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用法大全 成语用法大全
出自《庖丁解牛》的成语是什么_出自《庖丁解牛》的成语是什么意思
ysladmin 2024-08-08 人已围观
简介出自《庖丁解牛》的成语是什么_出自《庖丁解牛》的成语是什么意思 现在,我将着重为大家解答有关出自《庖丁解牛》的成语是什么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现在,我将着重为大家解答有关出自《庖丁解牛》的成语是什么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出自《庖丁解牛》的成语是什么的话题,我们开始讨论吧。
1.庖丁解牛的成语和出处是什么?
2.《庖丁解牛》中的所有成语解释
3.出自庄子的成语
4.庖丁解牛中的成语对应
5.从《庖丁解牛》谈成功之道
6.《庖丁解牛》四字成语
庖丁解牛的成语和出处是什么?
成语如下:庖丁指的是名叫丁的厨师,“庖丁解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出自先秦·庄周《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成语含义解析
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肌理,自然懂得何处下刀。生活也一样,如果能透解了、领悟了生活的道理,摸准了其中的规律,就能和庖丁一样,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就能化繁为简,真正获得轻松。
做事应处处小心,还要保持着一种谨慎小心的态度,收敛锋芒,并且在懂得利用规律的同时,更要去反复实践,像庖丁“所解数千牛矣”一样,不停地重复,终究会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
《庖丁解牛》中的所有成语解释
庄子的成语如下:1、庄周梦蝶:庄周梦蝶,谓之物化,比喻形神俱忘的境界;与天地共生,与万物共容。
2、目无全牛:这个成语出自《庖丁解牛》篇,庖丁解牛并不关注牛的外形,而是精准的定位到牛体内各个关节空隙处,故而解牛时极其顺畅,刀无磨损。庖丁解牛,犹如完成艺术作品,比喻技艺达到炉火纯青之境。
3、游刃有余:此成语亦是出自《庖丁解牛》篇,庖丁解牛时将刀刃精准地切入空隙处。现在比喻一个人做一件事情十分熟练,不需要耗费什么力气。
4、相濡以沫:泉水干涸之后,鱼儿以微沫相互润泽,垂死挣扎,比喻人们在困境之中以微弱的力量相互救助。然而庄子认为与其痛苦地相濡以沫,不如快乐地相忘于江湖。
5、盗亦有道:盗跖是盗贼的鼻祖,数次出现于《庄子》之中。盗贼自古名声不好,但是盗亦有道,有他们自己的一套准则。
6、螳臂当车:螳螂自以为自己十分了不得,可以和车子相冲撞,于是以自己的螳臂去挡车。其结果如何可想而知。这个成语比喻不自量力之人,同时说明去做远远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情,必然失败。
庄子内容简介
庄子一书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原有内篇七篇、外篇二十八、杂篇十四、解说三,五十二篇,十余万言。郭象删减后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存三十三篇,大小寓言二百多个,六万五千九百二十字,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
杂篇十一。该书包罗万象,对宇宙生成论、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价值、批判哲学等都有详尽的论述。庄子明确否定礼教社会政治制度以及虚文化生活,在政治上主张不同于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生成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
出自庄子的成语
庖丁 :厨工;解:肢解分割。 比喻 经过 反复 实践,掌握了事物的 客观 规律 ,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成语出处: 《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注音: ㄆㄠˊ ㄉㄧㄥ ㄐㄧㄝ ˇ ㄋㄧㄨˊ
庖丁解牛的近义词: 得心应手 ∶技艺纯熟,做事顺手,尽合心意 气足则调自振,意深则味有余,得心应手,无一字不稳惬。清&middo 左右逢源 ∶比喻做事情得心应手 ∶比喻办事圆滑 如臂使指 比喻指挥如意,毫无牵制或障碍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汉书?贾谊传
成语语法: 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常与“游刃有余”连用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主谓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dismember an ox as skillfully as a cook
