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歇后语 成语歇后语

隋朝成语历史典故_隋朝成语典故有哪些

tamoadmin 2024-08-08 人已围观

简介1.历史成语故事2.移风易俗成语意思及典故3.成语典故大全?4.成语典故5.六个描写古人刻苦读书的成语典故6.简要概括成语典故的内容7.成语故事大全“如挂角”的典故,说的是隋朝李密的故事,他曾做过瓦冈山反隋义军的首领。李密,字法主,京兆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南),祖上是北周和隋朝的贵族。李密少年时代,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

1.历史成语故事

2.移风易俗成语意思及典故

3.成语典故大全?

4.成语典故

5.六个描写古人刻苦读书的成语典故

6.简要概括成语典故的内容

7.成语故事大全

隋朝成语历史典故_隋朝成语典故有哪些

“如挂角”的典故,说的是隋朝李密的故事,他曾做过瓦冈山反隋义军的首领。李密,字法主,京兆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南),祖上是北周和隋朝的贵族。李密少年时代,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职。李密并不懊丧,回家后发愤读书,因以放牛为生,故此常坐在牛背上读书。

有一次,李密听说缑山有一位名士包恺,就前去向他求学。李密骑上一头牛出发了,牛背上铺着用蒲草编的垫子,牛角上挂着一部《汉书》。李密一边赶路一边读《汉书》,正巧越国公杨素骑着快马从后面赶上来,勒住马赞扬他:“这么勤奋的书生真是少见!”李密一看是越国公,赶紧从牛背上跳下来行礼。为此《新唐书?6?1李密传》记载:“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李密谈吐不俗,深深吸引了杨素。回家以后,杨素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这个人的学识才能,都在你兄弟之上,将来你们有事可以与他商量。”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李密参与杨玄感起兵反隋。杨玄感兵败被杀,李密逃亡,后加入瓦岗军,人称魏王。李密发布讨伐隋炀帝的檄文,数说杨广的十大罪状。其中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的话。意思是,用尽南山的竹子作竹简也写不完他的罪行,决开东海的水也洗不尽他的罪恶,为后世留下了“罄竹难书”的成语。

历史成语故事

问题一:10个成语故事和它的意思 语小故事----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5.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7.一字之师

指......>>

问题二:成语典故是什么? 1、成语典故就是一个成语的来历。

如:爱屋及乌

à i w ū j í w ū 乌:乌鸦。《尚书大传?大战》:“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意思是说,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后用“爱屋及乌”比喻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喜爱和他有关系的人或事物。

如:殃及池鱼

yāng jí chí yú从前,有个地方,城门下面有个池塘,一群鱼儿在里边快乐地游着。突然,城门着了火,一条鱼儿看见了大叫说:“不好了,城门失火了,快跑吧!”但是其他鱼儿都不以为然,认为城门失火,离池塘很远,用不着大惊小怪。除了那条鱼儿之外,其它鱼都没有逃走。这时,人们拿着装水的东西来池塘取水救火。过一会,火补扑灭了,而池塘的水也取干了,满池的鱼都遭了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火――水――鱼是有联系的,池塘的水能灭城门的火,这是直接联系,鱼儿与城门失火则是间接联系,它是通过池水这个中间环节而发生联系的。比喻无端受祸。

2、指有典故来源的成语,不包括没有典故来愈的成语。

如:东施效颦

来源于:《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 美之,归亦捧心而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3、 至死不悟zhì sǐ bù wù

成语典故: 至:到;悟:醒悟。到死也不醒悟。

成语出处: 唐?柳完元《临江之麋》:“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安步当车ān bù dàng chē

成语典故: 安:安详,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

成语出处: 《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不二法门bù èr fǎ mén

成语典故: 不二:指不是两极端;法门:佧行入道的门径。原为佛家语,意为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后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成语出处: 《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成语例句: 历观战史,水战用火攻,是颠扑不破的不二法门。(高阳《清宫外史》下册)

暗室不欺àn shì bù qī

成语典故: 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

成语出处: 唐?骆宾王《萤火赋》:“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

成语例句: 知县生平暗室不欺,既读孔、孟之书,怎敢行盗跖之事?(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三)

匕鬯不惊bǐ chàng bù jīng

成语典故: 匕:古代的一种勺子;鬯:香酒;匕和鬯都是古代宗庙祭祀用物。形容军纪严明,所到之处,百姓安居,宗庙祭祀,照常进行。

成语出处: 《周易?震》:“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成语例句: 赣、宁之乱,坐镇上游,匕鬯不惊,指挥若定。(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三十六回)

笔大如椽bǐ dà rú chuán

成语典故: 形容著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

成语出处: 《晋书?王传》:“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

成语例句: 词清若玉,笔大如椽。(清?陶曾佑《论之势力及其影响》)

笔下生花bǐ xià shēng huā

成语典故: 比喻文人才思俊逸,写作的诗文极佳。

成语出处: 五代?王仁裕《天宝遗事下》:“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成语例句: 晚唐诗人杜牧才气过人,笔下生花,创作了许多诗文佳品,尤以......>>

移风易俗成语意思及典故

杯弓蛇影

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

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乐广心里想:“酒杯里绝对不会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来,在大厅墙上,挂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乐广就跑到那个朋友那里去,把这事解释给他听。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后来人们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伯乐相马

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辛苦倍至,但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刻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于是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了。

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不学无术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监死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勋。

刘询继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有病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死了许后。毒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还是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下来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成语“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才高八斗

南朝谢灵运,是一位写了大量山水诗的文学家。他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

他出身于东晋大士族,因他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谢康乐”。他身为公侯,却并无实权,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却去游山玩水。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常常与友人酗酒作乐。当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了一顿。可是,谢灵运写的山水诗,却深受人们的喜爱。他每写出一首新诗,立刻就会被人争相抄录,很快流传开去。

宋文帝接位后,将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诗作和书法赞为“两宝”。谢灵运更加骄傲了,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语“才高八斗”由此而来,形容人的文才极高。

