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用法大全 成语用法大全

宋襄公之仁_宋襄公之仁的故事简介

tamoadmin 2024-07-19 人已围观

简介1.宋襄公仁爱失战机的故事2.中国历史故事精选中宋襄之仁的大概意思3.宋襄之仁近义词4.关于宋襄公的四字成语典故有哪些?5.论宋襄公之仁6.国学《“宋襄之仁”要不得》赏析7.宋襄公之仁宋襄公是“蠢猪般的仁”吗?春秋五霸中“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宋襄公是商代后裔,延续商周治国理念,以商周之礼而言则认为:君子不纵伤不杀黄口,不获二毛。当时的军事“重理不重诈”的道德思想,正是那时

1.宋襄公仁爱失战机的故事

2.中国历史故事精选中宋襄之仁的大概意思

3.宋襄之仁近义词

4.关于宋襄公的四字成语典故有哪些?

5.论宋襄公之仁

6.国学《“宋襄之仁”要不得》赏析

7.宋襄公之仁宋襄公是“蠢猪般的仁”吗?

宋襄公之仁_宋襄公之仁的故事简介

春秋五霸中“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宋襄公是商代后裔,延续商周治国理念,以商周之礼而言则认为:君子不纵伤不杀黄口,不获二毛。当时的军事“重理不重诈”的道德思想,正是那时兵家所遵循的。

正是因为宋襄公之“仁义”之师,结果在泓水之战中溃不成军成为千古笑柄。宋襄公也成了战争史上“教条主义”、“仁纵敌”,为天下人所耻笑的“蠢人”。

回顾商之《司马法》,强调仁、义、信,似乎没有错,但是不懂变通,照搬运用,不管天时地利人和,结果落得惨败的下场,实在是贻笑大方。

退一万步讲,人们原谅了他的所谓的“仁义”,然,宋公却偏偏不知悔改,且振振有词“仁义道德”,以“仁义道德”为兵家必遵的思想之最高境界。实在是“愚不可及”。

更要命的是:宋又是商之后裔,与周天子赐封的其他诸侯国相比,却有着“为客”的特权,甚至比齐国开国君主姜子牙的爵位还要高。

宋国国史弱,还常常打败仗,这让其他国的人们心里很不平衡,于是就被贴上了“失败者”、“破落户”的标签,被人们变着法子嘲笑。

春秋时期,诸子百家思想活跃,先秦的哲学家、思想家们更是以宋襄公泓水战败为导火索,嘲笑宋国的很多段子层出不穷。如“守株待兔”、“揠苗助长”都是那时编撰出来的故事,就是为了讽刺宋人的智商,宋人的迂腐无知,宋人的不知变通。

宋襄公智质平平且位高又野心勃勃,不知量力且满口仁义道德。在那个群雄纷争,言论自由的时代,成为千古笑柄也算不足为奇了。

如今之社会,生活富裕,科技发展,互联网盛行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惊人,以“变应不变”或者“不变应万变”扎根文化之林,“教条主义”“不知变通”似乎被人们所不齿,然,真正不教条、知变通的又有多少呢?

不教条,懂变通,需要有自己的思想基础,需要在所学理论基础上的内化,融汇,然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方能在游刃有余中运用其精髓,能做到者,必是人中龙凤,鸡中之鹤了。

普通人,如果能以宋襄公之“仁义道德”而让所有宋人为之背上“愚宋”的黑锅史实,时刻来警醒自己,也算是睿智的了。

宋襄公仁爱失战机的故事

春秋前期,旧礼犹存,战争有规则可讲。两国打仗要宣战,偷袭是要被人看不起的。又不能趁着人家有国丧的时候开战,陈成公卒,正准备伐陈的楚军闻丧乃止;晋国的士匄率军侵齐,听说齐丧,立刻还军,都是例子。当然也有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如秦国。

宋襄公与楚国交战,宋军已经成列,楚军正在渡过泓水,军官劝宋襄公击其未济,他不同意。楚军既已渡河,尚未成阵,宋襄公又一次拒绝进攻。直到楚军结阵已成,这才鸣鼓而攻。宋军大败。

