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用法大全 成语用法大全

面条诗句打油诗句_面条诗句打油诗句怎么写

tamoadmin 2024-08-17 人已围观

简介1.古人赞美糕点的诗句2.根据苏轼的老学庵笔记中一则苏轼与弟弟苏辙被贬在一起吃面条有关的的作文3.关于面的诗句古诗词4.苏轼的生平及经典诗句5.关于面的诗句成语6.有关面条或吃面的诗句7.农历二月初二为什么不能吃面条?关于吃饭的诗句具体如下几点。关于吃饭的诗句具体如下几点:1、家有万石粮,挥堆不长。2、粮收万石,也要粗茶淡饭。3、黄金本无种,出自勤俭家。4、饱时省一口,饿时得一斗。5、细水长流,遇

1.古人赞美糕点的诗句

2.根据苏轼的老学庵笔记中一则苏轼与弟弟苏辙被贬在一起吃面条有关的的作文

3.关于面的诗句古诗词

4.苏轼的生平及经典诗句

5.关于面的诗句成语

6.有关面条或吃面的诗句

7.农历二月初二为什么不能吃面条?

面条诗句打油诗句_面条诗句打油诗句怎么写

关于吃饭的诗句具体如下几点。

关于吃饭的诗句具体如下几点:

1、家有万石粮,挥堆不长。

2、粮收万石,也要粗茶淡饭。

3、黄金本无种,出自勤俭家。

4、饱时省一口,饿时得一斗。

5、细水长流,遇灾不愁。

6、省下烟酒钱,急难免求人。

7、有荒节约度荒,天荒节约备荒。

8、好处安身,苦处用钱。

9、精打细算够半年,遇到荒年不受难。

10、年年有储存,荒年不荒人。

古人赞美糕点的诗句

1. 关于面的诗句

关于面的诗句 1. 描写“面条”的诗句有哪些

1、朝饥食齑面甚美戏作

作者:陆游

一杯齑餺飥,手自芼油葱。

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

译文:一碗加了姜蒜的面,亲手做成了面片汤,相比于天上供奉的酥酡,不知有什么不相同。

2、江东竹枝词四首 其四

明代:陆深

明月垂杨独树桥,桥西熟酒好良宵。红香细剥莺哥嘴,嫩白鲜羹玉面条。

译文:明月照着垂杨独树桥,桥西熟酒好良宵。细细剥开色红而味香的茭白,就像莺哥的嘴一样。嫩嫩白白,巧作鲜羹,香玉拌面条。

3、过土山寨

宋代:黄庭坚

南风日日纵篙撑,时喜北风将我行。

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数筯玉簪横。

译文:天天吹南风放纵篙撑,正好吹北风我将远行。面条像银线一样散乱分布在碗里,蒌蒿几片像玉簪横放在面上。

4、刀削面

《山西谚语》

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

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

译文:用刀削出的面叶一片接着一片下锅,刀一片一片的削,面像银鱼落水一样在锅里翻白浪,柳叶乘着风下树梢。

5、朝饥食齑面甚美戏作

宋 陆游

一杯齑餺飥,老子腹膨脝。

坐拥茅檐日,山茶未用烹。

译文:一碗菜面,我的肚子都胀大了。坐着茅檐日,山茶都没有煮。

2. 有关赞美面条的诗词

1、《过土山寨》——宋代黄庭坚

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数筋玉簪横。

译文:面条百像银线一样散乱分布在碗里,蒌蒿几片像玉簪横放在面上。

2、《朝饥食齑面甚美戏作》—度—宋代陆游

天上问苏陀供,悬知未易同。

译文:自己用葱油做成的面条和天上供奉的甘露相比,不知有什么不相同。

3、《江东竹枝词》——明代答陆深

红香细剥莺哥嘴,嫩白鲜羹玉面条。

译文:细细剥开色红而味香的茭白,就像莺哥的嘴一样。嫩嫩白白,巧作鲜羹,香版玉拌面条。

4、《赠进士张盥》——唐代刘禹锡

举箸食汤饼,祝辞添麒麟。

译文:刚生男孩的人家设宴,举筷一起吃面条庆贺。

5、《朝中措·先生权馋病老难医》——宋代朱敦儒

肥葱细点,香油慢焰,汤饼如丝。

译文:大葱切细,用有香味的油慢火煮,面条像丝一样。

3. 和吃面有关的古代诗句

古代,面条最初只称为“饼”,“水溲饼”、“煮饼”便是中国面条先河—— “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引:刘熙《释名》),其意指用水将面粉和在一起所做出的食品均称之为“饼”;以水煮的面条或面块亦全作“饼”称.1、黄庭坚《过土山寨》南风日日纵篙撑,时喜北风将我行. 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数筯玉簪横.2、刘禹锡《赠进士张盥》忆尔悬孤日,余为座上宾.举箸食汤饼,祝辞添麒麟.3、陆游《朝饥食齑面甚美戏作》一杯齑餺飥,手自芼油葱.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4、苏轼《贺陈述古弟章生子》郁葱佳气夜充闾,始见徐卿第二雏.甚欲去为汤饼客,惟愁错写弄獐书.参军新妇贤相敌,阿大中郎喜有馀.我亦从来识英物,试教啼看定何如.。

4. 关于赞美面的古诗

朝饥食齑面甚美戏作 (陆游)

一杯齑餺飥,手自芼油葱。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

贺陈述古弟章生子苏轼

郁葱佳气夜充闾,始见徐卿第二雏。甚欲去为汤饼客,惟愁错写弄獐书。参军新妇贤相敌,阿大中郎喜有馀。我亦从来识英物,试教啼看定何如。

《饼赋》 晋 束晳

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成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弱似春绵,强似秋练,气勃郁以扬布,香气散而远遍。行人垂液于下风,童仆空瞧而邪盼。擎器者舔唇,立侍者干咽。”

过土山寨 黄庭坚

南风日日纵篙撑,时喜北风将我行。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如箸玉簪横。

比较亲和的打油诗:

面条诗

高难度!

千里一面筋,

线牵两地心。

可怜月下老,

从此不管人间情。

断不断,看你的!

面条诗

梦飞处!

万里一面条,

千山路遥遥,

月老搭鹊桥,

人间事常难随愿,

断不断,是天意!

朝饥食齑面甚美戏作 (陆游)

一杯齑餺飥,手自芼油葱。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

根据苏轼的老学庵笔记中一则苏轼与弟弟苏辙被贬在一起吃面条有关的的作文

1. 古人关于吃糕点的诗句

2. 关于赞美糕点的诗句

古人关于吃糕点的诗句 1.关于糕点的诗句

苏东坡诗中的合浦月饼 当年“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宋礼部尚书,龙图阁大学士苏东坡在合浦居住时(元符三年7月—8月、即一一00年),留下了许多衣食行住的佳话,如东坡亭、东坡井、东坡塘、东坡笠、东坡砚、东坡肉、狗啰啰花、明月鸟等。

合浦的一些土特产更是令东坡先生称赞不已,《廉州龙眼,质味殊绝,可敌荔枝》一诗,在珠乡民众之中早已是耳熟能详。但是,合浦月饼虽然同样也得到东坡先生的诗赞,却知者稀焉。

在题为《留别张左藏》一诗中,苏东坡是这样描述合浦月饼的: 编灌以豆猪,瑾涂以涂之。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悬知合浦人,长诵东坡诗。 好在真一酒,为我醉宗资 诗中的“编灌”就是用一种灌木条编的小猪笼,笼里装着用黑豆做眼睛的猪仔饼,猪仔饼的身上还涂了各种颜色的涂料。

这就是东坡先生见到的合浦猪仔饼了。从诗中可知,东坡先生当年见的到合浦猪仔饼,几乎与今天的合浦中秋市面的猪仔饼一样,没有什么大的差别 所以相传与他有直接关系的名馔不少,用他名字命名的菜肴更多,如“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玉糁”、“东坡腿”、“东坡芽脍”、“东坡墨鲤”、“东坡饼”、“东坡酥”、“东坡豆花”、“东坡肉”等等。

《东坡集》载:“蜀人贵芹芽脍,杂鸠肉为之”。春鸠脍,就是芹菜炒斑鸠胸脯丝。

后称东坡春鸠脍。 苏轼是喜欢羊汤的,为此他写道:“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

他还专门写了《猪肉颂》:“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东坡用其情有独钟的竹笋和猪肉一起煮,在一次美食派对上,苏东坡信手写下了一首打油诗:“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

味美却有毒的河豚也成为了他的常吃常新的美味,“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逍遥自在的七言绝句,更是写了春天的竹笋、肥鸭、野菜、河豚,真可谓是一句一美食。

“秋来霜露满园东,芦菔生儿芥生孙。我与何憎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

在他看来,这些蔬菜比那鸡鸭鱼肉还要味美。丰湖是苏东坡最喜欢野炊的地方,他把这里湖边长生的藤菜比作杭州西湖的莼菜:“丰湖有藤菜,似可敌莼羹”。

苏东坡吃到了一位老妇人做的环饼,不由得题诗道:“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寥寥28字,勾画出环饼匀细、色鲜、酥脆的特点和形似美人环钏的形象。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饮不尽器,半酣味尤长”,“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苏轼爱好品茗,诗作中也常见对茗茶的赞美,“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形容了杭州城外漫山遍野的茶园景色。

“从来佳茗似佳人”更是与另一首诗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被人们辑成了茶馆茶庄的名联。 苏东坡的诗词书稿,其中有很多与美食有关的佳文,《菜羹赋》、《食猪肉诗》、《豆粥》、《鲸鱼行》以及著名的《老饕赋》。

2、陆游是南宋著名的诗人,他还是一位精通烹饪的专家,在他的诗词中,咏叹佳肴的足足有上百首。 “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脍丝莼”的句子,这“玉脍”指的就是隋炀帝誉为“东南佳味”的“金齑玉脍”。

“脍”是切成薄的鱼片;“齑”就是切碎了的腌菜或酱菜,也引申为“细碎”。“金齑玉脍”就是以霜的后白色的鲈鱼为主料,拌以切细了的色泽金黄的花叶菜。

“丝莼”则是用莼花丝做成的莼羹,也是吴地名菜。 “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即是说自己用葱油做成的面条是天上苏陀(即酥)一样。