草木皆兵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大材小用

南宋末,金国不断南侵。辛弃疾参加了抗金义军。后来,他在南宋朝廷里,历任湖北、江西、湖南、建安抚使。

他不仅是个爱国英雄,还写了很多充满战斗的词文。由于主和派的打击,他在上饶带湖旁,度过18年退隐生活。1203年,朝廷任命他为浙东安抚使兼绍兴知府。他常与住在绍兴鉴湖旁的爱国诗人陆游议论国家大事。第二年春,宋宁宗要他去京城,征询他对北伐金国的意见。临行前,陆游送他一首长诗《送辛幼安殿撰造朝》。诗中说:辛弃疾是管仲、萧何一流人物,做浙东安抚使大材小用了。

辛弃疾到了京城,皇帝只安排他做镇江府知府。不久,这位爱国英雄在忧愤中病逝。

后来,人们以“大材小用”作成语,比喻才能高,职位低,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东施效颦

古时候,越国有两个女子,一个长得很美,叫西施,一个长得很丑,叫东施。东施很羡慕西施的美丽,就时时模仿西施的一举一动。有一天,西施犯了心口疼的病,走在大街上,用手捂住胸口,双眉紧皱。东施一见,以为西施这样就是美,于是也学着她的样子在大街上走来走去,可是街上行人见了她的这个样子,吓得东躲西藏,不敢去看她。后来人们就用“东施效颦”来比喻不知道人家的好处和本身的缺点在哪里,胡乱模仿。其中的“效”是“仿效”,“颦”是“皱眉”的意思。

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好好先生

东汉时期,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很善于识别人才。但由于当时政治斗争十分尖锐复杂,他就装糊涂,别人无论和他讲什么事,不管是好是坏,他都回答“好”。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一位熟人。那人问他身体怎样,一向安好吗?他回答:“好”。

又有一天,有个老朋友到他家里来,十分伤心地谈起自己的儿子死了。谁知司马徽也回答:“好!”那个朋友走后,司马徽的妻子就责备他说:“人家以为你是讲道德的人,所以相信你,把心里话讲给你听。可是你听人家儿子死了,反而说好,这算什么?”司马徽不紧不慢地说:“好!你的话太好了!”他的妻子又好气又好恼,哭笑不得。

后来人们常用“好好先生”来形容那些是非不分,不敢得罪人,只求平安无事的人。

竭尽全力

这句成语原作“竭尽心力”,见于《三国志·魏志·贾逵传》裴松之注引《魏略》:“竭尽心力,奉宣科法。”

东汉末年,有一个叫杨沛的人,字孔渠,当过新郑长。曹操路过新郑的时候,部队缺粮,杨沛帮助过曹操,因此深得曹操喜爱。曹操辅政以后,杨沛升为长社令。他不畏豪强,不管谁犯了法,都依法惩办,得到曹操的称许。

当时,曹操出征在外,听说国都邺城治安太乱,便发诏选一个邺城令,其入选标准是要有杨沛那样的胆略和水平。选来选去,没有合适的,于是将杨沛提拔为邺城令(当时叫京兆尹)。杨沛上任之前,曹操召见了他,并问他如何治邺。杨沛回答:“我一定竭尽心力,大力宣传法纪,使遵纪守法。”曹操听后十分高兴,对左右的人说:“你们听见了没有,这才是使人敬服的人。”杨沛还没正式上任,一些豪强地主和皇亲国戚听说杨沛要来邺城了,都纷纷告诫自己的子弟检点一些。

“竭尽全力”这句成语,常用来比喻用尽全部力量。

十目一行

“一目十行”是一条成语,形容看书的速度很快,据说梁代的简文帝就是“读书十行俱下”的。但是清代的阮元却赞成“十目一行”。阮元编印过不少书,常常请一个叫严杰的人帮他校对,阮元写了一首诗送给他:“严子精校雠,馆我日最长,校经校文选,十目始一行。”校雠就是校对;“馆”是借住的意思,严杰当时是住在阮元家里的。校对时最要紧的是细心,如果片面求快,有些错字就容易忽略过去了。

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一鸣惊人

战国时期,齐威王继承王位已有三年了,可是他整天饮酒作乐,不理朝政。

大臣淳于髡想了个激励齐威王的办法。他说:“大王,臣听说齐国有一只大鸟,三年来不飞也不叫……”他故意停顿一下,试探地问:“大王知道这是一只什么鸟?”齐威王知道淳于髡在暗喻自己,不由得大笑起来。笑过一阵后,他才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那以后,齐威王就到各地去视察。看到称职的大夫,就给予奖励;对一个破坏生产的河地大夫,扔进油锅处死。接着,他又严格整顿军队,打败了入侵的魏国军队。

齐威王“一鸣惊人”,使各国君主都感到震惊。

成语“一鸣惊人”比喻平时默默无闻,突然干出一番惊人的事来。

成语典故大全?

移风易俗,汉语 成语 ,拼音是yí fēng yì sú。选自《史记·乐书》“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唐张守节正义:“上行谓之风,下习谓之俗。”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移风易俗的 成语 典故 ,供大家参考。

一、移风易俗成语解释

移:改变;易:变换。改变旧的风俗习惯。《荀子·乐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二、移风易俗成语典故

西汉初年,社会秩序很不安定,虽然国力得到一定的恢复,但社会风气没有大的改观。贾谊看到这个问题深为忧虑,就上书汉文帝:虽然已经改变,但社会遗风余俗依然存在,而移风易俗、使人心趋向正道的使命不能推卸,不能只用文书往来应付。

儒家美学用语。指文艺具有改变社会风气、风俗的审美功能。语出《荀子·乐论》:“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平和,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荀子认为,音乐可以使民心向善,深深地感动人,使社会风气和习俗得以改变。因此礼乐兼用,才能使社会安定。荀子强调声色之欲,与生俱来,只能“心止之也”。但对于心,只能用乐来感染,通过乐促使人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进而达到人们的思想道德面貌的改变,最终实现影响整个民族性格、整个社会风气的社会功能。儒家的关于文艺具有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的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在汉代《毛诗序》、魏晋时阮籍的《乐论》以及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中对文艺的移风易俗的作用都有深入的探讨

