纷纷指责李陵没有骨气。
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不这样认为,他说:“我和李陵一向没什么交情,但我见他为人很讲义气,孝顺父母,友爱兵士。他常常想奋不顾身地解救国家的灾难,所以,我认为李陵这次在领兵不到五千的情况下,与数万名敌兵对阵,最后由于伤亡惨重,弹尽粮绝,归路被切断,才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的。而且我还认为,他这次投降,并非贪生,而是想等待以后有利的时机再来报答国家。”
司马迁说得在情在理,但汉武帝却认为他是替李陵辩护,是非不分,将他关进了监狱,施行“腐刑”。
以后,汉武帝还杀了李陵全家。李陵知道后很是痛心,于是在匈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未能实现他奋不顾身、为国捐躯的愿望。
成语解释:“奋不顾身”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奋勇向前,不顾个人安危。
成语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司马迁传》,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11、名落孙山
在我国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他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于说笑话,所以附近的人就给他取了一个“滑稽才子”的绰号。 有一次,他和一个同乡的儿子一同到京城,去参加举人的考试。 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能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他一起去的那位同乡的儿子,却没有考上。 不久,孙山先回到家里,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孙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隐瞒,于是,就随口念出两句不成诗的诗句来: “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举人。他这首诗全部的意思是说: “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 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投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叫做“名落孙山”。
12、后生可畏
元朝的大臣彻里帖木耳,处理公务精明干练,善于决断。有一年他在浙江任职,正好逢上省城举行科举考试。他目睹了这场考试,从官府到考生都花费了许多钱财,并且免不了有营私舞弊的情况。他暗暗下了决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权,一定要促使朝廷废除这种制度。后来,他升任相当于副宰相的中书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顺帝,请求废除科举制度。中国科举制度隋唐以来已实行了七百多年,要废除它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大师伯颜表示支持,但反对的很多。有位御史坚决反对废除科举制度,他请求顺帝治彻里帖木耳的罪。不料顺帝虽然很昏庸,但对废除科举制度倒是赞成的。因此不仅不支持那位御史,反而把他贬到外地去当官。不久,他命人起草了废除科举制度的诏书,准备颁发下去。书还未下达,地位略低于平章的参政许有王,又出来反对废除科举制度。他对伯颜说:“如果废除科举考试制度,世上有才能的人都会怨恨的。”伯颜针锋相对地说:“如果继续实行科举考试制度,世上贪赃枉法的人还要多。”许有王反驳说:“没有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的时候,贪赃枉法的人也不是很多吗?”伯颜讽刺他说:“我看中举的人中有用之材太少,只有你参政一个人可以任用!”许有王不服气,举出许多当时中举的高官来反驳伯额。伯颜当然不会改变自己的观点,于是两人争论得非常激烈。第二天,满朝文武被召到祟天门听读皇帝下达的废除科举制席的诏书,许有王还特地被侮辱性地通知在班首听读。看来,皇帝特意要让这个反对者将诏书听得明白些。许有王心里非常不愿意,但又惧怕得罪皇帝遭到祸害,只好勉强跪在百官前列听读诏书。听读完诏书后,百官纷纷回府,许有王满脸不高兴地低头走路。有个名叫普化的御史特地走到他边上,凑着他的耳朵冷嘲热讽他说:“参政,你这下成为过河拆桥的人啦。这话的意思是,你许参政是靠科举当官的,现在宣读皇上关于废除科举制度诏书,你跪在最前面,似乎是废除科举制度的领头人,就像一个人过了桥后就把桥拆掉一样。许有王听了又羞又恨,加快步伐离开。之后他借口有病,再也不上朝了。
13、老马识途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成语出处《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xi)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成语释义“途”路。老马认识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14、力不从心
东汉时,班超受明帝派遣,率领几十个人现使西域,屡建奇功。然而,班超在古西域经过了27个年头,年事已高,身体衰弱,思家心切,于是就写了封信,叫他的儿子捎至汉朝,请求和帝刘肇把他调回。此信未见反应。他的妹妹班昭又上书皇帝,申明哥哥的意思。
信中有这样的几句话:“班超和他同去西域的人中,年龄最大,现在已过花甲之年,体弱多病,头发已白,两手不遂,耳朵不灵,眼睛不亮,扶着手杖才能走路……如果有淬不及防的事件发生,班超的气力,不能顺从心里的意愿了,这样,对上会损害国家的长治之功,对下会毁坏忠臣好不容易取得的成果,实在令人痛心呀!”
和帝刘肇被深深地感动了,马上传旨调班超回汉。班超回到洛阳不到一个月,就因胸胁病加重而支世,终年71岁。
成语出处: 《后汉书·班超传》如有卒暴,超之气力,不能从心
成语释义: 比喻力量不够,无法实现愿望。
15、取长补短
战国时期,滕文公从楚国路经宋国时会见孟子,孟子给他讲一些人性本是善良的道理,勉励他要以尧舜之道治理天下,还要他截长补短,发挥地区优势,以仁政来治理天下,滕国可以成为一个强国。滕文公听了孟子的言论未置可否,只是微笑应付。
关于阅读四字成语故事?