他在《山居食每不肉戏作》的序言中记下了“甜羹”的做法:“以菘菜、山药、芋、菜菔杂为之,不施醢酱,山庖珍烹也。”并诗日:“老住湖边一把茅,时话村酒具山肴。

年来传得甜羹法,更为吴酸作解嘲。” “东门买彘骨,醢酱点橙薤。

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鳖。”“彘”即“猪”,“彘骨”是猪排。

排骨用加有橙薤等香料拌和的酸酱烹制或蘸美至极。此外在诗中称道了四川的韭黄、粽子、甲鱼羹等食品。

“霜余蔬甲淡中甜,春近录苗嫩不蔹。掇归来便堪煮,半铢盐酪不须添。”

他总结了选取用蔬菜不要调味,吃起来也很新鲜。 “初游唐安饭薏米,炊成不减雕胡美。

大如苋实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满屋”把大如苋实(鸡头肉)的薏米的白、滑、香的特点都写得非常生动。 《食粥》:“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仙人名)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鲈肥菰脆调羹美,(麦乔)熟油新作饼香。

自古达人轻富贵,倒缘乡味忆回乡。” "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猩"。

"新津韭黄天下无,色如鹅黄三尺余,东门彘肉更奇绝,肥美不减胡羊酥" “祖国山河无限好,家乡父老不患贫。淡云出岫删发何日,也味争如乡味醇。”

"何时一饱与子同,更煎士茗浮甘菊" “山暖已无梅可折,江清独有蟹堪持。” 3、唐代诗。

2.关于“糕点”的诗句有哪些

1. 《南歌子(谢送菊花糕)》

宋代:王迈

家里逢重九,新篘熟浊醪。弟兄乘兴共登高。右手茱杯、左手笑持螯。

官里逢重九,归心切大刀。美人痛饮读离骚。因感秋英、饷我菊共糕。

2. 《九日雨中言怀》

唐代:薛逢

糕果盈前益自愁,那堪风雨滞刀州。单床冷席他乡梦,

紫樧黄花故国秋。万里音书何寂寂,百年生计甚悠悠。

潜将满眼思家泪,洒寄长江东北流。

3. 《谚》

唐代:佚名

枣子塞鼻孔,悬栖阁却种。

蝉鸣蛁蟟唤,黍种糕糜断。

4. 《春昼回文》

唐代:李涛

茶饼嚼时香透齿,水沈烧处碧凝烟。

纱窗避著犹慵起,极困新晴乍雨天。

5. 《蝶恋花》

宋代:秦观

紫燕双飞深院静。簟枕纱厨,睡起娇如病。一线碧烟萦藻井。小鬟茶进龙香饼。

拂拭菱花看宝镜。玉指纤纤,捻唾撩云鬓。闲折海榴过翠径。雪猫戏扑风花影。

3.关于糕点的古诗

苏东坡的《老饕赋》

《老饕赋》原文:

庖丁鼓刀,易牙烹熬,

水欲新而釜欲洁,火恶陈而薪恶劳。

九蒸暴而日燥,百上下而汤鏖。

尝项上之一脔,嚼霜前之两螯;

烂樱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糕;

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带糟。

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

婉彼姬姜,颜如李桃,

弹湘妃之玉瑟,鼓帝子之云璈,

命仙人之萼绿华,舞古曲之郁轮袍。

引南海之玻黎,酌凉州之葡萄,

愿先生之耆寿,分余沥与两髦。

候红潮于玉颊,敬暖响于檀槽,

忽累珠之妙唱,抽独茧之长缲;

闵手倦而少休,疑吻燥而当膏。

倒一缸之雪乳,列百柂之琼艘。

各眼滟于秋水,咸骨醉于春醪。

美人告去已而云散,先生方兀然而禅逃。

响松风于蟹眼,浮雪花于兔毫。

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

4.描写糕点的诗词

一点心随天远(宋·陈著·《西江月》)(写点心的)

一点心犹怀古(宋·陈著·《宝鼎现》)(写点心的)

美食不中饱人吃(宋·释师观·《偈颂七十六首》)

与君美食复甘眠(唐·白居易·《偶吟》)

充肠皆美食(唐·白居易·《松斋自题 时为翰林学士。》)

美食无使餍(宋·邵雍·《偶书》)

或对饮美食(宋·孔平仲 ·《代小子广孙寄翁翁》)

美食为我餐(宋·邵雍·《欢喜吟》)

药物扶持美食眠(宋·陆游·《归三山入秋益凉欣然有赋》)

踩坏美食(宋·郭印·《病目》)

美食身非稼(宋·李昉·《侍郎吟思愈清逸才无敌唱弥高而和弥寡我已竭》)

美食大官馔(明·刘仁本·《蕨萁行(闽清县饥,不报,民蕨萁为食而多》)

至今美食鲜衣者(宋·喻良能·《菲饮泉和韵》)

苏东坡:

“蜀人贵芹芽脍,杂鸠肉为之”。即芹菜炒斑鸠胸脯丝,后称东坡春鸠脍。

羊汤的,“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

《猪肉颂》:“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

河豚,“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秋来霜露满园东,芦菔生儿芥生孙。我与何憎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

“丰湖有藤菜,似可敌莼羹”。

环饼:“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我饮不尽器,半酣味尤长”

“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等等啊很多

5.描写点心的诗句

推荐:

胡饼

《寄胡饼与杨万州》唐·白居易

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寄予饥谗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合浦月饼

《留别廉守》宋·苏轼

编萑以苴猪,瑾涂以涂之。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悬知合浦人,长诵东坡诗。好在真一酒,为我醉宗资。

环饼

《戏咏馓子赠邻妪》宋·苏轼

织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压匾佳人缠臂金。

《蟹包》宋 作者: 高似孙

妙手能夸薄样梢,桂香分人蟹为包。

也在不枉持螯手,便是持螯亦草茅。

关于赞美糕点的诗句 1.赞美点心诗词

苏东坡既是著名的文人学者,也是著名的美食家。

所以相传与他有直接关系的名馔不少,用他名字命名的菜肴更多,如“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玉糁”、“东坡腿”、“东坡芽脍”、“东坡墨鲤”、“东坡饼”、“东坡酥”、“东坡豆花”、“东坡肉”等等。《东坡集》载:“蜀人贵芹芽脍,杂鸠肉为之”。

春鸠脍,就是芹菜炒斑鸠胸脯丝。后称东坡春鸠脍。

苏轼是喜欢羊汤的,为此他写道:“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 他还专门写了《猪肉颂》:“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东坡用其情有独钟的竹笋和猪肉一起煮,在一次美食派对上,苏东坡信手写下了一首打油诗:“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 味美却有毒的河豚也成为了他的常吃常新的美味,“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逍遥自在的七言绝句,更是写了春天的竹笋、肥鸭、野菜、河豚,真可谓是一句一美食。 “秋来霜露满园东,芦菔生儿芥生孙。

我与何憎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在他看来,这些蔬菜比那鸡鸭鱼肉还要味美。

丰湖是苏东坡最喜欢野炊的地方,他把这里湖边长生的藤菜比作杭州西湖的莼菜:“丰湖有藤菜,似可敌莼羹”。 苏东坡吃到了一位老妇人做的环饼,不由得题诗道:“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寥寥28字,勾画出环饼匀细、色鲜、酥脆的特点和形似美人环钏的形象。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饮不尽器,半酣味尤长”,“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苏轼爱好品茗,诗作中也常见对茗茶的赞美,“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形容了杭州城外漫山遍野的茶园景色。“从来佳茗似佳人”更是与另一首诗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被人们辑成了茶馆茶庄的名联。

苏东坡的诗词书稿,其中有很多与美食有关的佳文,《菜羹赋》、《食猪肉诗》、《豆粥》、《鲸鱼行》以及著名的《老饕赋》。 2、陆游是南宋著名的诗人,他还是一位精通烹饪的专家,在他的诗词中,咏叹佳肴的足足有上百首。

“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脍丝莼”的句子,这“玉脍”指的就是隋炀帝誉为“东南佳味”的“金齑玉脍”。“脍”是切成薄的鱼片;“齑”就是切碎了的腌菜或酱菜,也引申为“细碎”。

“金齑玉脍”就是以霜的后白色的鲈鱼为主料,拌以切细了的色泽金黄的花叶菜。“丝莼”则是用莼花丝做成的莼羹,也是吴地名菜。

“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即是说自己用葱油做成的面条是天上苏陀(即酥)一样。 他在《山居食每不肉戏作》的序言中记下了“甜羹”的做法:“以菘菜、山药、芋、菜菔杂为之,不施醢酱,山庖珍烹也。”

并诗日:“老住湖边一把茅,时话村酒具山肴。年来传得甜羹法,更为吴酸作解嘲。”

“东门买彘骨,醢酱点橙薤。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鳖。”

“彘”即“猪”,“彘骨”是猪排。排骨用加有橙薤等香料拌和的酸酱烹制或蘸美至极。

此外在诗中称道了四川的韭黄、粽子、甲鱼羹等食品。 “霜余蔬甲淡中甜,春近录苗嫩不蔹。

掇归来便堪煮,半铢盐酪不须添。”他总结了选取用蔬菜不要调味,吃起来也很新鲜。

“初游唐安饭薏米,炊成不减雕胡美。大如苋实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满屋”把大如苋实(鸡头肉)的薏米的白、滑、香的特点都写得非常生动。

《食粥》:“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仙人名)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鲈肥菰脆调羹美,(麦乔)熟油新作饼香。自古达人轻富贵,倒缘乡味忆回乡。”

"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猩"。 "新津韭黄天下无,色如鹅黄三尺余,东门彘肉更奇绝,肥美不减胡羊酥" “祖国山河无限好,家乡父老不患贫。

淡云出岫删发何日,也味争如乡味醇。” "何时一饱与子同,更煎士茗浮甘菊" “山暖已无梅可折,江清独有蟹堪持。”