那时车战用方阵,战阵十分重要。阵型一旦被冲散,如《国殇》里说的?凌余阵兮躐余行?,多半就要?首身离兮心不逞?了。当年周武王伐商,每行进十来步,就要停下来整顿队型,并不是为了样子好看。战阵不整而致失败的例子很多,如著名的鄢陵之战中的楚军。

宋襄公是在遵守古义。《司马法》中记录了一些古代的军礼,其中一条便是?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宋襄公是骄傲的人,在他看来,自己是中原旧国,商王之后,楚国是南蛮子;与楚国打仗,如果不讲身份,岂不把自己降低到对手的水平?

打了败仗,国人抱怨宋襄公。他辩解说:君子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擒捉上了年纪的老人,不攻击尚未成阵的敌车。我虽然是亡国之余,也不忍有违这些古礼。

所谓?亡国之余?,指的是宋国是殷商后裔。周人灭亡商朝,在其故土建立一个新公国,把遗民集中起来,有方便管理之意,亦有存亡续绝之德。这些后裔不肯放弃遗民身份,其礼制和宗教,和周人都有不同。他们在文化上的骄傲,使别国的人侧目而视,认为他们既顽固又迂阔。

先秦的笑话,主角往往是宋人,如野人献曝的故事,?资章甫而适诸越?的故事以及有名的守株待兔的故事。韩非子还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个宋人,看到书里讲?绅之束之?,就给自己系上两重腰带,别人对他的装束不解,他就说:?书言之。韩非喜欢讽刺宋人。宋人的风格,与韩子正相抵牾。

宋人秘密地怀有复国的抱负。《诗经》的最后一篇《殷武》,可能便是宋襄公的诗。诗里歌颂祖先伐楚的功绩,有滋有味地怀念商朝的?赫赫厥声,濯濯厥灵?。泓之战的几年前,曾有六只水鸟倒退着飞过宋都的天空。宋襄公以为这是明显的预兆,预示着霸业可成。他的不自量力,急于求成,也可能是觉得时不我待吧。

宋的复国只是梦想。不过,宋襄公倒是有个后人当上了?素王?。孔子正是襄公的后裔,他长大后,还要回到宋国,穿一穿故国衣冠。孔子重仁,重礼,有襄公遗风。

春秋时期,在原则与权变之间的选择,并非易事。城濮之战前,晋文公向咎犯和雍季问计。咎犯说,打仗的事,诈伪是没关系的,请君用诈。雍季说,诈伪虽可得志于一时,却断了后路,请君用正。晋文公用咎犯的建议打败了楚军,回来行赏,雍季在上,理由是雍季讲的是万世之利,咎犯讲的是一时之务。

连晋文公这样的人物,也不再有了。孙子的兵法,清清楚楚地说要?乘人所不及?,吴子的兵法,也明明白白地说?行列未定可击?。当年秦军袭郑,路过天子之城的北门,仅仅脱去头盔以示敬,而未按礼法要求的去甲束兵,有人议论说,这样无礼的军队,一定会吃败仗。那一仗秦人虽然打败了,最后得天下的却是他们。

《左传》对泓之战的记录给选在中学语文课本里,题目却叫《子鱼论战》。子鱼是驳斥宋襄公的人,多听他的聪明话,想必能帮助孩子成长。课文没有讲的是,宋襄公敢和强大的楚国交战,是仗着自己是仁义之师,以为仁者无敌。这种信念,果然是讲也不是,不讲也不是。

而伐丧,到了战国便已屡见了。但古义毕竟是古义,伐丧一直是有争议的。刘表之死,鲁肃说孙权?伐丧乱之国,克可必也?,孙权欣然;刘裕死,崔浩劝阻北魏的皇帝伐宋,皇帝不从,便是两边的例子。至于隋朝高颎督师伐陈,闻丧而还,则如王夫之所论,只是形势使然,装装样子,惠而不费的事。(4)

