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用法大全 成语用法大全
成语中的文言现象课件_成语中的文言现象课件ppt
ysladmin 2024-07-05 人已围观
简介成语中的文言现象课件_成语中的文言现象课件ppt 今天,我将与大家共同探讨成语中的文言现象课件的今日更新,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1.中学生文言文学习入门:成语里的古汉语知识2.成语中
今天,我将与大家共同探讨成语中的文言现象课件的今日更新,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1.中学生文言文学习入门:成语里的古汉语知识
2.成语中的文言现象教学反思?
3.成语中许多虚词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
中学生文言文学习入门:成语里的古汉语知识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①。《现代汉语词典》对成语的这一解释代表了现代人对成语的认识,它既揭示成语形式整齐、音律和谐、结构固定、言简意赅的特点,又涉及到成语的来源。一般来说,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来源于古代寓言和神话故事、来源于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来源于古典作品名句、来源于群众的口语和谚语。可以看出,成语大部分与古代典籍有关:古典作品名句自不必说,这是成语的主要来源;古代寓言和神话故事、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也均通过古代典籍流传下来;即使是来源于群众口语、谚语的成语,也大部分是通过古代文献的记载而得以流传下来。因此,从整体上可以说,成语是用文言文的形式来表达的,是古代汉语在现代语言中的遗留现象,也就是说,成语是现代汉语中遗留的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古代汉语特有的语音现象、文字现象、语法现象,以及汉语古词义现象,都可以在成语中找到它们的影子。因此,了解这些现象,不仅对于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成语,而且对于加深古代汉语的学习和理解,都是极有帮助的。而这些现象,归根结底体现在成语的古词义上。本文拟从词义发展、古音通假、词类活用这三个产生古词义的主要原因入手,来探讨成语中的古词义。
成语中的文言现象教学反思?
孟子
弈:下棋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
之:的.
善:善于,擅长.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
弈秋是僵最会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缴而射之.
使:让.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虽然.
之:指弈秋的教导.
鸿鹄:天鹅.
援:引,拉.
缴:本课指带有丝绳的箭.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之:他,指前一个人.
俱:一起.
弗若:不如.
矣:了.
为:谓,说.
与:吗.
曰:说.
非:不是.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非然也.
其:他,指后一个人.
然:这样.
学弈
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
非然也。
译文
弈秋是僵最会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
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
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
这样的。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
(现山
东邹县)。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
他与孔子合称为
“孔孟”。《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
思想和个性修养
等。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弈秋(1),通国(2)之(3)善(4)弈者也。使(5)弈秋诲(6)二人弈,其(7)一人专心
致志,惟弈秋之为听(8);一人虽(9)听之(10),一心以为有鸿鹄(11)将至,思援(12)
弓缴(13)而射之。虽与之(14)俱(15)学,弗若(16)之矣。为(17)是其(18)智弗若与
(19)?曰(20):非(21)然(22)也。
(1)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2)通国:全国。
(3)之:的。
(4)善:善于,擅长。
(5)使:让。
(6)诲:教导。
(7)其:其中。
(8)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9)虽:虽然。
(10)之:指弈秋的教导。
(11)鸿鹄:天鹅。
(12)援:引,拉。
(13)缴:本课指有丝绳的箭。
(14)之:他,指前一个人。
(15)俱:一起。
(16)弗若:不如。
(17)矣:了。
(18)为:谓,说。
(19)其:他,指后一个人。
(20)与:吗。
(21)曰:说。
(22)非:不是。
(23)然:这样。