吴下阿蒙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2江郎才尽江郎:指南朝江淹。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诗文无佳句。比喻才情减退。
事后诸葛亮比喻事后自称有先见之明的人。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请经过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个好办法来。 5伯乐相马伯乐:相传为秦穆公时的人,姓孙名阳,善相马。指个人或集体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再作冯妇再作:重做;冯妇:人名。比喻再干旧行业。
毛遂自荐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8周郎顾曲原指周瑜业于音乐。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成也萧何败萧何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名落孙山名字落在榜末孙山的后面。指考试或选拔没有录取。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当。
东施效颦效:仿效;颦:皱眉头。比喻胡乱模仿,效果极坏。
大禹治水禹:三皇五帝时中原的领袖。大禹治理水患为百姓谋福。
叶公好龙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阮囊羞涩阮囊:晋代阮孚的钱袋;羞涩:难为情。比喻经济困难。
萧行范篆南朝宋羊欣的隶书见重一时,萧思话、范晔同师羊欣而小叛,萧善行草,范精小篆,后世并称为“萧行范篆”。
管鲍之交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20伯乐一顾比喻受人知遇赏识。
班马文章汉代史学家司马迁与班固的并称。泛指可与班固、司马迁相比美的文章。 22郊寒岛瘦本指孟郊、贾岛简啬孤峭的诗歌风格。后用以形容诗文类似的意境。
陆海潘江陆:晋朝陆机;潘:晋朝潘岳。陆机的文才如大海,潘岳的文才如长江。比喻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
萧规曹随萧何创立了规章制度,死后,曹参做了宰相,仍照着实行。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规办事
灌夫骂坐灌夫:西汉中将,用以指人借酒发泄心中的不满。
张敞画眉张敞:汉时平阳人,宣帝时为京兆尹。张敞替妻子画眉毛。旧时比喻夫妻感情好。
韩康卖药 隐士逃名避世。指卖药。
羊续悬鱼羊续,汉时官吏。羊续把生鱼悬于庭。形容为官清廉,拒受贿赂。
季孙之忧季孙:鲁国大夫;忧:忧患。指内部的忧患。
季布一诺季布:人名,很讲信用,从不食言。季布的承诺。比喻极有信用,不食言。
伯玉知非伯玉:蘧瑗,字伯玉,春秋时卫国人;非:不对。比喻知道以前不对。
房谋杜断指唐太宗时,名相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两人同心济谋,传为美谈。
马工枚速工:工巧;速:速度快。原指枚皋文章写得多,司马相如文章写得工。后用于称赞各有长处。
环肥燕瘦环:杨玉环,燕:赵飞燕,形容女子形态不同,各有各好看的地方。也借喻艺术作品风格不同,而各有所长。
东施效颦 吴越春秋时,美女西施因病捧心皱眉更显娇弱之美,其邻村之丑女东施也故意模仿,结果更显其丑,留下胡乱模仿、适得其反的千古笑柄。
东山再起 东晋谢安隐居东山,朝命屡征不出,后出山担任桓宣武司马。后多以“东山再起”比喻失败后再次得势。
周郎顾曲 周瑜精于音乐,酒酣时尚能听出音乐中的差错,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据说私下倾心于周郎的乐女常常故意弹错曲子,以引得周瑜回头。后也用“周郎顾曲”指欣赏音乐。 阮囊羞涩 晋人阮孚手持一黑色袋囊游会稽,别人问他里面装的什么,他回答说:“但有一钱看囊,恐其羞涩。”后以此成语称自己贫困。
塞翁失马 《淮南子》上说,塞翁失马,不以为祸,果然丢失的马带回另一匹马。比喻坏事可能变为好事,常与“安(焉)知非福”连用。
灌夫骂坐 西汉中将灌夫,好任侠使酒,因酒宴骂坐,指侮丞相田,被劾族诛,后以“灌夫骂坐”形容为人鲠直敢言。
轮扁斫轮 语出《庄子》。轮是职业,造车的;扁是人名。此人斫轮徐疾皆能得心应手。后因以比喻高手技艺高超。
买臣覆水 汉人朱买臣贫贱时,其妻弃之而去。后买臣做了会稽太守,妻子请求复归,朱买臣泼水于地,以示旧情难圆。现比喻事成定局,无法挽回。
伯俞泣杖 据《说苑》记载,伯俞极孝,因有过而受母亲责打,觉得母亲力气渐小,打得不疼,因此而哭。后成为事亲至孝的典故。
张敞画眉 汉人张敞,宣帝时为京兆尹,常替妻子画眉。后以借代夫妻情笃。
祖逖之誓 晋元帝时藩王争权,晋室大乱元帝让祖逖平定内乱。祖逖过江时于中流击楫发誓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借指坚定的誓言。
祖生之鞭 晋刘琨与祖逖为友,听说祖被任用,便写信给亲友说:我常常枕戈待旦,誓歼敌虏,总担心祖生“先著吾鞭”。后用以借指奋勉争先或先占一着。
祖龙一炬 祖龙即秦始皇,曾下令焚书坑儒。“祖龙一炬”指焚书一事,后也借指类似的做法。
郦寄卖友 汉人郦寄与吕禄友善。吕后崩,大臣谋诛吕时,吕禄为将军,在北军中。太尉周勃不得入,劫持郦寄的父亲郦商,迫使郦寄骗吕禄出游,周勃得据北军、诛吕禄。时天下称“郦寄卖友”。后借指出卖朋友的卑鄙行为。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庆父是春秋时鲁庄公的弟弟。庄公死后,庆父为篡权先后杀死两位继嗣国君,造成鲁国不安。当时大夫仲孙归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后用以比喻首恶不除,祸乱不止。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楚汉相争时,韩信能得刘邦重用,赖萧何力荐。后来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吕后欲召韩信除之,担心他不上当,便让萧何将韩骗来诛杀了。后以此八字谓事情的成败或好坏都由于同一个人。
此外,还有王祥卧冰、老莱娱亲、周公吐哺、气杀钟馗、子虚乌有、愚公移山、精卫填海、醉翁之意、刻画无盐、唐突西施、马工枚速、生张熟魏、墨守成规、班门弄斧、郊寒岛瘦、庖丁解牛,等等。篇幅所限,不再赘举。
再作冯妇:冯妇是男的,古代的勇士,善打虎。据说他多年不打虎了,后来见人聚集打虎,又去插手。
向平之愿 向平愿了:向平是刘秀的朋友,刘秀让他当官,他不干,说自己唯一的愿望是儿女成人,婚事如意,心愿一了,就去云游四海。 伯道无儿:旧时叹别人无子之语。
伯玉知非:蘧瑗,字伯玉,春秋时卫国人;非:不对。比喻知道以前不对。
季布一诺 据《史记》载,汉人季布重诺守信,以至楚人有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后用以指极有信用的承诺。