中国历史故事精选中宋襄之仁的大概意思

“宋襄公之仁”注定失败。

地利篇

两军隔水对垒,敌方主动进攻,我方在敌军渡过一半时发动攻击,这种战术称为“半渡而击”。《孙子?行军篇》说:“客绝水而 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在正常情况下,“半渡而击”是打击敌人的最佳时机,在泓水之战中,宋襄公在楚军半渡时不愿乘人之危,坐失良机;在 潍水之战中,韩信先主动渡河进攻,吸引对方“半渡而击”,然后佯败后退,在敌方渡河来追时放上游水灌敌,大败敌军。

《孙子?行军篇》之所以提出“半渡而击”,是因为敌方一部分已上岸,余部尚在渡河,此时敌方首尾不接,行列混乱,是我方发动攻击的最好时机。如果这个时候不出击,让敌方全部渡河站稳脚跟,要取胜就没那么容易了。

自命仁义之师  不肯乘人之危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兴兵伐郑,郑告急于楚,楚成王派成得臣率兵伐宋救郑,宋襄公急忙从郑撤兵,回师迎击楚军。当年10 月,宋军在泓水(在河南柘城县与商丘县之间)北岸拉开阵势等待楚军到来。11月1日,楚军进到泓水南岸,并渡河发动攻击,此时宋国的大司马公孙固鉴于敌众 我寡,向宋襄公建议乘楚军半渡而击之,但宋襄公自命为仁义之师,不肯乘人之危而取胜,不纳公孙固的建议,让楚军从容渡河。楚军在列阵时,宋公子目夷又劝 宋襄公乘楚军列阵未成时发起攻击,宋襄公又说不可,在楚军布阵完成后才击鼓下令全军向楚军进攻,结果大败,宋襄公自己也受了重伤。战后很多人批评他没有抓 住战机,他却说“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君子不去伤害员,不擒头发花白的人),还说古代的仁义之师“不阻敌于隘,不鼓不成列”(不在险隘的地方阻击敌 人,决不攻击还没摆好阵势的敌人)。第二年夏天,这位满脑子仁义道德的君子就一命呜呼了,“宋襄公之仁”成了战争史上的千古笑料。

韩信主动攻击对方  龙且轻敌兵败被杀

公元前203年,韩信率兵攻打齐军,齐王广引兵撤退至高密,并向项羽求救,项羽派大将龙且率兵救齐。龙且的部队号称20万, 齐王广的部队也不少,两军合在一起准备迎击韩信率领的汉军。部队集结后,有人建议龙且按兵不动,深沟高垒,叫齐王广派人通知所有齐城坚壁清野,使韩信的部 队“无所得食”,从而“不战而降之”。

龙且一向瞧不起韩信,他说:“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寄食于漂母,无资身之策;受辱于胯下,无兼人之勇,不足畏也。且夫 救齐,不战而降之,吾何功!今战而胜之,齐之半可得也。”龙且自以为战胜韩信毫无问题,而且战胜了就可以得到一半齐地的奖赏。在重赏的诱惑面前,龙且拒绝 纳任何不战的意见。

11月,齐楚联军与汉军在潍水(山东淮河)两岸对垒。韩信命令部队在夜色中悄悄用上万个沙包壅塞潍水上游,第二天,“引军半 渡击龙且,佯不胜,还走。”龙且笑道:“吾固知信怯也!”亲自率领大军渡河追击汉军,韩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龙且军太半不得渡”。韩信见对方阵势已 乱,率兵攻打对方已上岸的先头部队,斩杀龙且,齐楚联军大败,韩信乘胜追击,俘虏了齐王广,与汉将灌婴、曹参等将领平定齐地。

宋襄公

宋襄之仁近义词

宋襄公不半渡而击,有人觉得可笑,而我觉得这是整个中国历史上“礼崩乐坏”之际对道义最后的坚持!至此,中国的民族精神里唯成王败寇,尔虞我诈,阴谋诡计,这样的民族何谈优秀而言?!