3、唐代诗人杜甫虽不是美食家,但他有许多关于美食的诗。 《丽人行》中有"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餍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的诗句,即为"八珍" 。

"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红鱼入馔来"。 "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

"无声细下飞碎雪","放箸未觉全盘空"描写唐代厨师加工鱼生的高超刀功和食客们争食的热烈场面。 "春日春盘细生菜" "鲜鲫食丝脍,香芹碧涧羹"。

问答未及已 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 新炊间黄梁(《赠卫八处士》) 甲第纷纷厌梁肉 广文先生食不足(《醉酒歌》) 饔子左右挥双刀 脍飞金盘白雪高 徐州秃尾不足忆 汉阴槎头远遁逃 鲂鱼肥美知第一 既饱欢娱亦萧瑟(《观打鱼歌》) 4、郑板桥不仅是有名的画家,而且 对吃也有一定的研究。 郑板桥有"夜半酣酒江月下,美人纤手炙鱼头", "扬州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

" "惟有。

2.关于糕点的诗句

苏东坡诗中的合浦月饼 当年“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宋礼部尚书,龙图阁大学士苏东坡在合浦居住时(元符三年7月—8月、即一一00年),留下了许多衣食行住的佳话,如东坡亭、东坡井、东坡塘、东坡笠、东坡砚、东坡肉、狗啰啰花、明月鸟等。

合浦的一些土特产更是令东坡先生称赞不已,《廉州龙眼,质味殊绝,可敌荔枝》一诗,在珠乡民众之中早已是耳熟能详。但是,合浦月饼虽然同样也得到东坡先生的诗赞,却知者稀焉。

在题为《留别张左藏》一诗中,苏东坡是这样描述合浦月饼的: 编灌以豆猪,瑾涂以涂之。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悬知合浦人,长诵东坡诗。 好在真一酒,为我醉宗资 诗中的“编灌”就是用一种灌木条编的小猪笼,笼里装着用黑豆做眼睛的猪仔饼,猪仔饼的身上还涂了各种颜色的涂料。

这就是东坡先生见到的合浦猪仔饼了。从诗中可知,东坡先生当年见的到合浦猪仔饼,几乎与今天的合浦中秋市面的猪仔饼一样,没有什么大的差别 所以相传与他有直接关系的名馔不少,用他名字命名的菜肴更多,如“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玉糁”、“东坡腿”、“东坡芽脍”、“东坡墨鲤”、“东坡饼”、“东坡酥”、“东坡豆花”、“东坡肉”等等。

《东坡集》载:“蜀人贵芹芽脍,杂鸠肉为之”。春鸠脍,就是芹菜炒斑鸠胸脯丝。

后称东坡春鸠脍。 苏轼是喜欢羊汤的,为此他写道:“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

他还专门写了《猪肉颂》:“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东坡用其情有独钟的竹笋和猪肉一起煮,在一次美食派对上,苏东坡信手写下了一首打油诗:“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

味美却有毒的河豚也成为了他的常吃常新的美味,“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逍遥自在的七言绝句,更是写了春天的竹笋、肥鸭、野菜、河豚,真可谓是一句一美食。

“秋来霜露满园东,芦菔生儿芥生孙。我与何憎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

在他看来,这些蔬菜比那鸡鸭鱼肉还要味美。丰湖是苏东坡最喜欢野炊的地方,他把这里湖边长生的藤菜比作杭州西湖的莼菜:“丰湖有藤菜,似可敌莼羹”。

苏东坡吃到了一位老妇人做的环饼,不由得题诗道:“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寥寥28字,勾画出环饼匀细、色鲜、酥脆的特点和形似美人环钏的形象。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饮不尽器,半酣味尤长”,“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苏轼爱好品茗,诗作中也常见对茗茶的赞美,“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形容了杭州城外漫山遍野的茶园景色。

“从来佳茗似佳人”更是与另一首诗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被人们辑成了茶馆茶庄的名联。 苏东坡的诗词书稿,其中有很多与美食有关的佳文,《菜羹赋》、《食猪肉诗》、《豆粥》、《鲸鱼行》以及著名的《老饕赋》。

2、陆游是南宋著名的诗人,他还是一位精通烹饪的专家,在他的诗词中,咏叹佳肴的足足有上百首。 “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脍丝莼”的句子,这“玉脍”指的就是隋炀帝誉为“东南佳味”的“金齑玉脍”。

“脍”是切成薄的鱼片;“齑”就是切碎了的腌菜或酱菜,也引申为“细碎”。“金齑玉脍”就是以霜的后白色的鲈鱼为主料,拌以切细了的色泽金黄的花叶菜。

“丝莼”则是用莼花丝做成的莼羹,也是吴地名菜。 “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即是说自己用葱油做成的面条是天上苏陀(即酥)一样。

他在《山居食每不肉戏作》的序言中记下了“甜羹”的做法:“以菘菜、山药、芋、菜菔杂为之,不施醢酱,山庖珍烹也。”并诗日:“老住湖边一把茅,时话村酒具山肴。

年来传得甜羹法,更为吴酸作解嘲。” “东门买彘骨,醢酱点橙薤。

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鳖。”“彘”即“猪”,“彘骨”是猪排。

排骨用加有橙薤等香料拌和的酸酱烹制或蘸美至极。此外在诗中称道了四川的韭黄、粽子、甲鱼羹等食品。

“霜余蔬甲淡中甜,春近录苗嫩不蔹。掇归来便堪煮,半铢盐酪不须添。”

他总结了选取用蔬菜不要调味,吃起来也很新鲜。 “初游唐安饭薏米,炊成不减雕胡美。

大如苋实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满屋”把大如苋实(鸡头肉)的薏米的白、滑、香的特点都写得非常生动。 《食粥》:“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仙人名)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鲈肥菰脆调羹美,(麦乔)熟油新作饼香。

自古达人轻富贵,倒缘乡味忆回乡。” "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猩"。

"新津韭黄天下无,色如鹅黄三尺余,东门彘肉更奇绝,肥美不减胡羊酥" “祖国山河无限好,家乡父老不患贫。淡云出岫删发何日,也味争如乡味醇。”

"何时一饱与子同,更煎士茗浮甘菊" “山暖已无梅可折,江清独有蟹堪持。” 3、唐代诗。

3.形容糕点的唯美句子

1.水晶饼是陕西渭南的名点,特色是金面银帮,起皮掉酥,凉舌渗齿,甜润适口。

2.京式糕点,历史悠久,品类繁多,滋味各异,具有重油、轻糖,酥松绵软,口味纯甜、纯咸等特点。

3.入嘴酥松适口,香味纯正。特制是细八件,制作精细层多均匀,馅儿柔软起沙,果料香味纯厚。

4.在通过数千年点心师们的创作,它们基本形态也丰富多彩,造型逼真,例如:几何形、象形、自然形等等。

5.用最高级品质的糯米和草香恰到好处的艾草所炼制成,带有淡淡青草香味的香Q外皮,内馅则用最佳的绿豆馅,滑口的馅料加上带有吉祥象徵的麻糬外皮,好吃的感觉在嘴里、幸福的感觉在心里。

6.蜂巢芋角外皮酥脆,内层软滑,馅有少许肉汁,吃起来外酥脆内松软,有种咸咸甜甜的滋味,非常过瘾。炸成以后呈金**,表层小眼密布,形状仿如蜂巢。

7.皮酥而不散,馅绵而不柴,入口化渣,绝对无须舌头搅动以助下咽。

8.这种点心颜色如皓月,香甜爽口。形似饱满的麦穗,皮薄馅嫩,鲜美不腻。

9.选料严格、刀工精细、主料突出、注意本味、讲究火工、擅长炖焖、汤清味醇、浓而不腻、清淡鲜嫩、造型别致、咸中微甜、南北皆宜。

10.蒸熟后的小笼馒头,小巧玲珑,形似宝塔,呈半透明壮,晶莹透黄,一咬一包汤,满口生津,滋味鲜美。

4.关于糕点的诗句

《南歌子(谢送菊花糕)》宋代:王迈家里逢重九,新篘熟浊醪。

弟兄乘兴共登高。右手茱杯、左手笑持螯。

官里逢重九,归心切大刀。美人痛饮读离骚。

因感秋英、饷我菊共糕。《九日雨中言怀》唐代:薛逢糕果盈前益自愁,那堪风雨滞刀州。

单床冷席他乡梦, 紫樧黄花故国秋。万里音书何寂寂,百年生计甚悠悠。

潜将满眼思家泪,洒寄长江东北流。《谚》唐代:佚名枣子塞鼻孔,悬栖阁却种。

蝉鸣蛁蟟唤,黍种糕糜断。《春昼回文》唐代:李涛茶饼嚼时香透齿,水沈烧处碧凝烟。

纱窗避著犹慵起,极困新晴乍雨天。《蝶恋花》宋代:秦观紫燕双飞深院静。

簟枕纱厨,睡起娇如病。一线碧烟萦藻井。

小鬟茶进龙香饼。 拂拭菱花看宝镜。

玉指纤纤,捻唾撩云鬓。闲折海榴过翠径。

雪猫戏扑风花影。

5.有关糕点唯美的句子

1、世界美食。

2、有人说,“女人有两个胃,一个用来吃饭,一个用来吃甜点。”一边担心会胖,一边却难以抵挡甜点的诱惑。

3、幸福就是甜品的味道;每一道甜品都有一个故事;生活就像一道道甜品,不品尝怎么知道哪道更适合自己

4、我随身都会带颗苹果,饿了就吃,正餐也会正常吃,重点还是要维持运动习惯,不乱吃甜食。

5、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

6、生活没有多么甜蜜,更多是平平淡淡的感动,用心去感受那些平淡,一切就如甜饼般美妙

7、生活就像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味道

8、恰恰就在我们得到甜食的瞬间,我们盼望的甜食,变成了又苦又酸。

9、玫瑰是我的热情,糖果是我的味道,星星是我的眼睛,月光是我的灵魂,一并送给你

10、快乐幸福就是甜品的左膀右臂

11、供给人们的甜食已经够多了,他们的胃因此得了病:这就需要苦口的良药和逆耳的忠言

12、吃甜食得浇上酸汁。

关于面的诗句古诗词

 1、年少轻狂

苏东坡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慧,常得到师长赞扬。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其母程氏回来后,批评了苏轼,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