读音注意: 庖,不能读作“pāo”或“bāo”。
写法注意: 庖,不能写作“疱”。
庖丁解牛中的成语对应
出自庄子的成语有:庄周梦蝶、目无全牛、游刃有余、相濡以沫、盗亦有道、螳臂当车、夏虫不可以语冰、白驹过隙、君子之交淡若水、知其一,不知其二。1、庄周梦蝶
庄周梦蝶,谓之“物化”,比喻形神俱忘的境界;与天地共生,与万物共容。
2、目无全牛
这个成语出自《庖丁解牛》篇,庖丁解牛并不关注牛的外形,而是精准的定位到牛体内各个关节空隙处,故而解牛时极其顺畅,刀无磨损。庖丁解牛,犹如完成艺术作品,比喻技艺达到炉火纯青之境。
3、游刃有余
此成语亦是出自《庖丁解牛》篇,庖丁解牛时将刀刃精准地切入空隙处。现在比喻一个人做一件事情十分熟练,不需要耗费什么力气。
4、相濡以沫
泉水干涸之后,鱼儿以微沫相互润泽,垂死挣扎,比喻人们在困境之中以微弱的力量相互救助。然而庄子认为与其痛苦地“相濡以沫”,不如快乐地“相忘于江湖”。
5、盗亦有道
盗跖是盗贼的鼻祖,数次出现于《庄子》之中。盗贼自古名声不好,但是盗亦有道,有他们自己的一套准则。
6、螳臂当车
螳螂自以为自己十分了不得,可以和车子相冲撞,于是以自己的螳臂去挡车。其结果如何可想而知。这个成语比喻不自量力之人,同时说明去做远远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情,必然失败。
7、夏虫不可以语冰
夏天的虫子只在夏天出现,终其一生也无法经历冬天,无从见到冰雪、无从体验冰雪。和夏虫去谈论冰雪,对夏虫而言简直是天方夜谭。
8、白驹过隙
“白驹”是小白马,“白驹过隙”是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中忽然跑过,比喻时间过得极快,恍惚而已。
9、君子之交淡若水
君子之交,不以物质利益而交,故不会产生利益冲突;君子之交,纯乎精神之交,犹若清水,表面平淡无奇,实则深邃无比。
10、知其一,不知其二
对于一个事物的认识,看到了1个点,却没有看到第2个点、第3个点,比喻对于事物的认知存在局限性,了解不全面。
从《庖丁解牛》谈成功之道
庖丁解牛
近义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如臂使指
释义庖丁:厨工;解:肢解分割。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出处《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庖丁解牛》四字成语
《庖丁解牛》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选自《庄子.养生主》,中间有许多大家非常熟悉并喜爱的成语,如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切中肯綮等,现在重读这篇寓言故事,却有了不一样的收获,发现庖丁的成功之道几乎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成功学。
与写作老师讲写作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妙。庖丁就是丁大厨,他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和技巧。
故事开篇就直接描写了丁大厨解牛的精彩场面:“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猗,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引得观看了他解牛全过程的文惠君高呼点赞:嘻,善哉,善哉!并殷切提问:“技盍至此乎?”
这一段描写忽略了丁大厨解牛时的血腥场面,而是写丁大厨解牛时的的动作,手触、肩倚、足履、膝猗解牛时刀发出的声音,就是一段精美的舞蹈,而且节拍还都合乎《桑林》、《经首》这样的经典名曲。
这时丁大厨把一份杀牛的贱业干出了艺术家的感觉。他精湛的技艺、专注的精神俨然成了一位大国工匠。连一国之君也高声称赞。
工匠,是有工艺专长的匠人。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不仅要具有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而且还要有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而这些丁大厨身上全都具备。
那么他是怎样把技艺修炼到了这种地步?他的成功之道是什么?这不光是文惠君急切想知道的,也是每个读者急切想知道的问题。
丁大厨毫不隐瞒,而是详细地解析了他如何精进技艺的全部过程和法宝。为我们学习技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干货。
丁大厨的成功之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一、是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这个“道”就是自然规律,掌握自然规律,依照自然规律做事,就无往不胜。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我爱好的是自然天理,超过了技艺。