三、移风易俗成语 造句

1、用太阳的温暖去移风易俗,要比用暴风骤雨好。

2、他俩决定结婚的时候,不搞铺张的婚礼,移风易俗,在村里起个带头作用。

3、研究西府 民俗 文化 的内涵和特征,将有助于移风易俗,开发利用民俗文化。

4、培养农民社会责任感,移风易俗,作社会新式农民,促进农村的和谐和农业的发展。

5、 音乐欣赏 的功能在于以"无声之乐"标识自由人格及移风易俗。

6、如今社会风气败坏,想要移风易俗,唯有正本清源,从心灵改革着手。

7、他俩决定结婚的时候,不搞铺张的婚礼,移风易俗在村里起个模范作用。

8、想要移风易俗,不能光喊 口号 ,唯有在上位者以身作则才能达到风行草偃的效果。

9、推广这些净化歌曲的目的在于移风易俗,矫正民心。

10、关于丧葬,农村该移风易俗了。

11、这位乡先辈在婚丧嫁娶等各方面带头移风易俗,深受好评。

12、移风易俗和市场培育都是漫长的工程,因此,维护已婚妇女的土地权益还需要制度的创新。

13、我们要破除迷信,移风易俗,形成讲科学,用科学的好风气。

14、改土葬为火葬,是一件利国利民,移风易俗的大事。

15、世衰道微,人心不古;移风易俗,谈何容易!

16、提倡晚婚晚育,这是移风易俗的重要内容。

17、移风易俗虽然很困难,却是责无旁贷的任务。移风易俗造句。

18、生育又是一场移风易俗的社会变革,决不是仅靠行政命令就可以做到的。

19、他利用音乐移风易俗的社会作用,维护隋朝的政治统治。

20、第三部分,分析了对移风易俗舆论宣传的因由。

移风易俗成语意思及典故相关 文章 :

★ 风声鹤唳成语解析及典故

★ 八面威风成语解析及典故

★ 典故成语汇总

★ 百折不挠成语解析及典故

★ 历史成语典故及解释

★ 蕴含典故的成语故事5篇

★ 分道扬镳成语解析及典故

★ 春华秋实成语解析及典故

★ 以退为进的成语典故

★ 成语的典故精选五篇

成语典故

一 成语故事大全

成语故事有:刻舟求剑、画蛇添足、指鹿为马、揠苗助长、亡羊补牢、掩耳盗铃、一叶障目等等。

刻舟求剑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二 关于典故的成语有哪些

1、负荆请罪

拼音: fù jīng qǐng zuì

解释: 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举例造句: 我今特来寻贤弟,负荆请罪。

典故: 战国时期,赵国有两位重臣蔺相如与廉颇,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社稷,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负荆条向蔺相如请罪。

2、望梅止渴

拼音: wàng méi zhǐ kě

解释: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举例造句: 鸾拆书看了,虽然不曾定个来期,也当画饼充饥,望梅止渴。

典故: 东汉末年,曹操带兵攻打张绣,行军途中没有水,带的水也早已喝完,士兵们渴得要命,纷纷停下乘凉,派出去找水的人也没发现水源,曹操急中生智,传令下去说前边有一梅林,时下正是产梅子的季节可以用梅子解渴,士气大振而快速前进。

3、破釜沉舟

拼音: pò fǔ chén zhōu

解释: 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举例造句: 只要我们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就能克服学习上的各种困难。

典故: 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决战,终于击败秦军。

4、卧薪尝胆

拼音: wò xīn cháng dǎn

解释: 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出处: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举例造句: 中国足球要想冲出亚洲,必须卧薪尝胆,刻苦训练。

典故: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5、四面楚歌

拼音: sì miàn chǔ gē

解释: 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举例造句: 在这四面楚歌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

典故: 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攻占秦都以后,烧杀掳掠,人民怨声载道。汉王刘邦趁机出击想衣锦还乡的项羽,让大军把项羽围在垓下,并设下“四面楚歌”之计,项羽以为汉军已经攻占楚地,以为天要灭他,只好边饮酒边唱歌,悲壮自刎身亡。

三 历史故事成语大全

1、揠苗助长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

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可以学宋国农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顺序,如果一心只想早点完成就破坏它的次序,到头来不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无成。

2、牝鸡司晨

殷商时期,暴君纣王每天只知道吃喝玩乐,过着奢华荒* *** 的生活,纣王对忠臣们的话毫不理会,只听信他的爱妃妲己的话。商朝的忠臣比干因为向纣王进忠言却被纣王杀了,还被开胸挖心,说要看比干长的什么心眼,纣王的行为引起了群臣百姓的强烈反抗。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带兵讨伐纣王,周武王的部队在距离朝歌七十里的牧野就跟纣王的部队开战了,周武王在牧野誓师时说道:过去说雌鸡没有晨鸣之道,雌鸡代替雄鸡打鸣则家尽,妇人夺取丈夫的则国家要亡,纣王一味的听信妲己的谗言胡乱施政,是纣王亡国的根本。

3、刻舟求剑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

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4、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创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干的大臣死后,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呼,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存心部署演出蜀地的歌舞。刘禅侍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十分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5、图穷匕见

战国末期,秦国很强大,在消灭了赵国後,打到北部的燕国,燕国岌岌可危。燕国的太子丹请荆轲去刺杀秦王,并派勇士秦舞阳作荆轲的助手,让荆轲带着秦王的仇人樊於期的人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作礼物,将一把毒药熬过的匕首藏在地图里。

荆轲和秦舞阳二人到了秦国,买通了秦王左右为他们引见,秦王很高兴,就在咸阳宫接见他们。在登上宫殿的台阶时,秦舞阳紧张得发抖,荆轲就把他留在外面。

秦王看过仇人樊於期的人头後,又要看地图。荆轲捧着地图来到秦王面前,献上去。秦王慢慢展开地图来仔细看,当地图展到尽头时,藏在里边的匕首露了出来。

荆轲迅速一手抓住秦王的衣袖,一手抓起匕首刺向秦王。秦王扯断了衣袖,转身逃走,荆轲就在後边紧追。这时,秦王的卫士们赶来了,荆轲受了伤,就把手中的匕首投向秦王,但没有击中。最後荆轲被卫士们杀死了。