季常之惧 据《容斋三笔》载,宋人陈?字季常,自称龙丘先生,喜蓄声妓,然其妻柳氏绝凶妒,苏轼有诗嘲之曰:“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师(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河东师子指柳氏。后因称“惧内”(怕老婆)为“季常癖”或“季常之惧”。
季孙之忧 语出《论语?季氏》。季氏将讨伐附庸国颛臾,孔子得知后,对主谋者子路等人说,我担心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鲁君)。后以“萧墙之祸”或“季孙之忧”借指隐存于内部的灾祸。
毛遂自荐 毛遂为战国时赵国平原君的门客,十九年未得重用,后自荐随行参与赵楚结盟,立了大功,留下了敢于自荐的佳话。
叶公好龙 据《新序》,叶公子高好龙,处处画上龙。等真龙出现时,却惊慌异常,连忙逃走了。后成为“假喜欢”的代称。
庄周梦蝶 战国庄周在梦中变为蝴蝶,物我难分。后比喻人生变幻无常或物我两忘。
羊续悬鱼 东汉人羊续为官清廉,手下有个府丞送活鱼给他,他收下挂在庭院中。府丞又献鱼,羊续就拿出所悬挂的鱼给他看,以杜绝其意。后用此成语形容为官清廉,拒收贿赂。
韩康卖药 后汉人韩康,字伯休,三十多年卖药从不二价。时有一女子,不认识他,见他卖药不肯让价,便怒曰:“公是韩伯休耶?乃不二价乎?”韩康听后慨叹道:“我本欲避名,今女子皆知有我,何用药为?”于是隐居到霸陵山中,任朝廷怎么征召也不再出山。后以借指医者隐居。
韩寿偷香 晋韩寿与大臣贾充之女贾午奸通,贾午把晋武帝赏赐给自己的奇香偷赠韩寿。后用以借代男女暗中通情。也说成“韩寿分香”。
管宁割席 《世说新语》载,管宁、华歆一同在园中锄菜,忽见地下有块金子。管宁挥锄如常,视同瓦石;华歆拾起来扔掉。又有一次,二人正同席读书,有人乘轩冕过门,管读书如故,华歆放下书出门观看。于是管宁与之割席分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后用以指绝交。
潘鬓成霜 晋人潘岳《秋兴赋并序》说自己三十二岁上头上开始出现黑白“二毛”。后以这一成语作为中年鬓发初白的代称。
漂母进饭 韩信落魄时,一个漂洗衣服的女人(漂母)见他饥饿,停下漂衣十天供饭给他吃。韩信表示日后必有重报,漂母闻言大怒。后以此成语表示施恩不图报。
伯乐一顾 秦穆公时的孙阳善相马,时人以掌管天马的星名伯乐来称呼他。凡伯乐相中的马价格很高,甚至伯乐看一眼也身价陡增。后以“伯乐一顾”借指受到名人重视而身价高。
伯道无儿 晋人邓修,字伯道,一次避战乱,在危难关头舍弃儿子,保全了侄儿,后终无子。时人叹息说:“天道无知,使邓伯道无儿。”后称人无子为“伯道无儿”或“伯道之忧”。
徐娘半老 据《南史》载,元帝妃子徐昭佩与元帝左右及季江等人*通。季江常慨叹:“徐娘虽老犹尚多情。”后以指女子虽到中年风韵犹存,语含轻薄。
文君新寡 汉代临邛富商卓王孙之女卓文君新寡,看上了一代才子司马相如,便相约私奔。后常以“文君新(早、初)寡”用作年轻女子丧夫寡居的代称。
江郎才尽 南朝文学家江淹少有文名,晚岁文思渐衰。据传是因为写诗的“五色笔”被郭璞于梦中收去。后以此成语借代才思减退。
再作冯妇 春秋晋国人冯妇善搏虎,后修善不再杀生。有一次,在野外遇见众人追赶一只老虎,老虎负山隅而踞,众莫敢前。冯妇忍不住攘臂下车趋虎。后以此典故比喻重操旧业。
名落孙山 吴人孙山为人幽默,与乡人子去外郡赴考。孙山列于榜末,乡人子落榜。乡人询问儿子的情况,孙山拐弯抹角地说“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后以名落孙山借试不中。
吴下阿蒙 吴人吕蒙原来只懂用兵打仗,后勤奋读书,“学识英博”,鲁肃对此慨叹道:“?非复吴下阿蒙。”后以“吴下阿蒙”代指学识浅陋的人。
祁奚之举 春秋晋国人祁奚,退休时君主问继位人,他推荐了仇人解狐,解狐未及上任就死了,他又推荐了儿子祁午,留下了“外举不隐(避)仇,内举不隐(避)子(亲)”的佳话。成语指不避亲仇的公正举荐。
三个古代教子有方的成语故事名字
1. 成语故事的四字成语大全塞翁失马、老马识途、马革裹尸、伯乐相马、鹬蚌相争、守株待兔、画蛇添足、羽扇纶巾、锦囊妙计、舌战群儒、干干净净、弯弯曲曲、雪中送炭、一叶障目、指手画脚、取长补短、嫦娥奔月、四海为家、管中窥豹、拔苗助长、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垂头丧气、光彩夺目、金碧辉煌、千里迢迢
塞翁失马的成语故事:
古时候,在我国北方的边城住着一位老人,大家都喜欢叫他“塞翁”. 塞翁饲养了一匹壮马.一天,马走失了,邻居们都来宽慰他.他笑着说:“怎么知道这不是福呢?”几个月后,走失的马回来了,身后还跟着一匹好马!邻居们都来祝贺.塞翁说:“怎么知道不能成为祸呢?”果然,他的儿子骑马时跌断了一条腿.邻居们又来劝慰他.塞翁说:“怎么知道这不是福呢?”一年后,打仗了.村里的青年人都被强征入伍,十个有九个死在战场上.只有他跛脚的儿子留在了家里,保住了一条命.
2.老马识途的成语故事: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 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
3.马革裹尸成语故事:
东汉时,有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叫马援,扶风茂陵人(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字文渊.有一次,马援在外作战凯旋回京,许多人前来欢迎慰劳.在这些欢迎的人中间,有一个叫孟冀的,也随同众人向马援道贺.马援说:“我总以为你要和我说什么大事,怎么也这样随波逐流地一味夸奖我呢?”孟冀笑了笑,没说什么.马援说:武帝时代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郡的地方,不过封了几百户的侯爵.我现在倒封了这样大的地盘,赏过于功,能够保住长久吗?现在匈奴、乌桓还不时侵扰北方边境,我想自告奋勇前去讨伐.作一个好男儿,就应当准备把生命牺牲在疆场上,用马革裹尸而归,怎能躺在床上死在妻子、儿女的身旁! 孟冀听了马援的话,不胜佩服,说:“这不愧是一个大丈夫呀!”后来,马援担任了陇西太守一职,率军击破先零羌,并一直在军中征战,直到六十三岁,病死军中,实现了他“马革裹尸”的诺言.
4.伯乐相马的成语故事:
伯乐本来的名字叫孙阳,他是春秋秦穆公时的人,很会辨别马匹的好坏,是著名的相马师,所以人们叫他伯乐(天上星宿名称,传闻专管天马).有一次,伯乐经过虞阪,眼睛一亮,看见一匹千里马;但是这匹马却被人当成劣马,用来拉车.伯乐觉得十分的痛心,不禁泪如雨下.这匹马彷佛也知道伯乐很同情它,也口吐白沫,连连嘶叫起来.伯乐有一个朋友名叫方九皋,也很会相马.有一次,他找来了一匹骏马,告诉秦穆公说这是**的雌马.秦穆公牵来一看,却是一匹栗色的雄马,不禁大失所望.事后,穆公对伯乐说:「方九皋连雄马、雌马,以及毛色都分不清楚了,怎么可能看得出马的好坏呢?」伯乐不以为然,他认为方九皋看重马的内在精神,而不重外形.穆公听了,再牵出马仔细的察看,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马. 人们常把具有赏识人才的眼力的人比做伯乐,而把有用的人才比做千里马,这就是「伯乐相马」 的故事.