成语中许多虚词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
一 超全,成语中的文言知识,既学了文言又学了成语其实要学习文言文,你可以去查一些资料。比如古文有些字意,与我们现代字意思不一样。比如:走在古代是跑…… 学习文言文,他们应该会给你现代文,你结合现代文,来理解字、词、句的意思。
二 成语中的古汉语现象
危言危行
其中的“危”不是危险的意思,而是应该解释为“端正”(在古汉语中的“危坐”意为端正坐好)
所以这是个褒义词
如果把它单纯按字面解释就错了
你好,我是高3的学生,我们刚复习完成语,就给你举了这个例子~
三 成语在文言文学习中的作用
利用成语学习文言文,效果颇佳。其好处有三:
一曰咬文嚼字,透析成语;
二曰温故知新,落实文言;
三曰融会训练,提高效率。
四 成语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妙用
注重成语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妙用,寓教于乐,让文言文教学由“ 首怕”变为 “ 首爱”。如果以一般中学生耳熟能详的成语为切入点,利用成语中丰富的文言知识,来导入或融入文言文教学,或许能寓教于乐从而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使学生循序渐进、化难为易、由已知轻松自觉地去探求未知,既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质量,又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顺应终身学习的要求。
比如学〈论语〉十则,如果能从通俗易懂的成语入手, 了解孔子的七情六欲, 看看孔子的喜怒哀乐,来增强对孔子思想的理解认识。 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精髓的成语 (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为人师表 、 温故知新、 实事求是、举一反三),形容孔子的成语 ( 韦编三绝:孔子年老时,回家乡编书和讲学,工作挺忙的,但仍坚持学习。 有一次,他得到一部《 周易》。这是一部最难懂的古书。孔子决心要读懂弄通。他把几十斤重的 《 周易》抱回家去,一遍不懂,来二遍,三遍,因为读的遍数多了把串联竹木简的牛皮带子都磨断多次,换了多次新带子。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故事编为一句成语,叫做 “ 韦编三绝”,以此形容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由此,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或合作性学习去归纳收集 《 孟子》中的成语( 缘木求鱼 杯水车薪 事半功倍 自暴自弃 一暴十寒 与人为善 赤子之心 当务之急 知人论世 出类拔萃 舍生取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成语在古诗鉴赏中也可以妙用。古诗鉴赏中抓成语典故把握主旨情感李商隐《 锦瑟》也可以从颔联 “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 中提炼寓言典故 ( 成语 “ 庄周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表现了一种人生如梦的人生态度) ( 成语“ 望帝啼鹃”常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把握全诗感情基调从而去推想与锦瑟的关联。 原来,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
五 文言文中什么是语言现象
:《文言文语言现象入门》免费教学案
下左右中东西南北前后)
例如:黑板上
4、“的”字短语
例如:吃的、喝的、我们班的
5、复指短语
例如:司机老王
B动词短语:能充当任何成分。
1、并列式
例如:调查研究
2、偏正式(状语+动词)
例如:立即动身
3、动宾式:
例如:挖地道
4、动补式
例如:变得更美丽
5、连动式
例如:开门进屋打开本讲课
6、兼语式
例如:请你参加(“你” 是“请”的宾语,“参加”的主语,一兼二职,兼语
C、形容词短语:能充当任何成分。
1、并列式
例如:坚韧和刚强
2、偏正式
例如:非常生动
3、形补:漂亮极了
D、主谓短语
例如:春天来了
E、介宾短语
介词加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或代词构成。表方向,处所,时间,方式,目的,原因,对象等。一般充当状语或补语。
例如:我们坐在高高的土堆旁边(补语)
我们在高高的土堆旁边坐着(状语)
F、固定短语
包括:主要是成语
二课时
教学内容: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过程:
一、展示例子,思考
在现代汉语中,
1、名词能否做谓语?一般是由动词充当。
2、名词能否做状语?一般是由副词、介宾短语充当
3、形容词动词能否做主语、宾语?一般是由名词充当
4、不及物动词能否带宾语?一般是由及物动词充当
请看例句:二月草已( )
请分析成分。空处应是谓语,必由动词充当。空处是“芽”,今天看,是名词,此处活用为动词,发芽。
明确:处在这个位置上,得有这个词性。语言环境决定词性。
二、明确几个规则:
1、分析句子成分可判断词类活用。
2、名、形、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具备了使动、意动的条件。
3、名词直接作状语,翻译为介宾短语。
4、意动用法译为“认为······怎么样”“以······为”“把······当作”
三、活用原因
古代汉语实词不丰富,句法不严格,分工不细,不明。
思考下面的句子,看那些词性变化了,为什么?