四 成语故事,典故大全

完璧归赵

wán bì guī zhào

解释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结构主谓式。

用法后比喻把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原主。一般作谓语、宾语。

辨形璧;不能写作“壁”。

近义词物归原主

反义词支离破碎

辨析~和“物归原主”都有把东西还给原主的意思。“物归原主”口语性强;~则突出“完整无缺”地原物奉还;书面语言。

例句

(1)这些书我看过之后一定会~;请你放心。

(2)我知道这本书是你珍爱的东西;我一定注意保护;不出一个月;我一定~。

英译

成语故事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壁归赵。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赵王斋戒5天,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是意应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应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应允。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五 成语典故大全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大全成人版

一国三公

一寒如此

一狐之腋

一挥而成

一挥而就

一箭双雕

一夔已足

一鳞半爪

一毛不拔

一鸣惊人

一木难支

一目十行

一诺千金

一钱不值

一窍不通

一丘之貉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一日千里

一日三秋

一身两役

一身是胆

一事无成

一丝不苟

一网打尽

一问三不知

一误再误

一蟹不如一蟹

一薰一莸

一言九鼎

一言为定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一衣带水

一意孤行

一扜黄土

一字千金

一字之师

依样葫芦

以古非今

以管窥天

以规为瑱

以邻为壑

以卵击石

以貌取人

以强凌弱

以身试法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以逸待劳

倚门倚闾

义不容辞

义无反顾

亦步亦趋

异军突起

易如反掌

意气扬扬

因人成事

因势利导

引狼入室

引锥刺股

饮醇自醉

饮鸩止渴

郢书燕说

映月读书

忧心如焚

游刃有余

有备无患

有脚阳春

有名无实

有恃无恐

有志者,事竟成

有志者事竟成

予取予求

愚公移山

与狐谋皮

与虎谋皮

羽毛未丰

欲盖弥彰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鹬蚌相争

缘木求鱼

约法三章

月下老人

越俎代庖

运筹帷幄

运斤成风

六 成语故事大全30字三十篇

1、自相矛盾

有个人卖矛和盾。他说盾最坚固,又说矛最锐利。有个人问他用矛来戳盾会怎样?他答不出来,古人称其为自相矛盾。

2、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部署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3、卧薪尝胆

话说吴国与越国打仗,吴王夫差战败,其后他每天睡在干柴上,天天吃苦胆,最终以弱胜强,打败了越王勾践,这就是有名的卧薪尝胆 。

七 经典成语故事,成语故事大全,经典成语故事全集

自知之明

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齐威王当上国王后整天只知道吃喝玩内乐容,喜欢听别人弹琴。邹忌携琴前去拜见齐威王,就是光说不弹,并把不弹琴的道理与治国联系起来,使齐威王明白治国的道理,齐威王任命邹忌为相国。邹忌以自身形象影响齐威王有自知之明

诲人不倦

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新郑之病,他们不得不在当地住了几月,弟子樊迟问孔子怎样干农活。孔子心里不高兴,一反诲人不倦的习惯,承认不如老农。樊迟只好向当地农民请教,终于种出了葫芦、扁豆等

一刀两断

一刀两断的意思是:一刀斩为两段。比喻坚决断绝关系。、

西汉初年,韩信被封为齐王之后,丞相萧何担心韩信兵权太大威胁刘家天下,就找樊哙共商计策。樊哙自鸣得意,连夸自己是如何斗败项羽而保主公刘邦的,面对这淮阴一饿夫且手无缚鸡之力的韩信,只须叫一两个人就可以把他一刀两断。

八 励志成语故事大全10个

一、负薪挂角

汉朝时期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二、程门立雪

这个成语讲的是宋朝的杨时苦心求学的故事:杨时考中了进士,却不去做官,而是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进行学习。

程颢死后,杨时又在洛阳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那时,他已经四十岁了。有一天,杨时去拜见程颐时,恰逢程颐正在睡觉,而杨时与他的朋友游酢为了不影响老师休息,便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口等候。外面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等到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积了一尺多厚了。

三、手不释卷

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年轻时,家境贫困,无法读书。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更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加自己的才干。”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

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最后终于有了文化。

四、卧薪尝胆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战争。越国被吴国打败,越国勾践被夫差俘虏。后来,吴王夫差释放了勾践,让他回到了越国国都会稽。勾践在坐卧的地方吊了个苦胆,夜里躺在柴草上,面对苦胆,每天吃饭时都尝尝苦胆。

勾践总扪心自责:“你忘了会稽大败之辱吗?”就这样勾践跟同甘共苦共同命运,经过十年发展生产,积聚力量,又经过十年练兵,终于在公元前473年打败夫差,灭掉了吴国。

五、以荻画地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里借书来读。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致力读书,欧阳修最终成为一代名家。

六、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匡衡家穷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想要晚上读,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多了,他就借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七、囊萤映雪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

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口袋,抓了许多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晋代孙康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外面十分明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

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此后,每到下雪的夜晚,他都会在雪地里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最终功成名就。

八、精诚所至

西汉时期,有一个名将李广。他精于骑马射箭,作战非常勇敢,被称为“飞将军”。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猎,忽然发现草丛中蹲伏着一只猛虎。李广急忙弯弓搭箭,全神贯注,用尽气力,一箭射去。

李广箭法很好,他以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于是走近前去,仔细一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块形状很像老虎的大石头。不仅箭头深深射入石头当中,而且箭尾也几乎全部射入石头中去了。李广很惊讶,他不相信自己能有这么大的力气,于是想再试一试。

他往后退了几步,张弓搭箭,可是,一连几箭都没有射进去。有的箭头破碎了,有的箭杆折断了,而大石头一点儿也没有受到损伤。

人们对这件事情感到疑惑不解,于是就去请教学者扬雄。扬雄回答说:“如果诚心实意,即使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感动的。”

九、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

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所以称之为‘文’。”

十、投笔从戎

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

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奉献自己。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

朝廷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各式各样的危机。班超一生总共到过五十多个国家,和这些国家保持和平,也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

九 简短成语故事典故大全

亡羊补牢 叶公好龙 掩耳盗铃 狐虎威 井底之蛙 画蛇添足 滥竽充数 守株待兔 破釜沉舟 买椟还珠 杞人忧天 邯郸学步 画蛇添足 望梅止渴 拔苗助长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瓜田李下 为虎作伥 胸有成竹 杯弓蛇影 指鹿为马 完璧归赵 掩耳盗铃 画龙点睛。