2、苏轼“欺”师

苏轼考进士,作了篇春秋文,叫《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有段落如下: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当时的判官梅圣俞,对苏轼的文章十分赞赏,但是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皋陶是舜的司法官,跟尧有关系吗?梅圣俞不明白这点,反复读过后,便去问苏轼,苏轼说答案在《三国志·孔融传》中,可是梅圣俞将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后,依旧没有发现出处,便又去问苏轼。苏轼只好老老实实答是自己的杜撰,梅圣俞更不解,苏轼便说《三国志·孔融传》中言道孔融跟曹操说商纣王将妲己赏了周公,曹操问可有此事,孔融答今日既有,古代也应该有。苏轼便据此杜撰了这么一个故事,这使梅圣俞更加赞赏苏轼。

3、东坡肉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4、苏轼退房

苏轼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孝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

5、吟诗赴宴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第四个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地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6、出人头地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7、家庭聚会

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少游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小妹也去摘花,少游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苏轼却用衣带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要走啊。”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此虽为传说,可信度不可考,但也能从中窥出苏轼之才。

8、打饼祭佛

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 佛印在帐中答道: “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

9、吟诗赏月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金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 “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 “船板拨开,佛印出来,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 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苏东坡拉著着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于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10、东坡鱼

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在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广闻人知的东坡肘子外,苏学士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一次,苏轼雅兴,亲自下厨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黄庭坚是中国古代四大字体蔡苏米黄宗祖之一,是苏轼挚友,两人经常以斗嘴为乐)。知道又是来蹭饭揩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右禾。”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次被黄庭坚整了个十足!

11、水果和药

苏轼婚后不久,应邀去刘贡父家作客,才到那里,仆人就赶来请他马上回去,说夫人有急事。刘贡父有心讽刺,吟道:“幸早里(杏、枣、李),且从容(苁蓉为一味中药)。”这句里含三种果名,一种药名。苏轼头也不回,蹬上马鞍就走,边走边说:“奈这事(柰,苹果之属、蔗、柿)须当归(当归为中药名)。”东坡居士的才思实在令人拜服。

12、生死一线

苏轼入狱后,神宗皇帝为了试探他有没有仇恨天子之意,特派一个小太监装成入狱和东坡同睡。白天吃饭时,小太监用言语挑逗他,苏轼牢饭吃得津津有味,答说:“任凭天公雷闪,我心岿然不动!”夜里,他倒头睡,小太监又撩拨道:“苏学士睡这等床,岂不可叹?”苏轼不理不会,用鼾声回答。小太监在第二天一大早推醒他,说道:“恭喜大人,你被赦免了。”要知道,那一夜可是危险至极啊。只要苏轼有一点牢骚和吃不香睡不稳的异样举动,危在旦夕。

13、涵养

朝廷保守派复辟后,以砸缸著名的北宋著名文学家司马光重拜相位,新法全盘被废。此时,同为保守派的苏轼却主张对新法不能全盘否定,应存良箅渣区别对待,因此与司马光发生激烈冲突,再度被贬瓜州。苏轼虽然信仰佛教,但又不喜和尚。闻得瓜州金山寺内有一法号为佛印的和尚名气极大,苏轼听说后不服气,就决定到山上会一会老和尚!在庙里,苏轼从皇帝讲到文武百官,从治理国家讲到为人之道。和尚静静听着,苏轼见佛印一直一言不发就从心里有点瞧不起他。心里想:大家都说他有本事,原来草包一个,来这里是骗几个香火钱的吧!话题慢慢的就扯到了佛事上,这时候佛印问道:“在先生眼里老纳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苏轼正满肚子鄙视,随口答道:“你在一般人眼里看来是有本事,但那是因为他们浅薄,实际上你每天故弄玄虚,没有真才实学,是个骗子而已!”佛印微微一笑,默不应声。苏轼看到他这个样子不仅更瞧不起和尚,而且自己洋洋得意起来,便乘兴问道:“在你眼里我苏大学士又是一个什么人呢?”“你是一个很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老纳自亏不如!”佛印答道。回到家后,苏轼洋洋得意地把早上如何如何制和尚的事给小妹讲了一遍,苏小妹听后笑得饭都喷出来了。苏轼懵了忙问道:“小妹为何发笑?”“你贬低和尚他不仅没生气反而把你赞扬了一番,你说谁有修养?没有学问哪来的修养?你还自以为自己比别人强?羞死你你都不知道!”。苏轼听后恍然大悟,从此与佛印大师成了莫逆之交。

14、“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西湖,佛印大师突然拿出一把题有东坡居士诗词的扇子,扔到河里,并大声道:“水流东坡诗(尸)!”当时苏轼楞了一下,但很快笑指着河岸上正有在啃骨头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骨!”

15、东坡吃草

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

16、对联退敌

北宋时期,宋人屡遭辽邦侵犯。居心求和的朝廷却引来一辽邦使者,出上联要宋人答对:三光日月星 。如对出下联则撤兵议和。此联看似简单,实不易对。出句的数字恰与后面的事物相符,而对句所选数字对应事物都会多于三或少于三。恰逢回京述职的苏轼,大笔一挥,巧妙对上下联:四诗风雅颂。该对联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因为《诗经》中有“大雅”、“小雅”,合称为“雅”。加之“国风”、“颂诗”共四部分,故《诗经》亦称“四诗”。对句妙语天成,辽使佩服至极。

17、三人对必有我师

苏轼与小妹、黄庭坚一日赏画,见上面题联有趣: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看是四字联,中间却各空一字,小妹建议为中间加字成为五言联句。黄庭坚抢对为:轻风舞细柳 , 淡月隐梅花。苏轼则填: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小妹略一思索,立即响应,填字使之成为:轻风扶细柳 , 淡月失梅花。纵观三人对联,小妹最妙:“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因而更形象生动;“失”字也较“隐”字贴切,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贴切。

18、其人之计

苏轼挚友佛印,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酒肉。这日,佛印煎了鱼下酒,正巧苏轼登门来访。佛印急忙把鱼藏在大磬(木鱼)之下。苏轼早已闻到鱼香,进门不见,想起当日遭黄庭坚诈戏,心里一转计上心来,故意说道:“今日来向大师请教,向阳门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么?”佛印对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旧句深感诧异,顺口说出下句:积善人家庆有余。苏轼抚掌大笑:“既然磬(庆)里有鱼(余),那就积点善,拿来共享吧”

19、巫山河水

一次,苏轼约其弟苏辙并佛印大师。三人结伴同游,佛印即兴出句:无山得似巫山好。关键在“无”、“巫”谐音。苏辙对上:何叶能如荷叶圆。苏轼听了,对弟弟说:以“何荷”对“无巫”的谐音,固然不错,但改作这样是否更好些:何水能如河水清。佛印与苏辙听了,表示赞同,以“水”对“山”,胜在对仗更加工稳。

20、联气小妹

久未与友谋面的苏轼邀黄庭坚来家做客,小妹见兄长亲自出门迎接,便出了个上句相戏,句云:阿兄门外邀双月。“双月”合为“朋”字。苏轼知小妹是和自己开玩笑,当即对道:小妹窗前捉半风。“半”对“双”,“风”对“月”,甚为妥贴。有趣的是,“风”的繁体字是“风”,半风即“虱”,意思是说小妹在窗前捉虱子。小妹气得扭头就走。

21、皛饭与毳饭

苏轼复官后,曾跟刘贡父乱侃:“我在牢里时,每天吃的是三白饭,照样很香甜,世间美味不过如此!”。刘贡父奇问什么叫三白饭,苏轼答道:“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这就是‘三白’。”此事说过苏轼也就忘了。一日接到刘贡父请帖,邀苏轼去他家吃皛(xiǎo)饭。苏轼欣然应约。但等苏轼到了地方发现桌上只有盐、萝卜、米饭,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这被刘贡父戏弄了。又过了几天,刘贡父也接到苏轼请帖,邀他去吃毳(cuì)饭。刘贡父知道苏轼要报复,但又好奇,又想知道毳饭到底是什么,最终还是去了。苏轼陪着刘贡父从早上聊到晚上,把刘贡父饿得前胸贴后背。实在忍不住催问毳饭呢?苏轼慢吞吞地答:“盐也毛(mǎo,(冇,“没有”的意思),萝卜也毛,饭也毛,岂不是‘毳’饭?其实你一直在享用着啊。” 刘贡父惊愕之后,两人同时大笑。

22、苏轼和王安石的矛盾

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少年得志的人。王安石22岁考中进士,苏轼小王安石16岁,23岁那年考中进士,两人都被视为栋梁之才,而且皆以诗文名世。两人真正的交锋是从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的。当时,苏氏兄弟服完父丧回到京师,苏轼被任命为直史馆、权开封府推事,而受到神宗信任,担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的王安石正大力推行变法新政,这样,两个大文豪同朝为官,争端便由此而起了。

王安石以“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天变不足畏”的勇气锐意改革也是令人起敬的。但关键的问题是,在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面前,在“以保守为天性,遵无动为大之教的国人、尤其是官僚士大夫面前,改革的动作到底是激进好抑或是渐进好?王安石思想竣急,无论是起用新人,还是施行新法,都体现了大刀阔斧的超常风格。而苏轼呢,他并非不主张变革,他只是希望不要“太急”了,因为“法相应则事易成,事有渐不惊”。因此,两个人的政见也就凿枘难合。

23、苏轼与高俅

《水浒传》第二回讲述高俅的发迹史,说他原本是开封府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这人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顽耍,颇能诗书词赋。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在临淮州住了几年后,经人介绍,来到京城金梁桥下开生药铺的董将士家,董将士不想留他,于是转荐他到“小苏学士”处,“小苏学士”只留高俅在府中住了一夜,便又把他介绍给了驸马都尉王晋卿,此后结识了当时为端王的宋徽宗,由于踢得一脚好球,平步青云,做了太尉。