身为春秋五霸之一的国家首脑,你认为是愚蠢的人能撑的住的吗?襄公的仁义在于对礼,对道义的坚持,他心里明白,地方渡河后摆正兵马自己失败的可能性很大,但是他还是坚持了自己心中的道,即使付出了生命。这样的人我们给予的更多的应该是敬佩

关于宋襄公的四字成语典故有哪些?

宋襄之仁没有近义词。

成语: 宋襄之仁

拼音: sòng xiāng zhī rén

解释: 仁:仁慈。指对敌人讲仁慈的可笑行为。

出处: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举例造句: 小师父此心,宋襄之仁也。 ★金庸《天龙八部》第三十章

论宋襄公之仁

石陨鶂退,筑台望母,宋襄之仁。

1、石陨鶂退 [shí yǔn yì tuì]?

典故

周襄王八年(宋襄公七年,公元前644年),宋国下了一场流星雨,陨石和暴雨一起落下。又一日,宋国都城一些居民无意间抬头看,竟然有六只鶂(yì,鸟名)在宫廷上方盘旋,远方刮起一股风,刮至宋国都城时,风速加快,于是六只鶂遇风退去。

宋襄公以为石陨、鶂退,是祸福的启示,所以聘请周国的内史叔兴来到,宋襄公问叔兴:“是什么祥兆?吉凶如何?”

叔兴回答说:“如今鲁国大丧,明年齐国将有乱事,国君您将得诸侯而不长久。”

叔兴退下之后告诉别人说:“宋国君问的不对。此事是阴阳之事,不是吉兆凶兆。”

2、筑台望母 [zhù tái wàng mǔ]

典故?

宋襄公的母亲是卫国人,而卫国遭受了敌人的攻击,仅仅只剩下几千人从战争中幸免,于是出于同情宋桓公与夫人将这些人收留并安顿下来。见到这些逃难的人,本为卫国人的宋桓公夫人心急如焚,于是请求宋桓公出兵支援卫国,但是宋桓公不肯,夫人再三求情都没有得到允许。最后宋桓公以夫人讨论国事的罪名把她休了,并送回卫国。

回到卫国的宋桓公夫人一心帮助家人保家卫国,最终卫国得以恢复实力,但是被休了的宋桓公夫人却再也不能回到宋国了,她与儿子宋襄公就只能天各一方。因为思念母亲,宋襄公可是想破了脑袋才想出修筑望母台的办法。

如果他直接把母亲从卫国接回宋国,那么就对不起自己的父亲,这就是不忠,但是如果一辈子都让母亲沦落在外那他这个儿子就是不孝。所以权衡再三,他便在宋国临近卫国的地方修建了望母台,这样一来忠孝两全,一举两得。

百姓听闻宋襄公因为思念母亲想要修筑望母台,都被他的孝心感动,所以很多人前来帮忙,结果只用了五天的时间望母台就修建好了,之后每到母亲生日和自己生辰,宋襄公总是会到望母台上来遥望母亲。

3、宋襄之仁 [sòng xiāng zhī rén]

解释指对敌人讲仁慈的可笑行为。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示例小师父此心,~也。 ★金庸《天龙八部》第三十章

典故

宋楚交战

宋襄公得了楚军伐宋的信,急忙带领军队日夜兼程回国自救。在泓水(今河南柘城县北)以南摆开阵势,准备迎击楚军。成得臣派人下战书。宋国司马子鱼对襄公说:“楚国派兵来打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救郑国。我们放弃郑国和楚国讲和,楚军就会退回去,不可交战。”宋襄公说:“昔日齐桓公兴兵伐楚,今楚军来打我们,我们不与他交战,怎么能继桓公的霸主之业?”子鱼又说:“宋国甲不如楚坚,兵不如楚利,不如楚强,你依靠什么来战胜楚军?”襄公说:“楚兵甲有余,仁义不足。我虽兵甲不足,但仁义有余。以有道之君,避无道之臣,我这样活着还不如死了的好。”说完,就批了战书,约定十一月一日在泓水以北与楚军交战,还命人制了一面大旗,旗上写着”仁义”两个大字。