六个描写古人刻苦读书的成语典故

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来形容有些人安于现状,乐而忘返。还形容有些人乐而忘本。

卧薪尝胆

公元前496年,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因小怨而爆发了一场战争! 年轻的越王勾践以范蠡为军师,使吴军大败,年老的吴王也因伤重而亡! 年轻的夫差登上了王位。他发誓消灭越国。三年后,夫差率领雄兵攻伐越国。双方交战后,越败吴胜,吴国大军攻至越都会稽。 文种买通离间吴国大臣伯嚭与夫差极力周旋,终于让夫差动了怀仁之心,不灭越国。越国得以保存。勾践率王后与范蠡入吴为奴。为奴三年后,夫差生病。范蠡抓住良机,让勾践为夫差尝粪而寻找病源,此举彻底感化了夫差,从而释放了勾践。 回到越国的勾践,睡在柴草上,在房梁吊下一根绳子,绳子一端栓着一只奇苦无比的猪苦胆,每天醒来,勾贱第一件事就是先尝一口奇苦无比的苦胆!二十年,他雷打不动,天天如此。 公元前473年,勾践秘起藏于民间的三万雄兵,一举将姑苏城团团围困。此时,夫差还有五万兵马,却因粮草难济而不敢出城一战。 勾践创下了人类君王史的奇迹!他苦心励志,发愤强国,创下了以小打大,以弱胜强,以卵击石的人间神话!卧薪尝胆的典故被称为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经典中的经典,勾践的超人意志或许更有人类意义!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哀鸿遍野

解释:比喻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游离失所的灾民。哀鸿:哀鸣的大雁.

《诗经·小雅》中有一篇题为《鸿雁》的诗。其中有两句是:“鸿雁于飞,哀呜嗷嗷。”

它的意思是说:鸿雁找不到安栖的地方,没有目的地飞着,悲哀地叫着。形容流离失所的难民呻吟呼救的凄惨景象。

由于这两句诗,后来人们就把不得安居的难民叫作“哀鸿”;形容受难的人民极多,几乎到处都有,就说是“哀鸿遍野”或“遍地哀鸿”。

原诗中“哀呜嗷嗷”的“嗷嗷”两字,后来还常常用来形容啼饥叫饿的嘈杂之声,例如“嗷嗷待哺(哭哭嚷嚷地急切盼望给点吃的)”。

安步当车

出处《战国策·齐策四》

曰:“蜀愿得归,晚食为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 正以自虞。”

释义 表示慢慢地走,当作坐车

故事 战国时,齐国有位高士,名叫颜蜀。齐宣王慕他的名,把他 召进宫来。颜蜀随随便便地走进宫内,来到殿前的阶梯处,见宣王正 等待他拜见,就停住脚步,不再行进。宣王见了很奇怪,就呼唤说: “颜蜀,走过来!” 不料颜蜀还是一步不动,呼唤宣王说:“大王,走过来!” 宣王听了很不高兴,左右的大臣见颜蜀目无君主口出狂言,都 说:“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过来,你也叫大王过来, 怎么行呢?” 颜蜀说:“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 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与其让我羡慕大王权势,还不如让大 玉礼贤下士的好。” 齐宣王恼怒他说:“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 颜蜀不思索他说:“当然是士人尊贵,君王并不尊贵!” 宣王说:“你说这话有根据吗?” 颜蜀神色自若他说:“当然有。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 曾经下过一道命令:有谁敢在高士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 柴的,格杀勿论!他还下了一道命令:有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 他为万户侯,赏金干镒,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主的头,竟然连一 个死的士人坟墓都不如啊。” 齐宣王无言以对,满脸不高兴。大臣们忙来解围:“颜蜀,过来! 颜蜀,过来!我们大王拥有千乘(一千辆战本)之国,东西南北谁敢不 服?大王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老百姓没有不俯首听命的。你们士人大 卑鄙了!” 颜蜀驳斥道:“你们说得不对!从前大禹的时候,诸侯有万国之 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汤时代,诸侯有三千之 多。如今,称孤道寡的才二十四个。由此看来,重视士人与否是得失 的关键。从古到今,没有能以不务实事而成名于天下的。所以君父要 以不经常向人请教为羞耻,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学习而惭愧。” 宣王听到这里,才觉得自己理亏,说:“我是自讨没趣。听了您的 一番高论,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径。希望您接受我为您的学生,今后您 就住在我这里,我保证您饮食有肉吃,出门必有车乘,您夫人和子女 个个会衣着华丽。” 颜蜀却辞谢说:“玉,原来产于山中,如果一经匠人加工,就会破 坏;虽然仍然宝贵,但毕竟失去了本来的面貌。士人生在穷乡僻壤, 如果选拔上来,就会享有利禄;不是说他不能高贵显达,但他外来的 风貌和内心世界会遭到破坏。所以我情愿希望大王让我回去,每天 晚点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安稳而慢慢地走路,足以当作乘车;平 安度日,并不比权贵差。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命我讲话的 是您大王,而尽忠宣言的是我颜蜀。” 颜蜀说罢,向宣王拜了两拜,就告辞前去。

安居乐业

出处《老子》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释义 表示生活美满、安定。

故事 春秋时,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他姓李,名耳,字 聃。据说他刚生下来的时候,就是一个白头发。白胡子的小老头儿; 所以人们称他“老子”;还说他是在一棵李树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 因为他耳朵长得特别大,所以名“耳”。其实,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 称。 老于对当时的现实不满,并反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革新浪潮, 想走回头路。他怀恋着远古的原始社会,认为物质的进步和文化的 发展毁坏了人民的淳朴,给人们带来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现“小国寡 民”的理想社会。 老于是这样描绘他所设想的“小国寡民”社会的: 国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许许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 们。不要让人民用生命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 只,也无人去乘坐它们,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去使用它们。要使 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 很安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互 相听得见,但是人们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安然无羔

解释:平安无事,没有遭受损害或发生意外。恙,疾病,借指灾祸。

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太子丹接位为赵孝成王。由于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负责处理。赵威后是一个比较贤明而有见识的中年妇女。她刚刚主持国事的时候,秦国加剧了对赵国的进攻。赵国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国要赵威后把她的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作人质,然后再出兵。赵威后舍不得小儿子离开,但是听了大臣触龙的意见,还是把长安君送到齐国。齐国出兵帮助赵国打退了秦军。

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齐国的收成不坏吧?老百姓平安吗?齐王身体健康吗?”