读者诸君大概不清楚这位“小苏学士”究竟是何人,怎么能有这么大的面子,把一个卑微小吏推荐给当朝驸马爷。原来这位“小苏学士”,应该是鼎鼎大名的“大苏学士”,就是熟知的东坡居士苏轼。宋人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七对高俅的发迹言之较详,我们再结合其他相关资料,知道高俅原本是苏东坡府中的小吏,苏学士见高俅的文章颇具风,故而很欣赏他。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苏轼自翰林院出任中山府知府,便将他举荐给翰林学士承旨曾布,曾布府中属僚本已不少,所以没有接纳,苏轼又将高俅转而荐于驸马都尉王晋卿。高俅在王府中一住就是七年,直到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才因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端王。事有凑巧,一个月后,哲宗驾崩,端王即皇帝位为徽宗,高俅受到徽宗的“不次迁拜”,数年后官至节度使,渐升为枢密使相。“遍历三衙者二十年,领殿前司职事,自俅始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其父高敦复升为节度使,兄高伸也借着高俅的势焰,位居显臣之列,其子弟皆为郎官,一门荣耀至极。

再说苏轼由于朝廷内部党争,屡屡遭贬,元祐八年(1093年),宣仁皇太后崩,哲宗亲政。身为旧党人物的苏轼知道自己的政见为新政所不容,很识趣地自请外补为中山知府。不到一年,政局变得越来越坏,绍圣元年(1094年)闰四月,朝臣弹劾他在担任翰林学士时所作的制词中有讥谤先朝之语,被贬为英州(今广东省英德市)知州,还没到任,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于惠州。这还不算,没过多久,他被再贬为琼州别驾,居住在昌化军,过着“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的艰难生活,直到徽宗即位(1101年),才遇赦北归,不久死于常州。可以说,高俅飞黄腾达之日,正是苏轼遭遇灭顶之灾之时。此后二人之间尚有何联系呢?《挥麈后录》说:高俅始终对苏轼感恩戴德,念念不忘苏学士奖拔之情,每当苏轼的子孙亲友来京师时,高俅都要亲自抚问,赠以金银财物,以周济其贫。由此看来,苏轼把高俅荐给王晋卿,并非是由于厌恶他轻薄浮浪,恰恰是出于对他才干的欣赏。苏轼一生磊落豪侠,对人从不设防。宋人高文虎《蓼花洲闲录》说:“苏子瞻泛爱天下士,无贤不肖,欢如也。尝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子由(其弟苏辙,人称‘小苏学士’)晦默少许可,尝戒子瞻择友,子瞻曰:‘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此乃一病。’”人世间的事往往就是这样富于戏剧性,苏轼和高俅在政治上见解相左,在人生取向上也大相径庭,可以说完全不是同道之人,然而当苏门子弟贫不能存的时候,恰恰是高俅反过来救了他们的命,使苏轼子侄得以在南宋重振家风,这或许正得益于苏轼一生“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对谁都以诚相待,才使得政敌也为他的宽阔襟怀所感动。

这里顺便再交待一下高俅的晚年。靖康初,高俅护送徽宗南逃,到了临淮突然发病,不得不返回京城。当时大奸臣童贯、梁师成被朝廷诛杀,蔡京被流放。惟独高俅免于此祸,后来病死于家中。这大概是由于他这一生对得起苏学士,阎王老子没有让他做刀下之鬼。

24、进京赶考

传说宋代苏东坡早年乘船赴考,因途遇风浪,误了开考的时辰。起初主考大人不准苏东坡入场,后来听了苏的诉说,顿生恻隐之心,便口诵一联让他对,若对得出,便允他入试。主考官出的联是:“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位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苏东坡不愧为一代才子,稍一思索便应声对出下联:“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赶过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到二门,一定要进。”出句用顺序,对句用倒序。有情景,有经历,曲折而不呆板,视为巧对。

25、苏东坡泄题之嫌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当地人李方叔很同情他的遭遇,常去探访,两人结为至交。后苏东坡被召回京,仍与李方叔书信往来,亲密如前。宋元祐中,苏东坡奉命知贡举,李方叔也参加了考试。史书上称:李方叔落榜,后知情者去见苏东坡,求他给个“人情”,但苏东坡没有答应,他在写给李方叔的信中说:“君子之交,务相勉于道,不务相引于利也……”方叔读后,深为感动,两人的友谊更加深笃。

但近读明朝胡俨所著《胡氏杂说》,却有另一种说法。胡在书中说,苏东坡颇为欣赏李方叔。考前某日,苏东坡令其子苏叔党持一书简给李方叔,恰值李方叔外出,李的仆人就代收了信函,放置在茶几上。随后不久,章惇之子章持和章援来访,李方叔仍然未归。章持、章援二人顺手在茶几上取简拆阅,是《刘向优于扬雄论》二篇。章持、章援兄弟知其中必有消息,于是悄悄将此书简带了回去,仔细研读。

不久,苏东坡入帏命题,果然是《刘向优于扬雄论》。榜出,章援高中第一名,章持中第十名,而李方叔竟告落第。李方叔之母叹道:“苏公知贡举,而吾儿竟不第,命也。”苏东坡初以为第一名必为李方叔。及至出帏,方才知道是章援,不禁大为惋惜,还寄诗给李方叔,其中有诗句说:“平生浪说古战场,遇镜空迷日五色。”也是莫可奈何解嘲的意思。《胡氏杂说》附记云:苏东坡此诗“真迹今在南昌李士濂家,与徐铉书稿及张即之手帖,共为一卷,字画皆可爱也。”胡俨在明亦为名儒,颇有盛誉,不像胡说之人,只是他未说明故事自何而来。

苏东坡若真的以考题暗示于所属意者,应该构成“泄题罪”。幸亏章氏兄弟只想获第一,不想害人;若想害人,即以苏东坡手简持出申告,追查起来,苏东坡纵令不死,也得流放若干年。

26、不忍心拆散

相传,苏轼请邻居吃饭。桌上有一盘油炸麻雀,一共4只,客人毫不客气的吃了3只,还剩1只。这时,邻居对苏轼说:“还剩1只,你把它吃了吧!”苏轼却说:“我不忍心拆散它们,还是你吃了吧!”

27、苏轼与面条

苏轼被贬海南,弟弟苏辙被贬雷州。二人相遇于藤州,惊喜之余到路边小店吃面条,苏轼高旷豁达,处于忧郁的境遇却能随缘自适,转眼之间,已将“粗恶不可食”的面条吃光,苏辙却只吃几口就放下筷子叹气,苏轼开玩笑逗他:“莫非你还想细细品味吗?”

28、牛屎与佛

一天, 苏轼与佛印在一起打坐。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 。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佛印笑而不答。 苏轼回家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苏轼的生平及经典诗句

1. 关于面的诗句

关于面的诗句 1. 描写“面条”的诗句有哪些

1、朝饥食齑面甚美戏作

作者:陆游

一杯齑餺飥,手自芼油葱。

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

译文:一碗加了姜蒜的面,亲手做成了面片汤,相比于天上供奉的酥酡,不知有什么不相同。

2、江东竹枝词四首 其四

明代:陆深

明月垂杨独树桥,桥西熟酒好良宵。红香细剥莺哥嘴,嫩白鲜羹玉面条。

译文:明月照着垂杨独树桥,桥西熟酒好良宵。细细剥开色红而味香的茭白,就像莺哥的嘴一样。嫩嫩白白,巧作鲜羹,香玉拌面条。

3、过土山寨

宋代:黄庭坚

南风日日纵篙撑,时喜北风将我行。

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数筯玉簪横。

译文:天天吹南风放纵篙撑,正好吹北风我将远行。面条像银线一样散乱分布在碗里,蒌蒿几片像玉簪横放在面上。

4、刀削面

《山西谚语》

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

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

译文:用刀削出的面叶一片接着一片下锅,刀一片一片的削,面像银鱼落水一样在锅里翻白浪,柳叶乘着风下树梢。

5、朝饥食齑面甚美戏作

宋 陆游

一杯齑餺飥,老子腹膨脝。

坐拥茅檐日,山茶未用烹。

译文:一碗菜面,我的肚子都胀大了。坐着茅檐日,山茶都没有煮。

2. 有关赞美面条的诗词

1、《过土山寨》——宋代黄庭坚

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数筋玉簪横。

译文:面条百像银线一样散乱分布在碗里,蒌蒿几片像玉簪横放在面上。

2、《朝饥食齑面甚美戏作》—度—宋代陆游

天上问苏陀供,悬知未易同。

译文:自己用葱油做成的面条和天上供奉的甘露相比,不知有什么不相同。

3、《江东竹枝词》——明代答陆深

红香细剥莺哥嘴,嫩白鲜羹玉面条。

译文:细细剥开色红而味香的茭白,就像莺哥的嘴一样。嫩嫩白白,巧作鲜羹,香版玉拌面条。

4、《赠进士张盥》——唐代刘禹锡

举箸食汤饼,祝辞添麒麟。

译文:刚生男孩的人家设宴,举筷一起吃面条庆贺。

5、《朝中措·先生权馋病老难医》——宋代朱敦儒

肥葱细点,香油慢焰,汤饼如丝。

译文:大葱切细,用有香味的油慢火煮,面条像丝一样。

3. 和吃面有关的古代诗句

古代,面条最初只称为“饼”,“水溲饼”、“煮饼”便是中国面条先河—— “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引:刘熙《释名》),其意指用水将面粉和在一起所做出的食品均称之为“饼”;以水煮的面条或面块亦全作“饼”称.1、黄庭坚《过土山寨》南风日日纵篙撑,时喜北风将我行. 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数筯玉簪横.2、刘禹锡《赠进士张盥》忆尔悬孤日,余为座上宾.举箸食汤饼,祝辞添麒麟.3、陆游《朝饥食齑面甚美戏作》一杯齑餺飥,手自芼油葱.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4、苏轼《贺陈述古弟章生子》郁葱佳气夜充闾,始见徐卿第二雏.甚欲去为汤饼客,惟愁错写弄獐书.参军新妇贤相敌,阿大中郎喜有馀.我亦从来识英物,试教啼看定何如.。

4. 关于赞美面的古诗

朝饥食齑面甚美戏作 (陆游)

一杯齑餺飥,手自芼油葱。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

贺陈述古弟章生子苏轼

郁葱佳气夜充闾,始见徐卿第二雏。甚欲去为汤饼客,惟愁错写弄獐书。参军新妇贤相敌,阿大中郎喜有馀。我亦从来识英物,试教啼看定何如。

《饼赋》 晋 束晳

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成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弱似春绵,强似秋练,气勃郁以扬布,香气散而远遍。行人垂液于下风,童仆空瞧而邪盼。擎器者舔唇,立侍者干咽。”

过土山寨 黄庭坚

南风日日纵篙撑,时喜北风将我行。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如箸玉簪横。

比较亲和的打油诗:

面条诗

高难度!