5.鹬蚌相争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它常常仗着它的优势去侵略别的弱国。弱国之间,也常常互有磨擦。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当时,著名的游说之士苏秦,有个弟弟叫苏代,也很善于游说。苏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赵国去劝阻赵王出兵。到了邯郸,苏代见到了赵惠文王。赵惠文王知道苏代是为燕国当说客来了,但明知故问:喂,苏代,你从燕国到我们赵国做什么来了?尊敬的大王,我给你讲故事来了。讲故事?他要讲什么故事呢?赵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接下来,苏代讲开了他要讲的故事。他说这次到赵国来,经过易水的时候,看见一只蚌,正张开双壳,在河边晒太阳。忽然飞来一只水鸟,伸出长嘴去啄蚌的肉。蚌立刻用力合拢它的壳,把水鸟的嘴夹住了。这时候,水鸟对蚌说:不要紧,只要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的。等你死了我再吃你的肉。蚌不服气,它回敬水鸟说:不要紧,只要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你也会活不成的。咱谁吃谁的肉,还说不定呢!它俩争吵不休,谁也不肯相让。正在它俩争吵的时候,有一个打渔的人走了过来。那打渔的人毫不费力地伸手把它俩一起提拿去了。苏代讲完了上边的故事,然后严肃地对赵惠文王说:尊敬的大王,听说贵国要发兵攻打燕国。如果真的发兵,那么,两国相争的结果,恐怕要让秦国做渔人了。 赵惠文觉得苏代的话有道理,便放弃了攻打燕国的打算。
2. 四字成语故事的概括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唐代书法家、诗人。历仕宪、穆、敬、文、武、宣、懿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咸通六年(865年)卒,享年八十八岁,赠太子太师。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自创“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柳公权亦工诗,《全唐诗》存其诗五首,《全唐诗外编》存诗一首。
3. 古人奋发读书的故事四字成语
1.悬梁刺股: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收获。
孙敬到洛阳太学求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废寝忘食。
时间久了,也会疲倦得直打瞌睡,他便找了一根绳子,一头绑在房梁上,一头束在头发上,
当他读书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扯住头发,弄疼头皮,人自然也就不瞌睡了,好再继续读书学习。
从此,每天晚上读书时,他都用这种办法,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
2.凿壁偷光:形容勤学苦读。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
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
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
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4. 描写成语故事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望梅止渴,愚公移山,守株待兔,负荆请罪,
大禹治水,覆水难收 · 赴汤蹈火 · 分庭抗礼 ·
防微杜渐 负隅顽抗 · 负重致远 · 管鲍之交 ·
· 感恩图报 · 过河拆桥 · 刮目相看 · 瓜田李下
· 高枕无忧 · 各自为政 · 华而不实 · 好好先生
· 狐假虎威 · 汗流浃背 · 后来居上 · 合浦珠还
· 后起之秀 · 后生可畏 · 火树银花 · 坚壁清野
· 间不容发 · 井底之蛙 · 鸡口牛后 · 江郎才尽
· 见猎心喜 · 鸡鸣狗盗 · 九牛一毛 · 胶漆相投
· 举一反三 · 开诚布公 · 空洞无物 · 沆瀣—气
· 克己奉公 · 开卷有益 · 侃侃而谈 · 口蜜腹剑
· 开门揖盗 · 空前绝后 · 克勤克俭 · 旷日持久
5. 关于少年励志的四字成语故事
刘绮燃荻读书。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
苏廷吹火读书。“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每欲读书,总无灯烛,尝于马厩中,借火照书诵焉,其苦如此。”
常林带经耕锄。汉末常林,“性好学,带经耕锄。其妻常自馈饷之,林虽在田野,其相敬如宾。”
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管宁割席分坐。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车胤囊萤夜读。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屈原洞中苦读。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范仲淹断齑划粥。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司马光警枕励志。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玄奘苦学佛法。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岳飞学艺。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厉归真学画虎。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沈括上山看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徐霞客志在天下。有一天,江边发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捞落水的石狮,却怎么也找不着。这时,一个叫徐霞客的小孩说,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狮。果然石狮找到了,大家都赞誉这个聪颖的小孩。原来他就是长大后成为伟大地理学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李晟练成神箭手。李晟的父亲是一员威武的大将,李晟希望长大成为父亲一样的人。可是,父亲却总是说他年纪小,不能习武。李晟不甘心,偷偷学习射箭,终于练成了百发百中的神箭手,让父亲刮目相看。
陆游书巢勤学。南宋诗人陆游他从小就刻苦勤奋、敏而好学。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摆的是书,柜中装的是书,床上堆的也是书,被称作书巢。他勤于创作,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诗,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大文学家。
刘勰佛殿借读。夜深了,佛殿里忽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小和尚们吓坏了,以为里面有鬼,立刻报告给老和尚。于是,老和尚带领小和尚捉鬼,没想到“鬼”原来是一个叫刘勰穷孩子,他在借佛灯读书呢。刘勰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了伟大的文学家。
阎若璩口吃成大器。著名的考据学家阎若璩小时候是个口吃的孩子,常受到大家的嘲笑和欺负,在母亲和老师的鼓励下,阎若璩凭着勤能补拙的精神,刻苦读书,付出别人几倍的努力,赶上了正常的同学,此后,阎若璩仍旧凭着这股好学肯吃苦的精神,成为了著名的学者。
顾炎武读破万卷书。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童年非常不幸,天花病差点夺走了他的生命。虽然他体弱多病,但是在母亲的教导和鼓励下,顾炎武勤奋苦读,以过人的毅力手抄《资治通鉴》,终于成为一代大学者。
欧阳修借阅典籍。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习文练字,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写字。欧阳修勤奋刻苦,练成了一手好字,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而这种刻苦精神也影响了他的小伙伴李尧辅,将李尧辅带上好学之路。
蒲松龄草亭路问。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路边搭建茅草凉亭,记录过路行人所讲的故事,经过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搜集,加上自己废寝忘食的创作,终于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辉煌巨著《聊斋志异》。
贾逵隔篱偷学。贾逵,字景伯,出生于公元30年,东汉人,是有名的经学家、天文学家。他是西汉名家贾谊的九世孙。父亲贾徽也是一个大学问家。贾逵深受家庭的影响,从小聪慧过人。为了能够读书,贾逵小时候隔着竹篱笆,偷听老师讲课的故事。
孟柯改过勤学。孟子是战国时代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但是,孟子并非是一个天生就有学问的人,他幼年的时候非常贪玩,不喜欢读书。后来,孟母为了教育他,三次搬家,还剪断布匹开导他。终于,孟子明白了要想成才,必须努力勤奋的道理。
宋濂冒雪访师。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陶弘景菜园求学。古代的时候,对自然界产生很多误区,人们相信螺赢是将螟蛉变成自己的儿子这个荒唐的传说,还把领来的儿子叫做“螟蛉子”。陶弘景对此表示怀疑。他在村边的菜园子里找到一窝蜾蠃,蹲在菜地里聚精会神地整天观察。陶弘景发觉它们有雄也有雌,经过许多天细致的观察,陶弘景终于揭穿了蜾蠃衔螟蛉的秘密:原来蜾蠃也有自己的后代,螟蛉是被衔到窝里给幼虫当食物的,根本不存在“螟蛉义子”这回事!从此,陶弘景更感到,凡事最好亲自观察,主席怎样读书?