齐国使者听了心里很不高兴,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你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威后微微一笑,说:“不是的。如果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难道问候时可以舍弃根本而只问枝节吗?”

齐国使者听了,一时说不出话来。 这则“无恙”的典故,后来演化出成语,“安然无恙”。

安如泰山

解释:

安稳的像泰山一样。形容十分稳固,不可动摇。

这个成语来源于西汉枚乘《上书谏吴王》,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悦。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关;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枚乘,字叔,西汉淮阴(今属江苏)人,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汉景帝时,他在吴王刘濞府中担任郎中。

关国是当时诸侯中的大国,吴王刘濞(bi)野心很大,对中央心怀怨望,暗中图谋叛乱。汉景帝任用富有才能的政治家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主张削减各诸侯国的领地,加强中央的权力和威信,巩固国家的统一。刘濞看到一些诸侯王纷纷被削减了领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难免,于是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国的诸侯王阴谋策划叛乱。

枚乘清醒地看到刘濞阴谋反叛的祸害,写了《上书谏吴王》对刘濞进行劝谏。在谏书中,他说:“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一切祸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那是比叠鸡蛋还要危险,比上天还要艰难的;不过,如果能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比翻一下手掌还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还稳固。”

但刘濞执迷不悟,加紧进行阴谋活动。于是,枚乘只得离开吴国,到梁孝王刘武府中做了宾客。公元前154年,刘濞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诸侯王,以“清君侧、杀晁错”为名,起兵叛乱。历史上称“吴楚七国之乱”。

汉景帝听信谗言,杀了晁错,向诸侯王们表示歉意。这时,枚乘又写了《上书重谏吴王》,劝刘濞罢兵。刘濞还是不肯回头。不久,汉朝大将周亚夫率领军队打败了吴楚叛军。楚王刘戊自杀,吴王刘濞逃到东越被杀,其余五个王也落得自杀或被杀。这场叛乱只有三个月就彻底失败了。七国之乱平定之后,枚乘因写了《上书谏吴王》,具有远见卓知而名声大振。

后来汉武帝即位,派人征召他进京做官,可惜他还没到京城,死于途中。

成语小故事----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5.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7.一字之师

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

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8.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回答者:_雯_WEN_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2-25 13:29

按图索骥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南柯一梦

成语释疑: 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成语出处: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成语故事: 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树下休息起来,没想到他因此就睡着了。在梦里,他看到槐安国的国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国去,随后把自己心爱的公主嫁给了他,并且派他担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这段时间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国王也很欣赏他。他五个儿子都有爵位,两个女儿也嫁给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国的地位非常高。

后来,檀萝国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军队输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这一切的不幸,让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继续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里,有人在国王面前说淳于棼的坏话,国王没有查证,就把他的孩子抓起来,还把他送回原来的家乡。一离开槐安国,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场梦。

不久,淳于棼发现庭院里的槐树下有一个蚂蚁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宫殿汉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梦中所见到的槐安国,应该就是这个蚂蚁洞。而槐树的最高的树枝,可能就是他当太守的南柯郡。

淳于棼想起梦里南柯的一切,觉得人世非常无常,所谓的富贵功名实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归隐道门了。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完)

班门弄斧

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一个诗人《题李白墓》。李白是举世闻名的唐代大诗人,死后名传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经过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诗抒发内心感受。而他们这种行为只能是附庸风雅,“鲁班门前班门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实,“班门弄斧”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门,斯颜耳!”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人(也是一个操斧能手)的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脸皮也太厚了。

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小本领。

杯弓蛇影

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

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乐广心里想:“酒杯里绝对不会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来,在大厅墙上,挂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乐广就跑到那个朋友那里去,把这事解释给他听。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后来人们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伯乐相马

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辛苦倍至,但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刻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不可多得

东汉末年,有个名士祢衡,才华出众。当时,太中大夫孔融对他特别赏识,把他推荐给汉献帝。他写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宝。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汉献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荐表交给曹操。曹操爱才,就召见祢衡。哪知祢衡蔑视曹操,对他很不礼貌。曹操就派祢衡当鼓吏,在大宴宾客时,命他击鼓助兴。谁知祢衡一边击鼓,一边大骂曹操,使曹操十分难堪。曹操派祢衡去荆州劝降刘表,想借刘表之手杀他。想不到刘表把祢衡当作上宾,每次议事或发布文告,都得由祢衡表态。后来祢衡又对刘表不恭。刘表就派他到部将黄祖那里当书记。祢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后来,终于被黄祖所杀。

成语“不可多得”由此而来,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难得。多用于赞扬有才能的人

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不学无术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监死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勋。

刘询继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有病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死了许后。毒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还是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下来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成语“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简要概括成语典故的内容

成语典故指关于成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以下是我整理的六个描写古人刻苦读书的成语典故,一起来看看吧。

一、囊萤照读

一只萤虫一火星,微光聚合胜明灯。

书房照读三更过,车胤成才红榜登。

注:“囊萤照读”晋朝车胤,字武子。

二、映雪读书

透窗白雪亮晶晶,照耀书房一片明。

借助辉光游学海,孙康夺得大功名。

注:“映雪读书”晋朝孙康。

三、凿壁偷光

邻家灯灿夜通明,墙洞偷光文苑耕。

学海书山勤是路,匡衡学识世人惊。

注:“凿壁偷光”汉朝匡衡,字稚圭。

四、牛角挂书

幼子骑牛草地行,不横竹笛响书声。

争分夺秒求知渴,李密长安鼎鼎名。

注:“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字玄邃。

五、悬梁刺股

房梁悬发股锥钉,苦读钻研座右铭。

孙敬苏秦标榜样,后昆奋进做新星。

注:“悬梁刺股”汉朝孙敬、战国苏秦。

六、芦荻当笔

沙坪当纸荻毫行,点撇横叉字里耕。

北宋欧阳传美誉,寒门造就一精英。

注:“芦荻当笔”北宋欧阳修,字永叔。

拓展古人勤奋读书的名言

1、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能用不难,能记为难。

2、有书癖而无剪裁,徒号书厨。

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5、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6、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7、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8、人生有书可读,有暇得读,有资能读,又涵养之如不识字人,是为善读书者。享世间清福,未有过于此也。

9、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10、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11、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

12、看书只要理路通透,不可拘泥旧说,更不可附会新说。

13、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14、好读书非求身后之名,但异见异闻,心之所愿,是以孜孜搜讨,欲罢不能,岂为声名劳七尺也?