约定交战的那天早上,楚军陆续渡泓水北进,子鱼劝宋襄公趁机袭击,说:“楚兵多宋兵少,此时动手,我们可以得胜。”襄公指着大旗说:“你看见‘仁义’二字吗?我是一向主张仁义的,怎么能在人家渡江只渡了一半就袭击呢?”子鱼暗暗叫苦。过了一会儿,楚军全部渡过了一泓水,成得臣手执长鞭,指挥军士,东西布阵,气宇昂昂,旁若无人。子鱼又劝襄公说:“楚军的阵势还未布好,赶快打吧,错过了这个机会,我们就危险了。”襄公厉声地就:“ 咄!你贪一击之利,不顾万世之仁义?怎么袭击人家未布好阵势的军队呢?”子鱼又暗暗叫苦。楚军列好阵势,兵强马壮,漫山遍野,宋兵见了都很害怕。此时,两军一齐擂鼓交战。襄公自挺长戈,带着公子荡和向訾守二将及许多门官,驾着战车向楚军阵营冲去。成得臣见来势凶猛,就暗传号令,开了阵门,放襄公一队车骑进来。子鱼随后赶上去护驾,襄公已装进“口袋”里了。楚将斗勃和蒍氏吕臣在阵门挡住宋将子鱼和乐仆伊,两对儿厮杀了一阵,宋将华秀老冲出来牵住了斗勃,子鱼拨开刀杀入楚阵,见楚军甲士如林,把襄公团团围住。宋将向訾守血流满面,大声叫喊:“司马快来救主!”子鱼跟随向訾守杀入重围,只见公子荡身负重伤倒在车下,“仁义”大旗已被楚军夺去了,襄公数处受伤,已不能起立。子鱼急忙把襄公扶到自己的车上,历力杀出,好不容易脱离了楚阵,所随门官全部战死。乐仆伊和华秀老见襄公已离虎穴,也就各自逃回。成得臣乘胜追击,宋军大败,死者不计其数。

宋襄公由于受伤过重,第二年就死了,可是人们还一直笑他,后人把对敌人讲仁义的可笑行为,称为“宋襄之仁”。

国学《“宋襄之仁”要不得》赏析

春秋时代的宋襄公备受争议。他与楚国交战,因坚持战争礼仪被楚军大败,自己身负重伤第二年去世。孟子、董仲舒、司马迁等大儒盛赞宋襄公,把他列为春秋五霸之一。

宋襄公那个时代,诸侯各国已逐渐不尊周礼、不敬周王室。宋襄公力图复兴周礼,身体力行倡导仁义,守住周礼底线。周礼繁细,涉及社会各方面,包括战争。战争首先要师出有名,打仗之前下战书,明确作战时间、出战人数、作战地点;双方都做好准备才开始打仗,不许使用偷袭、设伏兵等不光明正大的举动;打仗时遇到对方的国君,不能攻击,要行礼……

宋襄公与楚成王对战,当楚军正在渡河时,或渡过河还没有排好阵型时,宋国将领屡次劝他进攻楚军。他说,“我们是仁义之师,怎能攻人不备呢?”人数占优势的楚军列好阵势,两军战鼓擂响,宋襄公挺长戈、驾战车第一个冲向楚军,被困。宋军诸将奋不顾身,将宋襄公救出,逃回国内,宋军大败。宋襄公回国后,说,“君子作战,不打伤者、不俘白发老者、不凭藉地利,我即使成亡国之君,也不攻打没列好阵的敌人。”

在泓水之战前一年,宋国与楚国等诸侯国约定在盂地会盟。大臣劝宋襄公带上军队,以防不讲信义的楚国。宋襄公说,“我倡议举行和平会盟,怎能自己背约呢?”他坚持不带兵盟,被设下伏兵的楚国活捉。楚军押着宋襄公攻打宋国,几次攻城失败,后来放了宋襄公。

宋襄公就是这样一位为了仁义、承诺,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仁义之君!宋襄公的谥号“襄”字,有辟地有德、甲胄有劳、威德服远等涵义。