1、名词活用
(1)活用为动词
例如:左右欲刃相如
六 求成语中的文言现象举例
不懂装懂 不耻下问 不打自招 不辨真伪 不白之冤 不拔之志 不瞅不睬 不安其室 不安回于答室 不安于位 不卑不亢 不避斧钺
不茶不饭 不痴不聋 不辞而别
不差毫发 不差毫厘 不存芥蒂 不辞劳苦 不差累黍
不揣冒昧 不成器 不出所料 不成三瓦 不成体统
不啻天渊 不耻下问 不齿于人 不吃烟火食 不耻最后
不次之迁 不逞之徒 不臣之心 不打不成相识
不登大雅之堂 不得而知 不到黄河心不死 不得其所
不得人心 不当人子 不待蓍龟 不动声色 不得善终
不得要领 不敢旁骛 不改其乐 不甘示弱 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关痛痒 不敢问津 不敢越雷池一步 不苟言笑 不根之论
不攻自破 不轨之徒 不哼不哈 不寒而栗 不欢而散
不得已而为之 不打自招
不恶而严 不二法门 不分彼此 不悱不发 不愤不启
不丰不杀 不法常可 不费吹灰之力 不合时宜 不讳之门
不惑之年 不矜不伐 不今不古 不即不离
七 利用成语学习古文学与文言知识
成语中蕴含着典故,而且成语本来就是一种文言。
八 利用成语促进文言文教学
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②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
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④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1. 语文文言文中所有虚词的意思
[而、之、以、于、为、其、则、乎]而1、表顺承 可译为“然后”“就” 2、表转折 可译为“然而”、“却”“可是” 3、表并列 可译为“又”“并且”,或不译 4、表修饰,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着”、“地”,或不译 5.表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或不译。
6.表示因果关系,“因而” 之一、意义或用法:1、. 作代词(1)指代人、事、物,译作“他(们)” “她”“它(们)”“这件事”等。 ⑵我。
例:君将哀而生之乎? ⑶复制代词:这,此。2、动词“往”,“到。
去”3、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也可不译。
4、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5、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6、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7、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8、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以1、表行为动作的原因。译为“因为”“由于2、表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译为“拿”“用”3、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 可译为“凭借”“依靠”4、行为动作的对象 可译为“把” 5、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 可译为“按照"6、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7、表结果 可译为“以致” “以至于”8、动词,“以为,认为”。
9、通“已”,已经。10、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的限定11、复音虚词“以为”于1、对,对于。
2、介词:在。 3、连词:与,跟,同。
4、从,自。5.到。
6.在。
方面。 7.比。
8、被。9、表原因:因为 、由于 10、向.11、给。
12、于是 为1、动词:成为,变成。2、动词:做、担任、当 3、作为,当作。
4、是。5、以为,认为。
6、动词,译为:制造、修筑、接受等,翻译比较灵活。7、介词: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8、指心理活动。9、为了。
10给,替。 11、对,向。
12、连词,表因果关系 “因为”13、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其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2.其中,其中的。3.活用作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4. 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5.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等。
7.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8.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9.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10、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11、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则1、却,可是。
例: 2、表示假设关系。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 3、用在对比句或假设句的后半句中,相当于“那么”“就”。
4、就是。5、诚……则……:“诚”用于前一分句谓语前,强调设想的情况属实,“则”用于后一分句句首,带出结果或推论。
可译为“如果真的……那么……”等6、表示仅限于某种范围。可译为“仅”“只”“才”等。
7、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乎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3、同“于”。