1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6、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17、多读两句书,少说一句话;读得两行书,说得几句话。

18、读书不独变气质,且能养精神,盖理义收摄故也。

19、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成语故事大全

1.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5.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7.一字之师

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

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8.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回答者:_雯_WEN_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2-25 13:29

按图索骥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南柯一梦

成语释疑: 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成语出处: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成语故事: 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树下休息起来,没想到他因此就睡着了。在梦里,他看到槐安国的国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国去,随后把自己心爱的公主嫁给了他,并且派他担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这段时间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国王也很欣赏他。他五个儿子都有爵位,两个女儿也嫁给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国的地位非常高。

后来,檀萝国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军队输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这一切的不幸,让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继续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里,有人在国王面前说淳于棼的坏话,国王没有查证,就把他的孩子抓起来,还把他送回原来的家乡。一离开槐安国,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场梦。

不久,淳于棼发现庭院里的槐树下有一个蚂蚁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宫殿汉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梦中所见到的槐安国,应该就是这个蚂蚁洞。而槐树的最高的树枝,可能就是他当太守的南柯郡。

淳于棼想起梦里南柯的一切,觉得人世非常无常,所谓的富贵功名实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归隐道门了。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完)

班门弄斧

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一个诗人《题李白墓》。李白是举世闻名的唐代大诗人,死后名传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经过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诗抒发内心感受。而他们这种行为只能是附庸风雅,“鲁班门前班门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实,“班门弄斧”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门,斯颜耳!”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人(也是一个操斧能手)的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脸皮也太厚了。

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小本领。

杯弓蛇影

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

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乐广心里想:“酒杯里绝对不会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来,在大厅墙上,挂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乐广就跑到那个朋友那里去,把这事解释给他听。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后来人们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伯乐相马

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辛苦倍至,但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刻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不可多得

东汉末年,有个名士祢衡,才华出众。当时,太中大夫孔融对他特别赏识,把他推荐给汉献帝。他写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宝。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汉献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荐表交给曹操。曹操爱才,就召见祢衡。哪知祢衡蔑视曹操,对他很不礼貌。曹操就派祢衡当鼓吏,在大宴宾客时,命他击鼓助兴。谁知祢衡一边击鼓,一边大骂曹操,使曹操十分难堪。曹操派祢衡去荆州劝降刘表,想借刘表之手杀他。想不到刘表把祢衡当作上宾,每次议事或发布文告,都得由祢衡表态。后来祢衡又对刘表不恭。刘表就派他到部将黄祖那里当书记。祢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后来,终于被黄祖所杀。

成语“不可多得”由此而来,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难得。多用于赞扬有才能的人

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不学无术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监死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勋。

刘询继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有病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死了许后。毒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还是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下来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成语“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才高八斗

南朝谢灵运,是一位写了大量山水诗的文学家。他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

他出身于东晋大士族,因他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谢康乐”。他身为公侯,却并无实权,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却去游山玩水。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常常与友人酗酒作乐。当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了一顿。可是,谢灵运写的山水诗,却深受人们的喜爱。他每写出一首新诗,立刻就会被人争相抄录,很快流传开去。

宋文帝接位后,将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诗作和书法赞为“两宝”。谢灵运更加骄傲了,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语“才高八斗”由此而来,形容人的文才极高。

荆柯刺杀秦王

百发百中

一次,魏文侯召见外臣李克讨论治国安邦之道,文侯对李克道:“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魏国尚不够强大,想要设置国相帮我治理国家,用魏成子或翟璜,此二人你看如何?”李克答:“只要考察一下他们过去的举止表现就可以确定了。看其平时喜欢亲近哪些人;富裕时能给予别人什么;显贵时能举荐什么人;处于逆境时干什么事;贫困时不要什么。从这五个方面进行审察,心中就有数了。”魏文侯听后高兴地说:“听了你的话,选谁为国相之事,可以确定了。” 李克告别文侯后,来到翟璜家里,翟璜问:“听说国君召见先生去选荐国相,最后选定谁做国相?”李克答:“魏成子。”翟璜愤然变色说:“我有哪一点不如魏成子?西河太守,为我所推荐;君王为邺城之事忧愁,我又荐举了西门豹前往治理;国君要讨伐中山国,是我举荐了乐羊子而取胜;攻克中山之后,无人守卫,是我举荐了先生您去任职;世子缺少老师,也是我推荐了屈侯鲋。你说,哪一点我不如魏成子?”李克听后义正辞严地反问:“当初把我推荐给国君,你难道不是为结党营私以求做大官吗?你怎能与魏成子相比呢?魏成子虽享有俸禄千种,但9/10用于为国招贤,1/10用于个人生活。他从东方招来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皆属天下奇才,君尊为师,向他们学习治国之道;而你所推荐的五个人,君王只是当臣来用。由此可见,你怎能与魏成子相比呢?”翟璜听了李克一席话,猛然醒悟,他恭敬地向李克行了两个跪拜大礼说:“翟璜实在是无知,刚才说了不少错话,愿向您学习。”