宋襄公以仁义治国,臣民对他忠心耿耿。当楚军围困他时,宋军将士奋力死战去营救他;当他被楚国俘虏时,他安排哥哥做宋国新国君,拒绝向楚国割地;宋襄公回国后,哥哥马上把王位让回给他。

楚成王不守规矩,上梁不正下梁歪,他的将军、儿子也不守规矩。将军子玉不听楚成王告诫,执意与晋国开战。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的“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子玉以为晋文公与宋襄公一样死守仁义,轻敌冒进,被晋军打得大败。楚成王晚年遭太子兵变,被逼上吊自杀。

守规矩的人,虽然一时失利,却赢得了他人的尊重与帮助;不守规矩的人虽得一时之利,但欠下的,终究是要还的!

宋襄公之仁宋襄公是“蠢猪般的仁”吗?

“宋襄之仁”要不得

点睛之笔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xī)公二十二年》:“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经典解读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大大下降。各地诸侯中有实力的都开始争夺盟主之位,盟主就是诸侯会盟的主人,其实就是霸主。

宋襄公也想当盟主,但是力量不够,曾被楚王侮辱了一番。郑文公提议尊楚王为盟主,宋襄公十分恼火,说:“楚国不好惹,那就打郑国出一出气吧。”郑文公得知这个后赶紧派人向楚国求救。楚王于是命成得臣为大将,斗勃为副将,兴兵伐宋。

宋襄公带领军队在泓水以南摆开阵势,准备迎击楚军。宋国的司马子鱼认为宋国的实力不如楚国,最好不要打。宋襄公却说:“楚兵甲有余,仁义不足。我虽兵甲不足,但仁义有余。以有道之君,避无道之臣,我这样活着还不如死了的好。”说完命人制了一面大旗,旗上写着“仁义”两个大字。

约定交战的那天早上,楚军陆续渡泓水北进,子鱼劝宋襄公趁机袭击,说:“楚兵多宋兵少,此时动手,我们可以得胜。”宋襄公却指着“仁义”大旗否定了这个妙计,子鱼暗暗叫苦。过了一会儿,楚军全部渡过了泓水,楚将成得臣手执长鞭,指挥军士,东西布阵。子鱼又劝襄公说:“楚军的阵势还未布置好,赶快打吧,错过了这个机会,我们就危险了。”襄公厉声说道:“咄!你贪一击之利,竟不顾万世之仁义?怎么袭击人家未布好阵势的军队呢?”等到楚军布阵完毕,立即对宋军发动猛烈的攻势。宋军死伤不计其数,“仁义”大旗也被楚军夺去了。宋襄公因为伤势过重,第二年就死了。

春秋霸宋襄公

我们知道,春秋时期,诸侯国都在忙着扩充实力,而这个宋国只是一个小国。那么为什么宋襄公可以被称为春秋五霸之一呢?宋襄公位列春秋五霸主要有两个原因。

春秋宋襄公剧照

其中一人,宋襄公,曾经主持过州长联盟会议。当的死动摇了齐国时,宋襄公想拉拢周边国家继承齐国的荣耀,支持。

但他只是一个小国。的是,宋襄公因为两件事而备受尊敬。一个是他弘扬仁义,受到中国人民的拥护,大家都拥护他。况且他在各诸侯国中也算是小有名气。其次,宋国多是商朝皇室居住的地方,官员的头衔都在最上面。在当时的中原地区,只有郭颂是唯一一个这么多官员聚集的地方。

然而,正如我们所知,宋襄公的联盟失败了,因为楚的背叛。在接下来的洪水之战中,宋襄公因对敌人仁慈而被楚军击败,自己也受了伤。但即便如此,当宋襄公邀请诸侯国结盟时,大部分诸侯都来了,这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宋襄公的立场。

另一个原因是后人对宋襄公的评价。虽然称霸的最终失败了,但是楚国因为不守信用而被诸侯国所不齿,这就为楚国在城濮之战中的失败埋下了伏笔。春秋五将的定义因人而异。孟子笔下的五将之一是宋襄公。孟子重视仁义,认为宋襄公在这方面是一个合格的君主,而荀子在实践中则偏重于以成败论成败。