4、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5、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6、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7、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8、词尾,无义 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 语文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是什么意思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其 1、指示代词,表远指,译为‘那’,‘那些’
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推测,恐怕,大概
3、第三人称代词,'他的',‘他们的’
4、意为“难道”,语气词,起加强反问语气作用
则 1、就,便,表示承接关系,连词。
2、就,表并列关系,连词
3、却,可是。表示转折,让步。连词。
于 1、第一个 于、介词,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对象,范围和原因等,可译为‘从’
第二个 于、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过’,可译为‘比’ ‘胜过’
2、介词,“假于物”是介宾结构后置,即“于物假”,
3、第一个于,介词,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第二个于,介词,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对象,范围和原因等,可译为‘在’
4、介词,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5、两个于用法一样,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对象,范围和原因等,可译为‘从’
6、介词,表方向,到…
题目
1.一样,介词‘到’,‘在’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对象,范围和原因等
2.不一样,第一句、介词,表被动,‘被’
第二句,介词,表比较,‘比’ 有时可译为‘胜过’
3.一样,同一
4.第一句,介词,表比较,‘胜过’
第二句,介词,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4.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5题解析(1)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中书令张说善之”意思是中书令张说赞赏他的建议,“善”在这里是意动用法,认为…好,赞赏.(2)①表现有见地,④表现仁慈,⑥表现审时度势.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3)根据原文可知,李林甫担心裴宽声名日大,威胁其相位,勾结裴敦复,企图借刀.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其”,自己;“以为”,“以之为”的省略,让她成为;“何可”怎么可以.②句中“见”,被;“丐”,请求;“为”,做;“不许”前省略主语“朝廷”.答案(1)B(2)C(3)D(4)①爱自己的女儿,一定要让她成为贤公侯的妻子,怎么可以以貌取人呢?(“以为”、反问句式各1分,语句通顺1分)②裴宽惧怕最终被杀,请求出家为僧,朝廷不应允.(“见”“丐”各1分,“不许”的主语补充1分)参考译文 裴宽,秉性博通机敏,擅长骑射、弹棋、投壶,粗通文词.景云年间,任润州参军事.刺史韦诜有个女儿,准备挑选合适的女婿,适逢假日登楼,看见有人正在后院菜圃中埋藏什么,韦诜询问属吏,答道:“是参军裴宽住在那里.”吏人与他一同前来,韦诜问他在做什么,裴宽回答说:“我发誓不以收受贿赂玷污家门,恰逢有人送来鹿肉,放下后离开,不敢自欺,所以埋了它.”韦诜感叹赞赏,于是引荐他任按察判官,并将女儿许配他为妻.韦诜回家后对妻子说:“经常寻求佳婿,如今得到了.”第二天,韦诜叫族人在帷幕后看他.裴宽当时身穿碧绿衣服,身体又瘦又长,进了屋,族人都笑话他,叫他“碧鹳雀”.韦诜说:“爱自己的女儿,一定要让她成为贤公侯之妻,怎么可以以貌取人呢?”最终将女儿嫁给了裴宽. 裴宽考中拔萃科,任河南丞,升任长安尉,改任太常博士.礼部建议忌日祭宗庙应当奏乐,裴宽依据人情提议说:“如果受祭者位尊而死者位卑就奏乐,如果受祭者位卑而死者位尊就不奏乐.”(这里说的忌日,主要是指某皇族成员去世的纪念日;庙,则是供奉前代皇帝或其他皇族成员的宗庙.因为皇族成员们也有辈份尊卑的差别,所以演奏庙乐也有一定的讲究.)中书令张说赞赏他的建议,并奏请朝廷依照裴宽的提议.升任刑部员外郎时,万骑将军马崇光天化日下,而(霍国公)王毛仲当时正受宠,打算收贿为他开脱罪责,裴宽执意不从.天宝初年,裴宽由陈留太守升任范阳节度使.当时北平军使乌承恩是胡人的首领,与宦官勾结,屡次索贿受贿,裴宽依法惩治.檀州刺史何僧献俘虏数十人,裴宽全部放还,因此夷夏感激而归附. 三年,召裴宽入朝任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适逢河北部将入朝,盛赞裴宽的政绩,并说蕃汉百姓仍然思念他.皇帝听后感叹赞赏,对他更加器重.裴敦复平定海盗还朝,虚报战功,裴宽向朝廷秘密禀告其中的虚妄.李林甫担心他可能担任宰相,又憎恨他与(自己的政敌)李适之结好,于是泄漏裴宽的奏语来激怒裴敦复.裴敦复任性而且粗鲁,认为李林甫待自己真诚.而他的部下偏将程藏曜、曹鉴因其他事情主动到御史台投案,裴宽收捕他们并审理此案,裴敦复认为裴宽这样做是在罗织他的罪名,就急忙用五百两黄金贿赂贵妃的姐姐,因而得以将事情禀告皇帝,裴宽因此被贬为睢阳太守,等到韦坚案件发生,裴宽又因亲属关系而受牵连,贬为安陆县别驾.李林甫派罗希奭李适之,也让他到安陆,企图恐吓并杀死裴宽,裴宽叩头哀求,罗希奭才离去.裴宽惧怕最终被杀,请求出家为僧,朝廷不应允.逐渐迁任为东海太守,入朝任礼部尚书.终年七十五岁,追赠太子太傅.。
5. 我要上初一了,以前在小学对文言文类的阅读题做得比较少,古文中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而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
好了,今天关于“成语中的文言现象课件”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成语中的文言现象课件”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