6. 10个四字成语故事.并说出主人公
背水一战(韩信)
完壁归赵(蔺相如)
负荆请罪(廉颇)
望梅止渴(曹操)
四面楚歌(项羽)
破釜沉舟(项羽)
卧薪尝胆(勾践)
纸上谈兵(赵括)
指鹿为马(赵高)
三顾茅庐(刘备)
东窗事发(秦桧)
感谢您对派派小说论坛的支持,满意请采纳为最佳答案。
7. 想买关于四字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大全的书有什么可介绍的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经过时间的打磨,千万人的口口叮传,每一句成语又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所以,学习成语是青少年学习中国文化的必经之路。成语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讲述一些道理。成语就是有道理的词语,它奠基着我国的文化之熙。后来被编译成《成语故事》系列图书。
中文名
成语故事
外文名
The idiom story
基本信息
儿童版:
作者: 崔钟雷 主编出 版 社: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9-1
开本: 16开
8. 成语故事四字成语大全
画蛇添足 望梅止渴
守株待兔 亡羊补牢
9. 与古人读书求学的故事有关的四字词语
手不释卷、程门立雪、凿壁偷光。
1、手不释卷
读音:shǒu bù shì juàn。
意思:手不离书本。形容勤学不倦。
出处:《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意思是:光武帝在带兵打仗的忙碌的时候,都手不离书。
2、程门立雪
读音:chéng mén lì xuě。
意思:形容尊师重道,恭敬受教。
出处:《宋史·道学传二·杨时》:“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意思是:杨时与游酢二人去拜见老师程颐,正碰上老师坐着小睡,他们怕惊动老师,就在门外等着,一直到程颐醒来,这时,门外的雪已下了一尺多深。
3、凿壁偷光
读音:záo bì tōu guāng,
意思: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出处:晋·葛洪《西京杂记》:“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炽不逮;衡乃穿壁引光;以书映光而读书。”,意思是:匡衡字稚圭,非常喜欢学习而家里没有蜡烛,邻居有蜡烛却无法看见光线。匡衡于是将墙壁钻出个小洞,以便邻居的光线能够从墙上的小洞穿过来使他能够看书。
(9)关于阅读四字成语故事扩展阅读
手不释卷的近义词:开卷有益。
1、读音:kāi juàn yǒu yì。
2、意思:打开书本看一看,就会有收益。
3、出处: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太宗日阅《(太平)御览》第三卷;因事有阙(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意思是:太宗每天都看《(太平)御览》第三卷;因为有事情耽搁了一天,第二天有空闲时间时把落下的补上,说:打开书本看一看,就会有收益,我不觉得疲劳。
10. 与读书有四字成语故事
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博闻强识、博学多才、满腹经纶
一、博览群书
读音:[ bó lǎn qún shū ]
释义:博:广泛。广泛地阅读各种书。形容读书很多。
出处:《周书·庾信传》:“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
白话译文:小的时候脑子就很灵活,无比的聪慧,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特别精通《春秋左氏传》。
二、学富五车
读音:[ xué fù wǔ chē ]
释义:形容读书多,学问大(五车:指五车书)。
出处:《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白话译文:所精通的是各个方面的技能,学问大的需要五辆车才能装下。
三、博闻强识
读音:[ bó wén qiáng zhì ]
释义:见闻广博,记忆力强。也说博闻强记。
出处:《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白话译文:有广博的见识和超强的记忆力却很谦让,做善事很勤勉却不倦怠,这就是君子。
四、博学多才
读音:[ bó xué ō cái ]
释义: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出处:《晋书·郤诜传》:“诜博学多才;瑰伟倜傥;不拘细行。”
白话译文:郤诜这人学识广博,风流倜傥,不拘泥于小节。
五、满腹经纶
读音:[ mǎn fù jīng lún ]
释义:比喻人很有学问、本领。
出处:《周易·屯》:“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白话译文:云雷表示事物的开头,万事开头难,如果是君子的话,需要克服种种困难,最终成就大事。
古代名人成语故事摘录
1.孟母三迁:
孟母仇氏,教子有方。名垂千秋,培育栋梁。孟轲幼时丧父,仇氏育子苦心周详。“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经典故事,蕴涵多少含辛茹苦。慈母风范,精心培育一代贤良。
孟母深知:“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为子选择良好环境,三迁居所,不畏奔忙。孟家原居邹城郊外,马鞍山下之凫村。山麓坟莹处处,丧葬之事寻常发生。儿童嬉戏模仿葬礼,孟母心痛,迁居十里外之庙户营村。此村“日中为市”商贾喧嚣,孟子耳儒目染,游戏锱铢必较。孟母惟恐儿子沾染市侩之气,半年之后再次搬迁。来到邹城学宫附近,居处虽漱隘不堪,但朗朗之读书声,令孟母安心。
孟母深知:“业荒于戏而精于勤”,教育子女树立恒心。孟子天生灵性,亦有孩童贪玩之秉性。一次逃学玩耍归家,母亲将织成锦绢拦腰剪断,并教诲曰“废学如断绢!” “断织督学”一幕,深刻铭记于幼小心灵之中。从此,孟子孜孜汲汲,日夜勤学不息,终于成为一代宗师,学有所成。
孟母深知:“不寻明师学以难成”。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孟母亲自寻觅,为十五岁爱子访求启蒙。当时,孔子之孙子思,于曲阜设馆教授六艺,远近闻名。受母亲鼓励孟子来到曲阜,从此开始学习儒家学说。五年苦学,学业突飞猛进,终于继承孔子衣钵,成为儒家“亚圣”。
孟母仇氏,伟大女性;养育子女,感悟人生。犹如一支蜡烛,燃烧了全部能量,照亮儿子不同阶段之征程。
2.司马光俭朴教子
涑水先生,教子楷模,正身言传,教化美德。一代宗师,史学泰斗,修身齐家,后人仰诺。关心子女非金银,溺爱儿孙身后祸,古来多少前车鉴,成于俭朴败于奢。
司马光北宋杰出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人,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元年进士,屡官天章阁侍讲、御史中丞、尚书左仆射,后追封为温国公。先生生活俭朴,著述宏丰,一部《资治通鉴》,名传青史,一生教子,修身为要,俭朴为重。
生活慈爱,先生节俭纯朴以身教。司马光“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常教诲其子曰:“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并以家书之体撰有论俭约之文,劝戒子女切忌奢侈,祟尚俭约。
事业关怀,先生谨身节用以启蒙。为完成《资治通鉴》历史巨著,司马光曾让司马康参与锻炼。看其子用指甲抓书页,耐心传授爱护书籍之法:读书前,先净案;读书时,坐端正;翻书时,侧指轻。爱护书籍,严谨作风,令其子终生受益无穷。
寓教于理,先生循循善诱以真诚。告诫其子:“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司马光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之教子警句,已为世人经久传诵。
遵父教诲,司马康以俭朴自律,学有所成,博古通今,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为官做人廉洁俭朴而后世称颂。
3.