但是,荀子的理论并没有得到认可。相反,孟子作为儒家学者受到人们的尊敬。因此,有“宋襄公是春秋五霸”的说法。

公爵军队

在与楚军的战斗中,宋襄公摆好阵势,等待楚军召唤。当时楚军还没有全部渡江。这时候,宋襄公的谋士说,主公,您对楚军的胜算有多大的把握?他们人多,我们人少。除非我军骁勇善战,否则你不用担心。

宋襄公影像

我有个。现在楚军正在渡河,他们一定很着急。可以说,在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洪水的时候,就会措手不及。只要你一声令下进攻,我们的弓箭手就准备一网打尽,士气大乱。我们的胜利在望。

混蛋,宋襄公说,日常生活中我怎么教你带兵打仗的?你没看见我军前面的横幅吗?我一直是以义练兵,训练士卒的时候也经常告诫他们不要忘记这一点。宋襄公并没有一直进攻,宋在登陆并建立自己的地位后就参战了。

这个打不过别人。宋军被打败以拯救国家。宋襄公本人也受了重伤,所有的卫兵都被杀死了。

宋国人责怪宋襄公。他说,有道德的人,即使在战斗中,也要坚守仁义。只要敌人受伤,就不该杀他们。年长的敌人,我们不应该抓他们当俘虏。这种投机取巧的小人如何借助地形修炼?虽然我是灭亡了的商朝的后代,但我会坚守礼义,不攻击地位不佳的敌人。

玉子说,大师,你真的不懂战斗的原理。强大的敌人没有形成。这真是我们利用地理位置的好时机。楚和我们是我们的敌人。遇到年纪大的,当然要把他们当。我们能对白发苍苍的人有什么怜悯?敌人受伤了。你为什么不杀了他们?如果你不忍心杀了他们,你就什么都不做。你所提倡和推动的是降低我军的士气。

宋襄公知仁

由于宋襄公实行仁政不合时宜,后人把这种对敌人的仁政行为称为“宋湘之仁”。可怜的宋襄公显然坚持自己的优良传统,却不被后人理解。

宋襄公仁义错过了战机

据说宋襄公想当领袖的时候没有成功。而是让楚王把一块拼起来,他就被收为阶下囚。我好生气,但是因为国力不够,对人家楚国又无能为力,又担心自己没地方出气。我忽然想起来了,这不是那个小子郑在大会上,支持楚王对付我,可是我打不过楚王,所以我先拿你郑开刀。

他派军队去打郑国。虽然宋国很小,但郑国人与人之间的战争太多了,郑文公非常害怕,连夜向楚成王搬救兵。据说所有的士兵都是公平的。听说宋国出动主力打郑,有人劝谏楚成王。现在宋国国力空虚,不如不理会郑,直奔宋国故里。这不仅会迫使宋襄公回来,但如果运气好的话,我们可能会彻底摧毁宋国。

得知楚国要来侵略的消息,知道自己又被陷害了,日夜兼程带兵回宋自救。宋襄公的人试图说服他与楚国和解,但宋襄公拒绝了。他在楚国受了那么多屈辱,现在主动进犯了。我要让他逍遥法外。我如何面对宋襄公?战斗!

看到宋襄公如此坚决,士兵和将军们的士气高涨,他们都想为国争光,为国王报仇。约定了订婚的日期,此刻,双方都处于高度戒备状态。早晨,楚军开始浩浩荡荡地渡河,谋士们告诫宋襄公,说等他们渡河时,要出其不意地袭击他们。

谁知这宋襄公也是顽固不化,我要弘扬仁义。人如果中途过河,会受不了的。这是宋襄公的愚弄吗?当储君登陆并列队时,宋兵看到后很害怕。这个储君很强壮,所以没有对手。宋襄公还没有醒悟,他仍然坚持同样的老故事。

结果他的下属一起死了,而且都受了重伤,所以很快就死了。直到去世,他都相信自己的仁义是对的,只是后来人们开始觉得楚国有点不近人情,但是诸侯之间的恩怨就是这么残酷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