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来作为实践的目标。
牛的天然结构,肌肉筋骨的走向,骨骼之间的联结,天然的骨节机理,筋骨之间的空隙这些才是他研究的重点,当把一头牛的天然结构都掌握了之后,他看牛就再也不用眼睛看了。“神遇而不以目视”,他的刀就会自如地穿行于肉和骨骼的空隙间,游刃有余。把最为关键的地方解开后,牛身上所有的皮肉就哗啦一声,如土委地。如一车土倒在了地上。
所以学任何技艺都不能执着于表面的技巧,而是要掌握这项技术的本质规律。
现在网络流行的一个词“底层逻辑”,各行各业都要掌握其底层逻辑。商业的底层逻辑,股票期货的底层逻辑,写作的底层逻辑。底层逻辑就是事物最关键、最核心的东西。这与事物的自然规律应该是异曲同工的吧。
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
认识规律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它需要反复大量的实践。
丁大厨解牛技艺提高经历了三个过程。这三个过程他的观察能力逐渐提高。丁大厨开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他和所有的厨师一样,面对庞然大物一样的整头牛,只感觉无处下刀,不可解开一个整体,拿牛没有办法,内心充满了迷茫。
这就像我们初学写作的小白,面对故事和,内心一片茫然,不知从何入手,落笔。
但因为目标坚定,他一直都在不断地解牛,不断的探索,三年以后他终于在解牛时“未尝见全牛”了。不再看整头牛了,混沌一气,而是进入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会分解了,找到它的结构,看到它的内部组织了,发现它的组成奥秘了。这时他进入了牛的内部世界了。
写作如果也能经过三年的不断持续写作,掌握写作各种文体的写作规律,再各种刻意练习,那也一定会窥得各种文体的写作门径,可以任意发挥了。
可这还远远不够,他继续沉迷期间,不断反复练习,实践。
第三个阶段他已经“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了。这时他看牛就用精神而不用眼睛了。达到这种程度,他整整用了十九年,解了几千头牛。
几千年前的丁大厨,就已经深深熟悉了,掌握一门技术需要一万小时定律。十九年再加上刻意练习,专注、敬业、不成大国工匠天理难容了。
写作也一样,老师们都在强调一万小时定律,强调刻意练习,强调专一专注性。重读《庖丁解牛》再次感悟了这个过程永远少不了。所以沉下心来,埋头去写吧,只有写到足够的量,才有可能达到质变。
丁大厨解牛的过程与做大事业、大学问者所经的三种境界何其相似?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用宋词比方了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也就是人的迷茫阶段。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也就是人沉迷其中,不断实践的阶段。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也就是人的顿悟阶段。
无独有偶,宋代青山惟证禅师《上堂法语》中也有相似的经历、说法: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乃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而今得个休歇处,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这种典型的中国式表达,体现出了我们民族的诗意和智慧。而这种智慧是站在了巨人庄子的肩膀上得到的。
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哪怕技艺高超如此,但丁大厨从来不骄傲大意,每到关键之处,难为之处,总是谦虚谨慎,小心专注。
这也是大国工匠难得的品质。世人总是有个一点成绩过技术过人时就容易飘,容易放松警惕,这往往会导致功亏一篑。丁大厨的这种精神实在值得每个人学习。
四、
当然除了这三个最主要的成功之道之外,庖丁解牛的故事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还很多。
如面对困难,不应逃避,而应勇于面对。庖丁没有被整头牛吓住,不再当厨师,我们学习写作,也不应该被大量的练习,写作中的困难吓住,而放弃。
如热爱本职工作才能够在工作中做出不凡的成绩。写作也一样,要把写作当成终身事业去热爱。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如做事要循序渐进,熟能生巧。写作是个循序渐进的事,你妄图走捷径,那就根本不适合写作。写作就需要放慢速度,拉长时间,循序渐进。把各种文体,写作技巧,反复练习,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你才会收获成功的喜悦。那时出书、变现、名誉都是自然而然的事。
五、
故事最后,文惠君听了庖丁的解释后说我得到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与养生之道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呢?