千里一面筋,

线牵两地心。

可怜月下老,

从此不管人间情。

断不断,看你的!

面条诗

梦飞处!

万里一面条,

千山路遥遥,

月老搭鹊桥,

人间事常难随愿,

断不断,是天意!

朝饥食齑面甚美戏作 (陆游)

一杯齑餺飥,手自芼油葱。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

关于面的诗句成语

人物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二名苏东坡,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4岁,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一寸有余(186cm)苏轼为人豁达心胸宽广,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苏洵的大儿子,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嘉佑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年),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佑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苏轼生平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阴差阳错地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苏轼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

俗话说:“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乌台诗案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李定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二年 (1079年),苏轼移任湖州 (浙江省吴兴县),七月遭御史台所派遣的皇甫遵等人逮捕入狱,他们指证苏轼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做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挖出一句二句,断章取义的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法律一类的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以法律教导、监督官吏;又如“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说他是指责兴修水利的这个措施不对。其实苏轼自己在杭州也兴修水利工程,怎会认为那是错的呢?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总结一句话,是认定他胆敢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

苏轼在御史台内遭到严刑拷问,他自认难逃死罪。最后终能幸免一死。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蒙神宗的恩赐被判流放黄州(湖北省黄冈县),苏轼被拘禁近百日,后获释离开御史台之狱。后人把这桩案件的告诉状和供述书编纂为一部《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汉书·朱博传》:“是时,兀御史府吏舍百余区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曰朝夕乌。”后世便以御史府为乌府,御史台为乌台。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他们包括御史中丞李定,监察御史里行(御史台的见习史官)舒亶、何正臣等,因此称为“乌台诗案”。

苏轼致祸的原由,除上述的“莫须有罪名”外,据说是因为得罪了当时的宰相王安石。当时人的笔记里曾记载其事。说苏轼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安石不在,苏轼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

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幺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又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问旁人,这是什么鸟叫?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这段记载的真伪已不可考。从史实上看,王安石罚苏轼,错改两句诗似乎不是王安石讨厌苏轼的真正原因。其实质上的原因,当是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所以,苏轼才会在仕途有所不顺。

诗词风格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其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 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溢清。

就词作而言,纵观苏轼的三百余首词作,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却为数不多,据朱靖华先生的统计类似的作品占苏轼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个时期创作的主流。这些作品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却着实反映了那段时期苏轼积极仕进的心态。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风貌,也有娱宾遣兴,秀丽妩媚的姿。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而这一部分占了苏轼全词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间大有庄子化蝶、无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对现实的对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

苏轼轶闻

3、东坡肉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修苏堤,兴水利,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4、苏轼退房

苏轼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孝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见宋 费衮《梁溪漫志》)

5、吟诗赴宴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第四个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地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6、出人头地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成语出人头地的出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7、家庭聚会

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子由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苏轼却用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要走啊。”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8、打饼祭佛

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 佛印在帐中答道: “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

9、吟诗赏月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金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 “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 “船板拨开,佛印出来,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 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苏东坡拉著着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于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10、东坡鱼

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在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广闻人知的东坡肘子外,苏学士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一次,苏轼雅兴,亲自下厨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黄庭坚是中国古代四大字体蔡苏米黄宗祖之一,是苏轼挚友,两人经常以斗嘴为乐)。知道又是来蹭饭揩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右禾。”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次被黄庭坚整了个十足!

11、水果和药

苏轼婚后不久,应邀去黄庭坚家作客,才到那里,仆人就赶来请他马上回去,说夫人有急事。黄庭坚有心讽刺,吟道:“幸早里(杏、枣、李),且从容(苁蓉为一味中药)。”这句里含三种果名,一种药名。苏轼头也不回,蹬上马鞍就走,边走边说:“奈这事(柰,苹果之属、蔗、柿)须当归(当归为中药名)。”东坡居士的才思实在令人拜服。

12、生死一线

苏轼入狱后,神宗皇帝为了试探他有没有仇恨天子之意,特派一个小太监装成入狱和东坡同睡。白天吃饭时,小太监用言语挑逗他,苏轼牢饭吃得津津有味,答说:“任凭天公雷闪,我心岿然不动!”夜里,他倒头睡,小太监又撩拨道:“苏学士睡这等床,岂不可叹?”苏轼不理不会,用鼾声回答。小太监在第二天一大早推醒他,说道:“恭喜大人,你被赦免了。”要知道,那一夜可是危险至极啊。只要苏轼有一点牢骚和吃不香睡不稳的异样举动,危在旦夕。其实神宗皇帝也是糊涂人,派个太监去凭苏轼的才智又怎么可能瞧不出来呢?

14、“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瘦西湖,佛印大师突然拿出一把题有东坡居士诗词的扇子,扔到河里,并大声道:“水流东坡诗(尸)!”当时苏轼楞了一下,但很快笑指着河岸上正有在啃骨头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骨!”

15、东坡吃草

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

16、对联退敌

北宋时期,宋人率招辽邦侵犯。居心求和的朝廷却引来一辽邦使者,出上联要宋人答对:三光日月星 。如对出下联则撤兵议和。此联看似简单,实不易对。出句的数字恰与后面的事物相符,而对句所选数字对应事物都会多于三或少于三。恰逢回京述职的苏轼,大笔一挥,巧妙对上下联:四诗风雅颂。该对联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因为《诗经》中有“大雅”、“小雅”,合称为“雅”。加之“国风”、“颂诗”共四部分,故《诗经》亦称“四诗”。对句妙语天成,辽使佩服至极。

17、三人对必有我师

苏轼与小妹、黄庭坚一日赏画,见上面题联有趣: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看是四字联,中间却各空一字,小妹建议为中间加字成为五言联句。黄庭坚抢对为:轻风舞细柳 , 淡月隐梅花。苏轼则填: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小妹略一思索,立即响应,填字使之成为:轻风扶细柳 , 淡月失梅花。纵观三人对联,小妹最妙:“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因而更形象生动;“失”字也较“隐”字贴切,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贴切。

18、其人之计

苏轼挚友佛印。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酒肉。这日,佛印煎了鱼下酒,正巧苏轼登门来访。佛印急忙把鱼藏在大磬(木鱼)之下。苏轼早已闻到鱼香,进门不见,想起当日遭黄庭坚诈戏,心里一转计上心来,故意说道:“今日来向大师请教,向阳门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么?”佛印对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旧句深感诧异,顺口说出下句:积善人家庆有余。苏轼抚掌大笑:“既然磬(庆)里有鱼(余),那就积点善,拿来共享吧”

19、巫山河水

一次,苏轼约其弟苏辙并佛印大师。三人结伴同游,佛印即兴出句:无山得似巫山好。关键在“无”、“巫”谐音。苏辙对上:何叶能如荷叶圆。苏轼听了,对弟弟说:以“何荷”对“无巫”的谐音,固然不错,但改作这样是否更好些:何水能如河水清。佛印与苏辙听了,表示赞同,以“水”对“山”,胜在对仗更加工稳。

0、联气小妹

久未与友谋面的苏轼邀黄庭坚来家做客,小妹见兄长亲自出门迎接,便出了个上句相戏,句云:阿兄门外邀双月。“双月”合为“朋”字。苏轼知小妹是和自己开玩笑,当即对道:小妹窗前捉半风。“半”对“双”,“风”对“月”,甚为妥贴。有趣的是,“风”的繁体字“风”,半风即“虱”,意思是说小妹在窗前捉虱子。小妹气得扭头就走。

21、皛饭与毳饭

苏轼复官后,曾跟黄庭坚乱侃:“我在牢里时,每天吃的是三白饭,照样很香甜,世间美味不过如此!”。黄庭坚奇问什么叫三白饭,苏轼答道:“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这就是‘三白’。”此事说过苏轼也就忘了。一日接到黄庭坚请帖,邀苏轼去他家吃皛(xiǎo)饭。苏轼欣然应约,并对夫人道:“黄庭坚乃当世学士,读书甚多,他这皛饭定是稀珍之物。但等苏轼到了地方发现桌上只有盐、萝卜、米饭,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这被黄庭坚戏弄了。又过了几天,黄庭坚也接到苏轼请帖,邀他去吃毳(cuì)饭。黄庭坚知道苏轼要报复,但又好奇,又想知道毳饭到底是什么,最终还是去了。苏轼陪着黄庭坚从早上海聊到晚上,把黄庭坚饿得前胸贴后背。实在忍不住催问毳饭呢?苏轼慢吞吞地答:“盐也毛(mǎo,(冇,“没有”的意思),萝卜也毛,饭也毛,岂不是‘毳’饭?其实你一直在享用着啊。” 黄庭坚惊愕之后,两人同时大笑。

24、进京赶考

传说宋代苏东坡早年乘船赴考,因途遇风浪,误了开考的时辰。起初主考大人不准苏东坡入场,后来听了苏的诉说,顿生恻隐之心,便口诵一联让他对,若对得出,便破例允他入试。主考官出的联是:“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位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苏东坡不愧为一代才子,稍一思索便应声对出下联:“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赶过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到二门,一定要进。”出句用顺序,对句用倒序。有情景,有过程,有经历,曲折而不呆板,可视为巧对。

26、不忍心拆散

相传,苏轼请邻居吃饭。桌上有一盘油炸麻雀,一共4只,客人毫不客气的吃了3只,还剩1只。这时,邻居对苏轼说:“还剩1只,你把它吃了吧!”苏轼却说:“我不忍心拆散它们,还是你吃了吧!”