李世民教子有方
李世民(599-649),即唐太宗,唐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唐朝第二代皇帝,唐高祖李渊的次子。他是中国古代家教思想最深刻的帝王之一。
卓越的胸襟胆识和复杂的家庭生活,使他能够深入探索家教规律。
在前人的基础上,李世民对于教师、家长、学生的关系处理,家庭环境对于子女教育的影响及对策,教育的方式方法,都做了进一步的探索。
为教育好子女,他苦心孤诣写出第一部帝王教子专著——《帝范》十二篇,被历代帝王奉为家教圣经。他的许多主张至今仍然值得家长们借鉴、学习。
1. 支持老师严格管教
如何选择教师和采取什么方式与老师配合是关系到孩子成长的重要事情。
李世民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和教师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为教育子弟,李世民一方面强调尊师重教,提高教师地位,诏令撰写太子待三师的仪注,并教诫子弟见师如见父,要“宜加尊敬,不得懈怠。”另一方面鼓励师保对太子的过失极言切谏,他自己也大力支持师保。
比如,贞观五年(631),太子石庶子李百药见李承乾嬉戏过度,作《赞道赋》用来讽谏。李世民见了遣使对李百药说:“朕于皇太子处见卿所作赋,述古来储贰事以诫太子,甚是典要。朕选卿以辅弼太子,正为此事,大称所委,但须善始令终耳。”于是他奖励给李百药骏马一匹,彩物三百段。
众师保之所以能够坚定地履行职责,与李世民的理解、支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
李世民的这种做法对于当今孩子的成长也仍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现在的孩子,虽不都是贵为太子、王爷,但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惯得很,有些孩子对于教师不够尊重。
作为家长,应该象李世民那样,一方面要善于为孩子选择高水平的老师,接受更好的教育。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得乎下下。选择好的教师和好的教育环境,能够使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得到更好的成长。另一方面,家长们要支持教师的工作,特别是支持教师对孩子进行严格要求,严格教育。
只有严格管理、严格教育,才不会过分纵容孩子,不养成孩子的惰性和其它坏习惯,中国古语“严是爱,溺是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 以小见大,遇事必诲;以史为鉴,以正言行
李世民作为皇帝,日理万机,非常繁忙,但他总是抓紧点滴时间教育子弟。
尤其是废承乾、立太子李治后,更是“遇物必有诲谕”。
有一次,父子二人正吃着饭,李世民问李治:你知道“饭”吗?李治说不知。李世民就教育他说,农民种粮非常艰难,费工费力,作为皇帝,不能随心所欲,滥用民力,特别是要注意“不夺农时”,这样才能够“常有此饭”。
见到李治乘船,李世民就教育他说:君主是舟,百姓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你即将成为人主,不能不知道这些,注意这些。
还有一次,李世民见到李治在一棵很弯曲的树下休息,他又教诲他说:这棵树虽然很弯曲,但只要用绳子等东西束绑校正,它就会正了,“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可以自鉴。”由此可见,李世民善于以小见大、深入浅出地进行为君道德教育,使子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培养作为贤明君主所必需的素质。
除每遇事必诲外,李世民还注意结合史实对李治进行教育。他甚至还让魏徵录下帝王子弟成败的故事,名为《自古诸侯善恶录》,分赐诸子。
应该肯定,遇事必诲、以小见大和利用史实进行教育都是非常好的教育方式。
一个人的性格、习惯、特别是道德素养的养成和知识的积累不是短期内形成的,更不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注意从日常生活中进行引导,从点滴小事入手进行教育,以小见大,让孩子认识到其中的利弊关系,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
历史是现实发生一切事件的根源所在,今天是昨天的延续,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明得失”,可以让孩子从先人身上汲取成功的经验,接受失败的教训,从而以前车为鉴,避免重蹈覆辙。自然,历史并不一定必然要久远,昨天发生的事情就已经成为历史。
3. 注重实践磨练,培养真正的能力
理论与知识是一个人能力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只是潜在的能力与素质,要将这些转化成能力,需要有一个实践过程。同时,社会实践与生活经历本身也是一本大书,需要人们好好去学习领会。
李世民的这种家教思想非常有远见。
90年代以来,美国风靡一种“带女儿去工作”的计划,凡9-15岁女孩都可以报名参加,而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女孩提前感觉一下工作的滋味。带女孩工作使得女孩们提前认识到了现实社会的不公,克服了许多心理障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一活动在欧洲许多国家引起不同凡响,仅仅英国就有三百所学校开展了这一活动。美国总统克林顿也表示自己的女儿切尔西也要了解她的父亲是如何工作的。事实上,不只是女孩,男孩也需要锻炼。锻炼内容也不仅仅是工作实践,还包括许多其它内容,如新近兴起的“磨难教育”、“学军学农”,在日本,甚至许多家长鼓励孩子从事冒险活动,其目的无非是让孩子多经历一些坎坷,多接触一些实践,这样可以培养锻炼孩子们具有顽强的意志,较强的生存能力。
注意实践磨炼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也是让孩子直接理解人生、融入社会、锻炼意志、培养自信的最重要手段,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注意实践锻炼,正是李世民家教思想的创造性之所在,也是我们今人一定要借鉴的。
4. 著书教子,以为规范
李世民晚年鉴于承乾败亡的教训,更加重视对李治的教育,亲自撰写《帝范》12篇赐于李治,专讲做皇帝的规范,和如何长治久安的道理。
《帝范》是我国第一部帝王教子为政的专著。
在《帝范》中,李世民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系统思想,其中主要观点如下:
一是要注重访求贤良,搞好官吏选拔。《帝范·求贤篇》强调,一个国家要得到匡正辅佐,没有忠良之臣是不行的,这就像渡海必须借助船桨之力,鸟要高飞必须凭借翅膀一样。因此,明君必须旁求俊杰,博收英贤。李世民指出,选才的标准只能是才,才能渗杂以势利的目光。李世民还强调,对明君来说,国家最大的财富不是珠宝金玉,而是人才。有了人才,应该怎样使用呢?在《审官篇》中,提出了两条用人原则。第一,要各展其才,用其所长。他认为,明主用人应像巧夺天工匠制木那样,“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无弃木,明君无弃士。”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以不要光看其人的缺点,要用其所长:“不以一恶忘善,不以小瑕掩其功。”第二,用人要得当,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优势。