庖丁的“解牛之道”:完全顺着牛天然的骨节肌理,在空隙处下刀,绝不勉强硬砍。
文惠君感悟到的“养生之道”:养生也应顺应自然,不要硬碰困难,避免身心受到损害。做事要掌握技巧,方法,决不能逆规律而行,硬碰硬。
用解牛的技术喻养生之道,也可以用解牛之事来比喻处世之理。
在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我们要像庖丁避开肯綮一样,要避开生活中的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要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
庄子是天地大智慧者。他的一篇《庖丁解牛》寓言故事就教给了我们太多人生智慧。而他的著作中这样的寓言故事还很多。他是巨人的肩膀,他的智慧带给后学者源源不断的丰富的给养。他的思想观点成为后世文人精神的避难所与最终的归宿。
让我们常读庄子,学习更多的人生智慧。
1. 出自《庖丁解牛》的成语有哪些
“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词解释 庖丁解牛 ( páo dīng jiě niú ) 庖丁:厨师;解:肢解分割。
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名词出处 据《庄子·养生主》载,庖丁为 文惠君 解牛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文惠君 赞叹其技艺之妙。
庖丁释刀云:平生宰牛数千头,而今宰牛时全以神运,目“未尝见全牛”,刀入牛身若“无厚入有间”而游刃有余。因此牛刀虽已用了十九年,而其锋利仍“若新发於硎”。
后常用“庖丁解牛”作为神妙的技艺的典型。相关文献 《说郛》卷八十引无名氏《竹林诗评》:“ 何逊 之作,不费气力,如庖丁解牛,风成於騞然。”
清·龚自珍 《明良论四》:“庖丁之解牛, 伯牙 之操琴, 羿 之发羽, 僚 之弄丸,古之所谓神技也。” 用法与近义词 用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常与“游刃有余”连用。
近义词: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如臂使指《庖丁解牛》原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1),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2),砉然响然(3),奏刀騞然(4),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5),乃中经首之会(6)。
文惠君曰:“嘻(7),善哉!技盖至此乎(8)?”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9)。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10)。
依乎天理(11),批大郤(12),道大窾(13),因其固然(14)。技经肯綮之未尝(15),而况大軱乎(16)!良庖岁更刀,割也(17);族庖月更刀(18),折也(19)。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20)。彼节者有间(21),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22),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23),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24),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25),如土委地(26)。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27)。”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28)。”
字词解释:(1) 庖(páo袍)丁:名丁的厨工。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
文惠君:即梁惠王,也称魏惠王。解牛:宰牛,这里指把整个牛体开剥分剖。
(2) 踦(yǐ以):指用一条腿的膝盖顶住。 (3)砉(xu)然:象声词,形容皮骨相离声。
响然:《经典释文》云,或无“然”字。今一本无“然”字,是。
(4)騞(huō豁)然:象声词,形容比砉然更大的进刀解牛声。 (5)《桑林》:传说中商汤王的乐曲名。
(6)《经首》:传说中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会:音节。
以上两句互文,即“乃合于桑林、经首之舞之会”之意。 (7)嘻:赞叹声(或嘻:通“啊?”)。
(8)盖:同“盍”;亦即“何”。 (9)进:超过。
(10)官知:这里指视觉。神欲:指精神活动。
(11)天理:指牛体的自然的肌理结构。 (12)批:击,劈开。
却:同隙。 (13)道:同“导”,顺着。
窾(kǔan款):骨节空穴处。 (14)因:依。
固然:指牛体本来的结构。(15)技经:犹言经络。
技,据清俞樾考证,当是“枝”字之误,指支脉。经,经脉。
肯:紧附在骨上的肉。綮(qìng庆):筋肉聚结处。
技经肯綮之未尝,即“未尝技经肯綮”的宾语前置。 (16)軱(gū孤):股部的大骨。
(17)割:这里指生割硬砍。 (18)族:众,指一般的。
(19)折:用刀折骨。(20)发:出。
硎(xǐng刑):磨刀石。 (21)节:骨节。
间:间隙。(22)恢恢乎:宽绰的样子。
(23)族:指筋骨交错聚结处。 (24)怵(chù处)然:警惕的样子。
(25)謋(zhè哲):同“磔”。謋然:形容牛体骨肉分离。
(26)委地:散落在地上 (27)善刀:拭刀。(28)养生:指养生之道。
这个寓言故事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立意在阐明“养生"。它说明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迎刃而解。
文章叙议相间,层次分明。写宰牛时动作之优美,技术之高超;成功后的志得意满等,绘声绘色,如闻如见,引人入胜。
语言生动形象,“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成语,即出自本篇。《庖丁解牛》译文 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
它竟然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
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
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感觉器官停止活动了而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
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
2. 出自 庖丁解牛的 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庖丁解牛[páo dīng jiě niú] 庖丁解剖了全牛。
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这个寓言故事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
它说明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迎刃而解。 文章叙议相间,层次分明。
