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歇后语 成语歇后语
三国经典成语_三国经典成语故事
ysladmin 2024-07-13 人已围观
简介三国经典成语_三国经典成语故事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三国经典成语的问题。在这个话题上,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我相信通过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的本质。现在,我将我的理解进行了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出自三国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三国经典成语的问题。在这个话题上,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我相信通过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的本质。现在,我将我的理解进行了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有哪些:火烧赤壁、空城计、后患后穷、髀肉复生等还有很多。
2.三国演义中的成语有哪些?
3.三国 成语30个(并说出相应出处)
4.三国演义 成语
5.《三国演义》的成语(还要有每个成语主要人物)
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有哪些:火烧赤壁、空城计、后患后穷、髀肉复生等还有很多。
空城计、
张灯结彩、
身不由己、
舌战群儒、
青山不老、
招兵买马、
光阴荏苒、
身在曹营心在汉、
赔了夫人又折兵、
威风凛凛、
气宇轩昂、
初出茅庐、
胸怀大志、
器宇轩昂、
知遇之恩、
诡计多端、
养精蓄锐、
笑容可掬、
反戈一击、
孔孟之道、
大吉大利、
强词夺理、
摇摇欲坠、
虚虚实实、
无名小卒、
势不可当、
大雨滂沱、
赤膊上阵、
物伤其类
锦囊妙计、
泪流满面、
曲意逢迎、
闷闷不乐、
先礼后兵、
漫山遍野、
鹰视狼顾、
心术不正、
宽以待人、
步罡踏斗、
旷世逸才、
班师回朝、
手无寸铁、
趋吉避凶、
削铁如泥、
心怀叵测、
缓兵之计、
谋事在人、
刀枪剑戟、
力排众议、
徒有虚名、
等闲之辈、
赤身、
抵足而眠、
尸横遍野、
有机可乘、
器宇不凡、
一面之词、
无计可施
色厉胆薄、
宝刀不老、
反败为胜、
横行无忌、
龙肝凤髓、
仁义之师、
万死不辞、
燕颔虎须、
封金挂印、
指囷相赠、
星月交辉、
贪心不足、
虎入羊群、
土鸡瓦犬、
目不邪视、
束手待毙、
柔能克刚、
神鬼莫测、
踌躇不决、
随波逐浪、
赤身露体、
一家老小、
光辉灿烂、
得而复失、
倍道而进、
饱学之士、
击鼓鸣金、
荒*无道、
心胆俱裂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有哪些?
1、割须弃袍割须弃袍,拼音是gē xū qì páo,意思是形容战败落魄狼狈的样子。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操在乱军中,只听得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操就马上急脱下红袍。又听得大叫:“长髯者是曹操!”操惊慌,掣所佩刀断其髯。
意思是:曹操身在乱军志宏,听见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曹操赶紧脱下了他的红袍,又听见西凉军大叫:“长胡子的是曹操”,曹操又惊又怕,赶紧用他的佩刀将胡子割掉。
2、老骥伏枥
老骥伏枥,汉语成语,读音是lǎo jì fú lì,意思是比喻人虽然年老,但仍有雄心壮志。
出自三国·魏·曹操《龟虽寿》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意思是: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
3、望梅止渴
望梅止渴,拼音是wàng méi zhǐ kě,意思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意思是:魏武帝(曹操)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非常口渴,于是他传令道:" 前边有一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梅子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听了后,嘴里的口水都流了出来,曹操利用这个办法促使部队尽快赶到了前方,找到了水源。4、赤壁鏖兵
赤壁鏖兵,拼音是chì bì áo bīng ,意思是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伐吴,孙权联合刘备军队联合抗曹,联军于赤壁用火攻大破曹兵的一次激战;泛指激烈的战斗。
出自元·无名氏《两军师隔江斗智》第一折:“想他赤壁鏖战,全仗我东吴力气。”
意思是:料想赤壁要爆发大规模的激烈战争,全倚仗我东吴的力量。
5、偃旗息鼓
偃旗息鼓,拼音是yǎn qí xī gǔ,意思是放倒军旗,停止击鼓,指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后比喻休战或无声无息地停止活动;或停止做某事。
出自《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松之注引《云别传》:“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
意思是:赵云退回本寨,将寨门大开,放倒军旗,停止击鼓,曹操大军怀疑有伏兵,就下令撤退了。
三国 成语30个(并说出相应出处)
望梅止渴 桃园结义 一手包办 一举两得 一臂之力 一亲芳泽 七步成诗 三顾茅庐 下笔成章 不出所料 不由分说 不知所云 不容偏废 乘虚而入 五内如焚 人生如寄 仰人鼻息 伯仲之间 位极人臣 作奸犯科 偃旗息鼓 出言不逊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庐 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危急存亡之秋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虚传 同符合契 吴下阿蒙 敝帚千金 廊庙之器 才高八斗 手不释卷 指日可待 探囊取物 文思泉涌 旦夕之危 明眸善睐 月明星稀 土崩鱼烂 如入无人之境 如鱼得水 妄自菲薄 孑然一生 对酒当歌 屈指可数 周郎顾曲 呼风唤雨 品头论足 回肠荡气 三顾茅庐 初出茅庐 舌战群雄 羽扇纶巾 隔岸观火 上房抽梯 七擒七纵 恩威并重 乐不思蜀 得陇望蜀 三让徐州 三顾茅庐
三足鼎立 三国归晋 三气周瑜 过关斩将 望梅止渴 桃园结义
锦囊妙计 舌战群儒 孔融让梨 木牛流马 割须弃袍 火烧连营
草船借箭 器宇轩昂 辕门射戟 单刀赴会 暗渡陈仓 志大才疏
一手包办
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一手建之」