27.苏轼与面条

苏轼被贬海南,弟弟苏辙被贬雷州。五月十一日,二人相遇与藤州,惊喜之余到路边小店吃面条,苏轼高旷豁达,处于忧郁的境遇却能随缘自适,转眼之间,已将“粗恶不可食”的面条吃光,苏辙却只吃几口就放下筷子叹气,苏轼开玩笑逗他:“莫非你还想细细品味吗

写作风格

苏轼词风可分三类:

1、豪放风格。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

3、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有关面条或吃面的诗句

1. 关于面的诗句

关于面的诗句 1. 描写“面条”的诗句有哪些

1、朝饥食齑面甚美戏作

作者:陆游

一杯齑餺飥,手自芼油葱。

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

译文:一碗加了姜蒜的面,亲手做成了面片汤,相比于天上供奉的酥酡,不知有什么不相同。

2、江东竹枝词四首 其四

明代:陆深

明月垂杨独树桥,桥西熟酒好良宵。红香细剥莺哥嘴,嫩白鲜羹玉面条。

译文:明月照着垂杨独树桥,桥西熟酒好良宵。细细剥开色红而味香的茭白,就像莺哥的嘴一样。嫩嫩白白,巧作鲜羹,香玉拌面条。

3、过土山寨

宋代:黄庭坚

南风日日纵篙撑,时喜北风将我行。

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数筯玉簪横。

译文:天天吹南风放纵篙撑,正好吹北风我将远行。面条像银线一样散乱分布在碗里,蒌蒿几片像玉簪横放在面上。

4、刀削面

《山西谚语》

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

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

译文:用刀削出的面叶一片接着一片下锅,刀一片一片的削,面像银鱼落水一样在锅里翻白浪,柳叶乘着风下树梢。

5、朝饥食齑面甚美戏作

宋 陆游

一杯齑餺飥,老子腹膨脝。

坐拥茅檐日,山茶未用烹。

译文:一碗菜面,我的肚子都胀大了。坐着茅檐日,山茶都没有煮。

2. 有关赞美面条的诗词

1、《过土山寨》——宋代黄庭坚

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数筋玉簪横。

译文:面条百像银线一样散乱分布在碗里,蒌蒿几片像玉簪横放在面上。

2、《朝饥食齑面甚美戏作》—度—宋代陆游

天上问苏陀供,悬知未易同。

译文:自己用葱油做成的面条和天上供奉的甘露相比,不知有什么不相同。

3、《江东竹枝词》——明代答陆深

红香细剥莺哥嘴,嫩白鲜羹玉面条。

译文:细细剥开色红而味香的茭白,就像莺哥的嘴一样。嫩嫩白白,巧作鲜羹,香版玉拌面条。

4、《赠进士张盥》——唐代刘禹锡

举箸食汤饼,祝辞添麒麟。

译文:刚生男孩的人家设宴,举筷一起吃面条庆贺。

5、《朝中措·先生权馋病老难医》——宋代朱敦儒

肥葱细点,香油慢焰,汤饼如丝。

译文:大葱切细,用有香味的油慢火煮,面条像丝一样。

3. 和吃面有关的古代诗句

古代,面条最初只称为“饼”,“水溲饼”、“煮饼”便是中国面条先河—— “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引:刘熙《释名》),其意指用水将面粉和在一起所做出的食品均称之为“饼”;以水煮的面条或面块亦全作“饼”称.1、黄庭坚《过土山寨》南风日日纵篙撑,时喜北风将我行. 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数筯玉簪横.2、刘禹锡《赠进士张盥》忆尔悬孤日,余为座上宾.举箸食汤饼,祝辞添麒麟.3、陆游《朝饥食齑面甚美戏作》一杯齑餺飥,手自芼油葱.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4、苏轼《贺陈述古弟章生子》郁葱佳气夜充闾,始见徐卿第二雏.甚欲去为汤饼客,惟愁错写弄獐书.参军新妇贤相敌,阿大中郎喜有馀.我亦从来识英物,试教啼看定何如.。

4. 关于赞美面的古诗

朝饥食齑面甚美戏作 (陆游)

一杯齑餺飥,手自芼油葱。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

贺陈述古弟章生子苏轼

郁葱佳气夜充闾,始见徐卿第二雏。甚欲去为汤饼客,惟愁错写弄獐书。参军新妇贤相敌,阿大中郎喜有馀。我亦从来识英物,试教啼看定何如。

《饼赋》 晋 束晳

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成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弱似春绵,强似秋练,气勃郁以扬布,香气散而远遍。行人垂液于下风,童仆空瞧而邪盼。擎器者舔唇,立侍者干咽。”

过土山寨 黄庭坚

南风日日纵篙撑,时喜北风将我行。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如箸玉簪横。

比较亲和的打油诗:

面条诗

高难度!

千里一面筋,

线牵两地心。

可怜月下老,

从此不管人间情。

断不断,看你的!

面条诗

梦飞处!

万里一面条,

千山路遥遥,

月老搭鹊桥,

人间事常难随愿,

断不断,是天意!

朝饥食齑面甚美戏作 (陆游)

一杯齑餺飥,手自芼油葱。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

农历二月初二为什么不能吃面条?

1. 关于面条诗句

关于面条诗句 1.描写面条的诗句

1、《赠进士张盥》

唐代刘禹锡

举箸食汤饼,祝辞添麒麟。

白话文译文:刚生男孩的人家设宴,举筷一起吃面条庆贺。

2、《朝饥食齑面甚美戏作》

宋代陆游

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

白话文译文:自己用葱油做成的面条和天上供奉的甘露相比,不知有什么不相同。

3、《朝中措·先生馋病老难医》

宋代朱敦儒

肥葱细点,香油慢焰,汤饼如丝。

白话文译文:大葱切细,用有香味的油慢火煮,面条像丝一样。

4、《过土山寨》

宋代黄庭坚

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数筋玉簪横。

白话文译文:面条像银线一样散乱分布在碗里,蒌蒿几片像玉簪横放在面上。

5、《江东竹枝词》

明代陆深

红香细剥莺哥嘴,嫩白鲜羹玉面条。

白话文译文:细细剥开色红而味香的茭白,就像莺哥的嘴一样。嫩嫩白白,巧作鲜羹,香玉拌面条。

2.描写“面条”的诗句有哪些

1、朝饥食齑面甚美戏作

作者:陆游

一杯齑餺飥,手自芼油葱。

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

译文:一碗加了姜蒜的面,亲手做成了面片汤,相比于天上供奉的酥酡,不知有什么不相同。

2、江东竹枝词四首 其四

明代:陆深

明月垂杨独树桥,桥西熟酒好良宵。红香细剥莺哥嘴,嫩白鲜羹玉面条。

译文:明月照着垂杨独树桥,桥西熟酒好良宵。细细剥开色红而味香的茭白,就像莺哥的嘴一样。嫩嫩白白,巧作鲜羹,香玉拌面条。

3、过土山寨

宋代:黄庭坚

南风日日纵篙撑,时喜北风将我行。

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数筯玉簪横。

译文:天天吹南风放纵篙撑,正好吹北风我将远行。面条像银线一样散乱分布在碗里,蒌蒿几片像玉簪横放在面上。

4、刀削面

《山西谚语》

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

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

译文:用刀削出的面叶一片接着一片下锅,刀一片一片的削,面像银鱼落水一样在锅里翻白浪,柳叶乘着风下树梢。

5、朝饥食齑面甚美戏作

宋 陆游

一杯齑餺飥,老子腹膨脝。

坐拥茅檐日,山茶未用烹。

译文:一碗菜面,我的肚子都胀大了。坐着茅檐日,山茶都没有煮。

3.形容“面条”的诗句有哪些

1、《朝饥食齑面甚美戏作 》宋代陆游

一杯齑餺飥,手自芼油葱。

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

2、《贺陈述古弟章生子》宋代苏轼

郁葱佳气夜充闾,始见徐卿第二雏。

甚欲去为汤饼客,惟愁错写弄獐书。

参军新妇贤相敌,阿大中郎喜有馀。

我亦从来识英物,试教啼看定何如。

4、《杨焕然生子四首之二》宋代元好问

人家欢喜是生儿,巷语街谈总入诗。

我欲去为汤饼客,买羊沽酒约何时。

4、《过土山寨》北宋黄庭坚

南风日日纵篙撑,时喜北风将我行。

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数筯玉簪横。

5、《翠微寺有感》唐代刘禹锡

吾王昔游幸,离宫云际开。朱旗迎夏早,凉轩避暑来。

汤饼赐都尉,寒冰颁上才。龙髯不可望,玉座生尘埃。

4.赞美面条的精美诗句

朝饥食齑面甚美戏作 (陆游) 一杯齑餺飥,手自芼油葱。

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 贺陈述古弟章生子苏轼 郁葱佳气夜充闾,始见徐卿第二雏。

甚欲去为汤饼客,惟愁错写弄獐书。参军新妇贤相敌,阿大中郎喜有馀。

我亦从来识英物,试教啼看定何如。 《饼赋》 晋 束晳 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成口外。

充虚解战,汤饼为最。弱似春绵,强似秋练,气勃郁以扬布,香气散而远遍。

行人垂液于下风,童仆空瞧而邪盼。擎器者舔唇,立侍者干咽。”

过土山寨 黄庭坚 南风日日纵篙撑,时喜北风将我行。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如箸玉簪横。

比较亲和的打油诗: 面条诗 高难度! 千里一面筋, 线牵两地心。 可怜月下老, 从此不管人间情。

断不断,看你的! 面条诗 梦飞处! 万里一面条, 千山路遥遥, 月老搭鹊桥, 人间事常难随愿, 断不断,是天意! 朝饥食齑面甚美戏作 (陆游) 一杯齑餺飥,手自芼油葱。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

5.赞美面条的诗句

如下,望纳:

古代,面条最初只称为“饼”,“水溲饼”、“煮饼”便是中国面条先河—— “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引:刘熙《释名》),其意指用水将面粉和在一起所做出的食品均称之为“饼”;以水煮的面条或面块亦全作“饼”称。

1、宋·黄庭坚《过土山寨》

南风日日纵篙撑,时喜北风将我行。

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数筯玉簪横。

2、唐·刘禹锡《赠进士张盥》

忆尔悬孤日,余为座上宾。举箸食汤饼,祝辞添麒麟。

3、宋·陆游《朝饥食齑面甚美戏作》

一杯齑餺飥,手自芼油葱。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

4、宋·苏轼《贺陈述古弟章生子》

郁葱佳气夜充闾,始见徐卿第二雏。甚欲去为汤饼客,惟愁错写弄獐书。

参军新妇贤相敌,阿大中郎喜有馀。我亦从来识英物,试教啼看定何如。

5、《饼赋》晋·束晳

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凝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尔乃重箩之面,尘飞雪白,胶粘筋韧,?溔柔泽。肉则羊膀豕肋,脂肤相半,脔如蜿首,珠连砾散。姜枝葱本,蓬切瓜判,辛桂锉末,椒兰是畔,和盐洒豉,揽和胶乱。于是火盛汤涌,猛气蒸作,攘衣振裳,掌握仰弱,俯搏面弥,离于指端,手萦回而交错,纷纷驳驳,星分雹落。笼无迸肉,饼无流面,姝媮冽敕,薄而不绽,膲味内和,?色外见,弱似春绵,白若秋练。气勃郁以扬布,香飞散而远遍。行人垂涎于下风,童仆空嚼而斜眄。擎器者舔唇,立侍者干咽。

6、《北方面条儿歌》

啥面香又甜,北京炸酱面。

啥面狂又豪,洛阳大烩面。

啥面粗又宽,兰州大拉面。

啥面催又干,天津散子面。

啥面肉块多,西安臊子面。

啥面油花多,太原刀削面。

啥面蒜黄多,泰安打卤面。

啥面羊汤多,包头疙瘩面。

要说石家庄,有名龙须面。

说俺太行山,更有很多面。

一碗像朵花,那是猫耳面。

一碗泡馍馍,那是手搓面。

一碗放粗粮,那是河珞面。

一碗有羊肚,那是嗒嗒面。

一碗就大葱,那是擀杖面。

更好是啥来,武安拽拽面。

黄河中原人,精神当如面!

6.描写“面条”的诗句有哪些

1、朝饥食齑面甚美戏作作者:陆游一杯齑餺飥,手自芼油葱。

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译文:一碗加了姜蒜的面,亲手做成了面片汤,相比于天上供奉的酥酡,不知有什么不相同。

2、江东竹枝词四首 其四明代:陆深明月垂杨独树桥,桥西熟酒好良宵。红香细剥莺哥嘴,嫩白鲜羹玉面条。

译文:明月照着垂杨独树桥,桥西熟酒好良宵。细细剥开色红而味香的茭白,就像莺哥的嘴一样。

嫩嫩白白,巧作鲜羹,香玉拌面条。 3、过土山寨宋代:黄庭坚南风日日纵篙撑,时喜北风将我行。

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数筯玉簪横。译文:天天吹南风放纵篙撑,正好吹北风我将远行。

面条像银线一样散乱分布在碗里,蒌蒿几片像玉簪横放在面上。4、刀削面《山西谚语》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

译文:用刀削出的面叶一片接着一片下锅,刀一片一片的削,面像银鱼落水一样在锅里翻白浪,柳叶乘着风下树梢。5、朝饥食齑面甚美戏作宋 陆游一杯齑餺飥,老子腹膨脝。

坐拥茅檐日,山茶未用烹。译文:一碗菜面,我的肚子都胀大了。

坐着茅檐日,山茶都没有煮。

7.形容“面条”的诗句有哪些

1、《朝饥食齑面甚美戏作 》宋代陆游一杯齑餺飥,手自芼油葱。

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 2、《贺陈述古弟章生子》宋代苏轼郁葱佳气夜充闾,始见徐卿第二雏。

甚欲去为汤饼客,惟愁错写弄獐书。参军新妇贤相敌,阿大中郎喜有馀。

我亦从来识英物,试教啼看定何如。4、《杨焕然生子四首之二》宋代元好问人家欢喜是生儿,巷语街谈总入诗。

我欲去为汤饼客,买羊沽酒约何时。4、《过土山寨》北宋黄庭坚南风日日纵篙撑,时喜北风将我行。

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数筯玉簪横。5、《翠微寺有感》唐代刘禹锡吾王昔游幸,离宫云际开。

朱旗迎夏早,凉轩避暑来。汤饼赐都尉,寒冰颁上才。

龙髯不可望,玉座生尘埃。

8.赞美面条的诗词有哪些

1、《贺陈述古弟章生子》

宋代:苏轼

郁葱佳气夜充闾,始见徐卿第二雏。

甚欲去为汤饼客,惟愁错写弄獐书。

参军新妇贤相敌,阿大中郎喜有馀。

我亦从来识英物,试教啼看定何如。

赏析:

句句用典,十分妥贴,其中,也抓了李林甫的笑柄,却讨人喜欢:郁葱佳气夜充闾,始见徐乡第二雏。甚欲去为汤饼客,惟愁错写弄麞书。

参军新妇贤相敌,阿大中郎喜有余。我亦从来识英物,试教啼看定何如。诗中,苏东坡巧用掌故,曲言“惟愁错写弄麞书”,谐谑之笔,令人掩口。

这种掩口,一定会让主人高兴,因为诗中借着李林甫的笑话,是在祝贺主人喜生贵子。

2、《过土山寨》

宋代:黄庭坚

南风日日纵篙撑,时喜北风将我行。

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如箸玉簪横。

3、《朝饥食齑面甚美戏作 》

宋代:陆游

一杯齑餺飥,手自芼油葱。

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

4、《面条》

现代:浮云

静静地,汲取日夜的精华。

长成丰盈,俯首静候,待到山花盛开时含笑走向。

走向一户人家磨呀,磨褪去粗糙,献出圆润细嫩。

静静等在等你一双温柔的手,抚过腰身,为我尽情安排。

将灵魂揉进灵魂,搓一搓,扯一扯,跃身于沸汤浮出来吧。

是你一生的精彩,一条条紧挨着一条条,是昨天的走过的路。

日子不忘的想念,经你的心,你的手,穿过我的肺腑,伫立于窗口。

捻起一支柔笔,待到厨房奏起乡村交响乐。

5、《饼赋》

西晋:束皙

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成口外。

充虚解战,汤饼为最。弱似春绵,

强似秋练,气勃郁以扬布,香气散而远遍。

行人垂液于下风,童仆空瞧而邪盼。

擎器者舔唇,立侍者干咽。

赏析:

《饼赋》体现出选材生活化,内容俚俗,笔调夸张、幽默,语言浅显质朴、不事绮丽的特色。

俗称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传统习俗活动很多:

天亮之前用黄豆炒“料豆”,又称炒“蝎子爪”,有甜的,有威的,传说吃了料豆当年不遭蝎子蜇。

撒青灰。沿墙根撒灰,边撒边念谣:“二月二,撒青灰,蝎子、蚰蜒死成堆。”

围仓。用过年(春节)当天或过年以后正月十五日以前烧成的草木灰,盛在簸箕中,撒围成环,大环套小环,三圈或五圈,围单不围双。中间放五谷杂粮。用砖头或瓦片盖住,象征粮仓,期望五谷丰登,三天后再收起来。结婚在三年之内的媳妇,住娘家的,要返回婆家过二月二,免得被围在仓外。

二月二吃大包子,忌吃面条,吃面条俗传会“抽龙筋”。节日不打水、不推碾、不准妇女在屋内梳头,不准拿用长绳,免得屋上掉长虫(蛇)、蝎子等毒虫。

因为各地风俗大相径庭所以有

农历二月二,古代称为“中和节”,俗称“龙抬头”。在过去也是老北京人心目中的重要民俗节日之一。因此时为二十四节气的“惊蛰”前后,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里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称“龙抬头”。龙一抬头就要云兴雨作,预示着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二月二这天,老北京的民俗活动也是比较多的。

首先是饮食上有一定的讲究,因为人们相信“龙威”,就会风调雨顺,才能五谷丰登,所以这一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一般要吃春饼,也叫吃“龙鳞”;吃饺子,也叫吃“龙耳”;吃面条,也叫吃“龙须”,北京的龙须面,也由此而得名。其中最讲究的是吃春饼,俗称薄饼,这是北京民间特有的食品,是一种用白面烙成的双层荷叶饼,可以揭开,涂上甜面酱,卷上“盒子菜”,也就是木须肉、豆芽拌粉丝、酱肘子等。味道适口,吃着顺味。俗话说“盒子菜样样有,五谷丰登好年头。”

二月二这天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接“姑奶奶”,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接宝贝儿”之说。因为老北京人的礼数多,其中正月里“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特别是新婚不久的“姑奶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或半个月,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时间,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她。一般是以春饼,也就是薄饼做款待。被接回来的日子里,“姑奶奶”除了吃喝,就是串门子聊天儿,轻松而愉快。

二月二这天的另一项活动是皇帝耕田。因为每年的二月二这天差不多是在惊蛰前后,“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从此北方就到了春耕大忙的时候。为了动员人们赶快投入春耕生产,别误农时,二月二这天皇帝要象征性地率百官出宫到他的“一亩三分地”耕地松土。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帝王每年二月二,都要到先农坛内耕地松土,从清朝雍正皇帝开始,每年的二月二这天改为出圆明园,到“一亩园”(今海淀圆明园西侧)扶犁耕田。过去曾有一幅年画,叫《皇帝耕田图》,画中是一个头戴王冠、身穿龙袍的皇帝正手扶犁把耕田,身后跟着一位大臣,一手提着竹篮,一手在撒种,牵牛的是一位身穿长袍的七品县官,远处是挑篮送饭的皇后和宫女。画上还题了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老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这幅画也说明人们希望有一个开明的皇帝,能够亲自春耕夏耘,使老百姓丰衣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