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歇后语 成语歇后语

俗语和成语是一个意思的_俗语和成语是一个意思的词语

ysladmin 2024-05-28 人已围观

简介俗语和成语是一个意思的_俗语和成语是一个意思的词语       俗语和成语是一个意思的的今日更新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它涉及到许多方面。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俗语和成语是一个意思的的最新动态,

俗语和成语是一个意思的_俗语和成语是一个意思的词语

       俗语和成语是一个意思的的今日更新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它涉及到许多方面。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俗语和成语是一个意思的的最新动态,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帮助。

1.写出和下列成语意思相近的谚语

2.一.写出与下列俗语意思相同的成语

3.成语`谚语`俗语`有什么区别呢?

4.俗语是不是成语?

俗语和成语是一个意思的_俗语和成语是一个意思的词语

写出和下列成语意思相近的谚语

       1.扶不起的阿斗

       解释:没有发展前途的事情或者人,称之为扶不起的阿斗。

       2.墙头草随风倒

       形容反复无常,见风使舵的小人。 也用来形容,那些人云亦云, 没有主见的人,可以看作是“没原则”的代名词。

       3.听风就是雨 (tīng fēng jiù shì yǔ) 解释:刚听到一点儿风声,就当要下雨了。形容听到一点风声就竭力附和渲染。

       4.人云亦云

       解释:

       云:说;亦:也。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指没有主见,只会随声附和。

一.写出与下列俗语意思相同的成语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有的文章中偶尔也把俗语称作成语。俗语和成语都是汉语中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二者关系密切。“约定俗成”这一成语,就包含着俗、成二字。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还是各有特点的。试比较下列例句:

       甲、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乙、弱肉强食

       甲、多年的老歪树,直不起来了

       乙、积重难返

       甲、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

       乙、后来居上

       甲、捡了芝麻,丢掉西瓜

       乙、因小失大

       甲、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乙、分道扬镳

       甲、前怕狼,后怕虎

       乙、畏首畏尾

       甲、打破砂锅问到底

       乙、刨根问底

       甲、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儿

       乙、一见锺情

       以上各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为俗语,乙为成语。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以精练为特色。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从这一比较中,可以从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它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变通。

       这是俗语的主要内涵,就外延来说,它跟成语难免有交错的情况。俗语虽然以形象为主体,但也不排除精练;成语虽然以精练为特色,但也不排除形象。成语虽然绝大多数是四字结构,但也有一些是由四个以上的字组成的;俗语句式虽然长短不齐,但也有少量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俗语虽然多为口语,但已广泛进入文学作品,甚至哲学、科技图书中也经常用到;而随着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成语在口语中也经常使用。这样,俗语跟成语,就可能互相渗透,存在着交错现象。如:

       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③雪上加霜(形象,四字,俗语→成语)

       ④习惯成自然(精练,五字,俗语→成语)

       ⑤不敢越雷池一步(形象,精练,七字,俗语← →成语)

       俗语是口语型的,成语是书面语型的。这些语例,兼有俗语和成语的某些特点,看来俗语辞典、成语辞典都可以收录,好在这种情况并不算多。

       俗语和成语,有时候也可能互相转化,并同时存在。例如:

       ①板凳没焐热← →席不暇暖

       ②打老鼠又怕碰破玉瓶儿← →投鼠忌器

       ③火烧眉毛顾眼前← →燃眉之急

       ④鸡蛋碰石头← →以卵击石

       ⑤鸡飞蛋打一场空← →鸡飞蛋打

       ⑥拉完磨杀驴← →卸磨杀驴

       ⑦鲁班门前弄大斧← →班门弄斧

       ⑧没喝过墨水← →胸无点墨

       ⑨怕噎了嗓子不吃饭← →因噎废食

       ⑩什么病吃什么药← →对症下药

       ①①一网打尽满河鱼← → 一网打尽

       俗语语句结构如果趋向整齐,就有可能转化为成语;成语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就有可能转化为俗语。俗语转化为成语,仍然可以保持它的形象性;成语转化为俗语,如果缺少形象,就要加以补充,往往转化为歇后语。(参见下文歇后语)俗语与成语,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俗语有俗语的优点;成语有成语的长处。俗语使得描写生动活泼,成语使得论述铿锵有力,都值得很好学习。

       二,谚语和格言

       有些图书把俗语、谚语并称为俗谚,把它们汇编在一起。汇编在一起是可以理解的,但二者并不相等。谚语只是俗语的一部分,它是一些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的俗语。如:

       ①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

       ②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③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的,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的