一举两得
出处三国志魏志臧:「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一臂之力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
一亲芳泽
出处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
七步成诗
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三顾茅庐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下笔成章
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不出所料
出处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丰在遇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说
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随后掩杀,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傕营中。」
不知所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不容偏废
出处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不忍有所偏废。」
乘虚而入
出处魏志袁绍传:「将军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
五内如焚
出处蔡琰悲愤诗:「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
人生如寄
出处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曹植仙人篇:「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处后汉书袁绍传:「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鼓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伯仲之间
出处曹丕典论:「傅说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位极人臣
出处吴志孙綝传:「因缘肺腑,位极人臣。」
作奸犯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偃旗息鼓
出处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逊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逊,何不杀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庐
出处据三国演义所载,诸葛亮初出茅庐,佐刘备用兵,观与张飞不服,行事诸多困难。
刮目相待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处司马昭在曹髦在位时,为大将军,专管国政,自封为相国,不久封为晋公,昭还装不接受。髦很生气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虚传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兵精粮足,名不虚传。」
同符合契
出处三国志吴志孙传注:「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吴下阿蒙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处曹丕?典论论文:「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见自见之患也。」
廊庙之器
出处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虽行事举动,未悉允当,蒋济以为大较有廊庙之器也。」
才高八斗
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手不释卷
出处曹丕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指日可待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涌
出处文选曹植王仲宣诔:「文若春华,思若涌泉。」
旦夕之危
出处三国志蜀志孟光传:「旦夕之危,倒悬之急。」
明眸善睐
出处文选曹植洛神赋:「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月明星稀
出处文选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鱼烂
出处陈琳?与魏文帝书:「焉肯土崩鱼烂哉!」
如入无人之境
出处三国演义第七回:「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如鱼得水
出处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谏之路也。」
孑然一生
出处三国志吴志陆瑁传:「孑然无所凭赖。」
对酒当歌
出处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屈指可数
出处三国志魏志张合传:「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
周郎顾曲
出处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顾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呼风唤雨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
品头论足
出处三国志魏志何晏传注:「晏方用事,自以为一时才俊,常为名士品目。」
回肠荡气
出处魏文帝大墙上蒿行:「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三国演义 成语
张灯结彩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告谕城内居民,尽张灯结彩,庆赏佳节。”
舌战群儒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青山不老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青山不老,绿水长存。他日事成,必当后报。”
招兵买马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于是遂起军往汝南驻扎,招兵买马,徐图征进。”.
光阴荏苒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玄德回新野之后,光阴荏苒,双是新春.”