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 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 但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卧薪尝胆”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典故。说的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力图雪耻,激励自己,在屋内悬一苦胆出人、坐卧都要尝尝,使不忘受辱之苦。睡觉时不用床铺和被褥,睡在木柴上面,使不忘亡国之痛。经过这样多年的磨砺,终于使越国强盛起来,打败了吴国。 但是,卧薪尝胆的典故始于何时?据有关吴越史料的书籍,战国时期的《左传》中“定公”和“哀公”篇中,有越王勾践和昊王夫差的详细记载,而没有勾践卧薪尝胆之记录。另一战国时的著作《国语》中,也无勾践卧薪尝胆之说。 至东汉期间,《越绝书》和《吴越春秋》著作中,只有在“勾践归国外传”中,有勾践“悬胆于户,出人尝之,不绝于口”之句,而无“卧薪”之说。 “卧薪尝胆”作为成语,最早见于北宋大文豪苏轼所著的《拟孙权答曹操书》游戏性的书信体裁文中,设想孙权在三国鼎立之时,曾经“卧薪尝胆”,但这与勾践毫无关系。到了南宋,吕祖谦在《左氏传记》书中,曾有吴王夫差“坐薪尝胆”,但只是“坐薪”,不是“卧薪”,只是“夫差”,不是“勾践”。到了明代,张博在《春秋列国论》书中,也是“夫差即位,卧薪尝胆”,虽有“卧薪尝胆”,但亦是指夫差。后来,在真德秀的《戊辰四月上殿奏扎》,和黄震的《古今记要》、《黄氏日抄》两书中,才开始有勾践“卧薪尝胆”之说。明末,梁辰鱼所著《浣沙记》剧本中,将勾践“卧薪尝胆”作为,加以渲染。冯梦龙也在《东周列国志》中多次讲到勾践“卧薪尝胆”之事。清初,吴乘权编的《纲鉴易知录》,亦有“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卧薪尝胆”之句。从此,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故事,就愈传愈广,成为我国的成语典故了。

成语小故事----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5.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7.一字之师

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

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8.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回答者:_雯_WEN_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2-25 13:29

按图索骥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南柯一梦

成语释疑: 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成语出处: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成语故事: 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树下休息起来,没想到他因此就睡着了。在梦里,他看到槐安国的国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国去,随后把自己心爱的公主嫁给了他,并且派他担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这段时间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国王也很欣赏他。他五个儿子都有爵位,两个女儿也嫁给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国的地位非常高。

后来,檀萝国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军队输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这一切的不幸,让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继续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里,有人在国王面前说淳于棼的坏话,国王没有查证,就把他的孩子抓起来,还把他送回原来的家乡。一离开槐安国,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场梦。

不久,淳于棼发现庭院里的槐树下有一个蚂蚁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宫殿汉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梦中所见到的槐安国,应该就是这个蚂蚁洞。而槐树的最高的树枝,可能就是他当太守的南柯郡。

淳于棼想起梦里南柯的一切,觉得人世非常无常,所谓的富贵功名实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归隐道门了。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完)

班门弄斧

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一个诗人《题李白墓》。李白是举世闻名的唐代大诗人,死后名传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经过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诗抒发内心感受。而他们这种行为只能是附庸风雅,“鲁班门前班门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实,“班门弄斧”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门,斯颜耳!”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人(也是一个操斧能手)的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脸皮也太厚了。

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小本领。

杯弓蛇影

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

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乐广心里想:“酒杯里绝对不会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来,在大厅墙上,挂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乐广就跑到那个朋友那里去,把这事解释给他听。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后来人们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伯乐相马

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辛苦倍至,但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刻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不可多得

东汉末年,有个名士祢衡,才华出众。当时,太中大夫孔融对他特别赏识,把他推荐给汉献帝。他写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宝。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汉献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荐表交给曹操。曹操爱才,就召见祢衡。哪知祢衡蔑视曹操,对他很不礼貌。曹操就派祢衡当鼓吏,在大宴宾客时,命他击鼓助兴。谁知祢衡一边击鼓,一边大骂曹操,使曹操十分难堪。曹操派祢衡去荆州劝降刘表,想借刘表之手杀他。想不到刘表把祢衡当作上宾,每次议事或发布文告,都得由祢衡表态。后来祢衡又对刘表不恭。刘表就派他到部将黄祖那里当书记。祢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后来,终于被黄祖所杀。

成语“不可多得”由此而来,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难得。多用于赞扬有才能的人

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不学无术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监死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勋。

刘询继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有病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死了许后。毒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还是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下来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成语“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才高八斗

南朝谢灵运,是一位写了大量山水诗的文学家。他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

他出身于东晋大士族,因他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谢康乐”。他身为公侯,却并无实权,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却去游山玩水。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常常与友人酗酒作乐。当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了一顿。可是,谢灵运写的山水诗,却深受人们的喜爱。他每写出一首新诗,立刻就会被人争相抄录,很快流传开去。

宋文帝接位后,将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诗作和书法赞为“两宝”。谢灵运更加骄傲了,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草木皆兵”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把草木都当成敌兵。形容极度疑惧,惊恐不安。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公元383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率领90万兵马,南下攻伐东晋。东晋王朝任命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8万精兵迎战。

秦军前锋苻融攻占寿阳(今安徽寿县)后,苻竖亲自率领八千名骑兵抵达这座城池。他听信苻融的判断,认为晋兵不堪一击,只要他的后续大军一到,一定可大获全胜。于是,他派一个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谢石劝降。

朱序原是东晋官员,他见到谢石后,报告了秦军的布防情况,并建议晋军在前秦后续大军未到达之前袭击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洛河)。谢石听从他的建议,出兵偷袭秦营,结果大胜。晋兵乘胜向寿阳进军。

苻坚得知洛涧兵败,晋兵正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马上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察淝水对岸晋军动静。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又是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空灰蒙的一片。仔细看去,那里桅杆林立,战船密布,晋兵持刀执戟,阵容甚为齐整。他不禁暗暗称赞晋兵布防有序,训练有素。

接着,苻坚又向北望去。那里横着八公山,山上有八座连绵起伏的峰峦,地势非常险要。晋兵的大本营便驻扎在八公山下。随着一阵西北风呼啸而过,山上晃动的草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苻坚顿时面如土色,惊恐地回过头来对苻融说:“晋兵是一支劲敌,怎么能说它是弱兵呢?”

不久,苻坚中谢玄的计,下令将军队稍向后退,让晋兵渡过淝水决战。结果,秦兵在后退时自相践踏,溃不成军,大败北归。

这一战,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邯郸学步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认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他一听,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指鹿为马

English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退避三舍 tuì bì sān shě

English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望梅止渴

English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掩耳盗铃

English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