       ④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⑤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⑥金子碎了分量在

       ⑦靠山山倒,靠水水流

       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⑨墨是可以磨浓的

       ⑩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

       ①①人心齐,泰山移

       ①②咬人的狗是不露牙的

       ①③只要功夫深,铁尺磨成针

       格言也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但仔细区分,仍稍有不同。格言所总结的知识经验主要是社会方面的,多属逻辑思维,是哲理性的语句,常出自名人名著;而谚语总结的知识经验不限于社会方面,也包括自然科学、生产实践(如农谚),它出自人民群众之口,多属形象思维,是文学性的语言。这种区别,应该把格言归入书面语一类,把谚语归入口语一类。但是,也难免有交错的情况。

       甲,满招损,谦受益(书面语)

       乙,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口语)

       甲,有志者事竟成(书面语)

       乙,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口语)

       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书面语)

       乙,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口语)

       以上三组,严格地说,甲为格言,乙为谚语。但是,由于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这些带有文言色彩的格言也进入了口语。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加以区分,而不得不承认,实际上存在一些交错现象

       俗语中一部分为谚语,另一部分是描述性的语句,它们并没有总结知识经验,而只是表述一种情态。如:

       ①不认这壶酒钱

       ②不知道哪头炕热

       ③蝉曳残声过别枝

       ④横挑鼻子竖挑眼

       ⑤眉毛胡子一把抓

       ⑥起大早,赶晚集

       ⑦求爷爷,告奶奶

       ⑧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⑨摇头不算点头算

       ⑩中看不中吃

       ①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①②走了穿红的,来了穿绿的

       这一部分语句是描述性的,跟总结知识经验的谚语不同,而又无确定的术语,现在只是笼统地称为俗语,实在有必要把它跟谚语区别开来,给它一个确定的名称。

       有的图书称之为“惯用语”,但所涉及的语言现象,却是“俚语”,如:背靠背、开夜车、乱弹琴、磨洋工、冤大头,等等。笔者以前在《俗语五千条》的前言中,曾用“熟语”来称呼描述性的俗语。熟语这一术语的定义,也不十分明确,有的辞典又把它当作高于俗语、成语的术语来使用,而它本身又跟“俗语”的读音近似,某些方言区甚至就是同音词,作为术语,自身有不足之处。再三斟酌,觉得不如用“俚语”来代替。

       俚语,这个术语有时跟俗语相混,俚俗并称。这个“俚”,跟“乡里”之“里”有关,望文生义,也就是里人(乡下人)的意思。俚语常指带有方言色彩的土语。既然它有时跟俗语相混,而“惯用语”实际上又多指俚语,不如就借用“俚语”一词,来专指这些描述性的俗语。

       四,歇后语、俏皮话

       歇后语、俏皮话,基本上是同义词。歇后语是语言学上的术语,俏皮话是口头上的称呼。

       歇后语形式上是半截话(前半为形象或事例,后半为解释、说明),实际上是要把话说得更形象些,更具体些。因此,歇后语应该包括在俗语之内。不过,歇后语中的形象常常是漫画式的,带有戏谑调侃的色彩。它用种种修辞手段,对字、词、语、句(包括俗语本身)加以修饰,使之生动活泼。因而跟谚语、描述性俗语(改称俚语),又有些不同。如:

       ①水仙不开花,装蒜(修饰词)

       ②猫哭耗子,假慈悲(修饰词组)

       ③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己人不认自己人(修饰句子)

       ④木匠戴枷,自作自受(修饰成语)

       ⑤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修饰俗语本身)

       有些成语,为了增强形象性,往往会转化成歇后语。

       ①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②金弹子打鸟,得不偿失

       ③绿绸缎上绣牡丹,锦上添花

       ④磨道里走路,没头没尾

       ⑤螃蟹过河,七手八脚

       ⑥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⑦屎壳郎变知了,一步登天

       ⑧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⑨阎王爷出告示,鬼话连篇

       歇后语良莠不齐,有些歇后语内容和形象,均不见佳,有一部分,甚至是语言垃圾,不宜滥用。有些常用的歇后语,形象较好,前后结合得比较紧密,已经跟谚语、描述性的俗语(俚语)近似。如:

       ①黄鼠狼看鸡,越看越稀(前为形象,后为解释,经验之谈→谚语)

       ②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③芝麻开花,节节高(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综上所述,谚语,俚语(描述性的俗语),歇后语,这三部分构成俗语的整体。俗语属于口语型的语句,与书面语型的成语、格言有所区别,它们是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两大系统。

       谚语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晶。谚语虽然简单通俗,但反映的道理却非常深刻。

       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 -- ;

       懒婆娘的裹脚 -- 。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 -

       小葱拌豆腐 -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 -

       冷水发面 -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 -

       棋盘里的卒子 -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楚霸王举鼎 -

       曹操吃鸡肋 -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 -

       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成语`谚语`俗语`有什么区别呢?