二是要虚心纳谏,去除馋言。在《纳谏篇》中,李世民提出,帝王虚心纳谏是帝王决策正确的重要保证。他认为帝王深居宫中,高高在上,与外界隔绝,信息不灵,恐怕有过失而不察知,有缺点而不知修改。李世民还强调了馋言的危害。他说,由于馋佞之徒的挑拨和陷害,帝王父子反目成仇,正直之士横遭残害。无数事实证明:“夫馋佞炎徒,国之蝥贼也!”李世民进一步指出,众所周知纳谏兴国,受馋败亡,为什么人主会拒谏信馋呢?“良由逆耳之辞难受,顺心之说易从。”人总是爱听顺耳的话,而奸佞小人最善于察言观色,投人所好。所以李世民谆谆教诲太子要把纳谏当作治病: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三是要戒盈崇俭,赏罚务农。此外,在《帝范》中,李世民还阐述了统治者要采取赏罚结合管理百姓,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的作用;好战与忘战都将招致损失,必须将武备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思想,等等,很多思想在现代人看来都有可取之处。
《帝范》一书给我们的启示首先是李世民的那种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的指导思想。
这本书是直接写给帝位继承人李治的,因此,全书总结自身经验,只谈如何当好帝王。这种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子女的教育,对我们今天也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事实上,一个孩子在哪一方面有天赋,将来适合做什么工作,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等等都应该比较明确,这样才能加强针对性。要知道,追风逐流者是永远不能领导潮流的,而分散兵力与精力的将领也是打不赢大战役的。
在确定培养目标与方向之后,做父母的要向李世民那样,有一个详细的培训计划,并集中精力付诸实施。
其次,《帝范》虽然是教李治如何做个好皇帝,如何加强统治的,但其中有一些好的内容却是普遍适用于对于孩子的教育上。
比如,纳谏与去馋的思想就是如此。“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一个人能不能善于接受别人的忠告,听取别人的意见,对于他一生的成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香港富商李嘉诚在总结他决策成功率高的原因时说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我决策成功率高是因为我经常征询下面的意见,即使我对这件事已经有明确的看法。如果有90%的人赞成,那么我决策失误的概率就约等于零。”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善于听取别人意思、集思广益的重要性。
再比如,《帝范·务农篇》强调民以食为天,农为政这本,谴责那些弃农求利的现象,主张禁绝浮华,劝课农桑,使人还其本,反其真。
这种思想也是现代家教的重要内容,也就是如何培养孩子的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的问题。在这个纷纭复杂的世界里,一个人每天都要面临多种选择,要做出多项决定。但人的精力却是有限的,这就必须面临选择。
什么才是重要的?事实证明,是那些事关长远的,关系到重要利益甚至一生发展的,这些才重要的。一如李世民让李治重视农业的基础作用一样,培养孩子从长远利益着手进行选择,是许多成功家教都必须进行的一项。
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
古代名人成语故事摘录历史上的许多名人成语故事十分值得我们去学习。下面我跟大家分享几篇成语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枕戈待旦(刘琨)
[释义] 戈:古代的一种兵器;和?矛?相似;旦:天亮。枕着武器躺着;等待天亮。形容杀敌心情急切;毫不松懈;时刻准备迎战。
[语出] 《晋书?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正音] 戈;不能读作?ɡě?。 [辨形] 枕;不能写作?忱?或?沈?;待;不能写作?侍?。
[反义] 醉生梦死高枕无忧 [用法] 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 连动式。
[辨析] ~和?严阵以待?都有?警惕性高;等待敌人?的意思。但?严阵以待?偏重在做好了充分准备;以严整的阵势;等待来犯的敌人;~偏重在杀敌心切;指睡觉时仍不放松戒备;等待着杀敌。
[例句] 这支英雄舰队;~;日夜守卫在东海前哨。
[成语故事]
西晋人祖逖和刘琨,都是性格开朗、仗义好侠的志士。年轻时不但文章写得好,而且都喜欢练武健身,决心报效祖国。当时,晋朝表面上还管辖着中原大地,但实际上已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了。祖逖和刘琨一谈起国家局势,总是慷慨万分,常常聊到深夜。
一天,祖逖又和刘琨谈得十分兴奋,刘琨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祖逖却久久沉浸在谈话的兴奋之中,不能入睡。?喔,喔,喔--?荒原上的雄鸡叫了起来,祖逖一跃而起,踢醒了刘琨:?听,这雄鸡啼鸣多么振奋人心呀,快起来练剑吧!?于是,两人操起剑来,在高坡上对舞。从此,他俩每天清早听到头一声鸣叫,一定来到荒原上抖擞神练起剑来。
刘琨被祖逖的爱国热情深深感动,决心献身于祖。一次他给家人的信中写道:?在国家危难时刻,我经常'枕戈待旦?(枕着兵器睡觉一直到天明),立志报国,常担心落在祖逖后边,不想他到底走到我的前头了!
2、奇货可居(吕不韦)[释义] 奇货:珍奇的货物;居:囤积。囤积珍奇的货物;以备高价售出。比喻凭借技艺或某种事物以获取功名财利及其它好处。 [语出] 《史记?吕不韦列传》:?子楚?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正音] 奇;不能读作?jī?。 [辨形] 货;不能写作?贷?。
[近义] 囤积居奇 [反义] 宝货难售
[用法] 用作贬义。多用于?认为?、?当作?一类动词的宾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辨析] ~和?囤积居奇?;都可以表示?囤积储存;等待高价出售?的意思。不同在于:~强调?奇货?;即?囤积?珍奇的货物;?囤积居奇?强调?居奇?;即囤积起来;待时出售;牟取暴利。
[例句] (1)你不要以为自己有了点资本;~;小心栽跟头。(2)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枉友》:?市上荞价廉;此~。
[成语故事]
战国时候,有个大商人吕不韦到赵国的京城邯郸做生意。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路上他发现一个气度不凡的年轻人。有人告诉他说:?这个年轻人是秦昭王的孙子,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名叫异人,正在赵国当人质。?