初出茅庐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胸怀大志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器宇轩昂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张昭等见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道此人必来游说。”
知遇之恩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只因一时知遇之感;不觉为之一哭。”
诡计多端 《三国演义》第一一七回:“绪曰:‘维诡计多端;诈取雍州。’”
养精蓄锐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且待半年;养精蓄锐;刘表、孙权可一鼓而下也。”
笑容可掬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反戈一击 《尚书·武成》:“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吾与杨军反戈击之。”
孔孟之道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0回:“松闻曹丞相文不明孔、孟之道,武不达孙、吴之机,专务强霸而居大位,安能有所教诲,以开发明公耶?”
大吉大利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孔明曰:‘来意亮已知道了。适间卜《易》,得一大吉大利之兆。”
强词夺理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座上一人忽曰:‘孙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
摇摇欲坠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零四回:“众视之;见其色昏暗;摇摇欲坠。”
虚虚实实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岂不闻兵法‘虚虚实实’之论?操虽能用兵,只此可以瞒过他也。”
无名小卒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只见城内一将飞马引军而出,大喝:‘魏延无名小卒,安敢造乱!’”
势不可当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九回:“山上数处精兵杀下,势不可当,前军大败。”
大雨滂沱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行了数日,忽值大雨滂沱。
赤膊上阵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物伤其类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孟)获曰:‘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吾与汝皆是各洞之主;往日无冤;何故害我?’”
锦囊妙计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汝保主公(刘备)入吴;当领此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依次而行。”
泪流满面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回:“言讫,以印绶付之,泪流满面。”
先礼后兵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刘备远来救援;先礼后兵;主公当用好言答之;以慢备心;然后进兵攻城;城可破也。”
漫山遍野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西凉州前部先锋马岱,引军一万五千,浩浩荡荡漫山遍野而来。”
心术不正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九回:“宫日:‘汝心术不正,我故弃汝!’”
手无寸铁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背后郭淮引兵赶来;见维手无寸铁;乃骤马挺枪追之。”
缓兵之计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九回:“孔明用~;渐退汉中;都督何故怀疑;不早追之?”
辛苦总结,望纳
《三国演义》的成语(还要有每个成语主要人物)
三国演义的成语如下:草船借箭、初出茅庐、七步成诗、吴下阿蒙、出言不逊、作奸犯科、锦囊妙计、偃旗息鼓、知遇之恩、缓兵之计、步罡踏斗、鼓角齐鸣、谋事在人、舌战群儒、力排众议、封金挂印、养精蓄锐、万死不辞、不出所料、先礼后兵、背若芒刺、安身之地、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身在曹营心在汉、赔了夫人又折兵、一面之词、笑容可掬、强词夺理、拨云雾见青天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元末明初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在有关三国故事的宋元话本、戏曲和轶事传闻的基础上,依据晋代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以及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所作的注,所进行的加工再创作。
《三国演义》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该作品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该版本也成为诸多版本中水平最高、流传最广的版本。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是历史演义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明清时期甚至有“第一才子书”之称。自问世以来,取材于它的各类文艺作品不胜枚举。它的巨大影响力,以至于使艺术的真实盖过了历史的真实。
1、望梅止渴(曹操)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
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
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2、乐不思蜀 (刘禅 司马昭)
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
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诵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
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他的旧臣谷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
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谷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司马昭听了,说“咦,这话怎么像是谷正说的?”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
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传下了这令人捧腹的“乐不思蜀”典故。
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在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依史以演义,作者的创作目的是描绘一部形象化的三国兴亡史,其间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意图十分鲜明。
借鉴了编年体史书的编著模式,以三国纷争的历史进程为主线,以王业兴废为焦点,把近百年的历史故事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主要写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斗争,而作者的兴趣则在于揭示这个时期的各个军事集团如何兴、如何亡。
矛盾的焦点是曹操和袁绍两大集团的斗争,作者对二人作了多方面对比,重点则是对兴亡教训的总结,顺民心、得人才、有谋略者得天下,这是作者表达的主要思想。后十五回写三国的覆灭,主要展现的是三国各自的内部矛盾,尤其是对司马篡魏、后主信谗、孙皓暴政等作了深刻的描写。
情节虽然简略,但着眼点仍在如何兴、如何亡。作者以写实的态度,比较客观、完整地展现了这百余年的历史过程,其中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启示,因此具有极大的魅力。
百度百科——望梅止渴
百度百科——乐不思蜀
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好了,今天关于“三国经典成语”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三国经典成语”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