       三、贵人多忘事

        远亲不如近邻

       二、

       病急乱投医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不吃黄连,不知啥叫苦

       不吃馒头争(蒸)口汽

       不吃羊肉惹身臊

       不打不相识

       不打无把握之仗

       不打无准备之仗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不到黄河心不死

       不费吹灰之力

       不分青红皂白

       不够塞牙缝的

       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见棺材不落泪

       不见兔子不撒鹰

       不见真佛不烧香

       不进山门不受戒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不看僧面看佛面

       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不可同日而语

       不拉屎占茅坑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不怕慢,就怕站

       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

       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心

       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食人间烟火

       不是省油的灯

       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不是冤家不聚头

       不死也扒成皮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不在话下

       不知道哪头炕热

       不知哪块云彩下雨

       不知天高地厚

       不撞南墙不回头

       苍蝇不叮没缝的蛋

       操心不见老

       拆东墙,补西墙

       常骂不惊,常打不怕

       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

       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

       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长叹不如慢磨

       长添灯草满添油

       唱对台戏

       朝中有人好做官

       炒豆众人吃,炸锅一人事

       车到山前必有路

       扯淡

       陈芝麻烂谷子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成者王侯败者贼

       秤杆离不开秤铊

       秤有头高头低

       秤铊虽小压千斤

       吃饱了撑的

       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

       吃不了兜着走

       吃错了耗子药

       吃定心丸

       吃饭想撑死,干活怕累死

       吃力不讨好

       吃了豹子胆

       吃了迷混药

       吃了枪药了

       吃人不吐骨头

       吃人饭,拉狗屎

       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

       吃人家饭,受人家管

       吃软不吃硬

       吃哑巴亏

       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

       丑话说在前头

       丑媳妇早晚也得见公婆

       初一一回十五一回

       出多少汗,吃多少饭

       出家人不说在家话

       出水才见两腿泥

       出头的橼子先烂

       穿新鞋走老路

       穿一条裤子

       船到桥头自然直

       船家的孩子会浮水

       窗户纸一点就破

       吹胡子瞪眼

       此地无银三百两

       此时无声胜有声

       此一时,彼一时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从刀尖上爬过来的

       从小离娘,到大话长

       打不着狐狸惹身骚

       打不着野狼打家狗

       打柴的不能跟放羊的走

       打倒不如说倒

       打灯笼找不着

       打掉门牙往肚里咽

       打狗还得看主人

       打虎不成反被虎伤

       打酒向提瓶子的要钱

       打开窗户说亮话

       打开天窗说亮话

       打破砂锅问到底

       打如意算盘

       打铁还需本身硬

       打退堂鼓

       打瞎子,骂哑巴

       打一巴掌,给个甜枣

       打肿脸充胖子

       打着灯笼找不着

       大白天说梦话

       大白天做梦

       大海里捞针

       大路朝天,各走半边

       大门不出,

俗语是不是成语?

       俗语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有的文章中偶尔也把俗语称作成语。俗语和成语都是汉语中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二者关系密切。“约定俗成”这一成语,就包含着俗、成二字。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还是各有特点的。试比较下列例句: 甲、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乙、弱肉强食 甲、多年的老歪树,直不起来了 乙、积重难返 甲、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 乙、后来居上 甲、捡了芝麻,丢掉西瓜 乙、因小失大 以上各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为俗语,乙为成语。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以精练为特色。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从这一比较中,可以从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它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变通。

       俗语和成语虽然都是汉语中的固定词组,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区别。

       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类固定词组,通常由四个汉字组成,具有固定的语法结构和固定的含义,多用于修辞和表达。例如,“亡羊补牢”、“画龙点睛”等。

       成语词典

       而俗语则是指在民间广泛流传、常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交场合的简短语句,具有简洁、形象、易于理解的特点。

       风俗习惯

       它们通常不是由固定的四个汉字组成,也没有固定的语法结构,例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吃一堑,长一智”等。

       因此,俗语和成语虽然都是固定词组,但它们的性质和用途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好了,今天关于“俗语和成语是一个意思的”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俗语和成语是一个意思的”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