当时,秦赵两国经常交战,赵国有意降低异人的生活标准,弄得他非常贫苦,甚至天冷时连御寒的衣服都没有。吕不韦知道这个情况,立刻想到,在异人的身上投资会换来难以计算的'利润。他不禁自言自语说:?此奇货可居也。?意思是把异人当作珍奇的物品贮藏起来,等候机会,卖个大价钱。
吕不韦回到寓所,问他父亲:?种地能获多少利?
他父亲回答说:?十倍。?
吕不韦又问:?贩运珠宝呢?
他父亲又答说:?百倍。?
吕不韦接着问:?那么把一个失意的人扶植成国君,掌管天下钱财,会获利多少呢?
他父亲吃惊地摇摇头,说:?那可没办法计算了。?
吕不韦听了他父亲的话,决定做这笔大生意。他首先拿出一大笔钱,买通监视异人的赵国官员,结识了异人。他对异人说:?我想办法,让秦国把你赎回去,然后立为太子,那么,你就是未来的秦国国君。你意下如何?
异人又惊又喜地说:?那是我求之不得的好事,真有那一天,我一定重重报答你。?
吕不韦立即到秦国,用重金贿赂安国君左右的亲信,把异人赎回秦国。
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但他最宠爱的华阳夫人却没有儿子。吕不韦给华阳夫人送去大量奇珍异宝,让华阳夫人收异人为嗣子。
秦昭王死后,安国君即位,史称孝文王,立异人为太子。孝文王在位不久即死去,太子异人即位为王,即庄襄王。 庄襄王非常感激吕不韦拥立之恩,拜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并把河南洛阳一代的十二个县作为封地,以十万户的租税作为俸禄。庄襄王死后,太子政即位,即秦始皇,称吕不韦为仲父。吕不韦权倾天下。
; 成语是最?中国?的词汇形式,最具有民族特色。成语大多从古代流传下来,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古代词汇的一些特点,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情况以及作者的个人感悟。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篇一:闻鸡起舞的典故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解释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
出处《晋书.祖逖传》《资治通鉴》
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篇二:自惭形秽的成语故事晋代有一位知名人士叫做卫玠,他五官端正,相貌不凡,有一种特别的姿态和风采,从年幼说话、走路、待人接物便与一般孩子不同,人人见了都很喜爱。
有一天,母亲在给他梳头的时候说:?你是卫国第一美男子,随时都应该注意自己的仪态举止。?
卫玠惊愕地看着母亲,?我真的是卫国第一美男子?
母亲说:?你信的话,你出去问问其他人。?
于是,卫玠就跑出了家门去问问别人的看法。当我刚刚出现在自家门口之时,门外过路之人便聚了拢来,他们水一样围住我,口中不断大叫?玉人?、?玉人?。卫玠问侍卫何为?玉人?,侍卫说?玉人?就是用玉雕刻的人,说明你就是天下第一美男子。当卫玠走上街时,众人看到后都立即驻足,男人们都发自出于内心的感叹,女人们更是发出?如果能嫁给此人此生无憾?的感叹。
卫玠的舅舅是王济,是朝廷的骠骑将军,长的也很英俊,待人接物也很有风度,虽然是个提刀弄枪的军人,但平时读书论经,才学很好,在城里也颇有名声。有一次,卫玠去投奔他的舅舅王济。王济一见卫玠如此眉清目秀,风度翩翩,简直惊呆了,他对卫母说:?人家都说我相貌漂亮过人,与外甥一比,就像把石块与明珠宝玉放在一起,我真是太难看了!?
过了几天,王济带着卫玠,骑着马去拜见亲朋好友。走到街上。看见卫玠的人都以为他是白玉雕成的,大家都争着围观,你挤我拥。好不容易到了亲戚家,亲友们都为卫玠的外表感到惊叹,不过他们还是有一个疑惑:虽然外表很出众,不知道学识怎么样?于是,他们坚持让卫玠讲解一下玄理。卫玠推辞不了,便讲了起来。讲的时间不长,听的人却没有一个不称赞他讲得精深透彻的。殊不知,卫玠小时候并没有因为自己长得英俊就不用功学了,反而更加刻苦,他不想让别人说自己是一个徒有其表而没有内涵的人。这次,亲友们让他讲解玄理,卫玠可谓是相当轻松。人们听了卫玠的讲解,都转过来对王济说:?看来,你们三王抵不上卫家的一个儿郎啊!?王济说:感慨的说:?卫玠和我站在一起就像明珠、宝玉在我身边一样,和他一起走,就好像有一颗明珠在身边闪耀发光,和他相比,我真是自惭形秽!?
出处出处《世说新语?容止》骡骑王武于;是卫玠之舅,隽爽有风姿,见玠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解释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形秽,形态丑陋,引伸为缺点。
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篇三: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春秋时,有父子两人,他们同是孔子的弟子。父亲曾哲爱吃羊枣(一种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儿子曾参是个孝子,父亲死后,竟不忍心吃羊枣。这件事情在当时曾被儒家子弟大为传颂。
到了战国时,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对这件事不能理解,于是就去向老师孟子请教。公孙丑问:?老师,脍炙和羊枣,哪一样好吃?
?当然是脍炙好吃,没有哪个不爱吃脍炙的!?公孙丑又问:?既然脍炙好吃,那么曾参和他父亲也都爱吃脍炙的了?那为什么曾参不戒吃脍炙,只戒吃羊枣呢?
孟子回答说:?烩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的滋味虽比不上烩炙,但却是曾哲特别爱吃的东西。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好比对长辈只忌讳叫名字,不忌讳称姓一样,姓有相同的,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的。?
孟子的一席话,使公孙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来人们从孟子所说的?脍炙,所同也?里引伸出?脍炙人口?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
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尽心下》,曾哲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解释脍:切细切薄的肉、鱼;炙:烤。烤熟的肉。切细的烤肉人人都爱吃。现在比喻人人赞美和传诵的好诗文。
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篇四:程门立雪的故事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杨时那时已经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 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旽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了。
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众望,终于学到老老师的全部学问。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遍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解释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成语故事的名字大全及解释”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