写宰牛时动作之优美,技术之高超;成功后的志得意满等,绘声绘色,如闻如见,引人入胜。语言生动形象,“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成语,即出自本篇。
庖丁解牛 庄周原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1),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2),砉然响然(3),奏刀騞然(4),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5),乃中经首之会(6)。
文惠君曰:“嘻(7),善哉!技盖至此乎(8)?”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9)。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10)。
依乎天理(11),批大郤(12),道大窾(13),因其固然(14)。技经肯綮之未尝(15),而况大軱乎(16)!良庖岁更刀,割也(17);族庖月更刀(18),折也(19)。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20)。彼节者有间(21),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22),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23),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24),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25),如土委地(26)。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27)。”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28)。”
选自王先谦《庄子集解》本 庖丁解牛 庄周译文 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
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感觉器官停止活动了而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
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
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 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虽然如此,可是每 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惧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
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象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一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
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冯海荣) 庖丁解牛 庄周注释 (1) 庖(páo袍)丁:名丁的厨工。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
文惠君:即梁惠王,也称魏惠王。解牛:宰牛,这里指把整个牛体开剥分剖。
(2) 踦(yǐ以):指用一条腿的膝盖顶住。 (3)砉(hùa画)然:象声词,形容皮骨相离声。
响然:《经典释文》云,或无“然”字。今一本无“然”字,是。
(4)騞(huō豁)然:象声词,形容比砉然更大的进刀解牛声。 (5)桑林:传说中商汤王的乐曲名。
(6)经首:传说中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会:音节。
以上两句互文,即“乃合于桑林、经首之舞之会”之意。 (7)嘻:赞叹声。
(8)盖:同“盍”;亦即“何”。 (9)进:超过。
(10)官知:这里指视觉。神欲:指精神活动。
(11)天理:指牛体的自然的肌理结构。 (12)批:击,劈开。
却:同隙。 (13)道:同“导”,顺着。
窾(kǔan款):骨节空穴处。 (14)因:依。
固然:指牛体本来的结构。 (15)技经:犹言经络。
技,据清俞樾考证,当是“枝”字之误,指支脉。经,经脉。
肯:紧附在骨上的肉。綮(qìng庆):筋肉聚结处。
技经肯綮之未尝,即“未尝技经肯綮”的宾语前置。 (16)軱(gū孤):股部的大骨。
(17)割:这里指生割硬砍。 (18)族:众,指一般的。
(19)折:用刀折骨。 (20)发:出。
硎(xǐng刑):磨刀石。 (21)节:骨节。
间:间隙。 (22)恢恢乎:宽绰的样子。
(23)族:指筋骨交错聚结处。 (24)怵(chù处)然:警惧的样子。
(25)謋(zhè哲):同“磔”。謋然:形容牛体骨。
3. 出自《庖丁解牛的成语有哪些一、游刃有余:
意思是刀刃运转于骨节空隙中,有回旋的余地。比喻技术熟练,经验丰富,解决问题丝毫不费力。
出处:
《庖丁解牛》:“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译:
因为那牛体的骨节有空隙,刀口却薄得像没有厚度,把没有厚度似的刀口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的,它对于刀的运转必然是大有余地的了。
二、目无全牛:
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形容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已经到达非常纯熟的地步。
出处:
《庖丁解牛》: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译:
我开始宰牛的时候,看到的无一不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就不曾再看到整头的牛了。
三、踌躇满志:
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出处:
《庖丁解牛》: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译:
我提着刀站起来,为此我环顾四周,为此我悠然自得,心满意足。
四、切中肯綮:
是指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比喻切中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出处:
《庖丁解牛》: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译:
脉络相连、筋骨聚结的地方,都不曾用刀去碰过,何况那粗大的骨头呢。
五、批郤导窾:
从骨头接合处批开,无骨处则就势分解。比喻善于从关键处入手,顺利解决问题。
出处:
《庖丁解牛》: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译:
顺着牛体天然的结构,击入大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着牛体本来的组织进行解剖,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出自《庖丁解牛》的成语是什么”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